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塔莎之舞》的原文摘录

  • 列维坦和契诃夫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打猎、钓鱼、玩女人、逛妓院——或许是因为契诃夫对这个朋友过于知根知底,后来列维坦爱上他的妹妹玛丽亚时,契诃夫告诉她不要嫁给列维坦。两个人关系十分亲密,对于艺术也有十分相近的见解,他们不论在生活还是艺术上都有着相当多的交集。列维坦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契诃夫的作品中——或许最著名的(也是给两个人关系带来最大伤害的)就是在《跳来跳去的女人》中那个好色的艺术家里亚博夫斯基,他与一位跟自己学习艺术的有夫之妇发展了一段地下情。《海鸥》中的许多场景——剧作家特列普勒夫试图自杀以及杀死海鸥的情节——都是直接取材于列维坦的真实生活。 (查看原文)
    Visin 1赞 2021-05-08 08:23:49
    —— 引自章节:第六章 成吉思汗的后裔
  • 音乐凝聚了普通市民,这是他们的城市,它的精神力量让他们团结起来,坚信城市一定会得救。作家亚历山大・罗森(Alexander Rozen)当时就在这场首映式上,他将其描述为一种民族的净化: 许多人在音乐会上泣不成声。有些人哭是因为这是他们唯一能表达喜悦的方式,有些人是因为他们一直生活在这部音乐如此强有力地表达出来的情境中,有些人是为逝去之人感到哀恸而哭泣,还有些人只是因为深切地感受到自己还活着。 (查看原文)
    censored dump 2赞 2021-06-02 22:17:11
    —— 引自章节:第七章 透过苏维埃看俄罗斯
  • 许多俄罗斯家庭有蒙古血统。“在俄罗斯人的皮肤下面都藏着一个人。”拿破仓曾经这样说过。俄罗斯家庭外套衣袖上的纹就是来自蒙古人的遗产,比如随处可见的马刀、弓箭、月牙和八角星。蒙古人的后裔主要分为四个族群。首先是13世纪跟随成吉思汗的军队横扫俄罗斯、讲突厥语的游牧民族,随着15世纪伏尔加河金帐汗国的瓦解,他们在俄罗斯定居下来。这个族群涌现过诸多俄罗斯历史名人:作家有卡拉姆津、屠格涅夫、布尔加科夫和玛托娃;学家如恰达那夫、基列耶夫斯基和别尔嘉耶夫;政治家例如戈东诺夫、布哈林和图哈切夫斯基;作曲家例如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第二个族群是从西方来到俄国的突厥人:来自意大利的丘特切夫家族( Tiutchevs)和契切林家族( Chicherin);或者18世纪从波兰来的拉赫玛尼诺夫家族。甚至库图佐夫家族都有鞑靼人的血统(“ qutuz”在突厥语中的意思是“狂怒”或者“疯狂”)伟大将军米哈伊尔・库图佐夫一向被视为纯正俄罗斯人的英雄,由此看来颇有几分讽刺。第三类是混合了斯拉夫人和鞑靼人血统的家族。其中一些是俄国最显赫的贵族世家:舍列梅捷夫家族、斯特罗加诺夫家族和罗斯托普钦家族,尽管更多的人处于社会的底层。例如果戈理,他的家族就混合了波兰和乌克兰血统,但他们与突厥的古戈尔人( Gogels)有相同的祖先,他们的姓氏来自楚瓦什语 gogol一种草原上的鸟类(果戈理一些类似鸟类的外貌特征广为人知,尤其是他的鹰钩鼻最后一类是将姓氏改为更接近突厥族发音。 (查看原文)
    无畏 2赞 2021-08-23 17:38:17
    —— 引自章节:第六章 成吉思汗的后裔
