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出品方: 读库
副标题: 1968-1969,纽约—巴黎—布拉格—纽约
译者: 胡纾
出版年: 2018-4
页数: 224
定价: 32.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13329910
内容简介 · · · · · ·
1968年早春。所有人都信了:无须更多努力,世界即将改变。
花儿。铺路石。坦克。
1968至1969年间,让-克劳德·卡里耶尔作为剧作家的工作恰巧令他近距离接触到三座处于时代旋涡中的城市:纽约、巴黎、布拉格——接着又是纽约。
他与工作伙伴游荡在不同国家,亲眼见证了 乌托 邦之风如何刮起。他们只想写一段小故事,却被大故事撵着走。
“这两年光阴不同凡响,如今或被人鄙弃或被人捧上神坛,而我则尽量编织自己的记忆。透过回忆的迷雾,我想起许多东西:呼喊、拒绝、逃避、毒品、梦想,还有据说是自由的性,以及宣称近在眼前的新世界。”
作者简介 · · · · · ·
让-克劳德·卡里耶尔 Jean-Claude Carrière,1931年9月出生于法国奥尔河畔科隆比埃,小说家、剧作家、演员、导演。与他合作的导演有路易斯·布努埃尔、米洛斯·福尔曼、菲利浦·考夫曼、彼得·布鲁克等,主要编剧作品有《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白日美人》《铁皮鼓》《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电影又译《布拉格之恋》)等。
2015年获得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目录 · · · · · ·
"乌托邦年代"试读 · · · · · ·
我既非历史学家也不是随笔作家。跟所有人一样,我脑子里有记忆、有想法,但不愿表达,总怕自己记错了、想岔了。若有人追着问,我时常落荒而逃;若说点什么,很快就会发现有些话经不起推敲,于是便缄口不言,要不就借着微笑脱身。 而现在在这里,我只想试着找回那些年的一些画面和声音。我以时间之绳将它们穿起来,这是我仅有的工具。我并不企图展开历史或加以评论,只是在历史的大书卷...
喜欢读"乌托邦年代"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乌托邦年代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8 条 )

1968,乌托邦走上了行乞的路

不是我们想象的乌托邦年代
> 更多书评 38篇
论坛 · · · · · ·
读库的书是不是印量特别少啊? | 来自憨批 | 1 回应 | 2021-08-03 19:33:50 |
远去的乌托邦年代 | 来自希庇亚 | 2021-03-02 13:05:40 | |
是小说吗 | 来自Noced | 4 回应 | 2020-04-19 22:24:50 |
这版发行量好少啊,各大网站都没有了,只有旧书网... | 来自孟浔 | 4 回应 | 2020-04-19 22:24:11 |
为何商务版172页而新星版224页 | 来自□飲水人 | 2 回应 | 2018-05-24 13:30:16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Plon (2003)暂无评分 6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2010)9.0分 795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书海无涯 (佾云)
- 37°暖书单(二) (37°暖)
- 经济人书单 (经济人读书会)
- 购书单 (波豆豆)
- 书单|布鲁姆日城市巡回 (豆瓣读书)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乌托邦年代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伊夏🪀 2018-05-09 13:51:07
非常精彩!薄薄一本却非常耐读!【广州飞台北机上读完】
5 有用 爬行钢炮 2018-11-12 22:50:08
作者的身份刚好,比嬉皮士们年纪长一些,又是欧洲人,使他对美国嬉皮文化的注视始终冷静、疏离,因此这份纪实符合“旁人”的视角。加之他是著名导演、编剧,其所见所感都从电影中有迹可循。我可能刚刚来到作者所说的“发觉历史的美好价值”的时期吧。记录如下一段话:“1968年5月的法国乌托邦有个特点:它只摧毁不建设。至少表面上如此。不过正因为它的突然、它的年轻、它的激进,正因为它拒绝提出一个预先制作好的社会蓝图,... 作者的身份刚好,比嬉皮士们年纪长一些,又是欧洲人,使他对美国嬉皮文化的注视始终冷静、疏离,因此这份纪实符合“旁人”的视角。加之他是著名导演、编剧,其所见所感都从电影中有迹可循。我可能刚刚来到作者所说的“发觉历史的美好价值”的时期吧。记录如下一段话:“1968年5月的法国乌托邦有个特点:它只摧毁不建设。至少表面上如此。不过正因为它的突然、它的年轻、它的激进,正因为它拒绝提出一个预先制作好的社会蓝图,所以在整个乌托邦的历史上,它成了最丰饶的乌托邦,说到底也是最现实的乌托邦。铺路石底下流动着必不可少的新思潮,之后的几十年里它们会在不同的地方东山再起,涌现在世人眼前:比如生态学的定义与必要性,妇女的生育自主权,死刑的废除,同性恋者的尊严和话语等等。这些思想都诞生在铺路石的缝隙间。” (展开)
45 有用 Dkphhh 2019-08-05 22:36:44
这翻译好得让我以为作者是个中国人
142 有用 卫析 2018-05-03 11:20:16
1968年,有三件大事被载入历史:美国的嬉皮士运动、法国的五月风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而命运让三十七岁的法国编剧卡里耶尔把三件事都撞上了。只是什么样的运气啊,几乎就是命运的玩笑了。作者既不是爱凑热闹的人,也不是全世界到处跑的记者,他想要的不过是安静而专注地工作而已。
59 有用 allison 2018-04-28 15:32:58
六十年代爱好者不可错过,电影爱好者不可错过
0 有用 补特伽罗 2023-06-05 01:35:14 上海
打开以后才反应过来,作者是电影版《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铁皮鼓》的编剧,在全球都陷入狂热的时候,他往世界各地跑就为了找个安静的地方写剧本真的又心酸又好笑。最后为逝去的乌托邦年代总结的抒情画面——在街边为自己演奏的流浪吉他手,不知道为什么总想起《20世纪少年》。
0 有用 felicity 2023-06-04 10:19:48 青海
很私人的记录,以时间顺序慢慢推进,一个不愿意参与时代进程的人却不断被这个时代的一切所干扰,作者对这个世界的思考也随着时间流逝而愈发深刻。如果说右派经常会带着极端的情绪塑造出一个暴力的政权,那左派有时也会带着理想主义逐渐走向极端的暴力,乌托邦时代的年轻人只负责摧毁而不负责重建,但是几十年后的很多思想却从那时起就埋下了根源。
0 有用 RAINING 2023-06-02 11:32:45 北京
现在回改变过去,然而这个现在本身也会立刻成为过去,并被另一个现在篡改。我们的生活是多变的棱镜,对某个事件的回忆必然要经历一系列的变形。如果有些电影基础或许能更好理解作者所写,不可否认乌托邦的存在意义是为了更好认识世界的畸形正常,几次历史事件的发生让现实魔幻不清,也使得思想百家争鸣,不过作者对此提及不多。
0 有用 Cedric 2023-05-29 18:49:58 浙江
今年补一些作者做编剧的电影吧
0 有用 Stereotyphoon 2023-05-24 23:20:53 山东
街道如此喧嚣,我们几乎听不到他的吉他声。而那吉他声,是我们失落的护身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