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coming Attached》的原文摘录

  • 207 鲍尔比曾经说过,孩子能够表达出对父母的愤恨,这一点十分重要。父母允许孩子有这些感受,孩子就不会被内疚和焦虑击垮,他就会明白,在任何一段亲密关系中,矛盾的情绪都是正常的,他就会产生信心,相信自己的负面冲动是可控的,它不一定会摧毁自己或所爱之人。虽然这些早期观点后来没有被纳入有关焦虑型依恋的论述之中(也有例外,见下一章),但是我们已经能明显看到,回避型和矛盾型儿童不具备这种信心。如果父母过于依赖孩子的爱,如果父母不能忍受被孩子拒绝,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感到室息,如果孩子反抗或发脾气父母就陷入消沉,如果父母迫切需要将自己完美无缺的自恋形象投射到孩子身上,那孩子又怎么可能顺畅地表达出他心中的愤怒呢? 如此一来,孩子一尤其是情绪多变且激烈的矛盾型依恋儿童一会感到:妈妈无法包容他狂暴的情绪;他不能发脾气;他不能恨她,因为她无法安抚他,无法平复他的怒意,他的愤恨会造成永久的伤害,一且他有毁灭她的念头,她可能会真的消亡。换句话说,这些孩子没能体会到:即便自己承受不了这些极端的负面情绪,但那对于母亲来说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她能够(用温尼科特的话来说)ぐ抱持”这些情绪,而在与母亲的相处中,自己也总有一天能学会如何控制这些情绪。 (查看原文)
    心地 2赞 2019-12-04 22:45:33
    —— 引自章节:第17章 探身触爱:焦虑型依恋儿童的策略、防御及改变的概率
  • 如果母亲易怒、抱怨、挑剔、胡乱干涉和磋商孩子,那么孩子不仅会变的易怒、有攻击性,同时他会十分渴望得到爱以及对他来说代表着爱的东西(如糖果)。这样的攻击性和贪婪可能导致孩子偷窃。孩子的敌意和贪婪,最初指向令他失望的母亲,而这只会令孩子母亲更加易怒、抱怨、挑剔。如此一来,恶性循环就形成了,它将深刻影响孩子看待这个世界和他今后人际关系的方式。 (查看原文)
    (●--●) 2回复 3赞 2019-08-31 20:35:38
    —— 引自第51页
  • p209 回避型儿童(在中产阶级样本中占20%)对母爱的渴望总是得不到满足,有时还被妈妈愤然拒绝,因此他们便有一种受困的感觉。鲍尔比认为,这类孩子的依恋需求一再受挫,心怀怒火,但他不敢对妈妈公然发怒。过去的经历告诉他,发怒只会使妈妈更加排斥自己。于是,他学会了合上心门。只要到一丝预示着痛苦或失望的气味,他就关闭自己的依恋行为系统,就好像他不需要爱一样。矛盾型儿童一直伸着依恋的触角,对于受挫的痛苦他不会刻意防备,但回避型则不同。梅因认为,他们会无视内心及外来的依恋信号,并主动避开任何可能激活其依恋需求的情境或话题。 一个游走在人际联结的边缘、更倾向于疏离的孩子,即便长大了一些,也还是怕被人拒绝。回避型占主导'的儿童很难与母亲进行温暖的情感交流,就算有亲近母亲的需求,也无法主动接近她。但是,抑制自己的依恋系统至少可以让他留在母亲附近,同时不必冒险遭受更多痛苦,也不必封锁自己失望和愤怒的感受。所以,回避型儿童不动声色的策略最终还是有利于保留亲近。从心理层面看,他一直坚定地围绕着妈妈,其思想、情绪与行动都受到这种关系的影响,但是就像遥远的天王星围绕着太阳一样,这种关系让他感受不到任何温暖。 这种不去积极表达内心感受而是自我约束的生活方式一般是行得通的尤其是在回避型儿童发展出了适合于独处的兴趣爱好的情况下。但要是他极度沮丧,非常渴求关爱的时候,他就不得不拼命挣扎,以求削弱或关闭心中强烈的、生物性的依恋需要,而这种巨大的压力往往会达到他的承受极限。这时候,他对妈妈的愤怒已经抑制不了了。他濒临崩溃,怒火一点就着;而且在这种时候,他很有可能对其他孩子发火 表面上看,这些回避型儿童好像在说:谁需要你啊,我自己可以!紧接着,他会产生另一种自大的想法一一我很厉害,不需要任何人这与安全 (查看原文)
