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修行道上 建立心灵方程式
明 慧
一、前言
学佛的终极目标在于使我们的心灵达到绝对稳定的均衡状态,在达到这个目标之前,必定有个调整心性和观念的过程,至于运用什么方法来调整,以及在调整的过程中,心念是如何转化和变动的,这其中所牵涉的范围和细节,可以说错综复杂,恐怕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因此借用数学上的术语,把这曲折多端的心路历程叫做「心灵方程式」。
「心灵方程式」是个新时代的词语 , 其实说穿了就是「正念」 , 也可以说是「调心」的方法 , 它能使我们的心有个停靠处 , 不管境界如何 , 我们的心会安安稳稳的依止在自己所建立的心灵方程式里 , 这种依止并不是回避事实的自我封闭 , 而是清清楚楚的觉知外境的变化 , 却又能洒洒脱脱的不受干扰和影响。
心灵方程式犹如一座屹立不摇的精神城堡 , 可攻可守 , 而攻守之间只有一个策略 , 就是把外境纳入心灵方程式中 , 方程式和外境是统一的 , 而不是誓不两立的冤家。
因此心灵方程式的建立是修行上的一个关键处 , 如果修行人没有自己的心灵方程式 , 可以说根本还没有找到修行的方法呢 !
二、心灵方程式的类别
广义的说 , 心灵方程式并不专属于修行人 , 一般人也有一套他们自己的处世哲学 , 都可以归结到心灵方程式的范畴里。不同的是 , 修行人的心灵方程式是让人趋向于解脱自在和了生死的 : 一般人的心灵方程式 , 则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方法。换句话说 , 更能适应社会种种竞争和变迁 ; 甚至是逃避现实压力的镇定剂。
本文想分两方面来探讨这个主题 , 我们并无意比较优劣或褒此抑彼 , 只是尝试着剖析其中的异同。
㈠一般人的心灵方程式 :
一般人大约可分成三种 : ①人品好 , 人际关系不好 ; ② 人际关系好 , 人品不好 ; ③ 人品好 , 人际关系也好。这三种人都各有一套自己的处 世态度。
第一种人属独来独往型 — 独善其身 , 既不亏欠别人 , 但你也休想占他便宜。人我对立的关系非常明显 , 这类人多半福报不大 , 既然独善其身 , 要他们行善布施也难 , 他们的心灵方程式大概属于「你走你的阳关道 , 我过我的独木桥」 , 或者「井水不犯河水」之类。这种人做任事都先考虑是否有应得的代价 , 忙碌是他们的生活写照 , 工作卖力 , 然而褔报不足的缘故 , 往往所获得的与付出的心力不成比例 , 他们的中心思想便是「金钱至上 , 其它免谈。」这种人不会学佛修行 , 因为学佛的先决条件就是贡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来利益群众 , 根本不符合他们的性向 , 更不能满足他们所盘算的经济效益。
第二种人属于长袖善舞型 — 交际手腕好 , 因此人缘特佳 , 但品性差 , 心术不正 , 再加上福报大可能又得上司赏识 , 因此喜欢投机取巧 , 好贪小便宜 , 常因此而沾沾自喜 , 几乎在耗损和透支自己的福报而不自知。这种人的心灵方程式可能就是「老板不在 , 又赚到了。」他们总以为自己所做所为没人知道 , 其实在因果律的明镜高悬下 , 根本无所遁形 , 消损福报的结果使他们渐渐步入人生的萧条期。
第三种人层于世间善人型 — 通常所谓的好人好事代表大半非他们莫属 ; 助贫行善及造桥铺路都是他们乐于从事的 , 「日行一善」便是这种人的心灵方程式。
不管属于那一种人 , 他们的共同点是不修行 , 或许这种标准对第三类人而言稍嫌刻薄 , 其实以佛法的标准来看 , 这类人也算在修行 , 只是在人天乘的范围里。而我们所要谈的修行方式是讲「直接契入心灵状态 , 绝对稳定均衡的方法」 , 用华严的术语叫「果地觉因地心」 , 亦即把不正常的心念直接转化成正常心念的调心法。
㈡修行人的心灵方程式
在修行道路上 , 心灵方程式的形成并不是一次就能达到「正中下怀」的标准 , 必须经过一段为期颇长的酝酿 , 探索、调整、试验后 , 才能确定是否能受持。
所谓「确定」 , 是指当境界现前时 , 能立刻投入所设立的心灵方程式中 , 境界和心灵方程式之间几乎没有秒差。而且心灵方程式也不必弄得太复杂 , 以免到时派不上用场 , 或者当你要用时 , 纷杂的妄念早已经在我们失察时趁虚而入了。
心灵方程式或许只是一句格言式的短语 , 这个短语可依个人的性向和习气来设立 , 所立的方程式要以能符合自己的性向并且能立即转化心念为先决条件。譬如贪心重的人和瞋心重的人所设立的心灵方程式必然不同 ; 生死心切的人和散漫心重的人所立的心灵方程式也不会一样 ; 悲心重的人与慧力强的人所立心灵格言当然也有差异 ; 总之 , 每个人的心灵方程式绝对不会相同 , 纵使有雷同的情况 , 运心的过程也不可能相同 , 这就是「心法」 , 只有自己才知道。
