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yric Journey》的原文摘录

  • 诗人画家和观者都只以抽象的、沉思的状态在场。 (查看原文)
    日暮闻清籁 2013-04-29 02:19:24
    —— 引自第4页
  • 挥斧砍柴,忽闻芳香,身在寒林中。 (查看原文)
    日暮闻清籁 2013-05-08 02:46:19
    —— 引自第133页
  • 打算用来常挂在入口和大厅位置的大幅立轴,像屏风画那样,要具备有助于引起视觉兴趣的稳定构图,而且要经得起反复观看,除了最熟悉的反应外不引起任何感情。 (查看原文)
    养猫大户 1赞 2019-06-20 13:59:03
    —— 引自第71页
  • 我认为,赞成中国正统派山水画优于其他各种绘画的论点,陷入了同样的批评误区:并非因为难于欣赏就意味着它们一定比别的画更好。 (查看原文)
    森雲 2012-12-27 14:12:53
    —— 引自第62页
  • 晚明画家李流芳,在与一位朋友试图到虎丘作一传统文人的雅集之后,谈到缺乏文化素养的观光者对苏州造成的污染:“盖不幸与城市密迩,游者皆以附膻逐臭而来,非知登览之趣者也。……晚霁,偕游虎丘,秽杂不可近,掩鼻而去。” (查看原文)
    junepig 2013-02-27 19:27:43
    —— 引自第67页
  • 趣味仲裁者 率意水墨画 (查看原文)
    日暮闻清籁 2013-04-27 11:44:59
    —— 引自第5页
  • 可游,稳定,最终能够被理解 (查看原文)
    日暮闻清籁 2013-04-29 02:27:17
    —— 引自第4页
  • 简淡的、不甚经意的描绘。 (查看原文)
    日暮闻清籁 2013-04-29 02:30:44
    —— 引自第5页
  • 更为连贯的退缩和远为柔和的经验。 (查看原文)
    日暮闻清籁 2013-04-29 02:33:04
    —— 引自第5页
  • 避免带有视觉刺激的细节,带给画面一种诗意感。 (查看原文)
    日暮闻清籁 2013-04-29 02:36:22
    —— 引自第5页
  • 天降时雨,山川出云。 (查看原文)
    日暮闻清籁 2013-04-29 03:25:53
    —— 引自第8页
  • 他以水墨渲染和松散笔触创造了雨水冲击的印象,通过将点划分明的浓重笔触集中于画面某一区域而营造出视觉中心的效果、、、 (查看原文)
    日暮闻清籁 2013-05-04 18:03:30
    —— 引自第86页
  • 当人们目光往后移动,穿过更远的和比较朦胧的形体时,如围墙、寺院、树木、佛塔,甚至月光,这些物象可以被解释为"敲"的回音。 (查看原文)
    日暮闻清籁 2013-05-04 18:15:56
    —— 引自第88页
  • 认知的愉快 (查看原文)
    日暮闻清籁 2013-05-05 01:39:48
    —— 引自第99页
  • 不观此画,不知古人立言之妙。 (查看原文)
    日暮闻清籁 2013-05-05 01:53:04
    —— 引自第101页
  • 至于他们的画与题在画上的诗之间的内在联系则显得微不足道。 (查看原文)
    日暮闻清籁 2013-05-06 23:47:34
    —— 引自第108页
  • 多尔-列维 dore J.Levy 提供了一种关于抒情经验的界说:“在时间中表达一种状态,从诗歌的载体中解脱出来,也从时间的约束中解脱出来。” (查看原文)
    30°⊙ 2016-03-06 11:33:54
    —— 引自第38页
  • 另一幅有马远署名的扇面,构图和题材与其《紫薇花》扇面相似 (查看原文)
    郑人 2017-11-07 19:46:44
    —— 引自第38页
  • 京都金地院和光影堂收藏了三件13世纪佚名画家的杰作,它们出自一套描绘四季的组画 (查看原文)
    郑人 2017-11-07 20:35:40
    —— 引自第46页
  • 任何人用绘画来表现诗句的内容,实际上有三种基本选择:像透过诗人之眼一样来观看景物,像诗人所能传达的一般来描绘景物;配上点景人物以表现诗人对景物的体验;或者采取一个远观者的视角,某种程度上表明诗人的存在,但他却隐藏在画面之中 (查看原文)
    昭歌山 2018-11-04 14:56:20
    —— 引自章节:南宋的杭州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