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读完,说几点体会吧。
1、作者的确下了功夫,尤其是搜集的史料比较多,且多元。图像史料的大量运用,我觉得以后做研究可以借鉴的。
2、角度新颖,把国货运动放在新的视角里考察。
3、目录太简略,其实书中有很多小标题,我觉得可以重新整理出来放在前面的目录里,这样看下目录就了解书的大概内容了。
4、译者或校对者有疏漏,例如书中“蓝氏政府公报”应该是“临时政府公报”吧。有些句子读起来别扭。注释没有按照中文习惯列出,这点颇为遗憾。
5、书后参考书目,即使作者没有分类,作为译者应该也要分类吧,否则读起来很累的。
6、原著中明明是脚注,为啥译本改成尾注,看起来好费力!
7、最后结论漏译(或者故意没翻译)一小段。
先写这几点,准备再写一篇学术点的书评。
初步阅读体会
|
最赞回应
英文原文是(翻译成中文)
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的消费主义
国货运动的这种持续被利用和不断发展,它将走向何方?最终证据表明中国资本家没有能够控制运动,不过这个问题不在本书的研究范围之内。正如我在整本书中所揭示的,似乎可以这样推论,国货运动使中国消除掉私人企业的行为合法化,换句话说,共产党用国货运动的逻辑去证明消灭中国的资本主义是正当的。如果产品是民族的,为什么利润应该成为私人的囊中之物?如果整个国家的消费者作为整体都该购买国货,那么为什么从爱国购买的这种行为中获得的财富要被转移到那个国家的特定个人手中呢?
也许中国共产党仅仅是一个为达到自己目标而使民族主义的消费主义合法化的众多利益集团之一。在1950年代,以新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义,共产党政府强迫企业拥有者把他们的企业捐献给国家来表明其有爱国心。1956年,资本主义正式被消灭。但是,“对共产党的恐惧”不足以完全解释他们接受国家接管的速度、彻底性和普遍的受欢迎。
国货运动从来就没有结束。就像在本章开始所认为的,国货运动的基础——通过产品来判断国家财富与权力以及通过消费评判爱国主义——一直到今天都还在延续。事实上,它的主题仍在塑造中国人、他们的物质文化、对国家的感情这几者之间的互相作用。和民族主义消费相关的内容并没有随着1976年毛泽东的去世而结束,尽管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自愿削减关税行为显示出民族主义消费有消亡的可能。不过,只是一个条约能否解开中国民族主义和它的消费文化之间的深远联系依然值得怀疑。可能比我们讨论民族主义消费的消亡这个问题更有可能性的是,中国加入WTO或许会赋予这个问题新的生命。中国也许会在短时期内向国际贸易开放国内市场,但是,如果中国不再有庞大的贸易盈余,将会发生什么呢?如果WTO要求中国降低关税,并废除对外国商业和管理的种种非正式限制,中国会怎样反应?
新的利益团体会为他们自身的原因支持民族主义消费的观念。一旦关税下降,大量廉价舶来品再次威胁中国企业时,在国有企业中的数百万职工无疑会团结起来抵制进口货和外国资本。事实上,中国已经出现对国家同国际资本主义关系越来越强的坦率批评(Fewsmith 2001),这种批评不仅指向传统的进口商品,文化产业也遭受攻击,认为它们损害了国内产业。例如,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和文化批评家戴锦华就哀叹“好莱坞大片的入侵”对“国产电影行业的毁灭性打击”(Jin Bo 2002)。同样,新生代的学生群体继续使用民族主义消费的语言,就像他们在1999年抗议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中所做的,他们写的诗中包括这样的语句,如“拒绝美国货从可乐开始,不吃麦当劳,抨击肯德基”(Rosenthal 1999)。但是,他们为抵制美国公司的行动所设计的各种计划很快就烟消云散了(Watson 2000)。然而,这种尝试本身就说明民族主义在中国消费文化里的中心地位开始复兴。
但是我觉得只把整章标题列上的话,其实不利于你产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的。特别是只能在网上买书的时候,就希望章节标题列得越清楚约好了。
这本书里的图片也是可以作为史料来看的,因为作者对图片做了很多解读。
偶还发现,注释太多会影响阅读
书后的参考书目是按照国际习惯以字母顺序列出,现在的书基本都这样吧。
注释放在后面其实比较好,不那么影响阅读,放在页面下的话,阅读会更困难。
期待benshuier的学术书评
饿,我这两天翻了原著才发现,原著里的注都是脚注,即页下注,我个人还是喜欢页下注的,个人阅读习惯吧。
最后一段应该是被编辑删去了,内容实在太敏感。
作者说在写中国二十世纪下半叶的消费主义,恐怕是不能出版了,呵呵
其实没有很敏感的,现在研究二十世纪的消费主义的不要太多哦,完全是出版社的关系吗!
