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作者耗数十年之功,找寻文学之外的普里莫·莱维;
◆走访世界各地,以资料和细节呈现莱维最真实的肖像
···
【内容简介】
他是一位化学家,自小痴迷试管和药剂,一生中有三十余年从事化学行当。他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因参与反法西斯运动被捕而沦为奥斯维辛的174517号囚犯,劫 后余生,他成了大屠杀最重要的记录者和见证者,一次次清醒地做证、反思,写下了关于人类道德的最好的作品。卡尔维诺、艾柯、菲利普·罗斯、索尔·贝娄、欧文·豪、列维-斯特劳斯、托尼·朱特……他受到无数作家和普通读者的欣赏。但撇开这些身份,他亦时常显露一种少年般的笨拙和羞涩,对昆虫和游戏的兴趣;他有作为儿子和丈夫的两难困境,也有不被家人倾听和理解的苦恼。
伊恩·汤姆森作为最早为莱维立传的人,历时10年,走访莱维的多名知交好友、搜集有关莱维的大量一手档案材料,结合自身在莱维逝世前一次近距离采访的...
◆作者耗数十年之功,找寻文学之外的普里莫·莱维;
◆走访世界各地,以资料和细节呈现莱维最真实的肖像
···
【内容简介】
他是一位化学家,自小痴迷试管和药剂,一生中有三十余年从事化学行当。他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因参与反法西斯运动被捕而沦为奥斯维辛的174517号囚犯,劫 后余生,他成了大屠杀最重要的记录者和见证者,一次次清醒地做证、反思,写下了关于人类道德的最好的作品。卡尔维诺、艾柯、菲利普·罗斯、索尔·贝娄、欧文·豪、列维-斯特劳斯、托尼·朱特……他受到无数作家和普通读者的欣赏。但撇开这些身份,他亦时常显露一种少年般的笨拙和羞涩,对昆虫和游戏的兴趣;他有作为儿子和丈夫的两难困境,也有不被家人倾听和理解的苦恼。
伊恩·汤姆森作为最早为莱维立传的人,历时10年,走访莱维的多名知交好友、搜集有关莱维的大量一手档案材料,结合自身在莱维逝世前一次近距离采访的所知所感,真实还原了身处那特定时代的、唯一的莱维,进而清晰地勾勒出一个在平凡和伟大之间充满张力的真实的普里莫·莱维。
···
“伊恩·汤姆森非常敏锐,他提供的是所有莱维爱好者需要的东西:不是一份文学解读或重新解读,而是一份读者导览……他对细节的掌控、独特的文气,都堪称范本……他的这部传记学养丰富,向读者阐释了莱维的写作,并且凭着一种审慎的感觉将那些人物和影响串联起来。”
——《观察家报》
“传记中的模范之作:其行文叙述之曼妙、均衡与真实时刻让沉闷荡然无存。……普里莫·莱维的完美传记,以及那精炼、准确的文字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汤姆森的生花妙笔。”
——克雷格·布朗,《周日邮报》
“文学传记的惊人之作……对于战争时期意大利的精彩记录……非常、非常有力。”
——理查德·霍姆斯,BBC第四电台
“伊恩·汤姆森(的这本书),是经过充分研究之后的成果,其中包括关于莱维的大量一手材料……极具说服力。”
——《纽约书评》
···
【编辑推荐】
◆普利莫·莱维是奥斯维辛最重要的记录者和见证人,意大利国宝级作家,“欧洲最高尚、最不可或缺的作家之一”,卡尔维诺称其为“我们时代最重要、最富有天赋的作家之一”。
◆本书荣获英国皇家文学学会颁发的W.H.海尼曼奖,并荣登《犹太季刊》温盖特文学奖、科雷特犹太图书奖获奖名单。
◆展现出多面的莱维:奥斯维辛的174517号囚犯,几经周折,劫后余生;一位伟大的作家,清醒地反思,审慎地写下关于人类道德最好的作品;一位出色的化学家,自小便痴迷试管和药剂,终身以此为业......但褪去光环后,他也面临着不被家人倾听和理解的苦恼,长年与抑郁症抗争。
◆伊恩·汤姆森是第一位为莱维立传的作家,擅长非虚构题材的写作,在莱维逝世前曾近距离采访过他。
◆展现了莱维与卡尔维诺、索尔·贝娄等多位名人的交往与轶事。
