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将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改造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与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第一节新中国经济体制构思的形成
一、基本依据
二、经济形态
三、发展目标与发展前途
四、根本方针与主要矛盾
五、运行机制
第二节工作重心的转移
一、工作重心和中心任务的转移
二、转移的过程各地不同
第三节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确定
一、国营经济的建立
二、平抑物价与国营经济在竞争中夺取市场领导权
三、统一财政经济工作
第四节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一、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的战略部署
二、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财政经济工作方针的调整
三、“三年准备、十年建设”的发展战略
第五节两次调整工商业和“五反”斗争
一、物价陡降与第一次调整工商业
二、“五反”运动和第二次调整工商业
第六节农村的土地改革
一、把减租减息作为土地改革的过渡性步骤
二、制定《土地法》
三、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民主改革
四、工作经验与历史意义
第七节城市的民主改革
一、改造旧城市为新型城市的一个步骤
二、两类企业与重点行业
三、成效与经验
第八节开展城乡物资交流与重点建设
一、恢复国民经济的中心环节
二、“边抗、边稳、边建”方针下的重点建设
第九节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的建立与国民经济的恢复
一、几种经济成分的变化
二、国民经济的恢复
结语
第九章将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改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形态与将市场经济体制改造为计划经济体制(1953—1956)
第一节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
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二节粮棉油的统购统销与多种物资的统购派购
一、市场紧张状况及其原因
二、艰难的决策
三、两重作用
第三节将个体农民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农业生产合作社所有制
一、土地改革后农村的中农化趋势
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指导思想
三、农业互助合作的三个发展阶段
四、历史作用与问题
第四节将个体手工业者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所有制
一、手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特点
二、个体手工业者合作化的进程
三、手工业所有制和经营形式趋向单一
第五节将工商业主私有制改造为国家所有制
一、利用、限制、改造——中国式消灭资本主义所有制的道路
二、国家资本主义从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发展
三、理论创新与理论缺陷
第六节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历史渊源、苏联模式与经济发展战略的影响
二、以中央为主的经济决策权力体系
三、逐步形成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经济调节体系
四、具有浓厚供给制和平均主义色彩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
五、单一的公有制结构
六、从市场经济体制到计划经济体制
第七节经济快速发展
一、在不断克服急躁情绪的过程中前进
二、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建设
三、五年计划四年完成
第八节两翼先飞,主体滞后
一、市场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主体与两翼的关系
三、农业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
结语
第十章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的特点
第一节实践中的创造
一、新民主主义经济与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理论的诞生
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新民主主义
经济形态理论的丰富
第二节生产力的落后性
一、继承的遗产与担负的任务
二、历史的实际
第三节多种所有制并存
一、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的本质特征
二、国营经济
三、资本主义经济
四、劳动者个体经济
五、合作社经济
六、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第四节共同发展与“四面八方”政策
一、五种经济成分同时得到发展
二、“四面八方”的经济政策
三、不同所有制之间的互补与竞争
第五节市场调节与计划调节同时发生作用
第六节逐步地向社会主义经济形态演变
一、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发展的前途是逐渐地演变为
社会主义经济形态
二、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具体途径
结语
……
第十一章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经济大上大下(1957—1966)
第十二章“抓革命,促生产”与经济徘徊(1967—1978)
第十三章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经济形态从传统式向中国特色式转轨的起步(1979—1984)
第十四章两种经济体制的摩擦与经济在震动中前进(1985—1991)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
收起)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