  • 圣彼得堡不只是一座城市。它是一项影响深远的乌托邦工程,目的是从文化上将俄罗斯人重新塑造成欧洲人。在《地下室手记》(1864)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称它为“世界上最抽象和最有意为之的城市”。“圣彼得文化”的每一方面都是为了否定“中世纪”(17世纪)的莫斯科公国( Muscovy)。彼得认为,为了成为彼得堡的公民,必须将莫斯科那些昔日俄国“黑暗”和“落后”的风俗抛弃,作为个欧洲化的俄罗斯人,跨进西方进步和启蒙的现代世界。 (查看原文)
    羊小罗 1赞 2019-11-28 13:50:58
    —— 引自章节:第一章 欧化的俄罗斯
  • 这些年轻商人中,生活最为多姿多彩的要算尼古拉·里亚布申斯基,他以颓废的生活方式——“我喜欢美女,我爱上了许多女人”,以及在他莫斯科豪宅举办惊世骇俗的“黑天鹅”聚会而著名。通过《金羊毛》杂志及其1908—1910年间的一系列展览,里亚布申斯基推广了先锋艺术。在他的赞助下,莫斯科的象征主义画家形成了“蓝玫瑰”画派,这些画家协同他们文学上的同道以及像亚历山大·斯克里亚宾这样的作曲家,探索一种将诗歌、音乐、宗教和哲学相结合的艺术。里亚布申斯基还资助了著名的“方块J”展览(1910—1914),在这些展览上,40多位莫斯科最年轻和最出色的艺术家(康定斯基、马列维奇、冈察洛娃、拉里奥诺夫、连图洛夫、罗琴科和塔特林)向现实主义传统宣战,并用他们的艺术震惊了公众。展品由一根破桌腿儿、一张铁片儿和几块玻璃壶碎片组成。画家们在自己的裸体上作画,并在莫斯科的街道上走来走去,以此来展示自己的作品。 (查看原文)
    西峰秀色 1赞 2018-10-14 18:19:42
    —— 引自章节:第三章 第九节
  • 苏联时期的莫斯科极为自信,它的自信反映在20世纪30年代那些巨大的建筑工程、大规模生产的汽车、第一条地铁,以及那些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积极向上的形象之中。莫斯科古老的木质房子被推倒,教堂被摧毁。横贯市中心建设了一条崭新而宽敞的游行大道:古老的特维尔大街拓宽了(被重新命名为高尔基大街),旧市场的原址上建起了革命广场,而红场上的市场摊位也清理掉了。就这样,列宁陵墓,这座革命的圣坛,成为五一劳动节和革命纪念日那天大游行的终点。士兵们全副武装地从克里姆林宫(俄罗斯的神圣堡垒)前走过,这些大游行完全模仿了它们所取代的古老的宗教游行。甚至有计划要炸掉圣瓦西里大教堂,这样游行队伍就能不间断地接受站在列宁墓上观礼的革命领导人检阅,并一直向前走去。 斯大林就这样把莫斯科重新塑造为一座帝国之城——一座苏联的彼得堡——而且,莫斯科跟那座虚幻的城市一样,也成为世界末日神话的一个主题。在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的小说《大师与玛格丽特》(1940)中,魔鬼来到莫斯科,并使它的文化殿堂轰然倒塌;撒旦变成魔法师沃兰德降临了这座城市,他带来一群巫师和一只名为别格莫特的有特异功能的猫。他们的到来给这座城市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因为在飞往麻雀山(另一个魔鬼拿破仑第一次见到这座城市的地方)之前,他们揭露了这座城市道德上的腐朽。跟他们一起飞走的还有一位年轻的莫斯科姑娘玛格丽特,她为了拯救敬爱的大师(大师写过一部遭禁的有关本丢·彼拉多‡‡‡‡和基督审判的手稿),把自己献给了沃兰德。当他们的马跃向空中,向着天上疾驰而去时,玛格丽特“一边飞奔一边转过头来,发现不仅仅只是那些彩色高塔,整座城市都早已消失,一切都被大地吞噬了,原来的地方只剩下一些烟和雾”。 (查看原文)
    西峰秀色 1赞 2018-10-14 18:19:42
    —— 引自章节:第三章 第九节
