吉姆 短评

热门
  • 10 ly的读享生活 2018-03-21 13:28:06

    相比《丛林之书》,《吉姆》的政治意味更加明显。身份问题更加突出。一个在印度土生土长的英裔白人小孩,相比于丛林中长大的狼孩,他的社会规则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冲突属于强制性的要求要更多一些。

  • 6 火山 2018-04-13 13:48:05

    童年印象极深的一部小说,爱尔兰孤儿和印度喇嘛的冒险之旅,充满奇幻色彩又生动感人

  • 5 谢宛风 2018-05-21 21:44:20

    【蜗牛阅读】加一星给翻译。我觉得这本和《丛林之书》有一种互文性。《丛林之书》是人类在丛林中往返,最终同时身处人类社会与丛林两地的故事;《吉姆》是一个骨子里是印度人的白种人,凭借特殊身份完成了自己的“秘密任务”。不带政治意味地来看,吉卜林满足了外国人对印度的好奇心,在他的笔下,印度的神秘色彩和人文风貌交织在一起,有一种朦胧的美。吉姆自如地在“洋大人”和本地人的身份间切换,和走出丛林依旧是丛林之王的毛格利一样,因为文化的交融拥有了“洋大人”/“人类”的地位优势,又对本地人/狼之子 的身份具有更多的身份认同。ps.结尾没有看懂……可能要过几年再看()

  • 4 豆瓣小公举 2018-04-23 20:21:12

    带着浓浓的奇幻色彩,剧情也非常感人,比较喜欢的一部作品。

  • 4 Hecsher 2021-08-23 01:10:44

    很久没有读到看完结局会让人觉得如释重负般平静的小说了。故事结束得如此恰到好处,即便身处大博弈的环境中,也没有任何让人觉得残酷或不适的情节。 对印度风物的描写带着作者对前现代时期人类社会不由自主的赞美,看完对印度的好感又上升了好几个level。 在两个主人公被那个可爱的老太太救下之前的那段对话,喇嘛回忆和Kim在大炮前戏剧性的相遇,以及一路云游遭遇的种种是全书最感人的地方。两个极度虚弱疲惫的人在可能是生命尽头的时刻,没有埋怨,而是互相认为自己对对方的付出仍然不够。作者笔下的温情真的无比催泪,这也让他们二人的相遇仿佛冥冥注定,从此二人互相扶持互相走向自己希望对方踏入的道路。 还是那句话,有谁会不喜欢Kim里出现的每一个主要人物呢,他们都是如此得鲜活可爱,读者才是需要寻找箭河之人。

  • 1 Buda 2018-09-09 12:39:49

    吉姆的机灵渐渐不讨人喜欢了。 还是喜欢他是小孩子时,陪着喇嘛云游的日子。奉献或许是我终身倾慕的品格。

  • 2 知识恐怖分子 2020-02-09 14:14:15

    真是个万里挑一的好马驹。

  • 3 YUANYUAN 2019-05-31 15:02:52

    你不能既选择自由,又陷入声色犬马之乐的束缚之中。 ——《吉姆》 尽管有的评论称作者吉卜林暗示白人至上主义,我想是因为吉卜林会比较常用“像西方人那样”或“像东方人那样”的字眼,然而参考他所处的年代——上世纪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正是东西方文化刚刚开始碰撞的时代,有这样的“大惊小怪”不足为奇。这本小说更大的意义在于它于那么早的时候就把多元文化不偏不倚的呈现,没有进行东西方文化的高低论调,而是平等对比,我觉得这很难得。 在当时英国一味强调自身文化优越性的时代,吉卜林能在书中指出“信仰这种事就跟马一样……如果让一匹卡提亚瓦杜马离开它出生的沙漠,带到孟加拉西部,腿就会变瘸……信仰……只有在自己的地盘上才能显现其价值”,这般思想放在今日,依然是开明和先进的。

  • 3 虚斋读客 2018-04-13 13:53:29

    非常好的一部小说。喜欢这本书的包装风格,赞极!吉卜林是世界上最会讲故事的作家,他的《丛林之书》是所有少年和成年人必读的英国名著。这部长篇小说《吉姆》则更加精彩。译文也很棒----

  • 3 夜鱼 2018-05-11 10:55:57

    吉卜林代表作。你可以将它看做是一部儿童小说或是冒险小说,也可以看做是一部哲理小说,或者隐喻小说,正是它所具有的多元色彩在读者心中投射出不同的影像。而这本书在我心中的投射则是记录了一次对人生意义的寻找,吉姆和喇嘛于自觉或不自觉中寻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重新认识和打造自己。而穿插其中,随着他们寻找之旅展开的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印度世俗文化,种姓制度的桎梏,复杂得一塌糊涂的宗教,整部小说就像一幅绚丽的画卷,考虑到里面融入了藏传佛教,我想更恰当的比喻是,就像一幅绚丽的唐卡。另外,让人惊奇的是,这些复杂的文化、习俗在吉姆的小脑袋中总能被理得一清二楚,所以这可能也是人们那么喜欢吉姆,愿意将这本书视为儿童故事的愿意吧?

  • 0 理易封 2018-05-16 19:15:55

    《牧羊少年》特工的角色漂流。早早在社会摸爬滚打,让吉姆在不同身份之间切换得心应手,小说搬出来的议题很有意思,“你不能既选择自由,又陷入声色犬马之乐的束缚之中。”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平衡各种角色,还能让不同人都喜欢自己。结尾有点没说完啊

  • 0 且待我伸伸脚 2021-10-31 15:42:45

    中国人去印度好像都是为了追寻世尊之道

  • 0 浮光跃金 2022-05-20 08:53:38

    能感觉写的很好可是我的境界看不懂。。。。

  • 0 haha 2022-10-04 15:13:41 上海

    越看越像卖掉法拉利的高僧

  • 1 大路 2024-02-26 15:38:55 山西

    人所苦苦寻求的东西并不是在虚无缥缈的彼岸。事实上也并没有一个与痛苦对立的美好彼岸存在,从来不是二元对立。苦苦寻求的东西一直在脚下,在红尘世俗中。师徒二人漫长的寻找之旅并未指向一个具象的终点宣告结束,然而他们的旅途毫无疑问是圆满的。因为他们历经千山万水拨开了覆于心灵之上的最后一层迷雾。展现在他们内心的世界,从此已经是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 若仅只将吉卜林的小说《吉姆》视作一部充满冒险与奇遇的少年历险记,这个故事或许说不上多么新颖独特。但小说的殊异之处在于,作家为故事结构设置了与主线如影相随的另一条脉络——吉姆与西藏喇嘛扎什紧密无间的温情相伴将整部小说的基调与格局升华。少年成长的故事外壳中被注入了宗教哲学的灵魂。如同穿越云岭之后登上山巅,呈现另一番气象。

  • 0 毛栗子 2024-01-16 23:42:41 上海

    寻找心中的那条“恒河”。

  • 1 ¥&@¥);:()¥^#>> 2024-05-29 07:10:17 加拿大

    真是碾压黑塞的悉达多啊

  • 0 山鬼梦啼 2022-05-26 11:43:18

    讲述手法扎实,但是作品思想内核太过陈旧。

  • 0 mayerneyre 2024-10-09 07:58:31 英国

    冲着大博弈的部分去的,不过却是奇幻与哲理内容占了上风啊。学术研究与文学的存在意义果然还是不同的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