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后半生(增订版) 短评

热门 最新
  • 66 fateface 2018-07-04 13:57:31

    只有看心灵更高贵的人如何应对苦难困顿,才能自我救赎。保留了沈从文晚年很多文字,一贯的温柔敦厚,又有种硬硬的昂然之气在,衬着时代的狂乱荒谬,读来惊心动魄。作者很好,不煽情,不夸张,呈现其本来面目。

  • 37 东土大唐 2018-05-24 10:55:42

    即使时代如何操蛋,个人依旧可以保留自己的一片天地。无法进行文学创作,那就研究文物,研究不了文物那就写诗,人只能被摧毁不能被击败。

  • 38 Gaaginho 2018-04-06 15:00:03

    沈老告诉我,自由就是自己给自己的活着找理由。

  • 34 种蔗大户 2019-08-17 16:51:51

    这本书会成为我今后人生的一个支柱。真好。一个人如何自我拯救?以沉浸和专注去抵御时代的荒谬与虚无,以丰沛的感情去感受与表达,以务实的行动力去尝试和创造。

  • 12 小羽贯众 2018-03-31 23:26:44

    作者似乎只是摘编了沈从文的文字,但自有一股力量拉住读者,好看!

  • 5 宋不吃 2018-10-12 10:27:57

    美国讲学期间见到故人始我就开始流泪,佩服不已。对沈从文,也对张新颖。读完于是又购买了前半生。大约回国也要读读那些书信原文了。

  • 3 胡小猴 2022-07-13 22:53:43

    沈从文跟苏东坡很像,不论在怎样的逆境中,总能找到适当的事做,尽自己的才干,自得其乐,从不虚度光阴,还能保持好脾气,很少愤世嫉俗,但绝不屈服。这样的人格境界和人生格局,令我感佩,也令我羞愧。

  • 1 遠濤 2018-12-06 23:02:35

    //一个研究者或传记作者,怎么可能没有一个内在的自我呢?……同时,这个内在的自我更要自始至终保持其开放性,有自我而能“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不要害怕别人说你没有见解,没有思想。//

  • 3 大牙 2021-04-08 11:33:56

    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一辈知识分子的命运,充满磨难的半生令人心痛,从未停止的求知探索令人敬佩感动。读到80岁的沈从文回乡听傩堂戏,耄耋老翁的眼泪滴在裤腿上,我也红眼眶。一本书太少,装不下一个人波澜壮阔的一生。

  • 2 楚山 2019-03-16 13:49:25

    2014年收获杂志刊载,我买来并未认真读。那一年我处于混乱浮躁中。今日读完前半生,再读后半生,第一章结束,只想流泪。沈从文独自面对时代和政治风潮,没有同代人陪伴。尝试自杀前后,他数次感慨人生可悯。新时代所要求的文学,要从信字而非他所习惯的思字出发,他只能封笔转向。2019.3.3。断断续续读了两周,今天才读完,一个可以无限深入体会解读的人,几句话不足以形容。对时代和自我关系有清晰认知,主动做出选择。大块劳我以生,息我以死,在勤劳中激发出无限生命力。有情的沈从文,泪水涟涟的沈从文。

  • 1 竹官碧 2024-04-07 15:26:58 北京

    隔了一些年重读,过去所不能明白和领会的,现在突然明白和领会了很多,一切都连起来了。“你年青人,我就为了你,为了你们,我活下来了。……我就为你们之中还有可能从我工作中,理解我是你们的朋友,你们的熟人,就在一切想象不到的困难中,永远沉默支持下来了。在一切痛苦和寂寞中支持下来了。只为了你们的存在、生长,而我们的生命相互照耀接触,因之对人生都更肯定,我十分单纯的把一切接受下来了。……我还为了手中一支笔,有可能再来用到你们生命的形式发展上,保留下你们的种种,给后一代见到。我很沉重也很自然的活下来了。”——“强大的潮流在力量耗尽之后消退了,而弱小的个人从历史中站立起来,走到今天和将来。”谢谢新颖师。

