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 · · · · ·
施蛰存(1905年12月3日—2003年11月19日),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学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原名施青萍,笔名青萍、安华、薛蕙、李万鹤、陈蔚、舍之、北山等。
喜欢读"唐诗百话"的人也喜欢 · · · · · ·
唐诗百话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唐诗百话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4 条 )




《唐诗百话》解诗模式论——评施蛰存《唐诗百话》

《唐诗百话》编辑手记4
> 更多书评24篇
-
阿尼姆 (闻道百而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作者在这章里讲的是郑谷。首先引了一首代表作[鹧鸪] 暖戏平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唤湘江浦,苦竹丛深春日西。 作者在解诗时说, ....此诗前解四句是描写鹧鸪在春暖之日,嬉戏于平原上,锦翼齐整。它的身分应当可以比之为山鸡。这句诗我可不懂,为什么把鹧鸪比之为山鸡?难道山鸡的流品高吗? 我去年时读到这里,很赞赏作者的坦诚...2013-03-17 23:37 1人喜欢
作者在这章里讲的是郑谷。首先引了一首代表作[鹧鸪]
作者在解诗时说,暖戏平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唤湘江浦,苦竹丛深春日西。
我去年时读到这里,很赞赏作者的坦诚。我也十分不解,为什么郑谷第二句诗会这么说。不过最近在读[世说新语],读到规谏中的一段时恍然大悟,....此诗前解四句是描写鹧鸪在春暖之日,嬉戏于平原上,锦翼齐整。它的身分应当可以比之为山鸡。这句诗我可不懂,为什么把鹧鸪比之为山鸡?难道山鸡的流品高吗?
雉是山鸡。在三国时期,是被人以为耿介的。这大概也是郑谷写出第二句诗的原因。我猜测这一象征,是典出论语孙休好射雉,至其时,则晨去夕返。君臣莫不止谏:“此为小物,何足甚耽!”休曰:“虽为小物,耿介过人,朕所以好之。”
不过历来,对论语这一段的解释莫衷一是。不过也许孙休的话能算作一个线索吧!虽然读懂了郑谷的诗,可前引的这段世说新语,我却读不太懂。很奇怪,既然“雉”耿介过人,为什么要射之?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回应 2013-03-17 23:37 -
每首都是四句,用两个韵或三个韵。这种形式的诗成为绝句。 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绝句是唐代最广泛流行的抒情诗形式。 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40671 杜审言是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是杜甫的祖父。 远在晋宋时代,诗人论诗,常常说:“二句一联,四句一绝。”意思是说:每二句为一联,不管对不对,只要每二句末协一个韵,就是一联。每四句,即二联二韵,就是一绝。绝句这个名称,即...
2016-08-24 10:28
