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过去一百年的宋案研究史,其实是一部失败的历史。”
·
·北大知名教授尚小明力作
·
·90%的材料为以往宋案研究者不曾利用,其中相当部分系首次公开。
·
·
百年宋案研究最大的问题在于研究者错将“宋案”等同于“刺宋案”。本书彻底纠正了这一偏差,明确揭示“宋案”实际上是由收抚共进会、调查欢迎国会团、操弄宪法起草、构陷“孙黄宋”、“匿名氏”攻击、低价购买公债以及刺杀宋教仁等多个情节次第演进与交错进行而酿成的复杂案件,并以极其细腻的考证,将看似毫无关联的各个情节之间的内在关系彻底揭示出来,最终令人信服地揭开了宋案一系列谜团。
·
书中披露了大量民初政坛秘辛,对案件发生前后的许多矛盾现象也都给予了合乎事实与逻辑的解释。
宋案重审的创作者 · · · · · ·
-
尚小明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尚小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著作有:《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留日学生与清末新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清代士人游幕表》(中华书局,2005)。
目录 · · · · · ·
第一章百年宋案探究失败史检讨003
一学术性探究屈指可数003
二案情分析严重简单化006
三核心证据从未真正受到重视012
四大量已刊未刊史料未被发掘利用020
·
· · · · · · (更多)
一学术性探究屈指可数003
二案情分析严重简单化006
三核心证据从未真正受到重视012
四大量已刊未刊史料未被发掘利用020
·
· · · · · · (更多)
第一章百年宋案探究失败史检讨003
一学术性探究屈指可数003
二案情分析严重简单化006
三核心证据从未真正受到重视012
四大量已刊未刊史料未被发掘利用020
·
第二章破解宋案谜团核心史料025
一京师警察厅总监王治馨在追悼宋教仁大会上的演说027
二宋教仁被刺案内应宅所获函电文件检查报告032
三赵秉钧自辩电函及与记者谈话051
四共进会相关已刊未刊文件056
五几种关键的私家记述058
·
第三章袁赵洪应亲疏关系之形成063
一洪应案前“真史”追溯065
二袁洪特殊关系由来084
三洪假收抚共进会与应建立诡秘关系095
四应经洪邀入京见袁105
五赵与洪应之疏离关系119
·
第四章洪应合谋杀宋惨剧之酿成129
一沪上突现“欢迎国会团”与袁之应对131
二洪秘密南下调查“欢迎国会团”138
三“大题目”下所谓“要紧文章”之内涵142
四洪应构陷孙黄宋“激烈文章”出炉151
五构陷阴谋未果洪唆使应对宋“乘机下手”161
六应提低价购买“八厘公债”变相索偿175
七洪抛“燬宋酬勋位”诱饵182
八应所谓“若不去宋”的确切含义189
九“匿名氏”驳词与“救国团”通电195
十洪以“债票特别准”诳应杀宋205
十一应发杀宋“紧急命令”208
十二洪决意杀宋深层原因219
十三“神圣裁判机关”宣告文暗藏玄机225
·
第五章袁赵与宋案之不同牵连237
一构陷“孙黄宋”袁实为主使239
二袁拒绝洪“收拾”反对党一二人建议246
三“燬宋酬勋位”与袁无涉250
四袁无须杀宋种种缘由254
五赵说“与总统说明才行”与对付国民党无关264
六赵函送“应密电本”无对付国民党目的271
七赵卷入构陷“孙黄宋”阴谋及中途退出277
八洪应利用“应密”策划杀宋与赵无关286
九赵为“长保”总理权位杀宋是个伪命题293
·
第六章洪匿青岛与赵拒出庭幕后303
一袁纵洪逃离京津实情305
二政府引渡洪归案失败背后314
三赵屡请辞职自证清白被袁拒绝322
四赵拒检厅票传实为袁幕后操纵333
五洪赵不能到案真正原因342
·
第七章牵涉宋案各人最后结局351
一王阿法出庭作证及其后不知去向353
二武士英落网及暴毙狱中361
三应夔丞被捕、越狱及遇刺373
四赵秉钧病死情形389
五王治馨因贪赃枉法被枪决398
六洪述祖落网及被处绞刑404
·
第八章宋案最终判决及反思417
一案情演变实记419
二袁赵洪应涉案情节430
三宋案冲击下袁之攻守策略435
四国民党应对宋案的惨痛教训447
五“二次革命”的必然性及意义所在463
·
附录Ⅰ陈其美主谋杀宋谬说之流传469
附录Ⅱ宋案十三问503征引文献509后记522
· · · · · · (收起)
一学术性探究屈指可数003
二案情分析严重简单化006
三核心证据从未真正受到重视012
四大量已刊未刊史料未被发掘利用020
·
第二章破解宋案谜团核心史料025
