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基督教的自然法理论对于建构普世教会具有重要性,而教会概念与斯多亚派“世界城邦”理论的又具有联系和差异。通过奥利金的反驳,我们将看到凯尔苏斯的相对主义和习俗主义背后的问题,并进一步看出:双方在法律和习俗问题上的分歧,实质上是宗教观念以及它们背后上帝观念的分歧。基督教的法律和习俗革命,虽然本质上是基督教针对古代宗教的宗教革命,但却不可避免地引向政治革命,对罗马帝国的政治形成严重威胁。上帝与罗马之间,基督教与帝国之间并非截然对抗的关系。三世纪的基督教在革命的倾向之外,开始筹划上帝与罗马之间妥协甚至是结合的可能。奥利金首先在神学上将这种可能勾画出来,然后被优西比乌进一步地加以完善。虽然由奥利金设想,优西比乌实现的基督教帝国很快在奥古斯丁那里瓦解;但它所引发的问题,却一直延伸到整个中世纪乃至现代西方。
套路比较老,梳理得还算清楚,陶伯斯说尼采的想法都能在凯尔苏斯那里找到,我怎么没发现呢,不要侮辱尼采了。奥利金果然是奥古斯丁之前最伟大的教父,只不过后来被打成了异端,毕竟引希入耶这种事情还是少做比较好。
我希望有一天,当人们谈论到我的时候,我的敌人也会用凯尔苏斯的方式对那些愿意爱我的人这样讥讽我:”可是,如果他是你说的那般强大的人,为什么他再以前,哪怕是现在,都没有显示他的强力,让自己脱离耻辱,惩罚那些羞辱他的人呢?“ 是啊,为什么呢,我只会大笑,我希望也会有很多人和我一起大笑,这大笑飘得越来越高,越来越远...
一个跨区域、跨族群统治的帝国,能否用一种意识形态消弭习俗差异,保持帝国的长治久安?这是塞尔修斯无意中提出的“地中海世界统治难题”。罗马人的解题是:只能保持不同民族的习俗多样性,建立基于万神庙的宗教共同体。奥利金给出了不同答案:唯一真神的基督教信仰。在奥利金那里,基督教统一罗马世界是一个必然事件:统一的帝国带来的相对和平环境、语言的贯通、无边界的国家让传教更便利,高度希腊化的教育为神学思辨铺平了理论道路,而罗马帝国呼唤一种超越习俗、无民族差别的最高意识形态。总之,一切都为基督降临做了完美的预备,历史在奥利金笔下展现为一种神学的历史。
不针对这本书,针对这个套路,把东罗马和正教拉入视角应该会更有意思
文字平实,分析恳切,虽然没有太大的创新,但也梳理得比较清楚。限于篇幅吧,如果能把基督教帝国再多解释下就好了,这个应该就是本书的核心。看到作者最近研究但丁和彼特拉克,或者也是帝国理念的延伸?我倒是觉得,这个帝国在西方真正的影响,还真不是奥利振的套路而是奥古斯丁的路数。
清晰明了的思路,厉害呢!推荐!ヾ(*ΦωΦ)ツ
专门为了打五星来的,多谢老吴赠书,hin有收获~
很不错的基督教思想研究著作,既有哲学,又有历史。
基督教如何逐步被招安的开始。
近一个月没翻开书,这本书的简约就很合适。后记写的也很有条理。四个人物贯穿下来,凯尔苏斯 奥利金 优西比乌和奥古斯丁。从古希腊罗马多神的政治神学秩序到奥利金-优西比乌设想并落实的一神基督教帝国,再到奥古斯丁时代的破裂。中世纪的Christendom是古代晚期神权帝国的属灵版本,而至后,这一普世性的帝国便再也没有复现。
经典。
定哥言,西方哲学的两大独特的理论语境,一者为基督教信仰,一者是近代以来的科学世界图景。这构成我们无法将之与中国古代哲学直接比附会通的根本差异要素。基督教学习必须提上日程,否则难以理解西方文明的逻辑。
吴功青老师永远滴神! 但是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在我看来不是一般的高,对早期基督教文本、历史、使徒不太了解的读者建议先找一些通史性的读物 对于专业学者而言:吴功青老师永远滴神!
