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 豆瓣
  • 读书
  • 电影
  • 音乐
  • 同城
  • 小组
  • 阅读
  • FM
  • 时间
  • 豆品
豆瓣读书
搜索:
  • 购书单
  • 电子图书
  • 2024年度榜单
  • 2024年度报告

卢新华:《伤痕》30年的记忆

石川河 2023-08-28 14:08:36 新疆

卢新华:《伤痕》30年的记忆

作者:俞晓兰

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卢新华无疑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标志性的人物。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以一个整版的篇幅,独家发表了复旦大学中文系新生卢新华的小说《伤痕》,随即引起的轰动、震撼和大讨论,可以说,整整影响了一代中国人。卢新华也由此为中国当代文学史增添了一个新名词“伤痕文学”。

那年卢新华24岁。

立冬前的上海雨依然延绵不绝地下着,却不曾妨碍卢新华的远行,短短几天,南宁、桂林、苏州……一一留下了他的足迹,与4年前首次约访他相比,如今穿梭在中美两地的卢新华,似乎更加忙碌。

重提《伤痕》,卢新华认为那不过是敢于说真话罢了,而在历史转折期出现的“伤痕文学”,因种种原由,其结果必然短命。但有学者以为,《伤痕》作为人性的反思,即便在30年后的今天依然具有她的价值。卢新华对此十分超然,他甚至会用平缓而富有定力的语调调侃般地说:“瞧,又提那张彩票了。”可见卢新华是个不受意识形态暗示的人,当年的鲜花、掌声对他不过是一束耀眼的光环。重提,不必;挥挥手,过了;他更看重的是现在。这与卢新华书房内高悬的那幅颇具禅意的箴言:“放手如来”极为契合。

一个懂得放手与舍弃的人,生之轻松惟他独享,而舍与得之间隐含的玄妙又何止于此。

成就《伤痕》 众缘所助

1978年4月初的一个周末,刚刚以优异成绩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卢新华,趴在未婚妻家小阁楼的缝纫机上,写下了小说《伤痕》的第一句:“除夕的夜里,车窗外墨一般的漆黑……”从此卢新华的命运紧紧地与它连在了一起。30年后的今天,从记录着《伤痕》原稿的黑色笔记本上依稀还能看到当年被泪水模糊了的字迹,那个傍晚,卢新华的思绪尤如天启8000多字的作品就那么真真切切、自自然然地一如溪水般汩汩流淌,那种感觉不是创作,是记录。截稿时,泪流满面的卢新华早已被自己笔下的情节、人物深深打动,那一刻卢新华觉得,即便死了,只要能留下这部作品,也值了。

遗憾的是这篇小说被老师认为难以发表,卢新华只好把它当墙报稿交了差。几天后的一个清晨,他被喧阗的人流引到了墙报栏前,位于头条位置的《伤痕》已被络绎不绝前来观看的师生们围得水泄不通,很多女生流着泪默默地看着、抄着。连续数周,校园都沉浸在争论与思考中。《伤痕》在复旦大学的轰动很快引起了《文汇报》的注意,那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还没有发表,刊载这样的作品其风险可想而知。为了慎重,报社特地打出了小样在上海各界广泛争求意见,经过3个多月的酝酿,文章改动了16处。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终于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了小说《伤痕》。当天报纸被抢购一空,最终加印至150万份,卢新华和同学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学校附近的所有邮局,还是空手而归。

新华社、中新社为此先后播发了新闻,全国二十多家省、市电台以广播剧的形式播出了这部小说,法新社、美联社的驻京记者更是在对外报道中这样评价:《文汇报》刊载小说《伤痕》,说明中国出现了揭露“文革”罪恶的“伤痕文学”。

追溯30年的记忆,卢新华说:其实真正意义上的《伤痕》不是我写的,是千千万万的中国人用他们在文革中遭受的苦难、血泪和生命体验共同完成的一部作品。《伤痕》的轰动是众缘所成。幸运的是,命运选择了我来执笔。

放弃宦途 生命属于文学

《伤痕》的发表,使卢新华一夜成名。1978年他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不久成为“文革”后首批加入中国作协的会员中最年轻的作家,并出任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上海市青联常委、第四届全国“文代会”代表,受到了邓小平、华国锋、胡耀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毕业分配时卢新华可谓前程似锦,当时的《人民日报》社曾点名要他去任团委书记,管分配的老师为此曾三次找他谈话,最后一次甚至对他说:“你知道人民日报团委书记是个什么概念吗?如果外放,就是个地委书记了。”经过一番思前想后,卢新华最终还是选择了去《文汇报》当一名记者。其实拒绝宦途,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不愿违背内心深处的召唤:或许自己的生命属于文学。1998年,有人在书摊上听到一声惊呼:“哎呀,这是卢新华吗?他还在写书呀!”那年卢新华的小说《细节》问世,内容描写了一个诙谐、通达、善良、关注生命细节,最终魂断美国的留学生故事。2004年,他又一部力作《紫禁女》出版,故事讲述了女主人公“石女”与三个恋人的情感纠葛,揭示了中西方文化在碰撞中对本民族的影响。

