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人類時代》的原文摘录

  • 后人类标志着有关主体性的一些基本假定发生了意义重大的转变。······后人类的(p.5)主体是一种混合物,一种各种异质、异源成分的集合,一个物质—信息的独立实体,持续不断地建构并且重建自己的边界。······关于自我(人本身)拥有某种力量、愿望或者意志,并且明显区别于“他人意志”的假设,也在后人类失去了基础,因为后人类的集体异源性特征隐含着一种分散的认知,分别位于相互之间仅有微弱交流的身体各部分(零件)之间。······如果“人类的本质是不被他人意志影响的自由”,那么“后人类”之所以“后”,并不是因为它必然不自由,而是因为没有一种先验的明显区别于他人意志的自我意志。尽管这些例子强调的是后人类人机关系的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认识到,后人类的建构/观念并不要求他的主体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电子人(cyborg)。无论身体是否受到干预,认知科学和人工生命等领域出现的各种新的主体性模式,都必然包含着一个可以称为后人类的生物学上依旧如故的“万物之灵”(Homo sapiens)。与这些典型的特征有关的,是有关主体性的建构/观念,而不是非生物成分的存在。 (查看原文)
    北庵 1回复 3赞 2018-04-03 12:21:30
    —— 引自第4页
  • 自由人本主义主体的中心不在于身体,而在于心灵。后人类尽管在很多方面都不遗余力地解构自由人本主义主体,但它也和自己的前辈一样,强调的是观念而非具体形式(身体)。 (查看原文)
    北庵 2赞 2018-04-03 14:34:35
    —— 引自第7页
  • 以便调整赋予不同种类的电子邮件地址的重量值(weighs)。 (查看原文)
    余颜 1赞 2018-05-08 23:10:01
    —— 引自第389页
  • 克劳德·申农(Claude Shannon)和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正式提出信息不同于信息的载体而是一种独立实体的概念。根据这种构想,进一步将信息看作某种没有具体形状的流 (fluid),可以在不同的基质(载体)之间流通传递,而信息的意义和本质都不会丢失……汉斯·莫拉维克 (Hans Moravec)撰文指出,人类的身份(人格)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形式,而不是一种实体化的规定与表现。他认为,这个观点(命题)可以通过将人的意识下载到计算机来予以证明…… (查看原文)
    周饭 1赞 2024-07-21 01:06:19
    —— 引自章节:序言......003
  • 什么是“后人类”?不妨将它视为一种带有如下假设特征的观点/视角。(我们并不认为这份清单是全面的或者权威的,而只是列举了一些在各种不同地方发现的元素。它是建议性的,而不是规定性的。)首先,后人类的观点看重(信息化的)数据形式,轻视(物质性的)事实例证。因此,由生物机制形成的具体形象就被视为历史的偶然而非生命的必然;其次,后人类的观点认为,意识/观念只是一种偶然现象,就像一个不断发展升迁的新贵,试图把一个次要的节目夸大为(p.4)整个演出。而在笛卡尔认为自我是思考的心灵之前,漫长的西方传统都把意识/观念当作人格(人类身份)的中心;再次,后人类的观点认为,人的身体原来都是我们要学会操控的假体,因此,利用另外的假体来扩展或代替身体就变成了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早在我们出生之前就开始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后人类的观点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法来安排和塑造人类,以便能够与智能机器严丝合缝地链接起来。在后人类看来,身体性存在与计算机仿真之间、人机关系结构与生物组织之间、机器人关系结构与生物组织之间、机器人科技与人类目标之间,并没有本质的不同或者绝对的界限。 (查看原文)
    北庵 2018-04-03 11:56:22
    —— 引自第3页
  • 或者当我邮件写到一半的时候分心想到德里罗,本来我是要布置《凯尔维诺》作为第一个星期的任务,结果我的邮件写成了「在一个冬日的夜晚,白色的噪音」。 (查看原文)
    余颜 2018-05-07 20:23:34
    —— 引自第42页
  • 废品商人的身体是后现代突变物的一个先兆,因为它展示了在场让位于组合与分解模式的方式。 (查看原文)
    余颜 2018-05-07 20:52:36
    —— 引自第57页
  • 《勇敢的新世界》(Brave New World)和《1984》列为本世纪三部最伟大的反乌托邦小说…… (查看原文)
    余颜 1回复 2018-05-08 01:39:29
    —— 引自第149页
  • 当代推理小说对这些问题(纳米技术、微生物学、虚拟现实、人工生命……)的探索比其他任何领域都更热情。 (查看原文)
    余颜 3回复 2018-05-08 22:22:39
    —— 引自第332页
  • 具形的知识无需从认知上被确认 (查看原文)
    Matrix1992 2018-05-15 10:17:41
    —— 引自第271页
  • 在后人类看来,身体性存在与计算机仿真之间人机关系结构与生物组织之间、机器人科技与人类目标之间,并没有本质的不同或者绝对的界线。 (查看原文)
    豆友154158182 2020-01-18 00:12:22
    —— 引自章节:第一章不断具体化的虚拟性......001