◆还原了莱维各部文学作品的诞生过程,并能发现作品中多个人物原型。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伊恩·汤姆森(Ian Thomson)
自由作家、记者,最后采访莱维的几位记者之一,也是第一位开始为莱维立传的作家,作品另有《南意大利》《你好,布莱克:海地之旅》。
···
【译者简介】
杨晨光 辽宁沈阳人,译作另有《休战》《被淹没与被拯救的》《最后的猎巫人》等。
目录 · · · · · ·
一1987年4月11日
二莱维的先辈们(1819—1919)
三黑衫的幼年(1919—1927)
四不安的童年(1927—1934)
五化学与青春期(1934—1937)
· · · · · · (更多)
一1987年4月11日
二莱维的先辈们(1819—1919)
三黑衫的幼年(1919—1927)
四不安的童年(1927—1934)
五化学与青春期(1934—1937)
六大学与迫害(1937—1938)
七大学与战争(1939—1941)
八战争中的生活(1941—1943)
九反抗与背叛(1943)
十监禁岁月(1943—1944)
十一奥斯维辛:实验室(1944—1945)
十二等待苏联人(1945)
十三回家后(1945—1946)
十四重生与抛弃(1946—1948)
十五工厂的职责(1948—1953)
十六德国之旅(1954—1961)
十七文坛成名(1961—1966)
十八“铁丝网的另一边”(1966—1968)
十九以色列、苏联和抑郁症(1968—1972)
二十退休的梦想(1973—1976)
二十一劳工世界的映像(1977—1979)
二十二对抵抗运动的反思(1980—1982)
二十三中东冲突(1982—1983)
二十四闻名海外(1983—1985)
二十五美国在等待(1985)
二十六翁贝托国王大街75号的监牢(1985)
二十七在伦敦(1986)
二十八每况愈下(1986—1987)
二十九最后六天(1987年4月)
后记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普里莫·莱维能够挺过进入奥斯维辛的头几天真是一个奇迹。在集中营里,没有人会去体谅那些听不懂命令的新犯人。而在这个危险的阶段,死亡最可能到来。在这个极端而极权的地方,暴力是经常的、随意的。集中营里的牢头狱霸是无情的。莱维回忆道:“一旦给出一条命令,叫喊着,就要立即服从,否则就是一顿毒打。”违反集中营数量众多的规矩的新犯人常常被杀死。随菜维一起从福索里来到奥斯维辛的犹太人,如果没有立刻被送进毒气室,那么大多会在第一周死去。一名46岁的码头工人,伊利亚・巴鲁克(EiaBaruch),被三名老犯人活活打死。因为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用拳头回击了他所挨受的第一下打击。在奥斯维辛的一切都是充满敌意的。而暴力更多是来自例行公事的习惯,而不是仇恨,就像一个人打他的狗。暴力是这个地方让人们快速牢记一件事情的通用方法,所有人都能听懂的语言。 地位较高的老犯人看不起像莱维这样笨拙的新犯人。他们可以通过菜维的编号“174517”,一眼看穿他是一个初来乍到的新手,并且将他置于集中营那弱肉强食的社会等级的最底端。在进人奥斯维辛的第一周,他天真地相信了一个说意第绪语的犯人。这个犯人告诉他:“你不喜欢你的话计?那就去削土豆皮吧。”当莱维问卡波他能不能加入“削土豆工作组”时,他的无知立刻让他遭到了卡波的一顿痛打。而其他人则站在一旁,笑着看热闹。菜维知道自己在这里会受苦,但他并没有把这种缺乏团结归昝于德国人。新犯人不得不孤身战斗一不仅要和集中营极端残酷的环境战斗,也要和狱友们战斗。“没有什么比被狱友偷走面包更让人灰心丧气的了。”莱维回忆。 卡波们在侮辱和损害属下的犯人时享有无限的自由。而在身处奥斯维辛的11个月中,菜维不得不面对四位不同的卡波。他的第一个卡波叫奥斯卡。他并不是一名犹太人,而是德国人。他从不放过任何机会,去毒打那些曾经比他“过得好”的犯人们一一商人、律师、法官。奥斯卡的阶级仇恨也蔓延到像菜...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十监禁岁月(1943—1944) -
