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WINNER OF THE GUARDIAN FIRST BOOK AWARD
Once we thought monsters lived there. In the Enlightenment we scaled them to commune with the sublime. Soon, we were racing to conquer their summits in the name of national pride.
In this ground-breaking, classic work, Robert Macfarlane takes us up into the mountains: to experience their shattering beauty, the fear and risk of adventure, ...
WINNER OF THE GUARDIAN FIRST BOOK AWARD
Once we thought monsters lived there. In the Enlightenment we scaled them to commune with the sublime. Soon, we were racing to conquer their summits in the name of national pride.
In this ground-breaking, classic work, Robert Macfarlane takes us up into the mountains: to experience their shattering beauty, the fear and risk of adventure, and to explore the strange impulses that have for centuries lead us to the world's highest places.
Mountains of the Mind的创作者
· · · · · ·
-
罗伯特·麦克法兰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罗伯特·麦克法伦(Robert Macfarlane)
英国作家、学者。剑桥大学文学与环境人文学教授,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
他以行走滋养书写,步履不停,笔耕不辍,横跨九年创作出“行走文学三部曲”《念念远山》《荒野之境》《古道》,获得萨默塞特·毛姆文学奖、爱德华·斯坦福旅行文学奖等奖项。近作《深时之旅》获得英国温赖特奖、美国国家户外图书奖,被《纽约时报》《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等近二十家机构评为年度好书。
麦克法伦将当代旅行写作推向新的高度,被文学杂志《格兰塔》前主编誉为“当代最好的行走文学作家”。2013年,他成为最年轻的布克奖评委会主席。
·
杭海
从事教育出版,工余译书。着迷于翻译时语言、意义、文化、思想间的转幻与抵达,乐于在译途中探寻和回味。
喜欢读"Mountains of the Mind"的人也喜欢 · · · · · ·
Mountains of the Mind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5 条 )
高山世界不过一方屏幕,是我们在其上投射出一幕希望、梦想、欲望和恐惧交织的舞剧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序言 那些攀登高峰的人,一半爱着自己,一半恋着湮灭。 没有哪座山值得我们奉上生命,这我知道。至于人类为什么要爬山,这个问题太过复杂,无法简化,任何解释都不能述其万一。岩石、雪、冰、风暴和阳光对人类的存在漠不关心,兀自欢悦。 高山世界不过一方屏幕,是我们在其上投... (展开)山——没有开端和终点,如此苍老又如此年轻
> 更多书评 25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南海出版公司 (2024)8.3分 1067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7.9分 239人读过
-
大家出版社 (2019)9.5分 80人读过
-
Vintage (2004)9.3分 27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我最爱的图书
- My Confessional:kindle里的书 (霓虹蘑菇力)
- 罗伯特·麦克法伦 Robert Macfarlane (ben afrant)
- 【封面控】只此青绿 (Zn Hurt)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9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Mountains of the Mind的评论:
feed: rss 2.0
5 有用 别的熊 2022-08-02 10:29:49
直到十八世纪,翻越阿尔卑斯山的旅人还是常常蒙着眼,以防被宏伟山峰吓破胆……此书写的不是如何登山,而是山作为一种实体+观念的合集如何一步步演变至今;文本核心为一桩死亡所笼罩,即马洛里之死,虽非谋杀,但若允我大胆再进一步,我愿将此书称为麦克法伦的安乐椅侦探之作——麦老师在故纸堆里抽丝剥茧,梳理古往今来对恐惧的追逐,对地图、冰川、海拔等多个层面的认知发展,他要破解的一大谜团——这段三角恋(别笑)所致死亡... 直到十八世纪,翻越阿尔卑斯山的旅人还是常常蒙着眼,以防被宏伟山峰吓破胆……此书写的不是如何登山,而是山作为一种实体+观念的合集如何一步步演变至今;文本核心为一桩死亡所笼罩,即马洛里之死,虽非谋杀,但若允我大胆再进一步,我愿将此书称为麦克法伦的安乐椅侦探之作——麦老师在故纸堆里抽丝剥茧,梳理古往今来对恐惧的追逐,对地图、冰川、海拔等多个层面的认知发展,他要破解的一大谜团——这段三角恋(别笑)所致死亡——不是凶手、死因,而是地点:人如何能对岩石与冰川堆叠而成的巨物迷恋到这个地步,甚至不惜付出生命?与后作相比,此书行走比例不算高,但仍可称得上知行合一,且我莫名觉得这初出茅庐之作在遣词造句上有种稚拙乃至做作(褒义)的力道,这种青涩的灵气与真诚实在动人。ps 麦老师如果生在南京,肯定从小喜欢盘雨花石。 (展开)