  • 1 猫大师 2019-07-26 13:13:54

    掩卷。慢吞吞读还是把它给读完了。作者尽可能地真实的呈现“他这个人的后半生是怎么过来的”,一度克制自己喷薄欲出的情感。生命终将陷落在岁月的长河里,但感谢“在绝境中以日复一日的努力创造事业”,善良感恩助人于水火之中的沈从文先生,给未来留下了不朽的财富。

  • 1 饮马恒河 2018-11-15 23:36:36

    他始终不曾死心,他的挣扎、他的创造始终不曾枯竭,写小说也是,研究文物也是。

  • 2 之徽 2018-08-06 17:24:20

    时空两个维度的变换为明线、生命转向“长河”“有情”是伏埋的脉络,串得好。“事功为可学,有情则难知”

  • 2 嘉凉 2019-07-14 11:52:10

    阅读感受可谓惊心动魄,本来想细细写自己的心得,然而作者在附录的总结极好,不如就借用了。“一般来说知识分子是不愿意待在角落里的,知识分子要做时代潮流的引领者,要做弄潮儿,如果不能,至少要跟上,不能落伍不能掉队。可是若干年之后你回过头去看,偏偏是这样和时代潮流隔着距离,在这样一个谁都不去理睬的角落里的人,才做成了事业......当那个时代过去后,很多人会愿意强调自己受害者的身份,这是人之常情,容易理解;但事情的另一面是,这样一来,不管是在意识里面还是在无意识里面,等于承认了时代强加给个人的被动的身份,也等于变相地承认了时代的力量。”而沈从文的选择是不说不谈这段迫害,专注分享自己的研究,“超越受害者的位置,超越时代强加给的身份,自己创造另外一种身份”。如此豁达,把自我价值的度量无限延长了。

  • 1 奋斗的大象🐘 2021-07-21 12:14:38

    能不被时代的洪流卷走,太幸运了。沈从文即使身体处处是病,但还是能坚持工作,而且在下放劳动的艰苦环境下还能存活,天赋异禀。他从早年的原地自杀,到后来的任由时代和人民处置,心理调整上还是很厉害的。然而我从他后期的文字里其实还是能读到讽刺和反叛,大约是他决定醉心于工作了。虽然他工作的毅力令人佩服,但是对他来说工作是实现个人价值和寻找乐趣的完美工具,并不是完全无私。他对小人范曾写的信也很有意思,并没有那种做作的感觉,很真挚辛辣,所以他后期讲的不把自己当受害者和不想出名还是能令人信服的。身体垮后接受采访回答文革最会扫女厕所后抱着女记者大哭的故事也很有趣,大概是不想再委屈了。看完觉得很平静,既没有觉得是爽文也没有很委屈,算是动荡时代的人比较好的人生路线,做到了独立于时代的不忘初心,免受宏观叙事的洗礼。

  • 1 Turnsole 2018-07-10 17:38:50

    好喜欢好喜欢…

  • 1 Jauichi 2021-09-08 22:00:30

    4.5/如果说读前半生的时候是闲庭信步,那么读后半生就一定是正襟危坐、沉思默虑。

  • 3 百香果 2018-09-12 21:15:36

    一个天性敏感而又与周遭思潮格格不入的人,到底应该怎么面对自己的生活?自杀是一个重要的点,而后居然,居然从中完成了自我。不能说这是那段历史的原因——更多人被摧毁被撕碎就再也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只能说,他在艰难困苦之中发掘出了自己的源泉。瓶瓶罐罐花花鸟鸟,寄托的正是他曾在湘西人物历史中的一片深情。活得愈老愈通透,不但见于初始的心志之坚,而且见于八十年代后的澹泊心境。

  • 3 陶陶 2022-03-29 18:19:03

    不折不从 亦慈亦让 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