这段时期,莱维是班级里的尖子生,总是能获得品行、卫生和阅读理解上的“头名”奖励。“普里莫・莱维第一!”他的同学们都说。莱维发现学习很轻松,背通课本毫不吃力。1927年,他又赢得了学校的“一等奖”,但他并不夸耀自己的成绩。恰恰相反,他似乎为此而感到更加尴尬。尽管莱维是一名模范学生,但他努力与同学们保持良好的关系。“他是每个人的朋友,”他的同班同学塞尔焦·瓦尔瓦索雷( Sergio Valvassori)回忆说,“他给人的印象并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而是很低调,他愿意与他人分享他的知识,甚至帮助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写作业。”当伊格纳奇奥・菲洛加莫( Ignazio Filogamo)在1927年秋季第一次遇到八岁大的普里莫时,他回忆道,莱维央求伊格纳奇奥带他去参观伊格纳奇奥父亲开办的非洛加莫汽车展示厅。在那里,莱维将从阿瑟・密的百科全书中学到的汽车发动机的知识一一道来。“莱维是一只勤奋的蚂蚁,但不是一个卖力讨好的人。”菲洛加莫后来评判道。 莱维不仅心灵,而且手巧。他的另一位同学,里奥・埃维格德尔(LeoAvigdor),敬畏于莱维那“令人嫉妒的能力”因为菜维能够使用工程师父亲给他的小变压器重现电力现象。“我试着用叫作小工程师”的昂贵工具套装来做一遍同样的试验,但结果糟透了,我很快就放弃了。”埃维格德尔一生中都难以忘记莱维,正如当时大多数认识莱维的男孩们一样,但并不是因为莱维过人的能力。“普里莫非常谦虚和热情,但也内向并易受伤害。他绝对是学校里我们同龄人中最优秀的。”我所采访过的人中,没有一个说过莱维的坏话。他们众口一词地将莱维描述成一个在某些方面比其他人更有天赋的孩子。 莱维后来在文学上所取得的成就也许影响了他的同学们的记忆。一个智力高于常人,品行尤其优秀,不引人注目的安静孩子浮现在我们眼前。然面现实生活中的莱维很可能并不格外“杰出”。作为一个不爱出风头的孩子,他养成了谨言慎行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三黑衫的幼年(1919—1927)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普里莫·莱维传"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普里莫·莱维传"的人也喜欢 · · · · · ·
普里莫·莱维传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普里莫·莱维传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 条 )

关于《普利莫·莱维传》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当我终于读完《普利莫·莱维传》,我不知道其他方面有没有长进,但记外国人名方面的能力一定有所提高。 刚开始,复杂的外国人名使人眼花缭乱,还有那平铺直叙的情节让我很难投入。 我读书常常是图个热闹,对那些情节跌宕起伏、语言通俗的小说情有独钟。比如最近在读的陈彦的《... (展开)> 更多书评 3篇
-
直到今天,她才把一些隐藏在心里的事情说出来,“我以前从来没说过,”她在1992年告诉我,“但在2月21日,还有其他男女之间的亲密行为。我是说普里莫·莱维对万达的爱。”她补充道,莱维对万达的爱远胜于万达对他的爱。他们并没有发生性关系,但尼希姆坚持:"那晚在福索里,普里莫‘爱了’万达。”于是,我们毫不惊讶于那个冬日的夜晚后来会让莱维如词刻骨铭心。死亡的迫近加强了他与万达之间的亲密关系。面对未知的未来,他们在...