    心地 1赞 2019-12-04 22:58:03
    —— 引自章节:第17章 探身触爱:焦虑型依恋儿童的策略、防御及改变的概率
  • 223 羞耻不只在婴儿期产生,其形成过程会贯穿孩子的童年。一个家庭应对分歧的具体方式可能会让孩子感到羞耻,因为它传达了很多内容孩子的权利、尊严、价值。他能够说“不”,能够抱怨,能够在生活中某些难以避免的时刻对父母表达敌意和攻击,并且不因为这些感受而责备和贬低自己吗?父母能够管教和惩罚孩子,而不将自己厌恶和愤怒喷溅到孩子全身吗?在芝加哥工作的精神分析师迈克尔・巴斯克( Michael Basch)将羞耻与婴儿研究纳入到精神分析之中,并指出这些情绪激烈的时刻十分重要,用他的话来说,“那些未能好好消化的情绪引发了羞耻。 (查看原文)
    心地 2赞 2019-12-04 23:25:06
    —— 引自章节:第18章 不堪的需求,丑陋的我:焦虑型依恋与羞耻
  • p199 了一个两岁大的儿童托马斯,在母亲入院10天期间由罗伯森夫妇照料的经历。托马斯与母亲的感情稳固而充满爱意,因此罗伯森的妻子乔伊斯希望通过让孩子看母亲照片的方式来维系母子俩的关系。起初,托马斯亲吻照片轻拿轻放。几天后,他一看照片,便紧张不安,两眼低垂。将要离开罗伯森家的那天,托马斯刻意躲着那张照片,显然十分焦虑。这一点引起了梅因的注意。她说,既然照片里的母亲一直没变,那么一定是托马斯的内心一对她的感觉、对这段关系的看法、或许还有他在这段关系中对自我的认识一发生了变化。換句话说,他的内在工作模型发生了一次转变,而且还是一次恶性转变(母亲回来后,托马斯最终渐渐好了起来。 研究者们仿效电影中的做法,在这些6岁孩子回答了有关分离场景中小 朋友的感受和反应问题之后,给每个孩子都出示了一张早先用宝丽来相机给他们拍的全家福。这些照片拍摄于孩子们和父母刚刚进入实验室的时候。研究者们拿出照片并对孩子说:“这儿有一张全家福,你瞧,你和爸爸妈妈都在里边。”安全型儿童一般会面带微笑,马上接过照片,表现得很兴趣;但是焦虑型儿童会被动地回避它,甚至会有意躲开它。一些孩子看见照片后明显很难过。“有个孩子原本和工作人员玩得好好的,瞥见照片,立刻垂下脑袋,对着照片沉默了长达12秒。” 卡普兰和梅因认为,这些评估能帮助她们找出孩子对依恋经历的内在表征( internal representation),尤其是母子依恋的内在表征一这中间蕴含 着孩子对自己、对他人的看法,及其在亲密关系中可能采取的行为。我需要爸爸妈妈的时候,他们在吗?他们会不会在乎我的感受?我的行为能够影响他们吗?当他们不在身边时,我能做些什么来自我调节吗?她们认为,孩子会把面对父母是否关爱、愤怒是否有用、孤独是否能够缓解等问题时的态度带入日后其他的人际关系中——因为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已经证明孩子与同伴和老师的关系的确受此影... (查看原文)
    心地 1赞 2019-12-04 22:15:01
    —— 引自章节:第16章 黑箱重启:梅因的伯克利研究
