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磨铁·大鱼读品
副标题: 美国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写给年轻人的生活之书
原作名: You Learn by Living: Eleven Keys for a More Fulfilling Life
译者: 唐磬
出版年: 2018-3
页数: 240
定价: 45.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59613301
内容简介 · · · · · ·
《生活教会我》首次出版于1960年,是埃莉诺·罗斯福生命最后岁月里所写的一本书。这是一本关于个人探索和改变生活的富于启发性的手册,也是一个阅历丰富的祖母告诉我们生活智慧的书,给人以信心、力量和勇气。
人生最大的经验,以她七十六岁的年纪,她说是“经验人生到极限”。这本书给了我们很多具体的建议,比如怎样利用时间,怎样克服恐惧,如何使自己对他人有用,如何调整自我,怎样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怎样跟人交往时让他人表现出最好的那一面,怎样负责任,怎样参与社会做出改变,让自己和他人过上更好的生活等等。
“你从生活中学到了什么,来帮助你解决各种难题?”这位美国人心目中真正的第一夫人在本书中给出了答案。这是一个女儿、妻子、母亲、祖母宝贵的人生经验,在任何时代都会引发共鸣。
作者简介 · · · · · ·
埃莉诺·罗斯福(Eleanor Roosevelt)1884年10月11日出生在纽约的一个名门望族,她的叔叔是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童年遭受家庭变故,10岁的埃莉诺开始和弟弟寄居在外祖母家,曾因家庭及自己的长相而自卑。1905年,埃莉诺与富兰克林·罗斯福结婚。婚后做主妇,十年内生育六个孩子。家庭生活之余,坚持自我发展,找时间大量阅读,做慈善,学习音乐、艺术,后辅助丈夫的政治生涯。
为期12年的第一夫人生涯成就了她的政治辉煌,她一改传统第一夫人的形象,不再做总统的附庸。她捍卫妇女和穷人的权利,努力消除种族歧视,定期举办新闻发布会,到各地演讲,写报纸专栏,成为各种社会活动的积极倡导者、丈夫事业的有力支持者和政治合作伙伴,并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和社会活动参与者出现在美国人民面前。这种现象是前所未有的,为后来的第一夫人们所效仿。
她一生都在追求独立和...
埃莉诺·罗斯福(Eleanor Roosevelt)1884年10月11日出生在纽约的一个名门望族,她的叔叔是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童年遭受家庭变故,10岁的埃莉诺开始和弟弟寄居在外祖母家,曾因家庭及自己的长相而自卑。1905年,埃莉诺与富兰克林·罗斯福结婚。婚后做主妇,十年内生育六个孩子。家庭生活之余,坚持自我发展,找时间大量阅读,做慈善,学习音乐、艺术,后辅助丈夫的政治生涯。
为期12年的第一夫人生涯成就了她的政治辉煌,她一改传统第一夫人的形象,不再做总统的附庸。她捍卫妇女和穷人的权利,努力消除种族歧视,定期举办新闻发布会,到各地演讲,写报纸专栏,成为各种社会活动的积极倡导者、丈夫事业的有力支持者和政治合作伙伴,并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和社会活动参与者出现在美国人民面前。这种现象是前所未有的,为后来的第一夫人们所效仿。
她一生都在追求独立和美好的理想。这位“既同国王散步,又和平民携手”的伟大女性,在丈夫去世后,依然为实现他们共同的理想而活跃于政坛,并成为公认的“世界第一夫人”。
她也是美国第一夫人中写书最多的人,给后代人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产。锡耶纳学院自1982年至今,先后进行了五次关于第一夫人的民调,埃莉诺·罗斯福五次都遥遥领先,高居榜首,堪称美国人心目中真正的第一夫人。
目录 · · · · · ·
导读 该怎样生活?