2021-02-17 23:27:49 1人喜欢
直到今天,她才把一些隐藏在心里的事情说出来,“我以前从来没说过,”她在1992年告诉我,“但在2月21日,还有其他男女之间的亲密行为。我是说普里莫·莱维对万达的爱。”她补充道,莱维对万达的爱远胜于万达对他的爱。他们并没有发生性关系,但尼希姆坚持:"那晚在福索里,普里莫‘爱了’万达。”于是,我们毫不惊讶于那个冬日的夜晚后来会让莱维如词刻骨铭心。死亡的迫近加强了他与万达之间的亲密关系。面对未知的未来,他们在相互的陪伴中寻求慰藉。今天在都灵很多人认为万达是莱维的未婚妻,并深情地爱着她。在福索里,没有人想要独自度过那一夜,他们与伙伴,甚至是陌生人,相伴相依以寻求安慰。 引自 十监禁岁月(1943—1944) 这段出现的“那一夜”是指1944年2月21日夜。第二天也就是1944年2月22日清晨,莱维和其他649名关在福索里集中营的意大利犹太人将被德国党卫军押上装载牛马的火车运往奥斯维辛。
回应 2021-02-17 23:27:49
-
“那些只想着下一碗粥的人成批地死去。”莱维解释。......他那敏锐的信息感知是对抗死亡的堡垒,而且,在这样一个极易在精神上死亡的地方,它也构成了道德上的盔甲。正因为莱维那坚持活下去的强烈愿望,才让他得以运用他的好奇心。他还年轻,还有大好的岁月在等待着他,他也没有正在受苦的子女;因此,他必须找到某种信念,让他能够坚持到战争的结束。
2019-04-27 14:37:42
-
1945年10月19日早晨,莱维回到都灵。那天是星期五。穿过站台上打盹儿的旅客们,他走向克罗塞塔。没有人认出莱维。被奥斯维辛深深污染的他,在猜想到家时会受到怎样的接待。他颤抖着迈过翁贝托国王大街75号的门槛。第一个看到莱维的人是看门人玛丽娜·贝尔托内(MarinaBertone)。她从莱维十几岁时看着他长大。但她并没有认出这个满脸胡须的短发陌生人,直截了当地问他有什么事。一阵沉默过后,她开始从楼梯井向上喊道:“莱维太...
2022-03-26 16:42:36
-
1945年10月19日早晨,莱维回到都灵。那天是星期五。穿过站台上打盹儿的旅客们,他走向克罗塞塔。没有人认出莱维。被奥斯维辛深深污染的他,在猜想到家时会受到怎样的接待。他颤抖着迈过翁贝托国王大街75号的门槛。第一个看到莱维的人是看门人玛丽娜·贝尔托内(MarinaBertone)。她从莱维十几岁时看着他长大。但她并没有认出这个满脸胡须的短发陌生人,直截了当地问他有什么事。一阵沉默过后,她开始从楼梯井向上喊道:“莱维太...
2022-03-26 16:42:36
-
在接下来的六个月中,佩罗内每天都会悄悄留给莱维一份汤。他一言不发地把肮脏的罐头盒留在未建成的墙边。这份汤里也许会有一只麻雀翅膀、西梅核、腊肠皮,甚至煮成纸浆的《邮报》碎片。这份杂汤每天能为莱维额外地提供500卡路里。没有这份汤莱维肯定无法活下来。
2022-03-26 10:14:40
-
他最针锋相对的对话发生在拜耳公司位于莱沃库森的威廉皇帝大街的豪华宾馆中。在晚餐中,穿着衬衫的菜维正与人们闲聊。突如其来地,拜耳公司的电气绝缘专家,麦克巴赫( Meckhbach)博土问起他裸露的前臂上的那处文身。“那是奥斯维辛的纪念品。”菜维回答。人们陷人沉默。里科・阿卡蒂11岁的女儿路易莎为了提高德语水平,也随同父亲来到了德国。她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唯一能听到的声音只有又子与盘子发出的叮当声,10个德国...
