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小说主人公约瑟夫·K在30岁生日的当天被莫名其妙地逮捕,没有手续,没有说明罪名,也不知道主审法官。他自知无罪,却从此陷入无休止的诉讼之中。经过了一年的挣扎,最终却在31岁的生日前夜被秘密处死。卡夫卡作品所描写的对象多为底层不知姓名的人物,他们深受帝国官僚体制的挤压,内心充满孤独、恐惧、迷惘与不安,情节多支离破碎,从中折射出帝国末季的社会矛盾及众生世相,成为那个时代的典范之作。
诉讼的创作者
· · · · · ·
-
弗兰茨·卡夫卡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20世纪初叶最重要的德语作家,与乔伊斯、普鲁斯特等同为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长篇《城堡》、《诉讼》及中篇《变形记》等为他赢得了世界范围的广泛、不朽的声誉。卡夫卡出生于奥匈帝国晚季的布拉格,父亲个性刚毅、严酷,这一特定的时代和家庭环境在卡夫卡的个性和创作中打下鲜明的烙印:奥匈帝国的专制主义与欧洲现代潮流的悖逆,犹太民族的无家可归与受歧视、受压抑的处境,以及父亲家长制的威权,这一切都导致卡夫卡对现实世界的陌生感和异己感,他在自己的生命中深切地感受到黑格尔、克尔凯戈尔哲学中所指出的现实世界的“异化”,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完整地反映了出来。
目录 · · · · · ·
诉 讼
第一章
被捕 与格鲁巴赫太太谈话 然后与毕斯特纳小姐谈话 221
第二章
初审 241
第三章
在空荡荡的审讯室里 大学生 法院 办公室 253
第四章
毕斯特纳小姐的女友 270
第五章
打 手 276
第六章
K. 的叔父 列妮 281
第七章
律师 工厂主 画家 296
第八章
商人布洛克 解聘律师 330
第九章
在大教堂里 351
第十章
结 局 368
附录
一 未完成章节 372
同艾尔莎约会 372
看望母亲的途中 373
检察官 376
法院大楼 380
同副经理的斗争 383
断片一则 386
二 手稿中作者自己删去的部分 388
· · · · · · (收起)
第一章
被捕 与格鲁巴赫太太谈话 然后与毕斯特纳小姐谈话 221
第二章
初审 241
第三章
在空荡荡的审讯室里 大学生 法院 办公室 253
第四章
毕斯特纳小姐的女友 270
第五章
打 手 276
第六章
K. 的叔父 列妮 281
第七章
律师 工厂主 画家 296
第八章
商人布洛克 解聘律师 330
第九章
在大教堂里 351
第十章
结 局 368
附录
一 未完成章节 372
同艾尔莎约会 372
看望母亲的途中 373
检察官 376
法院大楼 380
同副经理的斗争 383
断片一则 386
二 手稿中作者自己删去的部分 388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别这样大声嚷嚷,表示自己的清白。你在其它方面给人家留下的印象不错,这么一嚷嚷,反而会坏事。 法学训练不会只教学生出言不逊——看来你在这方面已经精通到恬不知耻的程度了。 虽然那些一文不名的律师们在某种程度上也会贸然对法院里的情况作出自己的分析,但他们却从来不敢提议或坚持改善司法制度。然而,几乎每个被告,即使是其中头脑很简单的人,从一开始起就显露出一种建议改革的热情,这是很有代表性的。但是,这种热情往往只是徒费时间和精力而已,这些时间和精力完全可以更有效地用到别的方面去。惟一理智的做法是使自己适应现存条件。即使可以在这儿或那儿作一些局部改进——但是这么想的人准是个疯子——由此得到的好处也只能对将来的被告有利,而提建议的人本身的利益反而会大受损害,因为他冒犯了报复心理极重的法官们。这种犯上的事情千万做不得!不管多么违背自己的意愿,你也应该委曲求全;你要懂得,这个庞大机构可以说正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如果有人想改变周围事物的排列次序,他就会冒摔跟头和彻底毁灭的危险,而这个机构则可依赖本身其它部分的补偿作用而恢复平衡,因为它的各部分是相互关联的;它一点也不会改变,相反,还很有可能变得更加僵硬、更加警惕、更加严酷。更加残忍。应该真正放手让律师们工作,不要干涉他们。指责是没有多少用处的,当指责别人的人自己也不十分明白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指责时更是这样。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你想得到哪种形式的无罪开释处理?有三种可能性,即彻底宣判无罪、表面上的无罪和无限期延缓审判。 (查看原文)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卡夫卡作品集(共4册),
这套丛书还有
《失踪者》《变形记》《城堡》
。
喜欢读"诉讼"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诉讼"的人也喜欢 · · · · · ·
诉讼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96 条 )





细读:俄国友人真的存在吗?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小说《判决》的开头,商人格奥尔格写完了他的信。但在“轻松缓慢地将信封起来”后,小说却又问道:“格奥尔格该写怎样的信呢?”仿佛这封信还没有开始动笔,好像刚才封起的只是一张废纸。这个略显古怪的表述方式,相比小说结尾突兀离奇的投河自尽,始终更让我耿耿于怀。 信是写... (展开)
卡夫卡《审判》:阻碍人们认识真理的,是我们内心的牢笼丨景凯旋读经典⑨
有天早晨,银行高管约瑟夫·K还躺在床上,两个陌生人突然闯进房间,宣布他遭到逮捕,然后就坐在桌子边大吃大喝他的早点。根据勃罗德的传记,在卡夫卡给朋友们朗读《审判》的第一章时,大家都笑起来,而他本人笑得“特别厉害”。看过卡夫卡忧郁神情照片的人,大概很难想象卡夫卡...