每首都是四句,用两个韵或三个韵。这种形式的诗成为绝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绝句是唐代最广泛流行的抒情诗形式。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40671杜审言是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是杜甫的祖父。远在晋宋时代,诗人论诗,常常说:“二句一联,四句一绝。”意思是说:每二句为一联,不管对不对,只要每二句末协一个韵,就是一联。每四句,即二联二韵,就是一绝。绝句这个名称,即起源于此。 联与绝是作诗的基本功,因此,“联绝”就成为诗的代词。“绝”的意义是断绝。“四句一绝”是用四句诗来完成一个思想概念。古人称为“立一意”。简单的主题思想,四句就可以表达清楚,这就称为一首绝句。繁复的主题思想,可以用八句、十二句,十六句来表达,我们就可以说这首诗里有二绝、三绝或四绝。但不能说这是二首、三首或四首绝句。绝与绝句不同。绝是与思想段落契合的诗的段落。绝句是四句诗的形式名词。一个完整的概念,用四句诗来表达,是我国诗的老传统。《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差不多全是四句一个概念,或说思想段落。《诗经》以四句为一章,乐府歌辞以四句为一解。现代民间山歌小调也以四句为一首或一段。苏州人就干脆称为“四句头山歌”。长篇的诗,主题思想或叙述内容繁复的,也总是在第五句,第九句或第十三句上开始转折。在读诗的时候,注意这一个现象,就可以了解四句一绝的意义。 宋代以后的诗家,对绝句作了一种古怪的解释。他们以为绝就是截。五言绝句是从五言律诗中割截了一半;七言绝句是从七言律诗中割截了一半。凡是第一联是散句,第二联是对句的绝句,就是割截了律诗的前半首。凡是第一联对句,第二联散句的绝句,就是割截了律诗的下半首。凡是第一、二联都是对句的绝句,就是割截了律诗的中间二联。凡是第一、二联都用散句的绝句,就是割截了律诗的首尾二联。由于这样的理解,清代诗人常把绝句称为“截句”。他们以为先有八句的律诗,后有四句的绝句,所以说绝句是割截了律诗的一半。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现在我们知道,事实并非如此。绝句的形成,早于律诗。 在唐代人的观念里,凡是必须遵守对偶、和声、协韵三条规律的诗,不管是五、七言二韵、四韵、六韵、八韵……都是律诗,因此,绝句也是律诗。白居易自己编定的《白氏长庆集》,就有“大律诗”、“小律诗”两项分类。大律诗卷内都是五、七言四韵八句的律诗;小律诗卷内都是二韵四句的律诗,也就是绝句诗。宋人编的王安石诗集《王临川集》,把七言绝句编在七言律诗一起,五言绝句编在五言律诗一起,可知唐宋时代的诗家,都以为绝句也是律诗。后世人把五、七言四句二韵的诗称为绝句,把五、七言八句四韵的称为律诗,另外把五、七言六韵以上的诗称为排律,于是绝句和律诗分了家。明代高棅编《唐诗品汇》,把绝句和律诗分卷选录,此后几乎没有人知道绝句也是律诗了。 关于绝句的情况,我们已大致弄清楚了。现在再概括一下: (一)绝句的“绝”字起源于晋宋诗人“四句一绝”的概念。用四句诗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概念。故绝句的特征是每首诗限于四句。 (二)绝句这个名词,齐粱时期已有,但当时的绝句只是四句二韵,并不讲究和声。选种绝句,还是古体诗,可以称为古绝句,不属于唐代的律诗。 (三)唐代诗人作绝句,特别是五言绝句。还常用齐粱体,大多用仄声韵,不很讲究粘缀。例如王维诗集中有《辋川集》四十首,诗序中说明是绝句,实在仍是古诗。 (四)绝句本来也是律诗的一种形式,在唐人的语文习惯中,从来不把“律”和“绝”对立起来。宋元以后,才出现了“律绝”这个名词,成为“诗”的代词。 一九七八年一月十七日回应 2016-08-24 10:28 -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之典故出自: 唐太宗李世民之《感旧赋》,怀念洛阳的:”地不改其城阙,时无异其风烟。“ 意思是城阙依然,风景无异。 四海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出自: 曹植的诗: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五津:指蜀州。又“丹水”、“锦城”。 县令、明府 文丞武尉 丞、赞府、县丞:文官 尉、少府、县尉:武官
2016-08-22 15:33
-
. (无知的人总是薄情的)