01 学会学习
02 恐惧——伟大的敌人
03 如何利用时间
04 成熟的不易
05 永无止境的自我调整
06 成为有用之材
07 成为独立个体的权利
08 如何知人善用
09 正视责任
10 个人如何参与政治
11 如何做好公职人员
· · · · · · (收起)
喜欢读"生活教会我"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生活教会我"的人也喜欢 · · · · · ·
生活教会我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生活教会我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4 条 )
> 更多书评 24篇
-
阳光青豆 (爱我所爱~)
-
Roz (舒缓紧张)
自我专注(“self-absorption)是另外一种很容易进入的糟糕状态。当一个人沉浸于自我,沉浸于自己的健康、个人问题或日常琐事时,他就失去了对别人的兴趣;更严重的是,他会因此失去和生活的联系。这很容易导致对整个世界和生活本身丧失兴趣,而这正是死亡的开始。 我一直很喜欢唐吉柯德的那句话:”生活至死方终。” 曾有人问我获得快乐最重要的三个条件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对自己和身边的人诚实以待;在生活和工作中竭尽全...2020-01-17 19:10:26 2人喜欢
自我专注(“self-absorption)是另外一种很容易进入的糟糕状态。当一个人沉浸于自我,沉浸于自己的健康、个人问题或日常琐事时,他就失去了对别人的兴趣;更严重的是,他会因此失去和生活的联系。这很容易导致对整个世界和生活本身丧失兴趣,而这正是死亡的开始。 我一直很喜欢唐吉柯德的那句话:”生活至死方终。” 曾有人问我获得快乐最重要的三个条件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对自己和身边的人诚实以待;在生活和工作中竭尽全力; 拥有爱别人的能力。” 实际上,获得快乐还有一个条件,当时我不知为何落了这条:那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无论以什么形式——是我们呼吸空气、享用食物以及在这个世界生活应该付出的代价。有用本身就是其最好的回报,因为这是一个人快乐的源头,正如自怜和退缩是痛苦的源头一样。 引自 06 成为有用之材 103 回应 2020-01-17 19:10:26
-
这些年来,我曾收到过成百上千封信—现在每天也有一百封。大部分来信都是咨询如何解决各种问题,从五花八门的个人问题到当下和未来的世界性问题。这些信加总在一起,提出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你从生活中学到了什么,来帮助你解决各种难题? 当然,没有人拥有这种智慧。没有人能用一句话给出答案,也没有人找到终极解决方案。可这些问题却是我们在生活中都会遇到, 并且必须以某种方式作答的问题。当然,由于生活本身仍在继续, 仍... (1回应)
2017-12-27 18:10:19
这些年来,我曾收到过成百上千封信—现在每天也有一百封。大部分来信都是咨询如何解决各种问题,从五花八门的个人问题到当下和未来的世界性问题。这些信加总在一起,提出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你从生活中学到了什么,来帮助你解决各种难题?
当然,没有人拥有这种智慧。没有人能用一句话给出答案,也没有人找到终极解决方案。可这些问题却是我们在生活中都会遇到, 并且必须以某种方式作答的问题。当然,由于生活本身仍在继续, 仍旧充满变动,这种回答不必是终局性的。这些信使我不得不停下来思考其中的一些问题,试着找到我自己的答案,找到我从生活中学到了什么。
当一个人试图坦言他对人生问题的看法时,似乎很有可能将自己的答案当成唯一答案或是最好答案。当然,若真是如此,则他的看法毫无意义。我不会给出这种无所不包的回答,我只会给出一些建议,多年经验证实这些建议对我自己有所帮助,它们或许也能使别人免于陷入我曾陷入的困境,犯下我曾犯下的错误。或许人们其实只能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无论如何,生活的关键在于不断学习。
学习和生活。这其实是一码事,难道不是吗?没有哪段经历没法从中学习。当一个人停止了学习,也就停止了有活力和有意义的生活。归根结底,生命的目的,就在于生活其中,在于尽可能地去体验,去热情探索,毫不畏惧更新和更丰富的经历。
