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无法再等待的诗>
陈洛葳(译者)
没有任何一种社会运动是独立发展的,它们往往从其它的运动里吸取养分与经
验,或者与其它的运动结盟,争取更大的运动空间。然而,有更多的历史经验显
示,许多新兴的运动其实是从某个既有的运动中,看到存在于其中更深层的权力
不均,在失望之余离弃出走,另辟战场,发展出新的反抗路线。这个时侯,这原
本效忠的旧有运动主体不但成为她们经验学习、记取教训、进而细致化战斗策略
的借镜,同时也是她们对话、对抗、甚至策略结盟的对象。因此,运动中「家变」,
就单一运动而言,短期看来似乎是力量的分裂与消减,但长期观之,往往常是促
动整体社会多元进步的契机。要理解北美双性恋运动的萌生,我们必须置放在这
个脉络里来细细耙梳。
六0年代世界各地风起云涌的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与北美的黑人民权运动在
发展之初,未曾预料它们将鼓动新一代女性主义者,并进而开启了其后同志运动
丰富绚烂的一页。这些在民权运动中得到次等待遇、遭男性伙伴歧视的进步女
性,看清了父权体制与男性宰制才是女人最终极压迫的根源,愤而从新左派阵营
中出走,开创出基进的女性主义路线;另一方面,石墙事件之后,女同志也同样
感受到男同志的性别主义而离开了同运,转而投入正蓬勃发展的妇运阵营。即便
对抗父权的目标一致,但在根绝压迫的策略上,一开始仍有内部分歧。
尽管有部分基进妇运tuan体提倡「独身主义」,但当时许多运动者则体认到大多数
的女性仍与男性有情感与婚姻关系,因此认为「异性恋关系」才是她们的主战场。
然而,这个路线延伸出来的问题则是:「拒绝进入异性恋关系的女同志,可以是
『好』的女性主义者吗?」受到质疑的女同志女性主义tuan体等则跳出来以相反的
论述扭转情势。她们论称,「男支配、女顺从」是异性恋关系中的内在本质,只
要女人的性仍依存于男性、仍依靠男性观点解释,男女平权将永无达成的一日,
而女同志主义提倡女人爱女人、女人欲望女人,正是女性主义者所需要的。这样
的路线立场,大抵以Ti-Grace Atkinson那句强而有力的名言:「女性主义是理论,
女同志主义是实践」可一言以蔽之。但问题是,当口号的内在意涵慢慢转变成:
「女性主义是理论,女同志主义『才是』实践」时,情况便复杂化了。很快地,
女同志分离主义的观点成为当时女性主义的主导论述,于是这个关于运动路线的
问句转变成:「与敌人共枕的异性恋女性,可以是『好』的」女性主义者吗?」
「究竟什么样的性倾向认同,才是『真正的』、『对的』女性主义者」的争论,导
致了女性主义阵营中女同志和异性恋女性之间无法愈合的裂缝。女同性恋不只是
性偏好,也是一种政治献身,这个理念推到极致便是,「要奉行女性主义,女人
必须成为女同志」,最后使得部分异性恋女性主义者离开,投身主流的妇运阵营,
而留在基进女性主义团体中的女性,则转变为女同志认同。要说她们是因为政治
立场而骤然贴上女同志的标签,倒也不尽完全。或者应该说,这些过去认同为异
性恋的女性,经由研读女性主义思想,进而拥抱了、开发了爱欲女人的那一部份,
对于这些女性而言,无疑是生命中一个美丽而巨大的震撼,这崭新的经验,鼓舞
了她们更义无反顾地投身女同志社群之中,将之视为安身立命的家园。然而,70
年代的女同志社群中有许多关于「政治正确」的禁忌,其中一项便是,女同志不
但必须是一个爱女人的女人,更重要的是,她们必须是「不和男人上床」的女人。
当然,的确有些和男人上床的女同志,在这种氛围下,她们必须把这一面给小心
隐藏起来。
「我正在背叛同志社群的规范,冒着可能被我的心灵归属—这个圈子驱出家门的
危险,只为了特立独行。我曾经是同志社群的领导者,在我居住的小城市中,公
开露脸的同志之一,我非常担心会被抓到和某个男同志(或是更糟)上床…」
这些双性恋女性的痛苦与噤声,在她们的文字中清晰可见,喊话的对象,则是她
们赖以为家的女同志社群,与情感与生活都紧密连结的姊妹淘们:
「作为一个双性恋者,我和任何一个女同性恋者一样,曾经暴露在同性恋恐惧症
的压迫下…当我和女人谈恋爱的时候,我内在的双性恋特质并不会使我得到保
护,也不能保护我的情人在和我手牵手走过公园的时候,能免于受到六个少年的
石头攻击。」
「我们如何能够要求异性恋世界『我们要以我们选择的方式来爱任何我们选择的
人,你必须接受我们本来的样子』,然后转身告诉社群中其它的人(双性恋者)
说,『你爱人的方式是被误导与错误的;因为你无法完全和我们相同,所以我不
能接受你。』
而这所谓「台面下的秘密」,却开启了另一个新的政治分析面向。这些「爱上男
人的女同志」,长期以来浸酝在女同志女性主义式的理论分析之中,她们了解所
谓异性恋体制的强迫性,但在面对自己对于男人真实的爱与欲之时,她们发现这
些政治理论恐怕并不完全;多年来的「同志政治养成过程」培养了这些双性恋女
同志的批判的视野,她们意识到,在社群中被迫「消声」、「匿迹」,是政治上的
不公义,因此她们必须再次「出柜」,为自己的双性恋认同采取政治行动。可想
而知,这些女人很快地成为各地双性恋运动的领导者,双性恋zheng治组织也在芝加
哥、波士顿、旧金山等大城市纷纷成立。
眼尖的读者可能发现,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提到双性恋男性。的确,在早期双性
恋组织萌生的阶段,双性恋男性的政治色彩并不浓厚。在1970年中期,双性恋
者开始在全美部分城市成立非政治取向的联谊性社团,但几乎仍是男女分流。很
大一部份的原因是,男同志社群当时以社交性质为主,而男同性恋的空间,包括
三温暖、舞厅、酒吧等,并没有像当时女同志排除双性恋女性那样,将双性恋男
性挡在门外,因此双性恋议题早期在男同志圈中并没有产生立即明显的压力。
而上述的这些背景,不过是为了双性恋运动的正式崛起铺呈前因。酝酿多时,这
股运动能量在80年代初逐渐成形。艾滋病的兴起,继而产生集体几近歇斯底里
的恐惧,使得整个社会急着寻找代罪羔羊,男同志与双性恋男性成为众矢之的,
而后者更被视为将爱滋带到异性恋社会的罪魁祸首。充满污名的双性恋男性,开
始意识到性倾向与的政治之间的关连性,在这股肃杀气氛之下,也将参与纽约与
芝加哥双性恋团体的人数推上高峰。
1980年,一位来自旧金山的女同志运动者,公开她与另一位男性的关系,为女
同志圈中的恐双焦虑投下一枚震撼弹。不仅如此,两年后,她还在旧金山湾区的
女性刊物上刊登文章,征求双性恋者现身,并和一群双性恋运动者在街头上演行
动剧,1984年更成为第一个竞选公职的出柜双性恋者。她,就是本书的主编之
一:蓝妮‧卡乎玛弩。
在北美的双性恋运动史中,1987年10月11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蓝妮与本
书的另一位编辑,罗兰‧哈钦斯等人,公开征求双性恋者组织队伍加入当天在华
盛顿举办的全国男女同性恋大游行:「我们不能让同性恋者代表我们去华盛顿游
行,身为双性恋者,我们必须自己去到那里,为我们这个独立且不可或缺的代表
队公开地、大声地发言。我们必须为自己争取能见度,而非假装自己是异性恋或
同性恋者蒙混过关…事实上,这项游行并不被称为「女同志、男同志和双性恋华
盛顿游行」,这件事情本身就值得被质疑」。结果,她们召唤了上百位来自全国各
地的男男女女,第一次以双性恋的身份,骄傲地昂首阔步走在同志游行队伍之
中,而透过媒体报导,让更多仍在衣柜中的双性恋者得到鼓舞。五年后,她们当
时的诉求终于得到响应,第一次,华盛顿同志大游行的名称里加入了「双性恋」
的名字。
至此,80年代晚期的双性恋社群不再只有那些信仰女性主义的「前女同志」
(hasbian)独撑大局。全国性双性恋网络的成立,主流媒体的关注与报导,让越
来越多来自不同政治背景、种族、年龄的人加入这个社群,她╱他们包括性解放
份子、无政府主义者、爱滋运动者和老嘻皮。她╱他们创造出自己的运动语言,
包括『恐双症』(biphobia)、「单性恋」(monosexual)等等,她╱他们duei抗污名、
挑zhang对于人类情欲模式二元对立的僵化想象;她╱他们更致力于在各地校园组
