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过去一百年的宋案研究史,其实是一部失败的历史。”
·
·北大知名教授尚小明力作
·
·90%的材料为以往宋案研究者不曾利用,其中相当部分系首次公开。
·
·
百年宋案研究最大的问题在于研究者错将“宋案”等同于“刺宋案”。本书彻底纠正了这一偏差,明确揭示“宋案”实际上是由收抚共进会、调查欢迎国会团、操弄宪法起草、构陷“孙黄宋”、“匿名氏”攻击、低价购买公债以及刺杀宋教仁等多个情节次第演进与交错进行而酿成的复杂案件,并以极其细腻的考证,将看似毫无关联的各个情节之间的内在关系彻底揭示出来,最终令人信服地揭开了宋案一系列谜团。
·
书中披露了大量民初政坛秘辛,对案件发生前后的许多矛盾现象也都给予了合乎事实与逻辑的解释。
作者简介 · · · · · ·
尚小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著作有:《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留日学生与清末新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清代士人游幕表》(中华书局,2005)。
目录 · · · · · ·
一学术性探究屈指可数003
二案情分析严重简单化006
三核心证据从未真正受到重视012
四大量已刊未刊史料未被发掘利用020
·
· · · · · · (更多)
一学术性探究屈指可数003
二案情分析严重简单化006
三核心证据从未真正受到重视012
四大量已刊未刊史料未被发掘利用020
·
第二章破解宋案谜团核心史料025
一京师警察厅总监王治馨在追悼宋教仁大会上的演说027
二宋教仁被刺案内应宅所获函电文件检查报告032
三赵秉钧自辩电函及与记者谈话051
四共进会相关已刊未刊文件056
五几种关键的私家记述058
·
第三章袁赵洪应亲疏关系之形成063
一洪应案前“真史”追溯065
二袁洪特殊关系由来084
三洪假收抚共进会与应建立诡秘关系095
四应经洪邀入京见袁105
五赵与洪应之疏离关系119
·
第四章洪应合谋杀宋惨剧之酿成129
一沪上突现“欢迎国会团”与袁之应对131
二洪秘密南下调查“欢迎国会团”138
三“大题目”下所谓“要紧文章”之内涵142
四洪应构陷孙黄宋“激烈文章”出炉151
五构陷阴谋未果洪唆使应对宋“乘机下手”161
六应提低价购买“八厘公债”变相索偿175
七洪抛“燬宋酬勋位”诱饵182
八应所谓“若不去宋”的确切含义189
九“匿名氏”驳词与“救国团”通电195
十洪以“债票特别准”诳应杀宋205
十一应发杀宋“紧急命令”208
十二洪决意杀宋深层原因219
十三“神圣裁判机关”宣告文暗藏玄机225
·
第五章袁赵与宋案之不同牵连237
一构陷“孙黄宋”袁实为主使239
二袁拒绝洪“收拾”反对党一二人建议246
三“燬宋酬勋位”与袁无涉250
四袁无须杀宋种种缘由254
五赵说“与总统说明才行”与对付国民党无关264
六赵函送“应密电本”无对付国民党目的271
七赵卷入构陷“孙黄宋”阴谋及中途退出277
八洪应利用“应密”策划杀宋与赵无关286
九赵为“长保”总理权位杀宋是个伪命题293
·
第六章洪匿青岛与赵拒出庭幕后303
一袁纵洪逃离京津实情305
二政府引渡洪归案失败背后314
三赵屡请辞职自证清白被袁拒绝322
四赵拒检厅票传实为袁幕后操纵333
五洪赵不能到案真正原因342
·
第七章牵涉宋案各人最后结局351
一王阿法出庭作证及其后不知去向353
二武士英落网及暴毙狱中361
三应夔丞被捕、越狱及遇刺373
四赵秉钧病死情形389
五王治馨因贪赃枉法被枪决398
六洪述祖落网及被处绞刑404
·
第八章宋案最终判决及反思417
一案情演变实记419
二袁赵洪应涉案情节430
三宋案冲击下袁之攻守策略435
四国民党应对宋案的惨痛教训447
五“二次革命”的必然性及意义所在463
·