三、如何运用心灵方程式
上文提过 , 每个人的心灵方程式不同 , 用心的过程和方法也不会一样 , 笔者试着从禅、净、律、密四方面来浅论其中的分野。
⑴参禅
以禅宗为例 , 修行者以「参话头」为下手处 , 再透过观照的功夫 , 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标。在参的过程中 , 要把心念安置于话头上 , 若心念散失了 , 要设法找回来。
所谓把心安置在话头上 , 就是提起这个话头 , 觉照得清清楚楚 , 既不能推理 , 也不能什么都不想。唯一要下的功夫就是把话头看得清清楚楚。其实这说来易懂 , 做起来可就煞费心血了。通常我们的心念会在提起来五秒钟左右就跑得无影无踪了 , 如果警觉性不够 , 往往要经过十几二十分钟才会知道。既然正念跑了 , 当然得找回来 , 这下又得耗费十几分钟了 , 倘若不曾下过扎实的苦功 , 要提着正念 ( 话头 ) 达数秒钟甚至数分钟 , 是很难办到的。
这种修法是收摄六根于一根 ( 意根 ) 的修法 , 当「止」的功夫纯熟时 , 还得具备「慧观」的能力 , 因为「止」的目的是要「起观」 , 「观」要成就得有「止」的基础 , 所以止观是一体齐修的 , 如果只有「止」而没有「觉观」的能力 , 那只是枯木禅而已 , 当止观双运的功夫达到某一种境界时 , 自然明心见性。
⑵净土宗
这个法门的下手处在「念佛」 , 即忆念佛果地的依正庄严 , 透过一心不乱的过程 , 让果地的境界清楚的呈现出来 ; 因此所谓「往生」 , 是把因地心融入佛果的境界 , 它不是一种脑筋识性的认同 , 而是生命本质的合一与交融。
这个法门的用心方法 , 是把内外、主客的二元概念融合为统一体 , 而且这种融合没有丝毫的造作和勉强 , 若能掌握这个核心观念并念念在兹 , 便是「念佛」了 , 而且是「实相念佛」。
⑶律宗
律宗的下手处在「持戒」 , 透过身口意三业的规范 , 达到即身成佛的目标。
在规范身口意的同时 , 必须掌握戒制的内在精神和原则 , 这样来持戒 , 其本身就是一种修法而不是一种束缚 , 也才能得解脱。
⑷密宗
下手处是「修法」 , 透过依法本内的经文起观调整心念的过程 , 达到即心成佛的目的。
综上所述 , 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 , 就是这些法门都有一个「下手处」 , 然后透过调整心念的「过程」 , 分别达到明心见性 , 往生 , 即身成佛 , 即心成佛的「目标」。
这里想借用「撞球理论」来说明其中的玄机 , 「下手处」只是个媒介而已 , 就如同撞球一样 , 其游戏规则在于如何推动母球 , 促使其它的球进洞才能得分 , 如果直接撞击母球让它进洞便违反了游戏规则就得扣分了。因此这个母球 ( 下手处 ) 是撞球者所要灵活运用的筹码 , 当事人可以从任何角度来触击母球 , 但是绝不能撞击母球进洞。至于如何推动母球 , 其运用之妙便存乎一心了。
修行也是如此 , 不论参禅、念佛、持戒、修法、读经、拜佛等方法 , 都只是个媒介而己 , 这部分是作意修行的 , 当这些方法深化到某个程度时 , 那未知的殊胜境界自然会显现 , 就如撞球一样 , 你得先敲撞母球 , 它才有可能去撞第二球乃至第三球了。当然修行并不是撞球 , 它们仍然有别 , 因为撞球时 , 一切都在作意中进行 , 而修行只有下手处是作意的 , 功夫用得久用得深 , 那无作意的部分自然会以始料所未及的方式蹦跳出来 , 让人有「柳暗花明又一
村」的讶异和欢愉。关键在于你得先推动母球 , 也就是你得下手去修 ( 实践 ), 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如何在修行道上 建立心灵方程式
|
四、如何建立心灵方程式
前文提过心灵方程式可能只是一句短语式的格言而己 , 其实要找一句格言并不难 , 最艰难的在于这句格酝酿的过程。我们都知道世间的至理名言通常简炼有力 , 往往短短一句话就涵盖了人生宇宙的真理 , 它凝聚了一个人毕生的智慧瑰宝和思想脉络的精华 , 甚至是血泪斑斑的心灵奋斗史。在佛门中也不例外 , 我们可以从许多高僧大德的开示语录中略知梗概。
古圣先贤的至理名言 , 常是学人们自我期勉和惕励的座右铭 , 可是别忘了 , 如果不曾有过一番心灵淬炼的过程 , 那些名言不过是鹦鹉学话的「口头禅」而已。我们要学的不是那句名言 , 而是那句格言的思想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 也就是古德的心灵方程式是如何建立的 , 因此在建立自己心灵方程式之前 , 势必有个身心调适的阶段 , 有道是「智慧的花朵得之于生命的体验和淬励」。如果内心对人性或生命没有一番刻骨铭心的体验和感受 , 如果不曾历炼过内心的煎熬与挣扎 , 如果不曾在寻觅真理的道路上屡仆屡起 , 又如何能激发我们生命的潜能和坚毅不拔的道心呢 ?