一京师警察厅总监王治馨在追悼宋教仁大会上的演说027
二宋教仁被刺案内应宅所获函电文件检查报告032
三赵秉钧自辩电函及与记者谈话051
四共进会相关已刊未刊文件056
五几种关键的私家记述058
·
第三章袁赵洪应亲疏关系之形成063
一洪应案前“真史”追溯065
二袁洪特殊关系由来084
三洪假收抚共进会与应建立诡秘关系095
四应经洪邀入京见袁105
五赵与洪应之疏离关系119
·
第四章洪应合谋杀宋惨剧之酿成129
一沪上突现“欢迎国会团”与袁之应对131
二洪秘密南下调查“欢迎国会团”138
三“大题目”下所谓“要紧文章”之内涵142
四洪应构陷孙黄宋“激烈文章”出炉151
五构陷阴谋未果洪唆使应对宋“乘机下手”161
六应提低价购买“八厘公债”变相索偿175
七洪抛“燬宋酬勋位”诱饵182
八应所谓“若不去宋”的确切含义189
九“匿名氏”驳词与“救国团”通电195
十洪以“债票特别准”诳应杀宋205
十一应发杀宋“紧急命令”208
十二洪决意杀宋深层原因219
十三“神圣裁判机关”宣告文暗藏玄机225
·
第五章袁赵与宋案之不同牵连237
一构陷“孙黄宋”袁实为主使239
二袁拒绝洪“收拾”反对党一二人建议246
三“燬宋酬勋位”与袁无涉250
四袁无须杀宋种种缘由254
五赵说“与总统说明才行”与对付国民党无关264
六赵函送“应密电本”无对付国民党目的271
七赵卷入构陷“孙黄宋”阴谋及中途退出277
八洪应利用“应密”策划杀宋与赵无关286
九赵为“长保”总理权位杀宋是个伪命题293
·
第六章洪匿青岛与赵拒出庭幕后303
一袁纵洪逃离京津实情305
二政府引渡洪归案失败背后314
三赵屡请辞职自证清白被袁拒绝322
四赵拒检厅票传实为袁幕后操纵333
五洪赵不能到案真正原因342
·
第七章牵涉宋案各人最后结局351
一王阿法出庭作证及其后不知去向353
二武士英落网及暴毙狱中361
三应夔丞被捕、越狱及遇刺373
四赵秉钧病死情形389
五王治馨因贪赃枉法被枪决398
六洪述祖落网及被处绞刑404
·
第八章宋案最终判决及反思417
一案情演变实记419
二袁赵洪应涉案情节430
三宋案冲击下袁之攻守策略435
四国民党应对宋案的惨痛教训447
五“二次革命”的必然性及意义所在463
·
附录Ⅰ陈其美主谋杀宋谬说之流传469
附录Ⅱ宋案十三问503征引文献509后记522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由此可见,洪述祖之所以要杀宋,原因甚为复杂,既有迎合袁世凯对付国民党人的心理,并借机谋取个人利益的一面,又与其担心宋教仁的“政党内阁”主张打破袁世凯统治现状,从而使自己失去这个强大靠山,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或者可以说,洪述祖杀宋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和维护以袁世凯为首既得利益者的权利,但他又披了一件维护共和、维护民国的外衣。这就出现了民初历史上极为吊诡的一幕:一个自称“革命元勋”“手创共和”的人,杀害了另一位真正的革命元勋、共和功臣。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24页 -
但这些函电文件能否作为“铁证”,必须以其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前提,为此,就需要对该项证据的搜查、移交、保管与宣布各个环节进行具体考察,并对真实性做出判断。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章破解宋案谜团核心史料025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宋案重审"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宋案重审"的人也喜欢 · · · · · ·
宋案重审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9 条 )


【转】李启成:事件、刑案与中国近代转型——读尚小明《宋案重审》
原文载《近代史研究》2019年第1期,注释从略 作者简介:李启成,法学博士,重庆奉节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近代法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法制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近代法,著有《中国法律史讲义》《外来...