陈子昂三十八首感遇诗,形式都是五言古体,直接继承了汉魏古风,扫除了齐梁旧格,为唐代五言古诗建立了典范,成为先驱者。 对”复古“要分别对待: 文学史上有过几次复古运动,有的是以”复古“为革新,是进步的,如陈子昂的复古、中唐韩柳等提倡的古文运动等;而有的”复古“实则开倒车,如明代前后七子等人的”非三代秦汉之书不读“的复古。 《感遇诗》三十八首,全是五言古体,非一时一地所作,随遇兴感,多出于武则天酷...2012-09-09 17:03
陈子昂三十八首感遇诗,形式都是五言古体,直接继承了汉魏古风,扫除了齐梁旧格,为唐代五言古诗建立了典范,成为先驱者。对”复古“要分别对待:文学史上有过几次复古运动,有的是以”复古“为革新,是进步的,如陈子昂的复古、中唐韩柳等提倡的古文运动等;而有的”复古“实则开倒车,如明代前后七子等人的”非三代秦汉之书不读“的复古。《感遇诗》三十八首,全是五言古体,非一时一地所作,随遇兴感,多出于武则天酷刑猖狂的几年间。内容可分三类:1.借古讽今,继承了左思八首《咏史》。2.抒发感慨,继承了阮籍八十二首《咏怀》和庾信二十七首《咏怀》。3.即不涉及历史事实,又不抒写自我感慨,似乎反映着一些时事,继承了陶渊明《饮酒》和《拟古》,可以称为”感事“。需注意的是,此三类并非截然分开的。一、咏史类型(借古讽今)的感遇诗:感遇第四
讽刺武则天时期,残忍奸伪的政治风气。感遇第二十六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 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 吾闻中山相,乃属放麍翁。 孤兽犹不忍,况以奉君终。
以穆天子暗指高宗李治。以上两首咏史诗都是继承左思以来借古讽今的比兴体;另有一些咏史诗,是以诗的形式来评述历史,并不影射现实,如晚唐胡曾《咏史》是也。二、咏怀类型的感遇诗感遇第二荒哉穆天子,好与白云期。 宫女多怨旷,层城闭蛾眉。 日耽瑶池乐,岂伤桃李时。 青苔空萎绝,白发生罗帷。
感遇第二十三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此两首是借芳草、珍禽作比,抒写自己的遭遇。”以物作比“与”以事作比“(用典)前面例举的四首诗,一、二首中,”乐羊食子“、”穆天子见西王母“都是事,即以事作比;而三、四两首,则是以物作比。冯班《钝吟杂录》”古人比兴都用物,至汉犹然,后人比兴都用事,至唐而盛“。用物作比兴,明白易晓,而用事作比兴,则较为难懂。用事的手法愈加复杂,明用、暗用、正用、反用,一般称为”用典“。用典等于给读者设置了文字障碍。所以我们今天读汉魏诗反而比唐宋诗容易读懂。用典忽盛于唐,尤其客观原因。律诗对平仄用韵对偶要求高,又要表达足够的思想感情,而用典不仅节约用字,也容易协韵找对子。初盛唐用典还不多,而到了中晚唐,李商隐、温庭筠等诗人,几乎每首诗都有典故了。三、”感事“类型的感遇诗感遇第三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林。 何知美人意,骄爱比黄金。 杀身炎州里,委羽玉堂阴。 旖旎光首饰,葳蕤烂锦衾。 岂不在遐远,虞罗忽见寻。 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
此诗以汉代唐,是诗词中一种修辞手法,叫”代语“,不算是用典。感遇第十九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 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 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这样针对时事的诗,必须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进行解题。陈子昂感遇诗为唐诗开辟了一条讽喻现实的道路,此后张九龄、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韩愈、张籍等诗人都有此类诗作。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 黄屋非尧意,瑶台安可论。 吾闻西方化,清净道弥敦。 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 云构山林尽,瑶图珠翠烦。 鬼工尚未可,人力安能存。 夸愚适增累,矜智道逾昏。