0 有用 Meeseek 2023-09-05 13:24:39 新加坡
正式将这本书列为人生阅读top3!人类对山的热爱并非天生,而是规训的结果。从十七世纪的欧洲人们如何厌恶山,到二十世纪人们如何愿意为登山而献出生命,人类对于山的看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情感转变得益于地理学的发展,文学绘画的影响,以及数百年观念的不断积累。第八章记述了Mallory史诗般的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历程,读得热血澎湃,仿佛亲身经历了这场与自然的决战。“He was the inherito... 正式将这本书列为人生阅读top3!人类对山的热爱并非天生,而是规训的结果。从十七世纪的欧洲人们如何厌恶山,到二十世纪人们如何愿意为登山而献出生命,人类对于山的看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情感转变得益于地理学的发展,文学绘画的影响,以及数百年观念的不断积累。第八章记述了Mallory史诗般的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历程,读得热血澎湃,仿佛亲身经历了这场与自然的决战。“He was the inheritor of a complex of emotions and attitudes towards mountainous landscape, devised long before his birth” (展开)
0 有用 塔朗达琅 2024-10-23 16:58:33 河南
太好了 觉得是他三部曲里最棒的一部
0 有用 以心 2024-08-17 00:17:27 加拿大
#audible 需要买实体再读一遍 也想读中译
0 有用 demoi 2024-05-24 02:05:03 德国
与台版《心向群山》 配合 几乎每年都会重读!
0 有用 塔朗达琅 2024-10-23 16:58:33 河南
太好了 觉得是他三部曲里最棒的一部
0 有用 以心 2024-08-17 00:17:27 加拿大
#audible 需要买实体再读一遍 也想读中译
0 有用 demoi 2024-05-24 02:05:03 德国
与台版《心向群山》 配合 几乎每年都会重读!
0 有用 Meeseek 2023-09-05 13:24:39 新加坡
正式将这本书列为人生阅读top3!人类对山的热爱并非天生,而是规训的结果。从十七世纪的欧洲人们如何厌恶山,到二十世纪人们如何愿意为登山而献出生命,人类对于山的看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情感转变得益于地理学的发展,文学绘画的影响,以及数百年观念的不断积累。第八章记述了Mallory史诗般的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历程,读得热血澎湃,仿佛亲身经历了这场与自然的决战。“He was the inherito... 正式将这本书列为人生阅读top3!人类对山的热爱并非天生,而是规训的结果。从十七世纪的欧洲人们如何厌恶山,到二十世纪人们如何愿意为登山而献出生命,人类对于山的看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情感转变得益于地理学的发展,文学绘画的影响,以及数百年观念的不断积累。第八章记述了Mallory史诗般的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历程,读得热血澎湃,仿佛亲身经历了这场与自然的决战。“He was the inheritor of a complex of emotions and attitudes towards mountainous landscape, devised long before his birth” (展开)
5 有用 别的熊 2022-08-02 10:29:49
直到十八世纪,翻越阿尔卑斯山的旅人还是常常蒙着眼,以防被宏伟山峰吓破胆……此书写的不是如何登山,而是山作为一种实体+观念的合集如何一步步演变至今;文本核心为一桩死亡所笼罩,即马洛里之死,虽非谋杀,但若允我大胆再进一步,我愿将此书称为麦克法伦的安乐椅侦探之作——麦老师在故纸堆里抽丝剥茧,梳理古往今来对恐惧的追逐,对地图、冰川、海拔等多个层面的认知发展,他要破解的一大谜团——这段三角恋(别笑)所致死亡... 直到十八世纪,翻越阿尔卑斯山的旅人还是常常蒙着眼,以防被宏伟山峰吓破胆……此书写的不是如何登山,而是山作为一种实体+观念的合集如何一步步演变至今;文本核心为一桩死亡所笼罩,即马洛里之死,虽非谋杀,但若允我大胆再进一步,我愿将此书称为麦克法伦的安乐椅侦探之作——麦老师在故纸堆里抽丝剥茧,梳理古往今来对恐惧的追逐,对地图、冰川、海拔等多个层面的认知发展,他要破解的一大谜团——这段三角恋(别笑)所致死亡——不是凶手、死因,而是地点:人如何能对岩石与冰川堆叠而成的巨物迷恋到这个地步,甚至不惜付出生命?与后作相比,此书行走比例不算高,但仍可称得上知行合一,且我莫名觉得这初出茅庐之作在遣词造句上有种稚拙乃至做作(褒义)的力道,这种青涩的灵气与真诚实在动人。ps 麦老师如果生在南京,肯定从小喜欢盘雨花石。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