2021-04-27 14:16:56
他最针锋相对的对话发生在拜耳公司位于莱沃库森的威廉皇帝大街的豪华宾馆中。在晚餐中,穿着衬衫的菜维正与人们闲聊。突如其来地,拜耳公司的电气绝缘专家,麦克巴赫( Meckhbach)博土问起他裸露的前臂上的那处文身。“那是奥斯维辛的纪念品。”菜维回答。人们陷人沉默。里科・阿卡蒂11岁的女儿路易莎为了提高德语水平,也随同父亲来到了德国。她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唯一能听到的声音只有又子与盘子发出的叮当声,10个德国人(当时在场的所有德国人)都在椅子上尴尬地动着身体。”给路易莎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从她那孩子的视角),是菜维那冰冷的平静。“他那样面无表情地回答,使他的话语更具有毁灭性。我敢肯定维绝对在享受那个瞬间。”他那挑衅的言语,尽管是出于愤怒,但并不代表维试图“理解”德国人,他只是在羞辱他们。 引自 十六德国之旅(1954—1961) 回应 2021-04-27 14:16:56 -
一 名意大利警察显然被前一晚人们祈祷和绝望的景象所震撼。他在月台上和维尴尬地说了几句话。菜维愤怒地告诉他:“记住你看到的景象。也记住你是这其中的同谋,同样会遭到报应。那名警察惭愧地走开,用月台上的饮水器给莱维接了一些水。“但我能做什么呢?”他辩解说。莱维反唇相讥:“当个小偷吧那会诚实得多。”(直到80年代中期,莱维去世不久前,他才记起这个片断。) 进入阿迪杰地区。1940年,菜维曾经在这里度过了一个...
2021-04-25 21:57:35
一 名意大利警察显然被前一晚人们祈祷和绝望的景象所震撼。他在月台上和维尴尬地说了几句话。菜维愤怒地告诉他:“记住你看到的景象。也记住你是这其中的同谋,同样会遭到报应。那名警察惭愧地走开,用月台上的饮水器给莱维接了一些水。“但我能做什么呢?”他辩解说。莱维反唇相讥:“当个小偷吧那会诚实得多。”(直到80年代中期,莱维去世不久前,他才记起这个片断。) 引自 十监禁岁月(1943—1944) 进入阿迪杰地区。1940年,菜维曾经在这里度过了一个犹太人的假期。透过闷罐车厢的一条裂缝,他看到意大利人骑着自行车,在阳光中,在白雪上。有时,这些平民停下来看着驶过的火车,却不知道这车上载着多么“可怕”的货物。卢西亚娜・尼希姆回忆说:“在那时,我们已经在生活之外。正常的事物一汽车、土地、田野,在我们看来宛如另外一 个国度。那就像一个人得了癌症。身体内部正在死去,而在身体之外生活还在照常进行。看到那些自由人在享受他们的日常生活,这让我们格外恼。在帕多瓦( Padua)附近,我们看到骑在自行车上的女孩子。世界就在火车之外但它不再属于我们。”2 火车慢下来的时候,菜维在紧锁的门后愤怒地高喊:“这列火车!它满载着孩子,满载着妇女、病人和老人。这些就是纳粹正在放逐的人!”3在接近奥地利边境的博尔扎诺( Bolzano),火车再次减速时,菜维设法把一张纸条扔出窗外。这张纸条是写给他的天主教朋友,比安卡・乔德蒂・塞拉的。远在都灵的她,几乎不可能收到这张没有邮票的便笺。在一张皱巴巴的纸上菜维用大大的字母写下一句充满信心的法西斯口号:“我们终将胜利”。他知道通过这种方法,这张纸才更有可能到达它的目的地。在这口号的旁边,他写下“请寄至”。日期是2月23日,他们踏上行程的第二天。这封“信”的内容如下: 亲爱的比安卡,我们正在以传统的方式前行。请向大家转达我们的致。愿你将这火炬传递下去。想念你,比安卡一我们祝你幸福。普里莫、万达、卢西亚娜。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比安卡收到了这张纸条。还有更多的纸条被扔出车厢。尼希姆的纸条是写给她在都灵的一位新教徒医生朋友,佛朗哥·欧佩蒂。肯定是有一位铁路工人发现了尼希姆的字条,并亲手誊写了其中的内容,将它寄给欧佩蒂。 引自 十监禁岁月(1943—1944) 现在莱维失去了过去,也没有现在。在实际意义上,他不再属于一个人类。在他左胸之上几厘米的位置,有一个红色的长方形与ー个黄色的大卫星相重叠。在他的左裤腿上(“腰带下四指。”莱维后来回忆道。)也缝着同样的标记。按姓氏字母顺序,这些犯人被用电文上了囚犯编码。胳臂上那蓝灰色的数字表明了莱维的身份:编号为174517的囚犯。