回应 2012-09-09 17:03
-
. (无知的人总是薄情的)
施蛰存此书讲唐诗,贯穿着诗律的讲解,尤为出色。 王绩-野望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诗律常识: 五言: 每句五字的诗,称“五言诗”。 此诗即为五言诗。 联句: 毎两句为“一联”,一联中上下句为词性一致的对句,称“对联”,或“对偶”、“对仗”;上下不对者,称“散联”。 此诗一、四两联为散联,而二、三..2012-09-09 09:46
施蛰存此书讲唐诗,贯穿着诗律的讲解,尤为出色。王绩-野望
诗律常识:五言: 每句五字的诗,称“五言诗”。 此诗即为五言诗。联句: 毎两句为“一联”,一联中上下句为词性一致的对句,称“对联”,或“对偶”、“对仗”;上下不对者,称“散联”。 此诗一、四两联为散联,而二、三两联为对联。韵脚: 每一联末尾一字,都是“韵”,或“韵脚”。 此诗四韵脚分别为:依、晖、归、薇。点题: 此诗第一句“东皋薄暮望”,即说明了诗题“野望”,这种表现方法叫“点题”。五、七言律诗的第一句,或第一联,通常都得先点题。一首律诗,主题思想的表现,都在第一联和第四联;二、三联往往必须做对句,主要是诗艺的表现。此诗若只截第一、四联,全诗的思想内容并未缺失,“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回应 2012-09-09 09:46 -
. (无知的人总是薄情的)
人有遇与不遇,书亦然。如此好的诗话却不得遇,实为憾事。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为王绩侄孙。 依唐代官制,一个县的行政长官成为“令”,常以“明府”为尊称。县令以下有文丞武尉(“丞”处理文事,“尉”处理武事“),县丞尊称为”赞府“,县尉尊称为”少府“。 全唐诗中,送行饯别的诗占了很大比..2012-09-09 10:12
人有遇与不遇,书亦然。如此好的诗话却不得遇,实为憾事。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为王绩侄孙。依唐代官制,一个县的行政长官成为“令”,常以“明府”为尊称。县令以下有文丞武尉(“丞”处理文事,“尉”处理武事“),县丞尊称为”赞府“,县尉尊称为”少府“。全唐诗中,送行饯别的诗占了很大比例,送别诗诗的作法,多是以第一联两句来点题,照顾到主客双方。第三联乃为千古名句,但仍化用曹植诗”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第四联,以”沾巾“代哭泣,这种字眼称”代语“,运用代语更易于寻找韵脚。将此诗与王绩《野望》之句法相比:1.《野望》第一联为散联,《杜少府》第一联是很工整的对联。这是律诗的两种句式,即第一联可对,可不对。2.《野望》第二、三联是同一类型的对句,且每一句都是完整的意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而《杜少府》第二、三联,每句都不是完整的句子,上句需下句才获得一个概念。前一种称”正对“,后一种称”流水对“,或”十字格“,”流水对“即像流水一样,剪不断,艺术性较高,使人不觉得它们是对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回应 2012-09-09 10:12 -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之典故出自: 唐太宗李世民之《感旧赋》,怀念洛阳的:”地不改其城阙,时无异其风烟。“ 意思是城阙依然,风景无异。 四海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出自: 曹植的诗: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五津:指蜀州。又“丹水”、“锦城”。 县令、明府 文丞武尉 丞、赞府、县丞:文官 尉、少府、县尉:武官