要做到这点,一个人必须拥有好奇心,拥有永不停歇的冒险精神。一个人只有对过往经历有所了解,它们才拥有意义。而只有当一个人对自己有一定了解,他才能理解这些经历。这种自我了解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之上,而这种需要有意培养,不会轻易取得的自律能力,将教会你驱散恐惧,释放自我,充分体验生命之旅。
我曾参加过大量活动,也曾与形形色色的人们相处(这是最好的一点)。我曾见过人们转败为胜,见过人们克服恐惧,获得坚强与自由,见过人们将空虚的生活变得丰富而硕果累累。
这令我对人类充满敬意。在生活的挑战面前,一个人几乎可以重塑自己。
文字并非阐释人生观的最好方式,一个人的信念体现在他做出的选择中。这些我从生活中所学到的道理,有些我确信无疑,也有些拿捏不准。不过,至少有一点我深信不疑:从长远来看,我们的生活是由自己决定的,而塑造我们自身的,也是我们自己。这一自我塑造的过程持续不断,至死方休。除此以外,我们做出的所有选择, 最终也都由自己承担。
写于海德公园
1960 年1 月
1回应 2017-12-27 18:10:19 -
阳光青豆 (爱我所爱~)
生命总是在不断的变动,要么前进,要么后退。只有当一个人在不断成长时,生活才会有趣;换句话说,只有当我们仍然对生活怀有兴趣时,才能取得成长。 有时候,我们生活的浑浑噩噩,时间在不断的前行,我们的脚步也在往前迈,但因为觉得一切事物索然无味,觉得做什么都没有意思,于是看似前进的我们,脑袋和心却一直在原地踏步,更不会有任何的成长。所以,这个时候最好能找到一个让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事情改变一下心态,只有你有了...2018-04-29 15:14:44
-
whoareu (岂止率真)
读书摘抄: ◆ 01 学会学习 >> 要不是为了独立思考,人为什么要拥有头脑? ◆ 02 恐惧——伟大的敌人 >> 每当我们与恐惧作战时,哪怕当时认为它不可战胜,哪怕在过程中受尽折磨,只要经受住痛苦,克服了恐惧,你会发现获得了更大的自由。 >> 放下自我。如果你能放下自我,不去想是否给别人留下好印象,不去管人们怎么看你,反过来替别人着想,你就不会再感到胆怯。 >> “我做不到。”这种话说来容易。...2021-03-21 09:25:24
读书摘抄:
◆ 01 学会学习 >> 要不是为了独立思考,人为什么要拥有头脑?
◆ 02 恐惧——伟大的敌人 >> 每当我们与恐惧作战时,哪怕当时认为它不可战胜,哪怕在过程中受尽折磨,只要经受住痛苦,克服了恐惧,你会发现获得了更大的自由。 >> 放下自我。如果你能放下自我,不去想是否给别人留下好印象,不去管人们怎么看你,反过来替别人着想,你就不会再感到胆怯。 >> “我做不到。”这种话说来容易。实际上,你会发现其实自己做得到。尝试去做某件事情不仅能让自己摆脱恐惧的束缚,还能锻炼承受能力,并从成就感中获得自由。每经受住一个考验,应对下一次考验时就会更加轻松。但是,如果你临阵退缩,因为担心自己说错话、做错事或犯错误而不敢尝试,你会渐渐变得胆小而消极 >> 显然,无论是尽最大可能开发潜力、扩展视野,还是抓住身边的每一个机会,都需要付出一定努力;但和不敢尝试、不敢冒险、害怕失败相比,前述这些要有趣得多。 >> 当一个人开始对自律有所理解时,他也开始理解自由的边界:自由不是绝对的,它要受到他人自由的限制。 >> 拥有勇气并不是要一夜之间变英雄,而是只需每次都比以前有一点进步,只需正面应对每个问题,不被表面的困难吓倒,发掘出我们克服困难的内心力量。
◆ 03 如何利用时间 >> 我们本来有的是时间。问题是,该如何最有效地利用时间呢?我自己一般有三种办法:第一,保持内心平静,以使工作时不受周围环境影响;第二,专注在手头的事情上;第三,建立起生活规律,分配好时间,提前计划每件事情,同时又留有余地以备不患。除此之外,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保持身体健康,保证有充沛的精力可用。 >> 对自己的首个要求就是保持内心平静。这一点非常重要,有效利用时间的一个秘诀就在于此。这样,无论周围多么嘈杂,你也能不受干扰。近几年,人们越来越多地谈论压力,似乎每个人都深受其苦。 >> 一个人只要有自我放松的能力,有使自己内心平静下来的能力,无论有多忙,都能随时休息。 >> 人生不应虚度,虚度是生活之敌。空虚并非是经济条件造成的,而是由于缺乏兴趣造成的。如果你与外在世界保持着某种联系,无论多么短暂或是微小,这些新的经验都能拓展你对生活的激情。