因此 , 我们必须累积心灵上的资粮 , 否则内心对真理没有些微的感受 , 又如何形成自己的心灵思维方式呢 ? 以下是累积资粮的三项要素 , 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⑴具备菩提心
经云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业 , 是为魔业。」所谓菩提心 , 就是众生累劫以来潜藏的悟性 , 我们若能引发这根本佛性 , 进而破除自我意识的束缚 , 那就远离魔业了 , 魔不在外面 , 「自我」才是魔 , 「自我」不破除 , 不论怎么修 , 都脱离不了三界六道的范圈。
⑵亲近善知识
广泛而言 , 一切能够提升我们心灵层次的人事物都可说是善知识。
此处则专指在修学上给我们个别心灵指导的老师。接受师父的调教只有一个前提 — 完全放下自我的观念 , 这个条件说来简单 , 也是最难奉行的一条。由于每一位善知识都有他们的教学方法 , 无论他们用什么方法 , 无非要弟子放下个人的意识观念 , 全然接受师父的琢磨。有经验的人皆知 , 当师父在摧毁弟子的自我意识时 , 往往是铁血无情的 , 可以说非要把人磨得死去活来而后不已 , 反正招式多得很 , 根本让你应接不暇 , 如果不了解师父的苦心 , 必然会拂袖而去了。
即使知道师父的苦心 , 若是没有坚固的道心和随时自我提醒正念的功夫 , 也常常被境界转得人仰马翻 , 捶胸顿足 , 甚至怒不可遏了。
亲近善知识在让我们于多闻 , 慎思上有更深化的了解和具体的探讨 , 在具足了信心及对教理的认知之后 , 更须找出适合自己修行的下手处 , 才不致流于盲修瞎练或光说不练的泥沼里。而善知识的责任就是引导徒弟找到他们的行门 , 又以每个人的善根和习气都不同 , 所以善知识会观察门徒的优缺点 , 给予不同的调教方法。而且个人的法门也会在善知识的棒喝下日渐形成 , 心灵方程式便在无形中逐步突显出来 , 因为当弟子们在接受种种磨炼和煎熬时 , 假使不找出一种调整心念的方法 , 又如何转境呢 ?
当然 , 个人调心的方法倒并不是一次就能运用自如的 , 反正有时候能转某种境界 , 有时却又行不通 , 甚至弄得你鼻青脸肿惨不忍睹 , 所以调心的方法会一而再的变换和更改 , 直到找出一个立于不败之地的心法为止。
⑶实习阶段
以笔者个人的经验 , 心灵方程式换了不下十次了 , 在一次又一次的调整中发现 , 被境界转时都是对立心特别强烈使然 , 而且所设立的心灵方程式也是采取和境缘二分化的对治方法 , 由于心灵方程式本身就是对立观念 , 导致常常惨遭滑铁卢 , 譬如有一段时期 , 是非心特强 , 因此以「不思善恶」为正念 , 然而当我提起「不思善恶」这个心念时 , 其实早已起了善恶之念 , 所以「不思」只是力图降伏自己的妄念而已 , 并没有达到立竿见影的功能 , 由于用的是对立法 , 那会变成一种强行压抑的情况 , 压抑不了的结果终会流于情绪的宣泄。于是重新调整方法 , 采用心与境融合统一的方法 , 把方程式改为「销归自性 , 内外统一」 , 发现情况改善了许多 , 我管他叫「统一法门」 , 也就是统摄万法归一真法界。如果能念念在兹 , 可以说已经重组生命因缘了 , 而且也符合了华严「果地觉因地心」的教法 — 就是以正常的观念直接取代不正常的观念。当然 , 这个教法的究竟处是「果觉因心相符泯」 , 也无所谓究不究竟 , 正常与否 , 或是转化 , 取代的过程了。不过 , 在未到达究竟处时 , 下手处的功夫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我终于明白 , 原来这半年来反复更换的一些心灵方程式 , 诸如「提高警觉」、「破除自我」、「因缘重组」、「善用其心」、「和生死拔河」、「与正念赛跑」、「念念分明」等 , 不过是使「统一法门」现前的前奏而已。
五、结语
如果套用撞球理论的说法 , 在「统一法门」现前的那些心灵思维方式 , 只是我所推动的母球而己 , 我从不同的角度去推动它 , 试误的结果 , 浮现了类似第二球的「统一法门」 , 这并不代表我能安全到达那未知的领域 , 或许说这是一个心灵的转换处 , 我仍然得小心翼翼的推动这个球向前行 , 可能还有许多障碍和转弯处等着我去跨越。走笔至此 , 倏然感受到过多的臆测于事无补 , 我唯一要做的便是继续推这一球 , 并适时的和善知识报告这一段心路历程, 并接受指导和调整才是当务之急。
记下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