有媒体这样评论:卢新华在人生道路上兜了一圈,看似回到原来的起点,却是更上了一层楼。

如今,自由撰稿人的生活让卢新华过的很充实,半年时间在上海读书、写作、会朋友,半年时间回洛杉矶看望妻子儿女。就在沪上那座法式公寓的露台上,9盆郁郁葱翠的劲竹见证并应验了当年卢新华拒绝宦途时内心的挣扎与召唤:或许自己的生命属于文学。

独闯美利坚 一切从零开始

多少英雄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有人说,卢新华的人生传奇,是到了美利坚才真正开始的。1986年,卢新华怀揣仅有的500美金来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报到。敢于放弃荣誉和安逸,在卢新华的履历上不是第一次,但是人生真的一切归零,仅靠勇气,远远不够。交完300元注册费,摸着口袋里仅存的Money,卢新华明显感到底气不足。有段时间,他甚至幻想着上学路上能捡到一张百万英镑,以解燃眉之急。讲到此,他的脸上露出孩子般的笑容,内心的本真坦露无遗。

讲起在美国蹬三轮车,卢新华至今兴奋的两眼放光。那时每当周末,人们在洛杉矶西木区那璀璨的街灯映照下,经常可以看到一个穿着白衬衫、打着黑领结的东方青年,与一群载着观光客的白皮肤学生打工仔一起欢快地蹬着三轮,潇洒地甩着手招揽生意,那样子十分引人注目,他就是卢新华。 尽管第一天出车没开张就吃了警察的罚单, 尽管一连等了几个小时才拿到第一单生意,但在一阵汗流浃背的付出后,卢新华拿到了2美金的工钱和20美元的小费。

卢新华的想法很简单,他只想拿自己该得的那份,而对于额外飞来的高官厚禄、荣誉光环他本能的会退避三舍。卢新华罗列着蹬三轮的好处:“晚上打工不会影响上课;还能免费练习英语口语;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挣到小费;最重要的是,它能帮助我卸下曾经的光环,一切从零做起。”

就这样凭着蹬三轮挣来的钱,两年后卢新华拿下了硕士学位,并把妻子、女儿接到了美国,当第二个女儿和第三个儿子相继出世,他开始了另一段人生,七年赌场发牌手的生活,让他十分轻松地承担起了一个男人养家的责任,同时也让他从赌桌上看到了百态人生。

赌场人生百态 心中自有乾坤

在国人眼里,赌场发牌手并不是什么体面的工作,但在西方人的眼里,这只是一份工作。卢新华的想法更实际:能在同等时间内挣到比其它工作多上两三倍的薪水,何乐不为呢?况且,卢新华自有一套自我净化的方法。

只是这个方法令人有些不可思议,就在赌场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场所里,卢新华利用工作之余,还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其中不乏理论专著、英文小说,甚至还有《佛经》、《道德经》等。一次,他正坐在赌场入口处的沙发上潜心阅读《金刚般若婆罗密经》,忽然身后传来一阵笑声,一位讲着家乡话的同胞对身边的伙伴们说: “你们看看,你们看看,这个闹哄哄的赌场里,还有个人在读《佛经》,滑稽吧!”“在一个最物欲的场所,看一种最精神化的东西,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生命体验。”卢新华讲这番话时,一本《金刚经》就摆在他书桌伸手可及的地方。

当笔者问他是否会写一部以赌场为背景的作品时,卢新华笑笑不置可否。但4年前,他确实转过这个念头。30年沧海桑田弹指间。你不能不佩服岁月的磨砺使卢新华的精神原乡更为丰富,在他身上你可以感受到一种“红尘落净,心有乾坤”的定力。

采访即将结束时他说,当今中国社会应当警惕把“存人欲,去天理”的人性之恶,当作商品经济大潮中合理的现象,否则新的“伤痕”将殃及改革开放的果实。不快不慢的语速沉稳而内敛,坦诚不失思想的表述中孕含着一丝谦和的洞悉,还有一份掩饰不住的责任。

这就是卢新华,一个“常作玄想也能醉”的思索者,一个“知行合一”的冲浪者;只是命运把他推上了浪尖,他不想驾驭什么,他只想和众浪一起舞。

——2008年12月22日一期《国际商报》第C04版报道


赞
转发
回应 只看楼主

> 我来回应

> 去伤痕的论坛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短篇小说《伤痕》全文(石川河)

沪人美版连环画《伤痕》文字解说(石川河)

不同版本的连环画《伤痕》(石川河)

求索的一代——谈连环画《伤痕》、《枫》及其作者(石川河)

同济人文高等讲堂:《伤痕》与新时期文学的发生(王绩五)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图书馆合作 · 移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