  • 要思考这些物质性,一种途径是借助功能性。“功能性”是虚拟现实技术使用的一个术语,被用来描述在人机交互界面中活动的交流模式。例如,如果用户戴上数据手套,手的动作就构成一种功能性。如果计算机能够对声音识别指令做出反应,那么声音就是一种功能性。如果计算机能够感知身体位置,那么空间位置就是另一种功能性。功能性在两个方面起作用,它们既描述计算机的性能,也指示用户的传感装置怎样通过训练来适用计算机的反应。与虚拟现实模拟打交道时,用户学会了根据计算机能够接受的风格化动作来移动自己的手和脚。在这个过程中,用户的大脑体验的神经构造改变了,其中一些变化可能是持久性的。人类建造了计算机,而计算机也在塑造人类。 63 (查看原文)
    豆友154158182 2020-02-04 19:09:37
    —— 引自章节:第二章虚拟的身体与闪烁的能指......033
  • 物质效果向外扩散,因为读者经过训练,开始通过不同的功能性来间读,这会影响他们怎样解读文本,包括在计算机被发明之前所写成的文本。例如,现在一些读者对于印刷文本很不耐烦,毫无疑问有其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基础。他们喜欢按动健盘,看着光标在他们眼前闪烁。相反,另一些读者(或者可能是同一批读者在不同的心境下)回到印刷文本上,以新的视角欣赏其可持续性、固定性和使用的简易性。只有在体验过电脑阅读之后,我才开始欣赏印刷文本的某些特性。当我打开一本书的时候,它总是能正常工作,而且其兼容性能够保持数百年之久。还有,在另外的一些场合,比如当我修改某篇作品的时候,不会有光标在我眼前闪烁,似乎在要求我做出回应。对于印刷文本我想拿多久就拿多久,而且页面绝不会消失或者自动关闭。如同这些例子所展示的一样,叙述功能性当中的改变,比特定题材的结构性或者主题性特征的改变要深远得多,因为它们转变了不同种类文本引发的具体反应和预期。从不同的历史语境进行论证,弗雷德里希·基特勒在关于媒体生态学的写作中,表达了相似的观点。門当新的媒介被引入的时候,所带来的改变会影响到整个环境。这种转变影响了旧的媒介为自己雕刻的壁龛,因而它们也会随之改变,哪怕它们并没有被直牵新牒体中,随着新媒介的出现,书本不可能不受到影响。 64 (查看原文)
    豆友154158182 1回复 2020-02-04 19:13:17
    —— 引自章节:第二章虚拟的身体与闪烁的能指......033
  • “生命系统并不是一个由目标导向的系统;就像神经系统一样,它是一种稳定的、决定的、有严格确定性的、自我闭合的系统;它接受互动的调制,而不受操作限制。但是这些调制,显然只是对观察者而言的。观察者只是从外部关注有机组织或者神经系统,从他自己的观念性(描述的视角,将调制置于某种环境,或者视为互动领城的元素”(《自生与认 知》,p.50)。放弃因果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在于:系统总是按照自己应有的方式运行,也即是说,系统的运行是与其结构相一致的,而不管其结构怎样。 (查看原文)
    kamome 2020-11-22 11:43:30
    —— 引自章节:第六章控制论的第二次浪潮:从反身性到自我组织......17
  • 具形/体塑类似于阐释,它们都天生就是行动的 (performative),服从于个体的规定,并且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总是即兴的。身体可以没有一点怨言地消失在信息之中,但是具形/体塑不能,因为它与具体场合的人和环境密不可分。一旦具形/体塑得到承认,关于全景监狱的抽象就瓦解成体现在特定语境中的特定人物的特殊性。伴随这些特殊性一起到来的是抵制和颠覆、过度和偏差的策略。 (查看原文)
    kamome 2021-01-14 19:15:44
    —— 引自章节:第八章信息论的物质性......257
  • 克劳德申农(Claude Shannon)和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对于信息的定义推动了这一进程。他们正式提出信息不同于信息的载体而是一种独立实体的概念。 (查看原文)
    pushpush 2022-06-21 19:22:37
    —— 引自章节:序言......003
  • 不同的身体界线,通常标志着阶级、种族以及文化差异。尤其是在想象的领域,而不是通过实际的身体行为(相当于对赛博主义幻想的现实检验)发生作用时,控制论暗示:身体的界线是可供争夺的。 (查看原文)
    木纹 2023-04-26 22:22:19
    —— 引自章节:第四章自由主体性的危机:诺伯特·维纳与控制论的焦虑.....
  • 正如我们所见,维纳的假说,根植于概然性世界观。他意识到这一观点所产生的一个微妙的结果是,消息不被当作事物本身而是作为这一领域各元素之间的不同关系而被构成、测量以及传播。传播关乎关系,而非本质。 (查看原文)
    木纹 2023-05-02 21:33:28
    —— 引自章节:第四章自由主体性的危机:诺伯特·维纳与控制论的焦虑.....
  • 吉莉恩·布朗(Gillian Brown)对人本主义与厌食症的关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她在研究中证明,厌食者之所以能够“克扣/亏待”身体,是因为身体被当作一个可以控制和掌握的对象,而非自我内在的一部分。引用一个厌食者的话——“你将自己的身体,变成你自己专制的王国,你就是绝对的独裁者。”——布朗说,“厌食症就是一场争取自我控制的战斗,逃脱食物的威胁和奴役;自我维持、自我占有、独立于身体的欲望,是厌食者极重要的目标。” (查看原文)
    周饭 4回复 2024-07-23 11:48:19
    —— 引自章节:第一章不断具体化的虚拟性......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