◆ 04 成熟的不易 >> 成熟的人是思考问题并不极端的人,是即使情绪激动也能保持客观的人,是认识到所有人、所有事都有好坏两面的人,是谦逊、宽厚,知道每个人都需要爱与宽容的人 >> 首先,成熟意味着有自知之明。一个人必须愿意了解他自己,必须对自己诚实,必须了解自己的真实动机和感受。一个人除非能真实面对自己,否则很难真正去体谅和理解他人。当然,面对自我、接纳自己的真实动机需要勇气。 >> 成熟的过程中,还有一件与承认自己的不足和无能几乎同样痛苦的事情,那就是接受别人无法满足你的要求。你要学会不去强求不可能之事,学会在自己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不因此生气。
>> 正如我们需要接纳他人的不足,我们也要学会不在他人的付出之外索取更多。这一条可以适用于与丈夫、妻子、孩子的相处,尤其适用于孩子离家之后与朋友的相处。那些别人因爱或友谊对我们的付出,我们应当感到高兴。但在此之外,我们不应要求更多。
>> 成熟还意味着有能力听取批评并进行判断。如果某种批评没有价值、没有建设性,反而还具有破坏性,那就该把它抛到脑后。但如果批评有所帮助,那么即使这个批评对你造成伤害,也该虚心接受,从中吸取教训。一个人之所以会觉得受到伤害,或许因为这个批评是由一个你不希望他认为你有这个缺点的人提出来的。但是,如果你足够成熟,你就会接受那些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对你的批评,并从中学习。
>> 成熟的另一个标志,是逐渐改掉那些并不为人所知的缺点。如果某个缺点无人知晓,很多人会倾向于掩盖而非改掉这个缺点。我们总是掩饰自己的问题,而非诚恳地解决问题。“反正没人知道”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你自己就知道问题的存在。成熟也意味着为自己设定生活的价值,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什么事给你带来最大的满足感?就我自己而言,我知道自己的满足感并非来源于政治,并非来源于我做的那些有趣的事情,而是来自与那些我喜欢的人们相处,感到自己能让他们的生活更加快乐或有趣,能够帮助他们达成目标。对我来说,这比任何事都重要。
◆ 05 永无止境的自我调整 >> 从小人们就要求女性拥有适应能力。先是如何应对父亲;然后是恋人;最后是她们的丈夫。在这个过程中,做出主要调整的始终是女性。她们要学会如何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如何做出必要的付出。
>> 无论处于哪个人生阶段,只有当我们充分利用时间,充分体验生活,不断深入理解生活的馈赠以及我们如何回馈时,才算得上是一段好的经历。不同人生阶段赋予我们的东西各不相同,但就其价值和带来的满足感而言,并没有什么区别。
>> “财富”这个概念本身就是相对的:某个人生阶段所认为的“财富”,在下一个阶段也许算不上是“财富”。这将使一个人不停地忙碌下去,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为享受而挣钱的过程中,根本没学会该怎么享受生活。
◆ 06 成为有用之材 >> 自我专注(self-absorption)是另外一种很容易进入的糟糕状态。当一个人沉浸于自我,沉浸于自己的健康、个人问题或日常琐事时,他就失去了对别人的兴趣;更严重的是,他会因此失去与生活的联系。这很容易导致对整个世界和生活本身丧失兴趣,而这正是死亡的开始。
>> 曾有人问我获得快乐最重要的三个条件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对自己和身边的人诚实以待;在生活和工作中竭尽全力;拥有爱别人的能力。”
>> 在我看来,每个人都应当尽早学会不去自怜,学会不把自己的沮丧、失望或坏心情迁怒到别人身上,无论心中多么愤怒,无论多么难以克制。
>> “没人喜欢爱哭的小朋友。如果你高高兴兴的,大家都想和你玩。如果你又难过又爱哭,没人愿意和你在一起。要是你确实想哭,那就躲到浴室的浴缸里哭。”几天后,当我穿过门厅时,这个三岁的小家伙正蜷在我丈夫门外的大皮椅上号啕大哭。我正准备说他两句,没等我开口,小家伙哭着说:“我找不到可以一个人哭的浴缸。他在里面呢!”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自己的问题,而不是把它们丢到别人头上。有意思的是,当你不再向别人表露自己的不快乐后,反而更容易克服它。