  • 本质上他的信仰是一种基督教式的社会主义——更确切地说是无政府主义,因为他反对任何形式的教会和政府权威。但托尔斯泰并不是一名革命分子。在他看来,反对不公正与压迫的唯一方法就是遵守基督的教诲。 在19世纪80年代,很少有人读过托尔斯泰关于宗教的作品,到了19世纪90年代,教会开始批判托尔斯泰,说他试图颠覆政府之后,托尔斯泰作品的非法印刷品才开始在各地大范围地流通。到了1899年,当托尔斯泰发表《复活》时,他更为人所知的身份是社会批评家和宗教异见分子,而不是一名小说家。书中对沙皇体制——教会、政府、司法裁决与刑事判罚体系、贵族阶层的私人财产和社会习俗——的批判,使得这本书的销量远远超过他的其他作品,成为作家写作生涯中最为畅销的一本书。“所有的俄国人都从这本书中汲取营养,”斯塔索夫在给托尔斯泰的一封贺信中写道,“你无法想象这本书所引发的讨论和争议……19世纪所有的文学事件没有一件能与它相提并论。”教会和政府越攻击托尔斯泰,他的追随者就越多,直到1901年他被彻底开除教籍。教会这么做是为了掀起大众对托尔斯泰的仇恨,一些反动分子和东正教狂热分子的确响应了这一号召。托尔斯泰收到了死亡威胁和谩骂信件,喀琅施塔得地区的主教以支持极端民族主义分子而臭名昭著,他甚至写了一篇诅咒托尔斯泰死亡的祷文,这篇祷文在右翼媒体中受到极大欢迎。但每有一封威胁信,托尔斯泰就会相应收到一百封来自全国各地的支持信。人们给他写信控诉地方政府的胡作非为,或者感谢他在著名的《我不能保持沉默》一文中对沙皇的批判,这篇文章描写的是那场引发了1905年革命的“血色星期天”大屠杀。数百万从未读过小说的人开始阅读托尔斯泰的作品。作家所到之处,都有大批心怀敬仰的民众前来围观——据警察统计,在庆祝托尔斯泰80岁生日时,前来庆贺的民众数量要远远高于给沙皇做寿的。 在每年固定的日子,尤其是复活节和圣灵降临节,很重要的一项家庭活动就是悼念死... (查看原文)
    西峰秀色 2018-10-16 10:54:22
    —— 引自章节:第五章 托尔斯泰
  • 我们希望保持一种非功利的兴趣:对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本身充满兴趣,真诚地渴望理解他人的经验。 “本土”俄罗斯是民族化的模式,集体主义、社会公正、平等主义、反私有制观念在这里发挥着支配作用。 这个国家的艺术活力几乎全部奉献给了对把握自身民族身份的探求。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艺术家要承受如此巨大的压力,肩负起道德领袖和民族先知的重担,而国家对他们的恐惧和迫害又是如此之甚。 (查看原文)
    新凉 1赞 2019-12-22 18:28:19
  • 彼得堡的发展与其他城市都不同,无法用商业和地缘政治来解释,应该说它是一件艺术品。有时候整座城市看起来像是一个巨大的舞台布景——它的建筑和人民只不过是舞台上的道具而已。习惯于城市多种建筑风格混杂的欧洲观光客来到彼得堡后,每每惊讶于它那种不同寻常的做作之美,常将它跟舞台作比较。 古老的欧洲城市都是花了几百年的时间累积,最终呈现为不同时代风格的华丽建筑集合;而彼得堡完全是在50年内按照同一套标准建起来的,也只有它能够为这种构建标准提供如此大的施展空间。阿姆斯特丹和罗马的建筑师受到空间的限制,不得不见缝插针地构思他们的建筑。但是在彼得堡他们却能够放开手脚实现他们的古典主义理想。笔直的线条和直角得以在辽阔的全景中尽情地呼吸。由于四周都是水,建筑师可以将宅邸建得又宽又矮,并且利用建筑物在河中的倒影来平衡它们的比例,制造出一种毫无疑问非常美丽壮观的效果。 (查看原文)
    新凉 1赞 2019-12-22 18:28:19
  • 为了使城市更加美观,彼得甚至命令将屠宰场按照洛可可的风格重建。 (查看原文)
    新凉 1赞 2019-12-22 18:28:19