参考书目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啊,还要怎么分类?它一分类我就担心有删改..
最后一段英文原版写的什么东西啊?
英文原文是(翻译成中文)
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的消费主义
国货运动的这种持续被利用和不断发展,它将走向何方?最终证据表明中国资本家没有能够控制运动,不过这个问题不在本书的研究范围之内。正如我在整本书中所揭示的,似乎可以这样推论,国货运动使中国消除掉私人企业的行为合法化,换句话说,共产党用国货运动的逻辑去证明消灭中国的资本主义是正当的。如果产品是民族的,为什么利润应该成为私人的囊中之物?如果整个国家的消费者作为整体都该购买国货,那么为什么从爱国购买的这种行为中获得的财富要被转移到那个国家的特定个人手中呢?
也许中国共产党仅仅是一个为达到自己目标而使民族主义的消费主义合法化的众多利益集团之一。在1950年代,以新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义,共产党政府强迫企业拥有者把他们的企业捐献给国家来表明其有爱国心。1956年,资本主义正式被消灭。但是,“对共产党的恐惧”不足以完全解释他们接受国家接管的速度、彻底性和普遍的受欢迎。
国货运动从来就没有结束。就像在本章开始所认为的,国货运动的基础——通过产品来判断国家财富与权力以及通过消费评判爱国主义——一直到今天都还在延续。事实上,它的主题仍在塑造中国人、他们的物质文化、对国家的感情这几者之间的互相作用。和民族主义消费相关的内容并没有随着1976年毛泽东的去世而结束,尽管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自愿削减关税行为显示出民族主义消费有消亡的可能。不过,只是一个条约能否解开中国民族主义和它的消费文化之间的深远联系依然值得怀疑。可能比我们讨论民族主义消费的消亡这个问题更有可能性的是,中国加入WTO或许会赋予这个问题新的生命。中国也许会在短时期内向国际贸易开放国内市场,但是,如果中国不再有庞大的贸易盈余,将会发生什么呢?如果WTO要求中国降低关税,并废除对外国商业和管理的种种非正式限制,中国会怎样反应?
新的利益团体会为他们自身的原因支持民族主义消费的观念。一旦关税下降,大量廉价舶来品再次威胁中国企业时,在国有企业中的数百万职工无疑会团结起来抵制进口货和外国资本。事实上,中国已经出现对国家同国际资本主义关系越来越强的坦率批评(Fewsmith 2001),这种批评不仅指向传统的进口商品,文化产业也遭受攻击,认为它们损害了国内产业。例如,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和文化批评家戴锦华就哀叹“好莱坞大片的入侵”对“国产电影行业的毁灭性打击”(Jin Bo 2002)。同样,新生代的学生群体继续使用民族主义消费的语言,就像他们在1999年抗议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中所做的,他们写的诗中包括这样的语句,如“拒绝美国货从可乐开始,不吃麦当劳,抨击肯德基”(Rosenthal 1999)。但是,他们为抵制美国公司的行动所设计的各种计划很快就烟消云散了(Watson 2000)。然而,这种尝试本身就说明民族主义在中国消费文化里的中心地位开始复兴。
感谢LS的天使啊~!!!
谢谢!
十二年之后重看这段结语,感觉郭凯还是太保守了,今日中国的消费民族主义不再只是防御的盾牌,而是已经变成了进攻的武器。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