2016-08-22 15:33
-
. (无知的人总是薄情的)
又一首五律。 杨炯-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题目"从军行",为沿用乐府旧题,本诗实为一首五律。”从军行“原为汉魏流传下来的乐府曲调名,这里称”乐府古题“,不代表这首诗的曲调,而是表明这首诗的内容。 这里要注意:”诗“与”乐府“的演变与其在同一时期的区别。 秦汉以前,所谓的”诗“,都是可以入乐歌唱的...2012-09-09 10:38
又一首五律。杨炯-从军行
题目"从军行",为沿用乐府旧题,本诗实为一首五律。”从军行“原为汉魏流传下来的乐府曲调名,这里称”乐府古题“,不代表这首诗的曲调,而是表明这首诗的内容。这里要注意:”诗“与”乐府“的演变与其在同一时期的区别。秦汉以前,所谓的”诗“,都是可以入乐歌唱的,一部《诗经》都是可以歌唱的。秦汉时期,古诗已失去曲谱,”诗“逐渐成为文学形式的名词。东汉时期,谱曲歌唱的称”乐府歌辞“,《诗经》式的四言诗成为诗。继而,乐府到了唐代时古曲已经不存,此诗的”从军行“即称”乐府古题“。”乐府诗”细分。(待续)本诗,只要先读一、四联,整诗的内容都清楚了。二、三联只是修辞成分,诗意并未增加。这正是律诗形成之初的风格,艺术手法还没有发展到高峰。律诗的用韵与和声:1.起韵:诗歌的第一个韵脚。《野望》的第一个韵为第一联末的“依”,以后就得跟着用韵,依次为“晖“、“归”、”薇”,此诗为五言四韵,这是律诗的正格。《杜少府》第一韵为第一句末的“秦”,此诗就有五个韵,《从军行》亦有五个韵。第一句尾的韵称为引韵,不算入正韵。这是律诗的两种协韵法,即起韵位于第一句末或第一联末。2.律诗一般都用平声韵,意味着每首律诗的第二、四、六、八句的末尾字都是平声韵,而第一、三、五、七须用仄声字。3.律诗第一句的格律,“平起仄收”和“仄起平收”。起指第一句的第二字,收指第一句的末尾一字(五言诗为第五字,七言诗为第七字)。第一句的句法的声调不同,影响到以下七句的声调全不同,平起仄收声调高亢雄壮,而仄起平收较为低沉柔婉。唐人律诗以平起仄收为正格,以仄起平收为变格。4.唐人作诗,重视对偶、和声和协韵。对偶表现诗的文字美,和声、协韵表现诗的音乐美。“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文心雕龙),分别解释了和声和协韵。五言诗的和声结构中,要特别注意第二、四字(七言诗注意第二、六字)。五言诗按照音节结构(和声)读,是“二、二、一”,本诗第一句吟诵读“烽火-照西-京”,而语法结构读做“烽火-照-西京”,由此看出语法结构和音节结构的矛盾。只按语法结构读,读不出音乐美来。5.“黏缀”:异音相从的方法,唐人称为“黏缀”。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该用仄声的地方用了平声,就犯了“失粘”的生病。6.五言诗的句法总是“上二下三”,“下三”既可是一二组合,又可是二一组合,还可以是三字名词。若变成“上三下二”就不宜吟诵了。7.五言律诗的和声原则“一、三不拘,二、四分明”,七言则为“一、三、五不拘,二、四、六分明”,即第一、三、五字可不拘平仄,自由运用,而第二、四、六就必按声律用平仄了。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回应 2012-09-09 10:38
-
每首都是四句,用两个韵或三个韵。这种形式的诗成为绝句。 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绝句是唐代最广泛流行的抒情诗形式。 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40671 杜审言是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是杜甫的祖父。 远在晋宋时代,诗人论诗,常常说:“二句一联,四句一绝。”意思是说:每二句为一联,不管对不对,只要每二句末协一个韵,就是一联。每四句,即二联二韵,就是一绝。绝句这个名称,即...
