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牧人生 短评

热门
  • 81 朝颜 2018-07-17 10:30:58

    每次探头出去都觉得自己活在一个窒息的国度

  • 23 别的熊 2018-07-11 20:55:26

    读了几十页自问:这是不是你要的硬核牧民生活记录?TRUE FACTS!作者以春夏秋冬四部划分结构无疑抓住了湖区生活的精髓,那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四季循环并不似看上去那般枯燥定式,里头有些更踏实、更质朴、更接近简单真理的东西。四季轮替同样见证了他作为牧羊人的成长。印象很深的两处:深冬时节散开的干草卷里,夹杂着压扁的鲜花、野豌豆、草叶和药草,都是在7月被打包机一同压进来的;牧羊人在暴雪过后外出寻羊,开车驶过空荡荡的山道时朝相遇的邻居点头示意。“这个小小的动作可能会救我一命,因为没有其他人知道我要去哪儿。”如果这么说不会太冒犯的话:这两处中显示的诗意与残酷,就是乡野始终吸引我的原因之一。此外本书中作者自身的坚定表层下的挣扎也是看点,他这种带情绪的笔法势必招至一些价值评判。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 19 2018-08-10 08:42:46

    我要去野地里生活。

  • 16 奚大包子 2018-07-21 22:22:27

    读过才知道自己生活的贫瘠。

  • 8 祁十一 2019-07-13 18:21:06

    太爱这本书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让世界绝大多数人背井离乡,失去了根基和归宿。所以看到这样几百年都在一种传统中活着的人,深深爱着家、土地、动物、古老生活方式,而且不是作家、诗人、文艺青年、游客的那种轻飘飘的浪漫主义,充满了自然的残酷与动人,生活的艰辛与真实,以及无可动摇的爱,就,又哭又笑吧。这种天生属于牧场,中途又短暂离开去牛津读书,最后还是回到牧场的作者,太难得了。

  • 5 小力子百合 2021-01-18 06:57:08

    我一直很享受这种肩负重任的感觉,这种重任可以从其他人的双手或目光追溯至时间的无尽深处。在那里工作是一件令人谦卑的事,你可以把他它理解为与征服一座山相对立,它把你从所有自负的幻觉中解放出来。我只是我们这边山地常见的牧羊人之一,是漫长的链条中的小小一环。或许在未来的百年里,没有人会在乎我曾拥有一群羊,还在这些山里放牧过。他们不会知道我的名字,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如果他们有一天站在这片山地,干着我们的活儿,他们就欠着我一份小小不言而喻烽人情,因为我曾经为了保持这片土地的生态而贡献力量,就像我应该感谢使这片土地活到现在的那些人一样。

  • 3 李青菜 2019-05-07 10:00:33

    图片比文字好。在长途飞机上读的,读一会儿歇一会儿,最后还是看机上电影了。要说写羊写人的英国人,还是詹姆斯赫利厄特最牛,无出其右者。书里提到波特夫人的故事,很短,算是个彩蛋吧。

  • 5 小靖葱美 2018-09-02 21:06:02

    看完后关注了几个牧场主的推特…???

  • 6 给您添蘑菇了 2018-10-02 13:49:35

    聪明是农民中难能可贵的品质。在周围人品头论足的言论中,你却能坦然按照自己的心意生活。在日本的最后一天读完,我也正式转职牧羊人啦。

  • 2 普鲁斯特起床了 2019-11-28 12:49:06

    短短的一段段,朴实纪实,文字背后作者在牧场度过的岁月的重量、意志和情感是读者难以估量的。

  • 0 韧勉 2018-09-27 00:21:14

    自然文学根植于时间与自然。物候的生活新意。

  • 2 fayala 2019-02-11 01:22:47

    比起美国农场,英格兰的牧场,庄重、冷硬了很多。更何况,男作家的视角和情感,是不肯甜美的。反而,越强剧的热爱,越隐秘稳静;越深沉的依恋,越锐利不驯。 “别担心,小子。你祖父热爱这片土地,他觉得你的屁股都闪着阳光”。 “造就湖区的是牧羊人一百万件看不见的工作的总和。”很难有什么其它的日常,像放牧一样,蕴藏这么巨大的力量——春天里羊羔出生,夏天把羊放到山上;秋季到市集上补满新羊群;冬天照顾羊群安然过冬…祖祖辈辈,湖区放牧,一晃几百年。

  • 1 Athumani 2019-08-01 21:56:14

    破除诗意后,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恐怕是对世间生息的敬意。

  • 2 vivida 2018-12-18 16:38:16

    从前华兹华斯笔下那个叫做迈克尔的牧羊人终于在现代还魂,寄居于一个世代牧羊(六百多年在同一片山谷)的家庭的长子,要自己发声,来重述这片土地上牧羊人的生活。作者如此明确地表达要重述“自己的”湖区历史的动机,这背后的不甘和捍卫可追溯至小学老师以”死掉的富有白人男性”视角对当地孩子的教育。作者从小就感受到,他拥有的这片土地却是被别人定义的。于是读到看到种种粗砺艰辛的牧羊生活细节,从夏到冬,“一百万件看不见的工作”造就游客眼中的湖区。深觉其苦,但劳作才是一切的基础。同时又随着作者的叙述,在终于到来的又一个美好夏日无比欢欣。了解了关于羊与牧羊犬的八百万种知识,他镜头下的羊是宛如另一种生物似的尊贵又温柔。土地与人,旅行之意义,“我的鞋子应当脏兮兮”。

  • 5 老戴 2018-12-01 19:15:23

    英国版本的李娟,不同的是他考上了牛津,回头继续当李娟。不过显而易见的是思考层次远高于李娟,写了个散文版本的百年孤独。

  • 1 把噗 2018-08-25 13:25:20

    去读李娟吧。

  • 1 ParisPatient 2018-08-25 10:56:31

    世上每一只小羊都应该拥有它们的天赐牧场,我爱🐑

  • 0 飞年 2020-09-04 03:08:06

    第一天:开头有点啰嗦,但读起来还行。我现在对于叙述不够简练、铺陈过于冗长的文字一概没什么好感。目前四星并不是给文字,而是整本书的立意和对湖区故事的好奇。读完全书:4星半。朴实,真诚。能有这样的作者细致而生动地描绘牧羊人的生活真的是难能可贵。真正的记录者是属于民间的。

  • 3 那希索斯 2018-08-28 09:31:04

    我喜欢的题材,又是一本分成四季写作的书。“在牧场,你很快就能学会抛开那些多愁善感。”“在那些几乎无法站立的天空里,你会清醒地意识到,宇宙冷漠而充满敌意,人类脆弱不值一提。”我从来不认为瓦尔登湖的生活是轻松的。

  • 1 Amber 2021-08-11 23:31:44

    农牧听起来遥远如中世纪,带着可笑的浪漫主义。本书则呈现了一个当下存在的平行时空,是阴雨霏霏的英格兰北部山地上演的真实(而残酷的)风景。只有10%是田园牧歌,另外90%是狂啸的风雪、混乱的市集、受资本和旅游业分蚀的古老山脉,无助的牧民、难产的母羊和失恃的孤儿。在追求秩序与变革的时代,人与土地的连接正被加速剥碎,但仍有很多人在孤绝的边缘坚持,让我们从扭曲腐朽的高速世界获得了短暂的逃离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