在犹太律法中,文身是一种亵渎神明的罪行,被明文禁止。因此,这是对犹太宗教信仰的又次侮辱。他的姓名一一人类独特性的重要标志一一就这样被剥夺了。过去的莱维死去了。距离周六抵达奥斯维辛还不到24小时,这一切改变就发生了 引自 十监禁岁月(1943—1944) 普里莫・维能够挺过进入奥斯维辛的头几天真是一个奇迹。在集中营里,没有人会去体谅那些听不懂命令的新犯人。而在这个危险的阶段,死亡最可能到来。在这个极端而极权的地方,暴力是经常的、随意的。集中营里的牢头狱霸是无情的。维回忆道:“旦给出一条命令,叫喊着,就要立即服从,否则就是一顿毒打。”违反集中营数量众多的规矩的新犯人常常被杀死。随菜维一起从福索里来到奥斯维辛的犹太人,如果没有立刻被送进毒气室,那么大多会在第一周死去。一名46岁的码头工人,伊利亚・巴鲁克(Eia Baruch),被三名老犯人活活打死。因为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一用挙头回击了他所挨受的第一下打击。在奥斯维辛的一切都是充满敌意的。而暴力更多是来自例行公事的习惯,而不是仇根,就像一个人打他的狗。暴力是这个地方让人们快速牢记一件事情的通用方法,所有人都能听懂的语言。 引自 十监禁岁月(1943—1944) 他很快学会了在集中营里生存的必要法则。千万别排在前面去领粥,因为有营养的东西都沉在大锅的下面。千万別喝集中营的水,那水里有伤寒杆菌。千万别喝在建筑工地蒸馏而来的甲醇,那些苏联战喝了太多甲醇,结果慢慢瞎了、死了。此外,菜维还学会了如何在工作中休息,而不会因为偷懒被卡波毒打一顿。他学会了如何平衡自己从匮乏的食物中汲取的能量和所需负责的工作总量。他学会了在把他那珍贵的勺子借给别人之前先把它舔得干干净浄,就像孩子们在舔他们的餐刀一样。他学会了把从工地垃圾堆里找到的废纸塞进鞋里给脚保暖。他学会了在睡觉时,把上衣枕在头下,而上衣中包裹着他的所有家当,包括他的勺子(买回一把被偷走的勺子要耗费整整份拯救生命的定额面包)。菜维能够活到现在的另一个原因是他有办法让自己避开他人的注意。保持不被注意是犯人最好的求生方法,因为他被卡波上并毒打一顿的可能性更小。 引自 十监禁岁月(1943—1944) 回应 2021-04-25 21:57:35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
Picador (2004)暂无评分
-
Vintage (2003)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2010年以后9分以上图书 (晚安,本杰明)
- 看完这些传记(二) (看不见我)
- 三辉图书历年出版全目录 (三辉君)
- 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ZZS)
- 一家之鉴 (成知默)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普里莫·莱维传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我的小猫 2020-08-25 14:14:07
差不多用了三天,十五个小时读完,一个人的历史,其实也是都灵,欧洲,犹太人的历史。
0 有用 Cynthiastar 2019-07-21 11:36:02
很好看,不过对于莱维作品的分析评价略少一些。翻译很棒。
0 有用 东南亚匿名书包 2022-02-14 20:57:39
非常流畅好看!全是细节。翻译也很棒。“在奥斯维辛很少有人自杀——自杀是理性的人类行为——牲口不会自杀。”“但书写这件事情恰恰是非常可疑和高度危险的。”
8 有用 思郁 2018-12-25 09:29:29
能让我一口气读完的传记绝对是好传记
0 有用 绿水高山 2020-03-16 23:05:07