扫盲性著作。仅凭引文来看,凯尔苏斯和奥利金如果真碰到一块肯定是鸡同鸭讲,很难说谁驳倒了谁,而且作者对凯尔苏斯有点缺乏同情之理解,也没有真正解释凯尔苏斯眼中的习俗是什么,以相对/普遍直接略过了许多问题(这种写作形式也感觉不是很好…)
思路比较传统,神法—自然法(logos—nomos,上帝摧毁了这组关系),私人宗教—城邦宗教,普遍主义—相对主义的几组对立。
读了以后很有感悟
研究基督教和古代政治必读
教会与廊下派之间的关系想了解一下。
文献处理地十分详实成熟,哲学以历史背景为依托,很有启发性。
> 上帝与罗马
9 有用 陆钓雪de飘飘 2019-02-08 01:47:48
基督教的自然法理论对于建构普世教会具有重要性,而教会概念与斯多亚派“世界城邦”理论的又具有联系和差异。通过奥利金的反驳,我们将看到凯尔苏斯的相对主义和习俗主义背后的问题,并进一步看出:双方在法律和习俗问题上的分歧,实质上是宗教观念以及它们背后上帝观念的分歧。基督教的法律和习俗革命,虽然本质上是基督教针对古代宗教的宗教革命,但却不可避免地引向政治革命,对罗马帝国的政治形成严重威胁。上帝与罗马之间,基督教与帝国之间并非截然对抗的关系。三世纪的基督教在革命的倾向之外,开始筹划上帝与罗马之间妥协甚至是结合的可能。奥利金首先在神学上将这种可能勾画出来,然后被优西比乌进一步地加以完善。虽然由奥利金设想,优西比乌实现的基督教帝国很快在奥古斯丁那里瓦解;但它所引发的问题,却一直延伸到整个中世纪乃至现代西方。
18 有用 יוֹחָנָן 2018-09-20 11:03:32
套路比较老,梳理得还算清楚,陶伯斯说尼采的想法都能在凯尔苏斯那里找到,我怎么没发现呢,不要侮辱尼采了。奥利金果然是奥古斯丁之前最伟大的教父,只不过后来被打成了异端,毕竟引希入耶这种事情还是少做比较好。
1 有用 非行少女神乃襞 2022-11-26 16:42:21 日本
我希望有一天,当人们谈论到我的时候,我的敌人也会用凯尔苏斯的方式对那些愿意爱我的人这样讥讽我:”可是,如果他是你说的那般强大的人,为什么他再以前,哪怕是现在,都没有显示他的强力,让自己脱离耻辱,惩罚那些羞辱他的人呢?“ 是啊,为什么呢,我只会大笑,我希望也会有很多人和我一起大笑,这大笑飘得越来越高,越来越远...
2 有用 lucas 2020-03-10 17:54:58
一个跨区域、跨族群统治的帝国,能否用一种意识形态消弭习俗差异,保持帝国的长治久安?这是塞尔修斯无意中提出的“地中海世界统治难题”。罗马人的解题是:只能保持不同民族的习俗多样性,建立基于万神庙的宗教共同体。奥利金给出了不同答案:唯一真神的基督教信仰。在奥利金那里,基督教统一罗马世界是一个必然事件:统一的帝国带来的相对和平环境、语言的贯通、无边界的国家让传教更便利,高度希腊化的教育为神学思辨铺平了理论道路,而罗马帝国呼唤一种超越习俗、无民族差别的最高意识形态。总之,一切都为基督降临做了完美的预备,历史在奥利金笔下展现为一种神学的历史。
2 有用 illusion 2020-05-24 10:12:23
不针对这本书,针对这个套路,把东罗马和正教拉入视角应该会更有意思
1 有用 海上心史 2020-06-15 19:08:11
文字平实,分析恳切,虽然没有太大的创新,但也梳理得比较清楚。限于篇幅吧,如果能把基督教帝国再多解释下就好了,这个应该就是本书的核心。看到作者最近研究但丁和彼特拉克,或者也是帝国理念的延伸?我倒是觉得,这个帝国在西方真正的影响,还真不是奥利振的套路而是奥古斯丁的路数。
2 有用 临夏 2020-03-02 15:11:54
清晰明了的思路,厉害呢!推荐!ヾ(*ΦωΦ)ツ
2 有用 三鲜 2018-09-03 00:37:54
专门为了打五星来的,多谢老吴赠书,hin有收获~
2 有用 觉今非又昨非 2019-01-10 13:02:47
很不错的基督教思想研究著作,既有哲学,又有历史。
1 有用 Erio 2021-11-24 14:15:07
基督教如何逐步被招安的开始。
1 有用 未来主义修会® 2022-07-22 18:10:13
近一个月没翻开书,这本书的简约就很合适。后记写的也很有条理。四个人物贯穿下来,凯尔苏斯 奥利金 优西比乌和奥古斯丁。从古希腊罗马多神的政治神学秩序到奥利金-优西比乌设想并落实的一神基督教帝国,再到奥古斯丁时代的破裂。中世纪的Christendom是古代晚期神权帝国的属灵版本,而至后,这一普世性的帝国便再也没有复现。
1 有用 文孟先生 2023-02-17 13:25:21 湖北
经典。
0 有用 黑猫警长 2025-01-21 12:18:21 山西
定哥言,西方哲学的两大独特的理论语境,一者为基督教信仰,一者是近代以来的科学世界图景。这构成我们无法将之与中国古代哲学直接比附会通的根本差异要素。基督教学习必须提上日程,否则难以理解西方文明的逻辑。
2 有用 乔不疑 2021-02-20 18:28:11
吴功青老师永远滴神! 但是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在我看来不是一般的高,对早期基督教文本、历史、使徒不太了解的读者建议先找一些通史性的读物 对于专业学者而言:吴功青老师永远滴神!
0 有用 白若 2024-03-31 11:12:44 北京
扫盲性著作。仅凭引文来看,凯尔苏斯和奥利金如果真碰到一块肯定是鸡同鸭讲,很难说谁驳倒了谁,而且作者对凯尔苏斯有点缺乏同情之理解,也没有真正解释凯尔苏斯眼中的习俗是什么,以相对/普遍直接略过了许多问题(这种写作形式也感觉不是很好…)
1 有用 小栗子708 2020-09-09 18:46:16
思路比较传统,神法—自然法(logos—nomos,上帝摧毁了这组关系),私人宗教—城邦宗教,普遍主义—相对主义的几组对立。
5 有用 苏良 2019-08-01 20:11:08
读了以后很有感悟
3 有用 白菜 2019-05-16 10:55:09
研究基督教和古代政治必读
1 有用 启玄子 2019-02-09 11:08:42
教会与廊下派之间的关系想了解一下。
3 有用 紫菜变海苔 2020-04-02 12:39:31
文献处理地十分详实成熟,哲学以历史背景为依托,很有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