>> 这种尊重比仅仅表达喜爱重要得多。后者在她看来是理所当然的,尊重则是自己挣来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能为他人所用证明了一个人的存在价值。但是学会如何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如何识别并满足别人的需求却并不容易。大部分人首先在自己家里接触到他人的需求,如果家庭成员的关系亲密,孩子们就能在这个环境中学会分担家庭责任。接下来,人们将在最难的一种关系——婚姻——中学会这点,婚姻中的每一方都需要学会理解对方,学会了解对方的需求,方法可以灵活,但要无私地去满足对方。接下来,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的小家是社区的一部分,社区又是社会的一部分时,他们要学会如何在这个外沿不断扩大的群体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有一天,人们或许要在全球层面思考这个问题。社会的需求是无止境的。只要你用心寻找,当你发现这些需求时,你也就找到了贡献自己力量的方式。
◆ 07 成为独立个体的权利 >> 我们如今面临一个重大危险——人们正在丧失自己的个性。周围的一切都迫使我们顺从于一种标准化生活,迫使我们的行为举止符合公认的标准,迫使我们在思考时缺乏主见。而最严重的威胁则来自人们的内心,来自人们的麻木,来自人们在压力面前甘愿投降以求轻松,甘愿交出自我,放弃他的价值以及作为人的意义——他的个性。生活是你自己的——但只有在你使其成为自己的生活时才是如此。你遵从的应当是自己的原则,自己的行为标准,自己对于对错、真假以及重要与否的判断。当你采纳了别人的原则和标准,或是某个团体或利益集团的原则和标准,你就放弃了独立自我。就你放弃的那部分而言,你变成了一个空心人。
>> 想象带来的恐惧远比实际承受的要大 >> 如此多人因为邻居拥有某样东西,自己也要添置一件,这实在让我感到吃惊。得不到这样东西会让他们非常痛苦,而得到这样东西通常要做出某种牺牲。最糟糕也最常见的情况是,他们并非真心想要邻居家的某件东西,他们与邻居其实是品位和价值观都不相同的两类人。时不时会有人告诉我,和别人保持一致的压力能带来诸多好处。比如这会给你带来前进的动力,让你怀有抱负。这显然是一个错误的理由,除非你的理想就是当一个和别人一样的人,后者则太荒谬了。你的理想应该是尽可能深入地去生活,尽可能多地享受、体验、理解生活,从生活中汲取尽可能多的兴趣,而不是仅仅追求所谓的“成功”。
>> 我倾向于认为,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做真正的自己。
>> 生活是你自己的,不是任何其他人的。你自己决定何事重要,不用听从别人。你迟早会发现自己没法一直取悦所有人,总有人给你的行为安上完全不着边际的动机,总有人会误解你的话语或行为。一个人得尽早学会不再期待所有人都理解自己。确保你所爱的人(无论家人还是朋友)尽可能地理解你的意思,这是最重要的。如果他们信任你,他们也会相信你的动机。不过不用强求,也不必期待有人能在每件事上都赞成你,想都不用想。若想取得这样的统一阵营,你可能需要牺牲自己的独立性。
>> 当一个人失去——或是主动放弃——自己的个性,他能做出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削减。这会导致工作创新性的减少以及各方面价值的降低。一个人除非能保持自己的独特风格,坚守自己鲜明的个人观点,否则,他所做的无非是重复别人的观点,几乎没有价值。正是灵活、独立的思想与创新精神——当然,外加我们的各种资源——使得美国经济发展如此迅速。如果这些增长之种不再结果,如果我们不再培养公民的领袖气质和勇气,而是甘当被动的追随者,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自己已被他人取代。
>> 顺从主流的持续压力是件危险的事情。我们每天都会听到各种说法,不断有人告诉我们应该相信什么,以至于人们有时不知道该相信哪个。但是,人们必须有自己的立场,必须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这也是我之所以坚持孩子必须从小学会独立思考的原因。有一件事是确定无疑的:如果他们不会自己拿主意,就会有别人替他们做决定。