花了20天,读完这本近700页的大部头。平实客观的文字,讲述莱维的一生,还有他所身处的纷繁变化的时代。关于二战时的欧洲,关于墨索里尼,关于纳粹,关于集中营,关于那些遗忘与见证的较量。作为一个集中营的幸存者,莱维拒绝遗忘,也拒绝宽恕,他是人性之恶的见证,也带着活下来的耻辱。这本传记也呈现了一个丰富的莱维,超越幸存者的作为人的莱维,连同最后的纵身一跃,哪怕不能理解,但这也是完整之莱维的一部分。为传记的... 花了20天,读完这本近700页的大部头。平实客观的文字,讲述莱维的一生,还有他所身处的纷繁变化的时代。关于二战时的欧洲,关于墨索里尼,关于纳粹,关于集中营,关于那些遗忘与见证的较量。作为一个集中营的幸存者,莱维拒绝遗忘,也拒绝宽恕,他是人性之恶的见证,也带着活下来的耻辱。这本传记也呈现了一个丰富的莱维,超越幸存者的作为人的莱维,连同最后的纵身一跃,哪怕不能理解,但这也是完整之莱维的一部分。为传记的厚重与精微,五星! (展开)
0 有用 黑色曼陀铃 2022-05-28 10:49:27
作为奥斯维辛编号174517的囚犯,在离开集中营后的四十多年里,莱维用写作和演讲来记录这段黑暗的历史。但如同24岁起就留在左臂上的编号纹身那样,这段经历还带给了他伴随余生的抑郁症。他不能理解自己和施暴者属于同一个物种,无法释怀那么多熟悉的人消失而自己如同背叛了他们一样继续活着。他用不可挽回地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发出来自灵魂深处的尖叫。在葬礼上阿尔托姆拉比说,任何自杀的纳粹集中营幸存者,都是纳粹“... 作为奥斯维辛编号174517的囚犯,在离开集中营后的四十多年里,莱维用写作和演讲来记录这段黑暗的历史。但如同24岁起就留在左臂上的编号纹身那样,这段经历还带给了他伴随余生的抑郁症。他不能理解自己和施暴者属于同一个物种,无法释怀那么多熟悉的人消失而自己如同背叛了他们一样继续活着。他用不可挽回地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发出来自灵魂深处的尖叫。在葬礼上阿尔托姆拉比说,任何自杀的纳粹集中营幸存者,都是纳粹“长期谋杀”的受害者。 (展开)
0 有用 Arche 2022-05-03 01:26:42
虽然在学术呕吐边缘,但是这本看了几章还可以🥺学术速读ing,其实三月初就理完了谱系,这个生平梳理真的很翔实55
0 有用 东南亚匿名书包 2022-02-14 20:57:39
非常流畅好看!全是细节。翻译也很棒。“在奥斯维辛很少有人自杀——自杀是理性的人类行为——牲口不会自杀。”“但书写这件事情恰恰是非常可疑和高度危险的。”
0 有用 都剩菜黄啦 2022-02-06 17:54:36
一般来说,传记都会有一些家人朋友提供的照片来丰富内容,但是莱维传没有,这大概与莱维及家人对于隐私的保护决心有关,尽管这种对于隐私的小心维护给我们了解真实的莱维带来了困难,但是读完此书以后,作者真诚的笔触让我“希望了解最真实的莱维”的执着消失了。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了解莱维,但是莱维的作品才是延续莱维生命的最重要的载体。 在知道莱维结局的“剧透”之下,刚开始阅读是沉重的,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当莱维自身... 一般来说,传记都会有一些家人朋友提供的照片来丰富内容,但是莱维传没有,这大概与莱维及家人对于隐私的保护决心有关,尽管这种对于隐私的小心维护给我们了解真实的莱维带来了困难,但是读完此书以后,作者真诚的笔触让我“希望了解最真实的莱维”的执着消失了。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了解莱维,但是莱维的作品才是延续莱维生命的最重要的载体。 在知道莱维结局的“剧透”之下,刚开始阅读是沉重的,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当莱维自身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奥斯维辛在一个高尚的人类身上造成的影响的时候,我开始有点觉得,死亡对于莱维来说并不是终结,而是另一种开端;不是屈服,是另一种反抗。 对于莱维来说,他一直认为真正高尚的人早已在奥斯维辛陨灭,幸存者是靠着卑劣活下来的。这种对于自我严苛的审判我们都非常钦佩和折服,就是太悲怆了。 (展开)
0 有用 鹿茸 2022-01-30 10:14:09
【2022007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