2016-08-24 10:28
每首都是四句,用两个韵或三个韵。这种形式的诗成为绝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绝句是唐代最广泛流行的抒情诗形式。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40671杜审言是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是杜甫的祖父。远在晋宋时代,诗人论诗,常常说:“二句一联,四句一绝。”意思是说:每二句为一联,不管对不对,只要每二句末协一个韵,就是一联。每四句,即二联二韵,就是一绝。绝句这个名称,即起源于此。 联与绝是作诗的基本功,因此,“联绝”就成为诗的代词。“绝”的意义是断绝。“四句一绝”是用四句诗来完成一个思想概念。古人称为“立一意”。简单的主题思想,四句就可以表达清楚,这就称为一首绝句。繁复的主题思想,可以用八句、十二句,十六句来表达,我们就可以说这首诗里有二绝、三绝或四绝。但不能说这是二首、三首或四首绝句。绝与绝句不同。绝是与思想段落契合的诗的段落。绝句是四句诗的形式名词。一个完整的概念,用四句诗来表达,是我国诗的老传统。《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差不多全是四句一个概念,或说思想段落。《诗经》以四句为一章,乐府歌辞以四句为一解。现代民间山歌小调也以四句为一首或一段。苏州人就干脆称为“四句头山歌”。长篇的诗,主题思想或叙述内容繁复的,也总是在第五句,第九句或第十三句上开始转折。在读诗的时候,注意这一个现象,就可以了解四句一绝的意义。 宋代以后的诗家,对绝句作了一种古怪的解释。他们以为绝就是截。五言绝句是从五言律诗中割截了一半;七言绝句是从七言律诗中割截了一半。凡是第一联是散句,第二联是对句的绝句,就是割截了律诗的前半首。凡是第一联对句,第二联散句的绝句,就是割截了律诗的下半首。凡是第一、二联都是对句的绝句,就是割截了律诗的中间二联。凡是第一、二联都用散句的绝句,就是割截了律诗的首尾二联。由于这样的理解,清代诗人常把绝句称为“截句”。他们以为先有八句的律诗,后有四句的绝句,所以说绝句是割截了律诗的一半。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现在我们知道,事实并非如此。绝句的形成,早于律诗。 在唐代人的观念里,凡是必须遵守对偶、和声、协韵三条规律的诗,不管是五、七言二韵、四韵、六韵、八韵……都是律诗,因此,绝句也是律诗。白居易自己编定的《白氏长庆集》,就有“大律诗”、“小律诗”两项分类。大律诗卷内都是五、七言四韵八句的律诗;小律诗卷内都是二韵四句的律诗,也就是绝句诗。宋人编的王安石诗集《王临川集》,把七言绝句编在七言律诗一起,五言绝句编在五言律诗一起,可知唐宋时代的诗家,都以为绝句也是律诗。后世人把五、七言四句二韵的诗称为绝句,把五、七言八句四韵的称为律诗,另外把五、七言六韵以上的诗称为排律,于是绝句和律诗分了家。明代高棅编《唐诗品汇》,把绝句和律诗分卷选录,此后几乎没有人知道绝句也是律诗了。 关于绝句的情况,我们已大致弄清楚了。现在再概括一下: (一)绝句的“绝”字起源于晋宋诗人“四句一绝”的概念。用四句诗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概念。故绝句的特征是每首诗限于四句。 (二)绝句这个名词,齐粱时期已有,但当时的绝句只是四句二韵,并不讲究和声。选种绝句,还是古体诗,可以称为古绝句,不属于唐代的律诗。 (三)唐代诗人作绝句,特别是五言绝句。还常用齐粱体,大多用仄声韵,不很讲究粘缀。例如王维诗集中有《辋川集》四十首,诗序中说明是绝句,实在仍是古诗。 (四)绝句本来也是律诗的一种形式,在唐人的语文习惯中,从来不把“律”和“绝”对立起来。宋元以后,才出现了“律绝”这个名词,成为“诗”的代词。 一九七八年一月十七日回应 2016-08-24 10:28 -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之典故出自: 唐太宗李世民之《感旧赋》,怀念洛阳的:”地不改其城阙,时无异其风烟。“ 意思是城阙依然,风景无异。 四海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出自: 曹植的诗: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五津:指蜀州。又“丹水”、“锦城”。 县令、明府 文丞武尉 丞、赞府、县丞:文官 尉、少府、县尉:武官
2016-08-22 15:33
-
阿尼姆 (闻道百而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作者在这章里讲的是郑谷。首先引了一首代表作[鹧鸪] 暖戏平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唤湘江浦,苦竹丛深春日西。 作者在解诗时说, ....此诗前解四句是描写鹧鸪在春暖之日,嬉戏于平原上,锦翼齐整。它的身分应当可以比之为山鸡。这句诗我可不懂,为什么把鹧鸪比之为山鸡?难道山鸡的流品高吗? 我去年时读到这里,很赞赏作者的坦诚...2013-03-17 23:37 1人喜欢
作者在这章里讲的是郑谷。首先引了一首代表作[鹧鸪]
作者在解诗时说,暖戏平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唤湘江浦,苦竹丛深春日西。
我去年时读到这里,很赞赏作者的坦诚。我也十分不解,为什么郑谷第二句诗会这么说。不过最近在读[世说新语],读到规谏中的一段时恍然大悟,....此诗前解四句是描写鹧鸪在春暖之日,嬉戏于平原上,锦翼齐整。它的身分应当可以比之为山鸡。这句诗我可不懂,为什么把鹧鸪比之为山鸡?难道山鸡的流品高吗?