附录Ⅰ陈其美主谋杀宋谬说之流传469
附录Ⅱ宋案十三问503征引文献509后记522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由此可见,洪述祖之所以要杀宋,原因甚为复杂,既有迎合袁世凯对付国民党人的心理,并借机谋取个人利益的一面,又与其担心宋教仁的“政党内阁”主张打破袁世凯统治现状,从而使自己失去这个强大靠山,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或者可以说,洪述祖杀宋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和维护以袁世凯为首既得利益者的权利,但他又披了一件维护共和、维护民国的外衣。这就出现了民初历史上极为吊诡的一幕:一个自称“革命元勋”“手创共和”的人,杀害了另一位真正的革命元勋、共和功臣。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24页 -
但这些函电文件能否作为“铁证”,必须以其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前提,为此,就需要对该项证据的搜查、移交、保管与宣布各个环节进行具体考察,并对真实性做出判断。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章破解宋案谜团核心史料025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宋案重审"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宋案重审"的人也喜欢 · · · · · ·
宋案重审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8 条 )
> 更多书评 28篇
-
夜深歌 (且共倾春酒,长歌登山丘。)
由此可见,洪述祖之所以要杀宋,原因甚为复杂,既有迎合袁世凯对付国民党人的心理,并借机谋取个人利益的一面,又与其担心宋教仁的“政党内阁”主张打破袁世凯统治现状,从而使自己失去这个强大靠山,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或者可以说,洪述祖杀宋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和维护以袁世凯为首既得利益者的权利,但他又披了一件维护共和、维护民国的外衣。这就出现了民初历史上极为吊诡的一幕:一个自称“革命元勋”“手创共和”的人,杀害了...2019-06-16 09:57:29 1人喜欢
由此可见,洪述祖之所以要杀宋,原因甚为复杂,既有迎合袁世凯对付国民党人的心理,并借机谋取个人利益的一面,又与其担心宋教仁的“政党内阁”主张打破袁世凯统治现状,从而使自己失去这个强大靠山,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或者可以说,洪述祖杀宋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和维护以袁世凯为首既得利益者的权利,但他又披了一件维护共和、维护民国的外衣。这就出现了民初历史上极为吊诡的一幕:一个自称“革命元勋”“手创共和”的人,杀害了另一位真正的革命元勋、共和功臣。 引自 洪决意杀宋深层原因 以现在的视角观元凶洪述祖、应夔丞行事,完全是一派旧官僚作风,媚上欺下,左右逢源,巧取豪夺,损公肥私,无论洪怎么狡辩,他的虚伪阴毒暴露无遗,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这只是官僚系统中的一个小部分,却能翻云覆雨、只手遮天,可见吏治腐败积重难返。这一顽疾后来果然又葬送了国民党的统治,在今天仍旧难以根除,无怪乎有学者归咎于人的劣根性。
回应 2019-06-16 09:57:29 -
