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史事考初集 短评

热门
  • 16 慢慢走 2019-11-25 08:21:44

    戊戌政变部分:“我虽在细部上多有新见,但在总体结论上,仍一无所获”此言足见坦荡! 关于戊戌上书部分,茅先生认为大部分上书在当时政治结构中无法处理(更谈不上实现),更适合作为报章中言论,引发更多人思考。而15天处理359件,任务之繁具,加之地方政府财税之窘,尤见多层级,低成本政府运作之难。 其中对外观念调适及戊戌上书两部分值得二刷。

  • 3 麻麻林 2024-02-12 14:56:16 上海

    茅老师的学术工夫真是做到家了,光是把变法期间的上书全部review一遍并且进行归纳整理,就是无比巨大的工程呀。为了交叉验证比对还跑了日本和台湾,这才是史学家该有的治学态度吧。如果说《天朝的崩溃》展现了茅老师高屋建瓴的大局观,那么这本戊戌变法史事考则是细密如精美的微雕作品。今年还是希望多读几本他的书,对于晚清这段我最感兴趣的历史一定会大有裨益。

  • 7 她要一块罗马表 2018-11-23 07:19:58

    书中光绪对外观念一文是茅海建老师02年发表在《历史研究》的论文。 一旦观念实现社会化,就可以和社会行动联系起来。观念终须体现在社会行动上才有意义。外交主体之间进行互动时往往不会出现完全平衡与平等的局面,此时观念起到协调与聚焦主要问题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也会避免主体间的行为冲突。从这方面讲光绪是有意向近代外交靠拢的。观念并不会自然地发生变化,在内外部因素、环境的改变与互动中才发生一系列变化,近代转型的过程分开看各时期的变迁都是贼难受的阶段,也能看出既成观念的一种稳定性顽固性。新旧观念的激荡和交锋,也一定程度决定了晚清社会的变迁是个阶段性过程,其漫长而曲折,新旧观念力量势均力敌。酒要一口一口喝,路要一步一步走,步子迈得太大,咔,容易扯着蛋。 膜一波茅神

  • 2 岸来岸往 2025-04-20 17:50:41 广东

    太多细节考据,缺少整体叙事,对非专业人士不太友好

  • 7 建颜 2021-04-05 16:30:44

    史实重建的研究,希望阳光早日照在茅老师身上。既能看到宏观视野,也能见微观考证。在方法上的启示有两点:一是学术史的写作方法;二是史料互证,特别是立足于文书运作的档案史料的互证。内容上启发最大的是第一章和司员士民上书一章,不乏对制度和政治权力的分析(帝后权力关系,代奏制与四章京签拟)。前者将戊戌变法的整个过程以7.29、8.4、8.6为界分为四个部分,对诸多细部进行考证,如慈禧决定回西苑的时间是八月初三作出的,其主要原因是伊藤博文而非袁世凯告密;八月初四光绪移居瀛台只是按例行事,直至八月初五日仍单独理政,形势急转在是日光绪向慈禧请安时;后者关注中下层,在广泛搜罗上书材料的基础上试图还原变法时的整体声音,肯定了这些上书的思想价值(清朝的制度病),认为变法并无深厚思想基础,主要推动力来自于外

  • 1 喵来如此 2024-06-24 17:17:20 上海

    很详细,相应的也很琐碎,阅读体验不是很好,但是确实很有收获

  • 1 宁壹阁居士 2024-04-12 23:40:26 湖南

    每篇文章都是大体裁,搜罗较多史料,下了极大功夫。在旧题目上写出了新文章。

  • 1 WikiShark 2024-02-21 22:08:42 北京

    只能说草草翻过一遍。最后的引用档案及专著数量,一如既往令人咋舌。开始二集。

  • 1 彦良233 2024-01-28 00:33:05 山东

    茅老师做完之后,戊戌变法别人就没做了,史料利用之密,考据之细,叹为观止,这才是历史研究的方法。

  • 1 何用剑为 2023-11-25 14:09:08 安徽

    值得反复阅读

  • 1 蓝客 2023-10-30 10:59:52 山东

    硬核,扎实到有点儿“密”。好久没看到这么严谨的考据了,倒是有点儿枯燥。第一章、第三章最佳;第四章、第五章个人最感兴趣,也最有意思;而第二章则显得有些单薄。印象最深的是第三章上书一节,为他们的朴素的爱国情结所打动(当然也有“投机倒把”者),但更为他们从一开始就走错了路而感到悲哀(制度、思想等方面的迟滞)。 作者在第一章里对前辈学人进行的错误纠正个人实在是很喜欢。茅海建几乎把戊戌变法的油水榨了个一干二净。

  • 1 一灯续日月 2023-10-18 18:38:39 四川

    几篇文章各有侧重,视角不同。统读一过,对戊戌认识更为立体。史实的重建茅已经做的非常好了,但具体的解读仍然有阴谋论的嫌疑,以至于总觉得有什么关键证据没找到。整体看来,光绪当了这么多年皇帝,仍然欠缺政治经验。茅觉得二号光绪已经下令让康有为离京,因此四号临时决定回宫是因为伊藤博文,又在五号突然发生事变,导致六号亲政。实际上矛盾应该就集中在康,光绪慈禧必然因康有一剧烈争吵,才有了二号的驱逐令。三号的折子除伊藤博文,其他三条皆与康有关,慈禧很明显是认为光绪可能糊弄,才要回来监督。心中恐有两套方案,如康离京,就回园。反之,就临时亲政,拨乱反正。五号果然有了康尚未离京的折子,促使慈禧六号亲政,但这里并非垂帘,而是共同亲政,并且定了十号回园,可见她游刃有余,并没有换皇帝彻底亲政打算。紧接着袁告密才彻底政变。

  • 1 掌礼官上野介 2023-10-08 09:53:30 湖南

    史料详实,考证密不透风,敬佩

  • 1 那儿的事儿 2023-08-24 19:23:31 河北

    弱国无内政……

  • 1 Cwarim21 2023-08-23 15:38:57 浙江

    康南海真不愧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中的代表,整个变法行动堪比小孩过家家。在内光绪帝有权利但不多,身边军机大臣还是四个经验不多的愣头青,在外又没争取到张之洞这种实权派大臣的支持,袁大头真脑子有泡才会跟他们合作,根本看不到有成功的可能。最可恶的是跑香港后还写文章狠狠坑了光绪一把,也难怪最后梁任公会与之决裂。

  • 1 早睡的锦宝 2023-06-09 18:38:48 浙江

    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 3 W 2020-11-15 20:27:53

    中国近现代史011

  • 1 吧里吧里 2024-04-12 16:14:25 江苏

    比热门的天朝的崩溃多了些阅读门槛

  • 1 我的名字叫红 2024-08-11 08:54:59 上海

    少见的学者,毫无烟火气、躁动明星味的一位,敬佩。基于尊重史实和逻辑以及人性的探究,获益匪浅,深以为然。第一次获知事变后慈禧对太监群的严酷整饬,异化到已毫无妇人之仁,所以她是唯一成功者、但也是最终结者。

  • 1 静心 2024-07-10 11:09:29 河北

    戊戌政变的诸多细节的考证让人信服,真的太扎实了。总之,全书的内容都十分精彩。在读的过程中也感觉自己对于清代政治制度有些还不甚了解,又要补课了。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