◆ 08 如何知人善用 >> 若想真正地探索人性,一个人需要在实践中发展两项能力:一是耐心倾听,二是换位思考。换位思考要求一个人去感受别人的所思所感,尽可能去理解别人的生活背景、思想根源,理解形成对方思想的习惯、信仰和观念。 >> 如果一个人表现得过于自足,完全不需要同事的帮助和支持,他也很难与别人相处,尤其是委员会这种工作。寻求他人帮助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社交之道。如果别人认为你确实需要帮助,并会对此心怀感激,他们会尽最大努力帮助你。 >> 学会在自身环境中与各种人打交道虽然不易,却非常重要;具有同等重要性却更难做到的,是与来自不同环境——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人打交道,他们有着完全不同于我们的习惯和思维模式。就这点来说,世界的未来,以及我们自身生活的未来,可能正取决于我们与其他民族相处的能力。
◆ 09 正视责任 >> 就人生而言,我们所做的选择决定了我们是怎样的人。某种意义上说,到我们成年时,我们等于所有过去选择的总和。 天上浮云悠悠羡煞我的不自由 这是苏打绿的歌词 第一次有这种感受是保研之后 后来看了一些书听了一些播客认识到自由是建立在不自由之上的 如果没有高度的自律能力 明确的目标和对自己人生百分百的责任心 自由还不如不自由 秩序感是自由的前提!>曾几何时,那些古老的、确定的、熟悉的、永恒的——至少看上去是永恒的东西让我们在精神上有安全感。那时,人们可以对未来建立预期,人们知道自己要面临什么问题,也认同时代的信条。现如今,这些熟悉的东西在哪里呢?这些生活的已知数、曾经的安全感又在何方?与此相反,我们发现自己身处一个陌生世界,面对的都是未知事物,我们必须为自己开拓新路。“焦虑,”克尔凯郭尔曾说过,“是自由的眩晕。”这个人们所谈论的、为之奋斗的自由,在某些人看来是件危险的事情。获得自由需要付出痛苦的代价,在获得之后,你还要学会与之相处。自由对一个人的要求很高,随之而来的,便是责任。对于那些不愿长大、不愿自己承担责任的人来说,这令他们感到恐惧。 >> 一个成熟的人会承认:“这是我的错,这是我自己造成的。现在我明白了为什么会犯错,为什么会做错选择,下一次我会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 曾几何时,似乎每件事都有一个明确的终极答案——就像数学题的正解一样,“印在书的最后几页”——至少事情曾经如此。而当我们熟知的那些生活参照系纷纷被推翻,终极答案越来越少。如今,就连面对的问题都是全新的。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有义务为自己探明何为对错,都有义务为自己学会独立思考。 >> 没有责任的承担,也就没有个人的成长。一个人应当尽早培养这种担当能力。太多的家庭似乎都只由一个人承担所有责任,处理所有问题,做出所有决定,负责所有家务,外加照顾病人和老人。只要可能,家庭成员应当共同承担家庭责任,每个人都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尽一份力。这种共同责任对孩子来说并不困难,而且,这样的经历也让他们未来更容易有所担当。对他们来说,承担责任是唯一的选择。那种总想着把事情交给别人去做的孩子,恐怕终生都无法担起责任。奇怪的是,越是拒绝承担任何责任的人,越是激烈地批评那些真正承担责任的人。 >> 我们等于自己所做选择的总和。每一天,无论是眼前琐事还是长远大事,我们都在不停做出各种选择,也被各种选择包围着:我该几点起床,几点睡觉?我该穿什么?吃什么?见什么人?是走左边的这条路,还是右边的?除此之外,我们还面临一些更重大的选择:这一生要做什么事情?我愿意付出多少,愿意付出多少时间,多少爱?我想从事什么职业——为什么做出这种选择?换句话说,我想要的是名声、金钱、个人满足感、实现自我表达,还是别的什么东西? 没有必要追求绝对理想化或完美的情景 因为这本来就不存在>年轻人对完美有着惊人的执着,即使是那些自称“垮掉派”的年轻人也是如此。在我看来,所有童话故事的吸引力就在于给出了光明的结尾:“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年轻人愿意接受那些听上去完美而正确,有着同样光明承诺的选择;如果某个选择并不完美,他们则可能后悔做出这个选择并予以否认。就像生活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再调整一样,选择也是如此,在某种程度上,所有选择都要在现实和完美理想之间做出妥协。我们的目标是让现实尽可能接近理想,但不能强求不可能之事。理想只是一个大概值,越努力去接近理想,越能收获更多成长。相比因为不够完美而拒绝现实,保持梦想并全力追求更能一步步实现目标。 >> 年轻人对完美有着惊人的执着,即使是那些自称“垮掉派”的年轻人也是如此。