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小史 短评

热门 最新
  • 47 海带岛 2018-08-10 17:48:41

    这几篇文章总是常读常新,因为每次都让我觉得“你之前居然会觉得自己读懂了”。每种新技术的出现与旧技术向更广泛人群的下沉都会引起沙龙局内人的恐慌。或者说,当旧技术到达下沉的瓶颈期,就会有新技术被发明来抚慰无论如何都无法掌握旧技术的群体。我们有时觉得新技术是前卫和难以接近的,但其实它的本质反倒往往是亲切的。(我大概是在胡说八道了,拍照的时候可千万要把这些都忘掉哦,不是一个范畴的事。)

  • 35 bird 2018-03-18 21:08:25

    完美地看不懂~~

  • 36 深渊大饭店 2019-03-08 11:01:46

    译的好,在对于韦伯的祛魅,马克思的拜物教,卢卡奇的物化几乎照单全收的情况下,如何和阿多诺不同,走一条抵抗法西斯主义的革命道路。是不是因为本雅明对于俄国的先锋运动到苏联的一脉看得过高?和布莱希特又似乎不一样,布莱希特在戏剧中看到民主和对话的可能,但本雅明却选择没有交互性的电影来把所有人变成批评家的位置?换言之,他的电影几乎就是先锋电影,似乎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和摄影机的对话才是可能的,而不全是镜头所主导的对于艺术家的物化和对于观众的暴力。结论似乎变成了一种游击式的图景,和卢卡奇不同,似乎更后现代一点。/《摄影小史》写得早,似乎还是游击式的面貌更强一点,拒绝一种总体的建构,而是在每一个碎片里实现批判。但从摄影到电影,又是巨大的断裂,本雅明其实是非常先锋的,先锋艺术和大众的关系如何跨越,极其困难。

  • 17 北卅研 2018-05-19 20:58:40

    得重读吧。 怎么读完跟没读一样……

  • 7 momo 2020-07-10 12:32:55

    翻译不佳,待读原文。

  • 6 牛肝菌杀手 2020-12-31 23:19:30

    第一则《摄影小史》与安东尼奥尼的《Blow-Up》可以看作互相的注解。摄影的表现和记录功能,或者说审美和社会功能,今日已是陈旧的讨论,但本雅明总能捉住纯粹人(l'homme pur) 的Aura,浮动,隐秘的影像与轻微的触电感。对法西斯政治美学和电影引发的灵光消逝的论述是印象最深刻的部分。以及,记录自己的一个怀疑:“此时此地”的无可取代在多大程度上只是“自我”(一个号称的“真实性”)对“异己”(一个蹩脚复制品)暴力的否认,毕竟在这样的一个复制时代——艺术从仪式到政治的转变“已无法唤起任何与它以前的意义有关的回忆了。”——区分已无意义。而我们所掌握的媒介,如所引的瓦雷里所说,有着惊人的成长,自我繁殖,作为创作和被观看者的人与机械构成的幻肢本身,在迷人的时间中早已跳起共轭舞蹈。

  • 5 柯里昂妮 2020-02-10 22:07:22

    本雅明为摄影的革命性正言,机械复制时代乃至当下电子复制/数码复制时代之下,我们丧失了一种神秘的、完满的经验,即本雅明所谓“灵光”的消散,它是“一种奇特的时空交织,一种独有的、无论离得多近都总是带有距离感的表象或外观”。艺术品的崇拜仪式让位于展览效果,以及距离感的消失,入侵了人们关于艺术的感受力,复制技术让一切本真性的东西丧失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让在场也失去了意义,我们通过媒介来了解一切,已经丧失了参与性。灵光消散远比灵光乍现来得猛烈、彻底。

  • 4 蓝天 2019-07-02 00:43:48

    机械复制带来的是艺术品的“此时此在”的灵光消逝,伴随灵光消逝的是艺术品的崇拜价值,真实性被现实性取代,艺术品走下神坛,在大量的机械复制下送到大众手中,可以被人们任意解读,解构本来意义(时间与历史见证的崇拜意义),从而让“复制品”在展览过程中发挥更多元的价值意义,这层面来说具有解构的政治效应,勾连戏仿的后现代。另外以电影为例,讨论了摄影对于传统戏剧演员的去灵光效应,表演整体感被打断,传统戏剧观众的评委地位被剪辑师与导演等取代,电影的表演不能像戏剧那样现场来调整表演,崇拜价值被取消,电影观众对演员的认同实际上是对摄影机的认同。

  • 6 萌力强6号 2018-11-26 10:58:55

    翻译的句式之间为了句子看起来“精彩”而丢掉了连贯性,另外这个编排方式不喜欢。

  • 4 lee 2018-10-03 08:32:51

    摄影没有取代绘画。电影没有取代摄影。旧的传统,生出新的,继而驱使旧的更新,相依相存,相守相争。

  • 1 LarryWho 2018-09-26 02:14:44

    好强的思考力

  • 3 Oracle 2018-07-16 23:00:12

    “光的聚合形成早期相片的伟大气势” / “ ‘让艺术实现,即使世界得灭亡',这是法西斯主义的口号。如马里内蒂所承认的,法西斯主义希望从战争中得到的是艺术上的满足,即经由技术改变了的感官感受的满足。这显然正完美地实现了 ‘为艺术而艺术’。荷马的时代,人们向奥林匹亚山的诸神献上表演;而今天人们为了自己而表演,自己已变得很疏离陌生,陌生到可以经历自身的毁灭,竟以自身的毁灭作为一等的美感享乐。这就是法西斯主义政治运作的美学化。共产主义的回应则是让艺术政治化。” | 题外,您有点毒舌→ → “谢林如此穿着,可以信心饱满地走向永恒了”

  • 1 寒莓根 2018-05-05 15:25:55

    当然是顶级的必读作品啦 记点题外话 想起之前在油管看某个苏格兰的女博士介绍布莱希特就感觉 哪怕是研究理论学家 也容易陷进一种虚拟形象的个人崇拜的情绪里啊 但反过来说这些由逻辑组织而成的理论作品里居然富含personality真是有趣极了

  • 1 沈沒 2020-04-11 22:13:59

    致命的翻译

  • 1 HysteriafoX 2024-03-16 11:15:27 北京

    又过了一百年,本雅明是不是也漂浮起一层光晕

  • 1 吃一小口月亮 2024-03-05 15:59:54 北京

    翻译实在是有点一言难尽……有时候因为语意不通和前后矛盾,竟然读出了荒唐的感觉。比如把社会主义译成社会学。微信读书上可以看到书友的评论,要不是有前人指出翻译的错误,我还真以为是我读不懂中文了😪

  • 2 2019-09-16 12:51:04

    “什么是‘灵光?’时空的奇异纠缠:遥远之物的独一显现,虽远,犹近。静歇在夏日正午,沿着地平线那方山的弧线,或顺着投影在观者身上的一截树枝,直到‘此时此刻’成为显像的一部分——这就是在呼吸那远山、那树枝的灵光。”

  • 1 简祗 2019-11-26 16:15:16

    重点是第二篇的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