  • p199 梅因指出,行为本身并不是关键所在,它只是儿内心将依恋信息编码后的外在表现,而这套依恋的编码片是根本,オ是我们 感兴趣的心智。她认为,早期的依恋经历促使儿童形成特定的内在模型,这种内在模型不仅组织和指引着他的感受、行为,还包括他的“注意、记忆和认知”一一这些心理功能都与依恋脱不了干系。所以,不同的早期依恋经历除了影响行为模式,还会造成“语言模式与心智结构”上的差异。梅因认为,这一内在模型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但它会持续、普遍影响着每个人的心理构成。 自19世纪,内省法被视为一种合理的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时候起,人们就一直在争论,个体关于自我及其感受的描述是否具有科学意义。行为主义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把人的思维比作一个黑箱,认为它是永远不可能用科学方法调查清楚的;故而一项研究以此为据,就难以让人信服。但是梅因认为,言请语反映着我们的内心世界,而且她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围绕着这一理念 一个孩子对分离场景照片的描述,如何反映他对人生及亲密关系的预期?我们如何由一个人对童年的描述,推测他成年后爱和联结的能力?父亲或母亲对待孩子的行为方式以及亲子关系的依恋类型,如何反映出他们对自身幼时经历的记忆?之前从未有人提过这样的问题,而在接下来的十年里,这些问题掀起了依恋领域的第二次革命。 (查看原文)
    心地 1赞 2019-12-04 22:22:22
    —— 引自章节:第16章 黑箱重启:梅因的伯克利研究
  • 221 鲍尔比曾指出,如果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孩子的努力没有奏效,更有甚者,他遭到妈妈的拒绝、怠慢,便会对自己产生一堆消极的看法。他觉得自己不配被爱,不配受到尊重,于是感到羞耻。“羞耻”一词很少出现在依恋文献中,羞耻研究与依恋研究也不挨边。但毫无疑问的是,为自己感到羞耻是关系中不安全感的一个重要方面。 (查看原文)
    心地 1赞 2019-12-04 23:21:36
    —— 引自章节:第18章 不堪的需求,丑陋的我:焦虑型依恋与羞耻
  • 鲍尔比认为,依恋与探索是互补的。依恋行为被激活后(多由于恐惧),探索行为就停止了;包含着亲近与安全感的依恋实现后,依恋行为停止,探索行为才可能重启。 (查看原文)
    WYC 2020-05-02 02:17:51
    —— 引自章节:第15章 心智结构:建立人类联结的模型
  • 不论在童年还是之后的生活中,善意忽视、严厉管教都无法造就孩子的自立精神;一个人之所以自立,其实是因为他受到了关爱呵护,由此“对那个可以信赖的人产生了安全型依恋”。 (查看原文)
    小庄要努力 1赞 2024-02-14 22:44:50
    —— 引自章节:第13章 明尼苏达研究:抚养方式与人格发展
  • 积极响应的母亲为孩子提供了安全基地。只有肯定地知道抚养者稳定、可靠、不会离开自己,孩子才能勇往直前、放心探索。否则,孩子就会感到不安全,从而停止探索行为。 (查看原文)
    小庄要努力 1赞 2024-02-14 22:44:50
    —— 引自章节:第12章 第二战场:安斯沃思的美国革命
  • 如果母亲易怒、抱怨、挑剔、胡乱干涉和挫伤孩子,那么孩子不仅会变得易怒、有攻击性,同时他会十分渴望得到爱以及对他来说代表着爱的东西(如糖果)。这样的攻击性和贪婪可能导致孩子偷窃。孩子的敌意和贪婪,最初指向令他失望的母亲,而这只会令母亲更加易怒、抱怨、挑剔。如此一来,恶性循环就形成了,它将深刻影响孩子看待这个世界和他今后人际关系的方式。 (查看原文)