-
夜深歌 (且共倾春酒,长歌登山丘。)
由此可见,洪述祖之所以要杀宋,原因甚为复杂,既有迎合袁世凯对付国民党人的心理,并借机谋取个人利益的一面,又与其担心宋教仁的“政党内阁”主张打破袁世凯统治现状,从而使自己失去这个强大靠山,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或者可以说,洪述祖杀宋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和维护以袁世凯为首既得利益者的权利,但他又披了一件维护共和、维护民国的外衣。这就出现了民初历史上极为吊诡的一幕:一个自称“革命元勋”“手创共和”的人,杀害了...2019-06-16 09:57:29 1人喜欢
由此可见,洪述祖之所以要杀宋,原因甚为复杂,既有迎合袁世凯对付国民党人的心理,并借机谋取个人利益的一面,又与其担心宋教仁的“政党内阁”主张打破袁世凯统治现状,从而使自己失去这个强大靠山,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或者可以说,洪述祖杀宋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和维护以袁世凯为首既得利益者的权利,但他又披了一件维护共和、维护民国的外衣。这就出现了民初历史上极为吊诡的一幕:一个自称“革命元勋”“手创共和”的人,杀害了另一位真正的革命元勋、共和功臣。 引自 洪决意杀宋深层原因 以现在的视角观元凶洪述祖、应夔丞行事,完全是一派旧官僚作风,媚上欺下,左右逢源,巧取豪夺,损公肥私,无论洪怎么狡辩,他的虚伪阴毒暴露无遗,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这只是官僚系统中的一个小部分,却能翻云覆雨、只手遮天,可见吏治腐败积重难返。这一顽疾后来果然又葬送了国民党的统治,在今天仍旧难以根除,无怪乎有学者归咎于人的劣根性。
回应 2019-06-16 09:57:29 -
-
-
赵秉钧于4月28日发出著名的“勘电”,已答复程、应“有电”的形式,就宋案主要证据逐条予以辩驳,以证明自己及政府与刺宋案无关。 其实人们对“勘电”的认识,从一开始就陷入了误区,无论批驳者还是支持者,都因为“勘电”系以赵秉钧名义发出,遂将其完全视为赵秉钧个人真实意思的表达。 但实际上袁世凯亦被指为刺宋案嫌疑人,而他和赵秉钧所处政治地位不同,与宋案关联程度不同,这就决定了赵秉均在辩护时,不可能只顾自己而不...
2021-02-17 13:29:26
赵秉钧于4月28日发出著名的“勘电”,已答复程、应“有电”的形式,就宋案主要证据逐条予以辩驳,以证明自己及政府与刺宋案无关。
其实人们对“勘电”的认识,从一开始就陷入了误区,无论批驳者还是支持者,都因为“勘电”系以赵秉钧名义发出,遂将其完全视为赵秉钧个人真实意思的表达。
但实际上袁世凯亦被指为刺宋案嫌疑人,而他和赵秉钧所处政治地位不同,与宋案关联程度不同,这就决定了赵秉均在辩护时,不可能只顾自己而不考虑袁之意思,袁亦不可能任由赵自辩而不考虑自己的处境。
准确的理解应当是,“勘电”虽以赵之名义发出,其实很大程度上也反映袁之想法,或者说,“勘电”既不完全反应赵之意思,也不完全反映袁之想法,它其实是袁、赵二人协商的结果,而这是由他们在政府中的不同角色及与宋案的不同牵连程度所决定的。
回应 2021-02-17 13:29:26 -
宋案研究虽然历经百余年,但其内幕基本上还是一片混沌。而要改变这一状况,需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条思路。 三个原则,一是从广泛搜集整理各种以刊资料出发,同时努力挖掘未刊资料,然后在对各种资料的可靠性进行严格鉴别的基础上,系统阐释利用; 二是要将史实考证与当时的政情变化紧密结合,特别要注意宋案发生于临时政府即将向正式政府过度这样一个特殊背景之下,将案情演变与政情演变紧密结合起来分析; 三是要认识到,任何一...