  • 舍列梅捷夫家族的惊人财富和这种新的信任有很大的关系。拥有超过80万公顷的土地和超过20万“登记在案的农奴”(这意味着实际的农奴数量可能有100万)。 家族的庄园里有2名厨师、1名男仆和1名助手,1名管家和4名门卫,1名私人理发师和2名裁缝、6名侍女、5名洗衣妇、8名园丁、16名厨房杂工和其他各类工作人员。 每年在舍列梅捷夫家的20万农奴中,都有几百名幸运儿脱颖而出,被培训成艺术工作者——建筑师和雕刻家、家具制造工、装饰画工、镀金工、刻版工、园艺师、舞台技师,以及演员、歌手和音乐家。为了掌握工艺,这些农奴多被送往国外或者宫中。但是技术的有限可以用庞大的数量来弥补。在库斯科沃有一支铜管乐队,为了节约训练的时间,每一位乐手都只学习吹奏一个音符。乐手的人数取决于一首曲子中不同音符的数量,他们只为那属于他们的一刻发声。 (查看原文)
    新凉 1赞 2019-12-22 18:28:19
  • 但他是一位浪漫的人,对艺术的感知极其敏锐,并且他和普拉斯科维娅都很喜欢音乐。看着普拉斯科维娅在他的庄园里从一个小姑娘成长为他歌剧团的女主角,他认为她的精神之美不亚于她的容貌。他爱上了她。“我对她怀有最温柔和最热烈的感情,”他在1809年写道, 但是我苦苦思索,想知道这究竟是在追求肉体的愉悦,还是在形体之美以外,渴望一种对思想和灵魂的滋润。我发现自己对灵与肉的渴求更胜于一般的友情,于是我对所爱之人的品性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她洁身自好,真挚、有爱心、坚贞而且忠诚。她对上帝有神圣且真诚的信仰。这些品质比她的美貌更加让我着迷,因为它们比所有外在美都要强大,而且极为珍稀。 (查看原文)
    新凉 1赞 2019-12-22 18:28:19
  • 我以为我的朋友们喜欢我、尊敬我、和我一起共享快乐时光,但是当我的妻子死去,我极度绝望的时候,我发现没有人来安慰我,也没有人来分担我的哀愁。我体会到了人间的残酷。在她的遗体下葬时,那些自称是我的朋友的人,没有任何人对这件悲伤的事情表现出一丝一毫的感情,或者是履行一名基督徒的护灵责任。 他解放了他最喜爱的几十个家奴,花费大量的金钱建造乡村学校和医院,建立起护理孤儿的信托基金,资助修道院,使它们在农作物歉收时分给农民粮食,降低庄园上农奴的税赋。 好多年来,这位悲伤的伯爵都会微服离开喷泉宫,走到彼得堡的大街上向穷人发钱。他死于1809年,他是全俄罗斯最富有,无疑也是最孤独的贵族。在他写给儿子的遗嘱中,他几乎彻底地拒斥了自己一生成就所体现的文明。 普拉斯科维娅天赋聪明,而且性格坚强。她是那个年代俄罗斯最优秀的歌唱家,不但识字而且精通好几种语言。然而直到死前一年,她的身份还是农奴。她会是什么感受?她如何回应社会对她的偏见?面对自己虔诚的宗教信仰,她如何能接受婚外性关系的罪行,又如何看待自己对伯爵的感情?极少有人有机会听一个农奴忏悔。 (查看原文)
    新凉 1赞 2019-12-22 18:28:19
    —— 引自章节:None
  • 每一个沙龙都围着一位特别的女主人打转,她美丽、迷人而且充满机智——比如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娜·舍雷尔,或者是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塔蒂亚娜。 女越来越有教养而且对欧洲艺术造诣颇深。到了18世纪晚期,有文化的贵族妇女在上流社会已经司空见惯 (查看原文)
    新凉 1赞 2019-12-22 18:28:19
  • 当这5名犯人被吊在绞刑架上,脚下的板子被抽空之后,其中3名由于身体太重,绳子经受不了,活生生跌进了沟里。“多么悲惨的国家啊!”其中一个喊道,“他们连如何操作绞刑架都不知道。” (查看原文)
    新凉 1赞 2019-12-22 18:28:19