    小庄要努力 1赞 2024-02-14 22:44:50
    —— 引自章节:第4章 精神病态者的形成:44个少年犯
  • 他已经指出了一些传统英式教育的弊端:父母对孩子的情感需求不耐烦;认为溺爱孩子是最要不得的,因此孩子愤怒、抗议或抱怨时,父母都不该太当回事;漠视与主要抚养者分离给孩子造成的伤害;认为严格的纪律是成熟的必要保证等。他强烈抨击上述做法,倡导一种更温暖、更宽容的家庭环境,而这种家庭环境的标志就是:父母允许孩子表达负面情绪。 然而,许多家长的做法恰恰相反。他们认为,仇恨、嫉妒等情绪是有害的,所以应该根除,如果孩子们表现出这样的情绪,他们通常有两种做法:一,责罚孩子;二,羞辱孩子,让孩子产生愧疚。他怎么如此忘恩负义?他怎能让深爱他的父母承受这么多痛苦?父母这样做的目的,是将那些不能容忍的情绪驱赶到意识层面之下,制造一个内疚和恐惧的孩子。 (查看原文)
    小庄要努力 1赞 2024-02-14 22:44:50
    —— 引自章节:第4章 精神病态者的形成:44个少年犯
  • ● 安全型依恋(securely attached)——难过的时候,孩子寻求妈妈的关爱;妈妈在身边时,他表现得很有信心;妈妈离开之后,他会陷入烦乱;妈妈回来后,他热情迎接,很快就接纳妈妈,并允许她拥抱和抚慰自己。 ● 回避型依恋(avoidantly attached)——孩子没有怎么把妈妈当成安全基地;他有时会忽然怀着恨意攻击妈妈;在家里,他(与安全型相比)更爱黏人,索求也更多;在陌生情境下,面对妈妈的离去,有些孩子会表现出烦乱,而另一些孩子在妈妈回来时,无动于衷。 ● 矛盾型依恋(ambivalently attached)——这类孩子最为焦虑;在家里,他与回避型很像,爱黏人,要求多;在陌生情境下,他与安全型儿童一样,为妈妈的离去而烦乱;然而,在他苦苦盼回妈妈之后,却又在她怀里挣扎抗拒,或一团瘫软,因此,妈妈无法去安抚他。 (查看原文)
    小庄要努力 1赞 2024-02-14 22:44:50
    —— 引自章节:第12章 第二战场:安斯沃思的美国革命
  • 与不安全型儿童的母亲相比,安全型依恋儿童的母亲更善于响应孩子的信号。孩子一哭,她们就抱,而且抱孩子的时间更长,在此期间也更开心。无论是敏感、接纳、配合的程度,还是情绪的理解和表达,她们每一项的得分都更高。 (查看原文)
    小庄要努力 1赞 2024-02-14 22:44:50
    —— 引自章节:第11章 陌生情境实验
  • 而两组不安全型孩子的母亲四项得分都较低。这两类母亲的差异主要是:矛盾型儿童的母亲喜怒无常,而回避型儿童的母亲总在拒绝孩子。 (查看原文)
    小庄要努力 1赞 2024-02-14 22:44:50
    —— 引自章节:第11章 陌生情境实验
  • 依恋并不等同于依恋行为。不安全型依恋儿童爱哭、黏人、总要抱,依恋行为多,但这不代表他比安全型依恋儿童更依恋自己的妈妈。实际上,他的爱(也不是说不强)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愤怒。确实,那些被安斯沃思归为矛盾型的不安全型依恋儿童会逐渐形成依赖性格。 (查看原文)
    小庄要努力 1赞 2024-02-14 22:44:50
    —— 引自章节:第12章 第二战场:安斯沃思的美国革命
