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自台灣立報 7466期
【記者周依禪台北報導】知識分子是推動社會進步與反省的力量之一,昨天19位學者專家針對「台灣的社會發展與變遷」進行2天會議,將討論內容集結成《知識分子的省思與對話》一書,期望感染更多知識分子共同尋找台灣的出路。
知識分子起床號
新書發表暨座談會吸引100多位關心台灣發展的民眾到場,6位學者專家針對知識分子如何投入社會重建及面對歷史與轉型、發揮影響力,進行對談。
時報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余範英表示,20年前同樣的會議在棲蘭山展開,當初討論威權體制瓦解後,台灣面臨的衝擊和未來發展,20年後,全球化與在地化、公民社會發展及多元文化等議題仍需要大家一起關注,更重要的是,重新省思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與參與。
「這次的聚會就像知識份子的起床號。」政治評論家南方朔認為,知識分子的聲音消失太久,許多人被體制收編,使知識分子的批判進入空窗期,近幾年知識分子論在歐美也成討論趨勢,因為社會累積性的偏差與不公平愈來愈多、政治造成社會退步、媒體與公共議題的娛樂化等問題,該是知識分子拿出行動力的時刻。
中國醫藥大學校長黃榮村表示,社會分工愈來愈細,延伸出更多集體性的公共問題,如社會分配、社會福利、社會思潮與對國家未來的想像等問題,需要重建公共討論平台,集合討論思考對策。
黃榮村認為,知識分子應該思考社會還需要做甚麼?需要什麼樣的人?應促進社會總體向上的發展,不論社會怎麼演變,都應該對社會有所期望與願景,監督改變的過程,監督不夠就該批判,「知識分子應促使國家開大門、走大路,調整社會的態度及作法,跟實際政治運作產生良性互動。」
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朱雲漢指出,學者們相當憂慮台灣文化的「內捲化」,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媒體全都往內縮,將焦點投聚在自己身上,媒體的娛樂化、議題簡單化間接讓學生弱智化,朱雲漢強調:「我們吃什麼就變成什麼。」社會風氣侷限下一代,台灣會成井底之蛙。
前立法委員賴幸媛認為,媒體原是公共事務的監督者,但現在軟資訊取代硬知識及娛樂化趨勢,媒體失去積極正面的社會功能,民間學者也缺少了可寄託的土壤。
朱雲漢表示,各國正積極因應瞬息萬變的世界、移植外來經驗,台灣的地理位置、多元文化都是優勢,但沒有充分發揮,若台灣繼續關門造車,將喪失優勢。
關注農業社會轉型期的知名作家黃春明則認為,台灣漸漸將人文拋棄,知識份子不是只有知識,還要有人格、骨氣、理想性,現代社會價值與秩序解體,人的本質變了,托兒所、安親班取代家庭教育,原本在家中就可學習的本土語言,現在要用鄉土教材上,反而造成學童混亂。黃春明強調,過份保護的教育無法培養好的知識份子,知識分子應多關注教育問題。
不能閉門造車
賴幸媛指出,台灣高等教育環境改變,評鑑制度掛帥,論文發表績效代表知識份子的飯碗和升遷,導致學者不斷對內發表論文,研究問題的預設與公眾社會脫節,變成小團體孤芳自賞,教育配合數字及經濟政策,缺乏真正的教育信念。
黃春明提醒大學生,如何改變社會不止是思考,要多看書、參與活動,讓自己存有社會意識,漸漸成為社會的一部分,就會產生作用。朱雲章則認為,青少年應維持對社會憤怒的善良本能,在學習階段加強知識與能力,將這股憤怒引導到積極正面的方向,轉化成對社會的關心。
中央研究院院士朱敬一引用國外研究語言演進的內容,英文的不規則動詞不斷減少,從將近2百個到近年剩96個,剩下的就是常用的,朱敬一從此現象提出「不規則的東西因為常用而留下來」的概念,他認為知識份子就是挑戰、指責體制的「不規則權力」,「要常用才不會被淘汰」。
「知識分子一定要重新出發。」朱敬一表示,知識份子應警惕在心的是,自己是否不夠了解自由主義與多元社會,應不斷充實自己、廣泛閱讀,全球化時代千變萬化,每個都應尊重多元,「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小小的法西斯,自己要清洗,才能達成真正的多元社會。」
觀察社會變遷 知識分子合集
|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