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色 短评

热门 最新
  • 40 郁则 2018-05-31 23:00:48

    价格虚高,用纸不好,比之前《棔柿楼集》还不如。内容单薄,也的确见出作者匪浅的考证功力和使用各种资料的能力。但是序言写得实在太谄媚,为了讨好扬之水的欢心,竟然可以扭曲《金瓶梅》的重点,说什么情色太俗,物色才高雅;说人情世故繁密深邃,以物见人才简单可靠。还把名物学的研究说成是“有创意的颠覆”,通读下来一些句子都没有写得很顺畅,只是用些富丽堂皇的词汇堆砌,显出本书的格调。简而言之,序言富贵气太重,令人生厌,而这风姿又和正文内容相契颇多。晃眼扫完,只有图片令人记忆深刻,得鱼忘筌乎?未必。

  • 23 邝海炎 2018-09-09 13:44:48

    杨之水也就是太丑了,否则会被读书界这帮蠢货捧成第二个刘瑜,第二个柴静!这书不管是文采,还是文学见识,历史见识,都很贫乏,只是满足城市白领小资的恋物癖而已。朱维铮当年对杨之水的批评现在也成立,缺乏历史底蕴。她能火只是迎合了“盛世搞收藏”、“玩古典器物”的庸俗心理。

  • 23 安提戈涅 2018-06-14 19:12:15

    漂亮!如果只从文物考证的角度讲器物,就是外行看热闹的事了,但《金瓶梅》里的物,往往是叙事的眼目与关隘,文与物的交织显得别具匠心。《包法利夫人》中也有作为线索的物,一个马鞭、一个烟盒,都是草灰蛇线,提示与勾连着故事线索,可是论精细与雕琢,中国古代器物文化似乎更胜一筹,同时期的欧洲小说里,并不会对器物文化做如此浓墨重彩的描绘,在相似的研究书籍《莎士比亚的动荡世界》里,呈现的器物也都缺少一种“雕琢感”——虽然雕琢也不意味着“好”。器物与色彩的迷狂,从《金瓶梅》一直延续到了张爱玲。把瓜子一粒粒嗑好了,包在汗巾里,再放入漆盒内——这个撩汉大法厉害了。

  • 8 PooomBooom 2018-09-09 00:54:02

    其实很希望作者接下来完成《西游记》名物研究,再接着做李贺、李商隐、周邦彦,做《玉台新咏》,做《酉阳杂组》,做诗词名物词典……Ars longa, vita brevis!

  • 6 曼殊 2018-05-25 23:16:27

    做到了文学描述和真实物品互相对照,细节分明。太好了。时代感,我觉得物品的真实填充是占了很大比重的。赞美作者~

  • 4 ly的读享生活 2018-06-19 14:22:51

    文物风流,人情纷纭,桩桩细究。文本推敲极见心力,细微处屡窥关窍。配图大赞,美极啦!

  • 2 易感人群 2019-02-22 14:56:57

    作为读《金瓶梅》的工具书真是太好了!《金瓶梅》里什么一窝丝、银丝(髟狄)髻、围发云髻儿之类的常常出现,本来是一点儿概念都没有。读了本书的介绍,对常见的装束至少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作者是专门研究金银首饰的,《古诗文名物新证》里也讲了很多首饰可作参考,还种草了《奢华之色》。除此之外,书中提到的《明式家具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也列入我的书单啦!

  • 0 mumudancing 2020-03-12 17:40:24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关于《金瓶梅》服饰的讨论,在这本书里扩展为更加细致全面甚至可以对照文物的研究。西门庆家物相现形,感想只有“太奢侈了靠!”

  • 1 此情做梦呢 2019-07-12 17:11:30

    看书粗,不光不求甚解,解不得的直接就忽略过去,书中所得甚少,也就看个热闹。别人一点一点解来,好像新书一般,又好像帐幔揭去,浓雾飘散,细节一一显现,明亮耀眼——一样看书,我倒好像给书蒙尘了似的。书如此,世事也如此,浮光掠影终究得不到什么。

  • 0 韧勉 2018-06-19 16:29:46

    以作者日常游览所见文物与《金瓶梅》里面的梗,谈谈文物的特色。

  • 2 阿墟 2018-05-23 12:15:55

    好得出乎意料,精彩纷呈。

  • 3 岛生 2018-05-28 00:52:34

    很美的书,虽然薄了点,字大了点,价贵了点,但是美啊。捧着看到深夜,看完才好去睡。

  • 1 malingcat 2019-03-12 08:29:21

    九两重的金丝䯼髻,鞋尖上扣绣鹦鹉摘桃,汗巾上拴着的金三事儿,繁华富丽的螺甸厂厅床………借《金瓶梅》对明代服饰用具进行考证,也见出小说作者借物写人的深意。

  • 1 钟螺 2019-12-31 04:32:46

    扬之水一贯水平(内容也颇有一些是以前的),就平均以上的挺有意思,主要还是借金瓶梅讲名物,真正勾连回小说本身的部分不太多,但有些细节确实得劲。

  • 1 清暉 2018-05-29 10:21:42

    嗯,很好看~~

  • 1 看不见的城市 2020-10-25 16:12:13

    《金瓶梅》物件考,读完觉得还是散碎了些,配图甚多,物图好过人像,论“书”的段落又胜过论“物”。

  • 1 成知默 2019-01-24 16:28:46

    2019011:《金瓶梅》名物考,以文本为依托,用虚构的小说来映照现实。以物为物,可见风物习俗、世相百态;以物为眼,可观世味人情、离合悲欢,又可为草蛇灰线,贴合人物性情,暗示人物命运,伏脉于千里之外。头顶重九两的金丝髻、瓦楞帽儿下隐现的金簪子、鞋尖儿上扣绣的鹦鹉摘桃,这些个物件绝非闲笔,而是以此敷演出繁花似锦的热闹、镜花水月的虚无与风流云散的凄凉。声色犬马终将归于幻灭与空无,而这大概就是张爱玲所说的“细节往往是和美畅快、引人入胜的,而主题永远悲观”。

  • 1 波波夫 2019-06-25 10:24:09

    1915 由物色窥情色,从雕龙看文心,很好的思路。小书写得“琐碎死了”,虽非“云霞满纸”“无限烟波”,却也别具韵味——这话也可以倒过来说。

  • 1 老欧 2021-01-31 10:25:55

    文字平庸,图应该再多一些,金子宝贝谁不喜欢呢(✖╹◡╹✖)♡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