2021-02-16 11:27:23
宋案研究虽然历经百余年,但其内幕基本上还是一片混沌。而要改变这一状况,需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条思路。
三个原则,一是从广泛搜集整理各种以刊资料出发,同时努力挖掘未刊资料,然后在对各种资料的可靠性进行严格鉴别的基础上,系统阐释利用;
二是要将史实考证与当时的政情变化紧密结合,特别要注意宋案发生于临时政府即将向正式政府过度这样一个特殊背景之下,将案情演变与政情演变紧密结合起来分析;
三是要认识到,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有明暗两面,宋案也不例外,因此研究宋案不能仅仅停留于对表面现象的分析,而应努力通过可靠史实与史料,揭示表象背后的历史真相。
一条思路就是要明确“宋案”,不等于“刺宋案”,避免将“宋案”,简单化为“刺宋案”,应按照案情演变的自然顺序,逐一研究各个案情及其内在关联,并将宋教仁被刺后各方的表现置于宋案全局当中来分析。如此研究工作方能取得突破,送案谜团方有望破解。
回应 2021-02-16 11:27:23
论坛 · · · · · ·
如果宋教仁没有死中国会怎么样 | 来自六十七 | 5 回应 | 2021-04-14 21:42:24 |
早在06年,张永的文章已经论证清楚尚小明所言问题... | 来自大明猪爹 | 3 回应 | 2020-12-24 07:41:38 |
袁伟时:研究民国历史三大忌——再评尚小明教授的... | 来自大明猪爹 | 2020-10-28 18:03:04 | |
遛遛尚小明论证宋案和kmt无关的可笑逻辑''-再抽尚小明 | 来自大明猪爹 | 3 回应 | 2020-10-08 23:08:00 |
讨教教授:洪应杀人动机不明确! | 来自红尘书生 | 1 回应 | 2020-09-06 09:15:47 |
> 浏览更多话题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每满100-50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2010年以后9分以上图书 (晚安,本杰明)
- 九分以上中国文史哲著作(乱序) (司空宅星)
- 豆瓣五星图书【中国近现代史】 (爱玛·包法利)
- 百部值得研读的中国近代政治史论著 (风正一)
- 鎮長的日记 (鎮長)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宋案重审的评论:
feed: rss 2.0
14 有用 中世与近世之间 2018-09-17 22:24:05
谈不上翻案的翻案之作。作者认为杀宋乃洪述祖自作主张以邀功之举,是为本案唯一真凶。然其终是受袁世凯种种不法手段之启发,而事后袁为躲避宋案之冲击,纵容洪并阻碍赵秉钧出庭,终不免伯仁之嫌。此案之为悬案,另一原因则在于种种巧合,如武士英、应夔丞、赵秉钧、王治馨之死,阴谋论丛生本是应当,然而历史终有这多重偶然之事,自是其趣味之所在。本书一出宋案基本可为定案。但作者为二次革命国民党一派的做法辩驳,我想仍可商榷... 谈不上翻案的翻案之作。作者认为杀宋乃洪述祖自作主张以邀功之举,是为本案唯一真凶。然其终是受袁世凯种种不法手段之启发,而事后袁为躲避宋案之冲击,纵容洪并阻碍赵秉钧出庭,终不免伯仁之嫌。此案之为悬案,另一原因则在于种种巧合,如武士英、应夔丞、赵秉钧、王治馨之死,阴谋论丛生本是应当,然而历史终有这多重偶然之事,自是其趣味之所在。本书一出宋案基本可为定案。但作者为二次革命国民党一派的做法辩驳,我想仍可商榷,仅观临时约法的出台过程,孙中山等人只怕对于民主制度的理解其实也并不比袁世凯强多少,只不过袁的在位加速了这种决裂罢了。另外所有嫌疑人中,最冤枉的大概就是赵秉钧,洪本为袁监督其之人,然仅因上下级关系便成为众矢之的,又心甘情愿为袁所摆布,其早逝与这场风波只怕难脱关系,悲夫! (展开)
4 有用 琳琅满木 2018-01-26 19:13:52
考据宋案,尚老师观点认为洪、应为真凶。该书可能是迄今为止对宋案考据最详细的最全面的。当然,政治谋杀很大程度上也具有不可考的性质。