(展开)
> 更多书评 49篇
论坛 · · · · · ·
如果宋教仁没有死中国会怎么样 | 来自Buena | 9 回应 | 2023-11-02 22:54:53 |
早在06年,张永的文章已经论证清楚尚小明所言问题... | 来自大明猪爹 | 3 回应 | 2020-12-24 07:41:38 |
遛遛尚小明论证宋案和kmt无关的可笑逻辑''-再抽尚小明 | 来自大明猪爹 | 3 回应 | 2020-10-08 23:08:00 |
讨教教授:洪应杀人动机不明确! | 来自红尘书生 | 1 回应 | 2020-09-06 09:15:47 |
《宋案重審》一書,確是打到了造謠醜類們的要害 | 来自谷子 | 7 回应 | 2020-08-08 14:41:58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2)9.4分 14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 (无人的冬夜)
- 书单 | 千评9分书 (Sheryl)
- 2010年以后9分以上图书 (晚安,本杰明)
- 九分以上中国文史哲著作(乱序) (司空宅星)
- 豆瓣五星图书【中国近现代史】 (爱玛·包法利)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宋案重审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王讷敏 2018-07-07 23:11:37
宋案可谓中国近代史上第一要案、第一疑案。该案与其说是一起刑事案件,倒不如说是政治案件,其案情在当时就众说纷纭,百年以降,更是未达成任何共识。尚小明教授遍寻史料,以严谨、求实之治史态度成此皇皇五十万言,实属难得。该书区分刺宋案与宋案,以详实之史料论证洪、应为刺宋主谋,袁、赵二人与宋案有涉却非刺宋元凶,而陈,黄为刺宋主谋之说纯属子虚乌有。虽然宋案之真相早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而政治谋杀本身就有无法推断... 宋案可谓中国近代史上第一要案、第一疑案。该案与其说是一起刑事案件,倒不如说是政治案件,其案情在当时就众说纷纭,百年以降,更是未达成任何共识。尚小明教授遍寻史料,以严谨、求实之治史态度成此皇皇五十万言,实属难得。该书区分刺宋案与宋案,以详实之史料论证洪、应为刺宋主谋,袁、赵二人与宋案有涉却非刺宋元凶,而陈,黄为刺宋主谋之说纯属子虚乌有。虽然宋案之真相早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而政治谋杀本身就有无法推断之性质。但本书以史为据,论从史出,大量史料之运用虽导致其缺乏阅读趣味,然本书之最大价值亦在其中。 (展开)
9 有用 swim*in*ice 2019-07-21 22:24:17
这本书相当值得一读。未曾想过民国的命运竟被两个小人的私欲所改写。但读到最后,也能体会到民国伊始南北分歧导致的必然冲突。书里引用荀子“上好权谋,则臣下百吏诞诈之人乘是而后欺。”袁世凯、赵秉钧任用小人,采用非法、阴谋手段对付政敌,助长了小人的恶念,最终杀宋。袁世凯虽不是主谋也难辞其咎。 另外,看这本书的同时也在看《走向共和》,看到孙中山因宋教仁被刺而悲痛欲绝,现在理解这种痛苦不仅为损失了同志和挚友,而... 这本书相当值得一读。未曾想过民国的命运竟被两个小人的私欲所改写。但读到最后,也能体会到民国伊始南北分歧导致的必然冲突。书里引用荀子“上好权谋,则臣下百吏诞诈之人乘是而后欺。”袁世凯、赵秉钧任用小人,采用非法、阴谋手段对付政敌,助长了小人的恶念,最终杀宋。袁世凯虽不是主谋也难辞其咎。 另外,看这本书的同时也在看《走向共和》,看到孙中山因宋教仁被刺而悲痛欲绝,现在理解这种痛苦不仅为损失了同志和挚友,而更在于他后悔把权力交给了袁,而事实证明袁只是道貌岸然的独裁者。 (展开)