  • 在“支持性在场”(supportive presence)与“帮助的品质”(quality of assistance)两项得分上,安全型儿童的母亲遥遥领先。她们不指手画脚,而是为孩子提供他独立完成任务所需的信息,引导孩子发现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得分最高的母亲从头到尾没为孩子提供多少帮助,仅仅足以让孩子保持专注。她们好像很会把握爱意的距离,既不过于退缩,也不对孩子强加干涉。 相反,不安全型儿童的母亲好像不懂什么是“适度”,或者不愿意这么做。有些母亲喜欢插手、干涉。“她们见不得孩子受挫,”阿伯斯海姆说道,“她们不忍心看孩子费力挣扎,于是包办了一切。但是父母如果不放手,孩子就没机会尝试,也学不会借助外力来克服困难——对孩子来说,这真是一种损失。” 另一些不安全型儿童的母亲漠视孩子的求助,或者压根帮不上忙。结果一些消极的孩子得不到鼓励,另一些孩子则十分沮丧,感到自己非常糟糕。这都会挫伤孩子的自信。研究者认为,这些母亲在抚养能力上有缺陷。这也表明,抚养品质具有稳定性,生命第一年里形成的安全型依恋的好与不安全型依恋的坏,会在孩子身上慢慢固化。 (查看原文)
    小庄要努力 1赞 2024-02-14 22:44:50
    —— 引自章节:第13章 明尼苏达研究:抚养方式与人格发展
  • 苏劳夫识别出三类回避型儿童:撒谎、欺负人的小霸王;腼腆、不合群、情绪淡漠的孩子;经常抽搐、沉浸于白日梦、对外界漠不关心的心理失常儿童。还有两类矛盾型儿童:烦躁冲动、注意力不集中、失败时易沮丧的孩子;胆小、过于敏感、黏人、缺乏主动性和毅力的孩子。 (查看原文)
    小庄要努力 1赞 2024-02-14 22:44:50
    —— 引自章节:第13章 明尼苏达研究:抚养方式与人格发展
  • 矛盾型依恋是一个很大的类别,它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多种多样。以厌食症(anorexia)为例,一些青春期女孩得这种病,往往是因为幼年时与妈妈的关系出了很大问题,包括产生被迫害、被忽视、被残酷对待的感觉。通常来说,这些孩子不但厌食,还会抗拒一切形式的关怀,哪怕在她的内心深处,是那么渴望得到情感滋养。就像矛盾型儿童在陌生情境实验中不让妈妈安抚一样,这些女孩始终在抗拒,这种抗拒代表着怨恨,是攻击性的一种含蓄表现。就算治好了厌食症,这种抗拒可能还会持续。心理治疗师费尽力气去关怀这类病人,得到的往往只有一张困惑的面孔或一个不以为然的耸肩。治疗师花上数月甚至数年时间,信心满满地以为自己已经与病人建立起了稳固的联结,却失望地发现,一切只是西西弗斯式的努力。渐渐地,治疗师终于意识到,这些女孩不但让自己处于饥饿之中,也让爱她们的人处于“饥饿”之中。尽管她们自己意识不到,但是她们拒绝联结——拒绝触碰自己内心可以联结的部分——就是一种施虐行为。 (查看原文)
    小庄要努力 1赞 2024-02-14 22:44:50
    —— 引自章节:第17章 探身触爱:焦虑型依恋儿童的策略、防御及改变的概率
  • 研究羞耻的学者认为,忽视和排斥——尤其是发生在早期并且广泛存在于多个方面的——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丑陋、不受欢迎。排斥多种多样,有的父母完全不喜欢孩子,有的父母只是不喜欢孩子的某些方面。孩子动作迟缓、反应平静、扭来扭去、身体脆弱、皮肤黝黑、相貌平平,父母能接受吗?父母允许孩子脏兮兮、傻乎乎、滑稽、渴求、骄傲、好斗、虚弱、反叛、多变、有创意吗?如果父母为上述特质而焦虑,因此冷淡、惩罚或嘲笑孩子的话,孩子就会感到羞耻。 (查看原文)
    小庄要努力 1赞 2024-02-14 22:44:50
    —— 引自章节:第18章 不堪的需求,丑陋的我:焦虑型依恋与羞耻
<前页 1 2 3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