6 有用 hzbbb 2018-07-17 17:59:43
我觉得,一个学者,一辈子能写出这样一本书,也就值了。虽然有部分论证的地方还不够完整,有部分观点还是以推测为主,但是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大的悬案之一,尚小明老师能够在一百年以后,用几乎所有可用的历史资料,抽丝剥茧,条分缕析到如此程度,实在是让人拍案叫绝,肃然起敬。如果未来没有新的核心证据被发现,我觉得宋案的真相基本上可以认为已经厘清了。
3 有用 浅海 2020-12-24 12:42:09
12.24 中国近代史课 尚老师花了一节课讲自己对宋案的研究。在上课之前就知道他肯定会着重讲宋案,激动的心情驱散了早八的疲惫和困意。讲课自然是精彩而透彻,让我产生一种对史学研究的见证感。“宋案近百年的研究史实则是失败的研究”,他真敢说,也确实说到做到了。立足史料证据、背景政情的两个原则和联系多个环节的思路是其能取得突破拨云见日的关键。从此之长见彼之失,过去研究或是没有足够重视某些史料且史料不全,或... 12.24 中国近代史课 尚老师花了一节课讲自己对宋案的研究。在上课之前就知道他肯定会着重讲宋案,激动的心情驱散了早八的疲惫和困意。讲课自然是精彩而透彻,让我产生一种对史学研究的见证感。“宋案近百年的研究史实则是失败的研究”,他真敢说,也确实说到做到了。立足史料证据、背景政情的两个原则和联系多个环节的思路是其能取得突破拨云见日的关键。从此之长见彼之失,过去研究或是没有足够重视某些史料且史料不全,或是孤立地看待刺宋案而没有联系起前面的众多环节与当时的主要背景,或是存有先入为主之念(屁股决定脑袋)。优秀的史家正是要尽量克服主观干扰发挥技艺求真求实,尚老师正是这样一人。《宋案重审》显其功力,一辈子有这样一部有分量的书,作为史学学者应是无憾。 (展开)
4 有用 栗子有毒 2019-11-06 00:13:57
今年读的最好的一本,从周五晚上到周二晚上,虽然断断续续,却酣畅愉快。像当年读《纪事录笺证》一样。如果没有什么颠覆性的证据,宋案可以定案了。读完想的最多的是两点 一是后记里说的因为太沉迷研究没有早成家,对不起父母亲人,都这样了肯定能出成绩。二是 武士英这个人就22岁,换今天就是刚出校门的学生,但是偶然的机会走进了历史,也丢掉了性命,他从旅馆带着破被子出去的落魄,跟人吹嘘要发财的狂热,让人想起杀斐迪南... 今年读的最好的一本,从周五晚上到周二晚上,虽然断断续续,却酣畅愉快。像当年读《纪事录笺证》一样。如果没有什么颠覆性的证据,宋案可以定案了。读完想的最多的是两点 一是后记里说的因为太沉迷研究没有早成家,对不起父母亲人,都这样了肯定能出成绩。二是 武士英这个人就22岁,换今天就是刚出校门的学生,但是偶然的机会走进了历史,也丢掉了性命,他从旅馆带着破被子出去的落魄,跟人吹嘘要发财的狂热,让人想起杀斐迪南的普林西普。赵秉钧是真的冤,某种程度上还是宋教仁坑了他,如果宋教仁不支持他,也许他还当不上这个总理? (展开)
0 有用 小小c 2022-06-22 21:11:24
唯有最后有司法途径解决问题之可能的观点我不认同,从袁放任凶手躲进租界开始整件事就没有回旋余地了,因为这证明袁并不打算为共和做出任何努力,这时候进入了博弈时间,先下手为强
0 有用 小熊猫快开门 2022-06-11 07:54:51
资料详实,语言表达精炼,推理严密,拨开迷雾,靠近了历史真实一面。
0 有用 泊于北 2022-05-31 10:44:52
抽丝剥茧。分析方法很好,史实资料充分,但对结论存疑。
0 有用 msc91 2022-05-29 22:42:11
很有价值
0 有用 καλὸς κἀγαθός 2022-05-29 03:56:18
重建关于宋案核心在于洪授意应动手的事实非常有力,如果能用更多笔力推翻陈其美说更好,附录一略显单薄。草草读完最大的还是对宋之死的惋惜。孙大炮今天是比袁正面许多,但从临时约法感到的失望到二次()后,见着民初政治从会党(多少对宋之死有责任)彻底恶堕到武人争雄那里去,到底还是幻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