雉是山鸡。在三国时期,是被人以为耿介的。这大概也是郑谷写出第二句诗的原因。我猜测这一象征,是典出论语孙休好射雉,至其时,则晨去夕返。君臣莫不止谏:“此为小物,何足甚耽!”休曰:“虽为小物,耿介过人,朕所以好之。”
不过历来,对论语这一段的解释莫衷一是。不过也许孙休的话能算作一个线索吧!虽然读懂了郑谷的诗,可前引的这段世说新语,我却读不太懂。很奇怪,既然“雉”耿介过人,为什么要射之?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回应 2013-03-17 23:37 -
. (无知的人总是薄情的)
陈子昂三十八首感遇诗,形式都是五言古体,直接继承了汉魏古风,扫除了齐梁旧格,为唐代五言古诗建立了典范,成为先驱者。 对”复古“要分别对待: 文学史上有过几次复古运动,有的是以”复古“为革新,是进步的,如陈子昂的复古、中唐韩柳等提倡的古文运动等;而有的”复古“实则开倒车,如明代前后七子等人的”非三代秦汉之书不读“的复古。 《感遇诗》三十八首,全是五言古体,非一时一地所作,随遇兴感,多出于武则天酷...2012-09-09 17:03
陈子昂三十八首感遇诗,形式都是五言古体,直接继承了汉魏古风,扫除了齐梁旧格,为唐代五言古诗建立了典范,成为先驱者。对”复古“要分别对待:文学史上有过几次复古运动,有的是以”复古“为革新,是进步的,如陈子昂的复古、中唐韩柳等提倡的古文运动等;而有的”复古“实则开倒车,如明代前后七子等人的”非三代秦汉之书不读“的复古。《感遇诗》三十八首,全是五言古体,非一时一地所作,随遇兴感,多出于武则天酷刑猖狂的几年间。内容可分三类:1.借古讽今,继承了左思八首《咏史》。2.抒发感慨,继承了阮籍八十二首《咏怀》和庾信二十七首《咏怀》。3.即不涉及历史事实,又不抒写自我感慨,似乎反映着一些时事,继承了陶渊明《饮酒》和《拟古》,可以称为”感事“。需注意的是,此三类并非截然分开的。一、咏史类型(借古讽今)的感遇诗:感遇第四
讽刺武则天时期,残忍奸伪的政治风气。感遇第二十六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 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 吾闻中山相,乃属放麍翁。 孤兽犹不忍,况以奉君终。
以穆天子暗指高宗李治。以上两首咏史诗都是继承左思以来借古讽今的比兴体;另有一些咏史诗,是以诗的形式来评述历史,并不影射现实,如晚唐胡曾《咏史》是也。二、咏怀类型的感遇诗感遇第二荒哉穆天子,好与白云期。 宫女多怨旷,层城闭蛾眉。 日耽瑶池乐,岂伤桃李时。 青苔空萎绝,白发生罗帷。
感遇第二十三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此两首是借芳草、珍禽作比,抒写自己的遭遇。”以物作比“与”以事作比“(用典)前面例举的四首诗,一、二首中,”乐羊食子“、”穆天子见西王母“都是事,即以事作比;而三、四两首,则是以物作比。冯班《钝吟杂录》”古人比兴都用物,至汉犹然,后人比兴都用事,至唐而盛“。用物作比兴,明白易晓,而用事作比兴,则较为难懂。用事的手法愈加复杂,明用、暗用、正用、反用,一般称为”用典“。用典等于给读者设置了文字障碍。所以我们今天读汉魏诗反而比唐宋诗容易读懂。用典忽盛于唐,尤其客观原因。律诗对平仄用韵对偶要求高,又要表达足够的思想感情,而用典不仅节约用字,也容易协韵找对子。初盛唐用典还不多,而到了中晚唐,李商隐、温庭筠等诗人,几乎每首诗都有典故了。三、”感事“类型的感遇诗感遇第三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林。 何知美人意,骄爱比黄金。 杀身炎州里,委羽玉堂阴。 旖旎光首饰,葳蕤烂锦衾。 岂不在遐远,虞罗忽见寻。 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