(展开)

今天我们来“深扒”一下卡夫卡
首先我们来看一组画。 不喜欢画画的小职员不是好作家,是的,恭喜你发现了“打工人”卡夫卡的另一重身份:画家——这些画作是不是让你想起每天为了生存挣扎得精疲力尽的自己! 作为“打工人”的代言人,卡夫卡的画作似乎也在描绘一个个陷入生活和工作困境里的人。事实上,他本...
(展开)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1 )
-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9)9.0分 13529人读过
-
Schocken (1995)8.7分 139人读过
-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21)8.1分 4703人读过
-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6)8.8分 500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文新思 (森森)
- 我的Kindle Unlimited吃回本计划-小说精选 (再买书我是狗)
- 网易蜗牛读书精选 (谷乐胡)
- 书非买不能读也 (拉维克)
- 我最爱的图书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99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诉讼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时间飞船 2019-01-11 21:10:05
卡夫卡三部曲构建的世界非常封闭压抑,毫无出路,即便是失踪者最后的"被入取了"也让人隐约担忧着等待他的未来的命运。
0 有用 amiello 2020-02-20 11:45:05
备课读第二遍。
1 有用 拉维克 2021-02-18 22:47:36
这不就是电影《梅兰芳》里的"纸枷锁"吗?(虽然我也不清楚陈凯歌的原意是什么) 法学博士卡夫卡的强大自黑。较之后来的《城堡》,这本的结构更为紧凑,意思也没那么晦涩玄秘,倒更有理性逻辑的趣味,在一些德语文学排行榜上《诉讼》也都排在《城堡》前面,大概有点像是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那种受欢迎法吧(法国文学里的类似位置大概是《小王子》吧)。每一章都有重心,有看点,最后两章尤其深邃迷人,黑色幽默突然开... 这不就是电影《梅兰芳》里的"纸枷锁"吗?(虽然我也不清楚陈凯歌的原意是什么) 法学博士卡夫卡的强大自黑。较之后来的《城堡》,这本的结构更为紧凑,意思也没那么晦涩玄秘,倒更有理性逻辑的趣味,在一些德语文学排行榜上《诉讼》也都排在《城堡》前面,大概有点像是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那种受欢迎法吧(法国文学里的类似位置大概是《小王子》吧)。每一章都有重心,有看点,最后两章尤其深邃迷人,黑色幽默突然开始往宿命方向发展,如同受到催眠。 (展开)
0 有用 剑心 2024-04-16 20:37:13 江苏
秩序由集体的虚构组成,模糊性给权力带来了便捷。面对不可知、不可控的系统,人常常感到无力和困顿。
0 有用 豆豆豆子 2024-04-22 15:06:24 上海
荒诞感和加缪的局外人很像,但是却比局外人的理解门槛高更多。可能得真的有过一些无法辩驳且被宣判的时刻,才能理解卡夫卡想说什么。架空的莫名其妙的设定,其实魔幻得如同现实,你常常在不知道的时刻被宣判了“死刑”,却不知道如何才能“沉冤”,挣扎得快要无法正常生活,可依然会被秘密“行刑”。我们其实背负了形形色色的罪名,早已死了千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