织、游行名称、甚至媒体报导上,让「双性恋」被看见。这个运动,仍在进行式。
而这一切的一切,集结成了现在你手上的这本书。
《另一个衣柜:双性恋者的生命故事与认同》(Bi any Other Name)被视为北美
双性恋运动的里程碑之一,不仅是因为它是整个运动在90年代的初步总结,更
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深切展现了双性恋运动多元解fan的原始精神。双性恋者不再
藉由媒体报导、学术研究来代言,他们站出来大声说出自己的故事,这里头包含
着不同种族、阶层、年纪、政治立场、生命阶段的人,容许欢迎各式各样的经验,
不论他是学者、运动者,还是黑人单亲妈妈、少数移民,或是变性者、肢体障碍
者,都有相同的发声空间;有双性恋父母向儿女出柜,也有以双性恋儿子为荣的
父亲;更有许多移民、混血的双性恋者,以其血缘与文化上的混杂,与无家可归
之感,比拟双性恋混种、变动,被异╱同性恋摒除在外的无根状态。众声喧哗之
中,我们看到,双性恋并不是「一种」经验,每个双性恋者的生命都是如此回异,
却又如此精彩。这个集体的发声提醒了人们,没有所谓「对」的情欲脚本,重点
在于尊重彼此的不同,任何人的性解放都不容轻忽。双性恋运动深知,要终结性
压迫,就是必须从「选边站」的暴政中解放出来。双性恋作家Indigo Som的这
席话,替运动的愿景下了最好的批注:
双性恋社群,应该是一个安全的天堂,在其中,我们为性倾向认同的流动至上敬
意;在其中,人们可以选择任何一个最贴切描述他们的标签,当然,他们也可以
不选择,而无须恐惧会失去他们称之为「家」的地方。
这些故事,如今交织成册,如同一首不能再搁在抽屉底层、无法再等待的诗,它
期待被吟唱,被听见,被记忆。这些诚实的声音,也促使我们反思自己的情欲经
验,我们如何诠释自己的认同?我们如何合理化了某些经验,却又将另一些淡化
处理,只为了找到认同的定位,或是取信于他人?是什么样的体制迫使人们必须
把那些不符合社会期待的情欲经验隐藏起来,甚至告诉自己,那些不重要、不存
在?从这本书开始,我们还可以继续追问下去另外一百个问题。
========================
★本篇译序录自《另一个衣柜:双性恋者的生命故事与认同》
(1991美国出版, 2007中译)
中时书介:http://forums.chinatimes.com/art/secondedition/recom.htm
博客来书介: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68952
豆瓣书介: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992841/
★译者简介-陈洛葳
热爱女性主义与性别相关研究,
旅行、舞蹈、书写、摄影、美食为其带来生命能量,
最爱在大太阳下流汗、漫步、奔跑,赤足走过草地,或聆听瀑布的声音。
政大社会系、政大新闻研究所毕,曾为新闻工作者,
目前从事文字与翻译工作。译有《我们选择的告别》(商周出版)。
这是她的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jojo1100
★她也导读了《异/同之外:双性恋》
(1993美国出版, 2007中译)
见<柜中之柜?-双性恋在台湾>
豆瓣书介: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380268/
========================
Bi the Way. 拜坊 台湾双性恋社团 (2007.6)
http://bitheway.forums-free.com/ (论坛)
★社团宣言 & 破解迷思五大问答 2009
http://www.douban.com/note/55033227/
[轉載] <一首无法再等待的诗>譯序2007
|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