此诗以汉代唐,是诗词中一种修辞手法,叫”代语“,不算是用典。感遇第十九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 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 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这样针对时事的诗,必须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进行解题。陈子昂感遇诗为唐诗开辟了一条讽喻现实的道路,此后张九龄、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韩愈、张籍等诗人都有此类诗作。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 黄屋非尧意,瑶台安可论。 吾闻西方化,清净道弥敦。 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 云构山林尽,瑶图珠翠烦。 鬼工尚未可,人力安能存。 夸愚适增累,矜智道逾昏。
回应 2012-09-09 17:03
论坛 · · · · · ·
这个初版本,尽管纸张一般,但是读本科时买的 | 来自Tyger Tyger | 1 回应 | 2009-06-08 |
其他版本在豆瓣书店有售 · · · · · ·
其他版本有售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版 2014-9-1 / 195人读过 / 有售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1996-5 / 252人读过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2001-12 / 109人读过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2011-2 / 98人读过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私人藏书(从三世纪到九世纪) (Chimpden)
- 诗~ (达哒)
- 2010年看的好学术书 (wendy)
- 经眼录【自用】 (ariosto)
- 金陵购书志 (许炼师)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唐诗百话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魏小河 2011-11-04
唐诗补课,路途中囫囵吞枣。
0 有用 wendy 2011-01-08
羞死各类文学史,框架这东西不要了更妙,套用某无行文人一句话的:“不如解甲归田,一路有言笑。”
0 有用 睡蛹 2014-01-31
mark,以后要给我儿子读。讲诗律讲章法讲鉴赏,绝好的发蒙读物啊。
0 有用 jame88 2012-05-18
至今为止最为得意的个人藏书,在汉川一个二手书店偶遇,一眼就看上了。也是至今为止,收藏的唯一一本80年代出版的书籍。内容也很不错,文风朴素,不似今人“语不惊人死不休”。
1 有用 咿呀喔嗨呀 2017-08-25
看到后面难免会有些乏味的说!但确实是一本好书,唐诗入门必备。6
0 有用 zxjceltic 2019-02-19
要言不烦,学院派的解诗,常读常新。
0 有用 鲁智深 2018-11-22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看完这本书,很多诗的知识都明白了。施蛰存真懂诗之人!
0 有用 Anabasis 2018-07-17
评分不知为什么这么高,如同高中语文的讲义一样,像个不厌其烦的中年老师,站在那里侃侃而谈,专业性上差了很多。
0 有用 阿尔冯斯 2018-01-09
眼界、学识、品味一流。
3 有用 PomBom 2017-07-16
买到了此书一个很合意的版本:台湾文史哲出版社三卷本。可惜施先生讲韩偓少了些。读了他讲杜牧的部分,又把缪钺《杜牧传》翻了出来。这么多年下来,终究还是觉得晚唐诗、晚唐诗人最为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