  • 然而玛丽亚选择和丈夫同甘共苦。她放弃一切跟随谢尔盖去了西伯利亚。 对玛丽亚非常宠溺的父亲相信,女儿跟随谢尔盖去西伯利亚,并非因为她是“一个深爱着丈夫的妻子”,而是因为她“爱上了自己扮演女主角这个想法” 她翻译邮局分发的书籍和杂志,以这种方法使自己不忘记英语;每天她都替人誊写东西,因为这些“政治犯”是严令禁止在营内写信的。 1844年,沃尔孔斯基家被允许在伊尔库茨克居住。玛丽亚立刻就融入了新省长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的交际圈,后者毫不掩饰自己对这些遭到流放的十二月党人的同情,并将他们视为发展西伯利亚的智识力量。玛丽亚乐于接受这个重新进入社交圈子的机会。她创办了几所学校、一所接收弃婴的医院和一个剧院。 跟所有被流放的十二月党人一样,沃尔孔斯基将西伯利亚看成一片充满了民主希望的土地。在他们的眼里,这里是一个朝气蓬勃、天真烂漫的俄罗斯,原始而粗犷,并且富含天然资源。 (查看原文)
    新凉 1赞 2019-12-22 18:28:19
  • 他们随时准备快乐地投向任何人的怀抱,只要那个人能够领导他们反对鲍里斯,只要那个人能够承诺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这与渴望这种或者那种政治或者社会秩序的事情无关;受苦受难的群众很容易就被一张新的脸孔所吸引,他们盼望着在新人的领导下,他们的情况会比旧日好。这就是俄罗斯人民的一个形象——受苦受难,充满了破坏力和冲动的暴力,无法控制他们,他们也不可能掌握自己的命运——1917年的情况也是如此。 (查看原文)
    新凉 1赞 2019-12-22 18:28:19
  • 但是,即使传统的势利观念盛行,俄罗斯也从未沾染布尔乔亚那种对金钱的崇拜,而且为政府服务的理念约束着俄罗斯的文化精英,它使得富人担负起用财富为人民谋福利的责任。 巡回展览画派”的艺术作品——两者都试图摆脱圣彼得堡官僚作风的控制;为了寻找独立的市场和身份,两者都将目光转向了莫斯科和农村。“巡回展览画派”这个名字源于他们19世纪70年代在各地举办的巡回展览。受19世纪60年代的公民观念和民粹主义理想的影响,他们带着自己的作品在各地巡回展出(通常是自掏腰包),目的是提升公众对艺术的感知。有时他们会到乡村学校上课,或者设立自己的艺术学校和美术馆,这些通常都得到地方自治委员会(zemstvo)中的自由派贵族和民粹主义者的帮助和支持。他们的巡回展览影响巨大。“展览来的时候,”一位外省人回忆说,“原本昏昏欲睡的乡村小镇马上从打牌、八卦和无聊中苏醒过来,人们呼吸着自由艺术带来的新鲜空气。 (查看原文)
    新凉 1赞 2019-12-22 18:28:19
  • 托尔斯泰的生活充满了矛盾,他一直都在做贵族还是农民之间摇摆不定。 他把农民理想化,乐意与他们待在一起,但常年以来却无法脱离传统的社会准则,把自己真正变成一个农民。很多时候他只是在扮演一个农民。 1862年他和新婚妻子索尼娅定居在亚斯纳亚——博利尔纳,他解雇了所有的佣人,并亲自开始照顾农务。但这次试验彻底失败。托尔斯泰不屑于喂猪,结果他故意把猪都饿死了。他不知道怎样做火腿,怎样打黄油,什么时候耕地锄草,没多久他就受够了这种生活,要么跑到莫斯科快活,要么把自己锁在书房,把所有的劳动都留给雇工。 (查看原文)
    新凉 1赞 2019-12-22 18:28:19
  • 那时屠格涅夫经常来拜访他,他也写到托尔斯泰“在和一个农奴热恋中,不愿意探讨文学”。 (查看原文)
    新凉 1赞 2019-12-22 18:28:19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37 38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