120 有用 周青崖 2018-06-14 11:02:02
费了两夜,把尚小明《宋案重审》读完了。档案材料用的细致丰富如此,张耀杰思公金满楼辈,被衬托的高者近儒低者近丐了。尚小明这几年火气甚旺,在北大跟少林的火工头陀似的,一出手杀伤一片,此书对袁伟时不屑之意溢于言表,对杨奎松也有讥讽。也难怪,当今谈论民国史的,不懂的乱说,为翻案而翻案,为黑而黑,为站台而站台,比币圈还乱。感性治史的坏处不亚于工程师治国。宋案纷纭,当时身在局中人都不明所以,更可况后辈人。材料... 费了两夜,把尚小明《宋案重审》读完了。档案材料用的细致丰富如此,张耀杰思公金满楼辈,被衬托的高者近儒低者近丐了。尚小明这几年火气甚旺,在北大跟少林的火工头陀似的,一出手杀伤一片,此书对袁伟时不屑之意溢于言表,对杨奎松也有讥讽。也难怪,当今谈论民国史的,不懂的乱说,为翻案而翻案,为黑而黑,为站台而站台,比币圈还乱。感性治史的坏处不亚于工程师治国。宋案纷纭,当时身在局中人都不明所以,更可况后辈人。材料都占全了,别人的拙劣处自明。书中论赵秉钧“看轻了国务院总理这个头衔,也看轻自己”。专注史实最好 ,讥扁他人不好 。其实也是,文字不能与不如己者作缘,慎之慎之。 (展开)
3 有用 金剛怒目 2018-12-11 17:41:45
未曾读过尚教授的专著,之前只看过他和袁伟时老人的吵架。本书实在见功力,既广博,又深入,不仅仅是读过相关材料,而且吃得透,这实在厉害。同时也感叹:近代史材料实在是太丰富了,像袁老人(以及另外一批所谓自由派)这样的爱袁世凯胜过爱国民党的学者,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过于相信某一方的材料,便觉得明明在慈禧、北洋手上有过光明的前途,却被革命党人毁了……在这个意义上,能否全面掌握材料,大概是近代史研究的门槛。
36 有用 中世与近世之间 2018-09-17 22:24:05
谈不上翻案的翻案之作。作者认为杀宋乃洪述祖自作主张以邀功之举,是为本案唯一真凶。然其终是受袁世凯种种不法手段之启发,而事后袁为躲避宋案之冲击,纵容洪并阻碍赵秉钧出庭,终不免伯仁之嫌。此案之为悬案,另一原因则在于种种巧合,如武士英、应夔丞、赵秉钧、王治馨之死,阴谋论丛生本是应当,然而历史终有这多重偶然之事,自是其趣味之所在。本书一出宋案基本可为定案。但作者为二次革命国民党一派的做法辩驳,我想仍可商榷... 谈不上翻案的翻案之作。作者认为杀宋乃洪述祖自作主张以邀功之举,是为本案唯一真凶。然其终是受袁世凯种种不法手段之启发,而事后袁为躲避宋案之冲击,纵容洪并阻碍赵秉钧出庭,终不免伯仁之嫌。此案之为悬案,另一原因则在于种种巧合,如武士英、应夔丞、赵秉钧、王治馨之死,阴谋论丛生本是应当,然而历史终有这多重偶然之事,自是其趣味之所在。本书一出宋案基本可为定案。但作者为二次革命国民党一派的做法辩驳,我想仍可商榷,仅观临时约法的出台过程,孙中山等人对于民主制度的理解其实也并不比袁世凯强多少,只不过袁的在位加速了这种决裂罢了。另外所有嫌疑人中,最冤枉的大概就是赵秉钧,洪本为袁监督其之人,然仅因上下级关系便成为众矢之的,又心甘情愿为袁所摆布,其早逝与这场风波只怕难脱关系,悲夫!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