在我看来,所有童话故事的吸引力就在于给出了光明的结尾:“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年轻人愿意接受那些听上去完美而正确,有着同样光明承诺的选择;如果某个选择并不完美,他们则可能后悔做出这个选择并予以否认。就像生活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再调整一样,选择也是如此,在某种程度上,所有选择都要在现实和完美理想之间做出妥协。我们的目标是让现实尽可能接近理想,但不能强求不可能之事。理想只是一个大概值,越努力去接近理想,越能收获更多成长。相比因为不够完美而拒绝现实,保持梦想并全力追求更能一步步实现目标。 >> 就目前而言,重点不在于我们做不了什么,而在于我们能做,以及必须做什么。与其否定,不如肯定
◆ 11 如何做好公职人员 >> 永远不要错失与别人会面的机会,永远不要错失学习新事物的机会,永远不要错失拓展和加深经验的机会
回应 2021-03-21 09:25:24 -
在一个有五个孩子的家中,我必须学会维持内外的双重平静。尽管孩子还小,我还是保有不少自己的兴趣和活动。由于丈夫和孩子们的事情一定是排在第一位,我自己的事只能在一个杂乱的环境中进行,一边做事,一边有孩子们在地板上玩要、尖叫制造的各种噪声。我要么得学会在这个环境里阅读写作,或者做其他自己想做的事情,要么只能什么也不做。很快,即使房间里满是孩子,我也能照做自己的事情。
2021-01-24 20:20:14
论坛 · · · · · ·
你从生活中学到了什么,来帮助你解决各种难题? | 来自家家 | 2017-12-28 14:11:41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Harper Perennial (2011)8.5分 24人读过
-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2009)暂无评分 3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生活教会我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以藏 2019-03-15 07:15:59
如果为我的孩子列出一份人生必读书单,其中一定会有这本书。
2 有用 gulu扯扯 2018-03-11 22:41:26
准备演讲时写好开头和结尾就可以了,中间部分不要照念,列好提纲,根据听众反应现场发挥。读书最重要的地方不在于你读了多少书,而是在读书过程中独立思考时所形成的你自己的东西,这些构成了个人气质。不要让孩子养成什么都跟别人一样的习惯,那样会让他由于懒惰而丧失追求自己真正想要东西的勇气。看多了美的事物,审美才会越来越好和有自信。有自己的个性,不要过于从众,追逐潮流。不管是服饰还是观点亦或家居装饰。
13 有用 Swing 2018-02-10 23:07:22
虽然“听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但听一听别人总结的道理至少能让自己再次确认关于这个世界最朴素的部分认知,并基于这样的共鸣感获得一点点抚平自己不安心绪的慰藉,比如“life is difficult”、”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
0 有用 子羽 2019-01-06 23:28:04
经过多年摸索才意识到的很多问题,50年前的第一夫人已经习得并写出这本书,这是一本我18岁时就该读到德书。
1 有用 Phoebe 2018-02-06 15:48:51
不好看的人也可以有很多人爱的典型
0 有用 Liana 2022-05-15 15:16:37
鸡汤类的书。但浅显易懂。
0 有用 骑着小猪追老胡 2022-05-03 19:01:04
书中教会我一种战胜恐惧的做法。那就是去做一次,做一次你就不会怕了,然后我一个人看完了《午夜凶铃》果然就没那么怕了
0 有用 汤姆逊 2022-04-13 14:47:54
很喜欢这位译者,作者的观点也好棒。
0 有用 燃烛以继日 2022-04-09 12:05:36
六十年前的文体了 越到后面越有点不太适合今时今日和国人 但了解了一下埃莉诺罗斯福
0 有用 MAYHOW 2022-04-03 16:19:27
一家之言,零散的金句有,但大多数观点有强烈的时代烙印和主观色彩。适合电子书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