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年代的书评 (40)

魚の香 2024-01-22 01:02:48

二十岁的理想与礼物

所有二十世代的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二十岁的年纪,正是可以毫无包袱与负担地思考世界并付诸行动的年纪。 伴随着收音机与胶片这种“低保真”的介质,青年们在他们的国家聆听来自世界不同角落同龄人的思考与行动,五月风暴比起来自纽约的迷幻与爱,更显现出行动与言说的政治底...  (展开)
里托·贝森 2023-10-22 11:32:35

共识是终极乌托邦

1968年是个神奇的年份。这边厢,我们文斗武斗激战正酣;那边厢,世界很多地方也陷入各种混乱之中。 作者让-克劳德·卡里耶尔是法国作家、导演和编剧。他在1968年年初因为编剧工作去了美国纽约,赶上了方兴未艾的嬉皮士运动。这里的年轻人吸食毒品,听摇滚乐,生活放纵,对抗主...  (展开)
Hr21l 2023-01-23 04:00:23

拒绝遗忘。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九六八年,这是一个人们一提起便群情激愤的一年,也是一个人们一提起便黯然神伤的一年。这一年仿佛并没有创造什么别样的历史,至少从那些最主流的叙事看来就是如此。因此,它逐渐被人们遗忘了。一群愤怒的年轻人,也不知是为何愤怒:在巴黎,是因为教育体制的异化以及不合理...  (展开)
何言 2022-10-17 17:20:20

乌托邦与电影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乌托邦年代》是口袋本,又加上回忆录的属性,整体轻便易读。1968-1969年期间,作者让-克劳德·卡里耶尔因为剧作家和演员的职务之便,有机会在纽约-巴黎-布拉格之间来回奔波并短暂居住,因此比一般人更全面更切身地感受了这风云变幻的两年。 简单概括书中的主题,便是乌托邦和...  (展开)
momo 2022-01-05 07:27:51

年轻人建立的理想国——1968年的乌托邦

一位拍电影的欧洲人对乌托邦的认知真的很超前,让我了解到了1968年—那个动荡的年代到底发生了什么,原来大家那年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理想主义色彩的乌托邦,是年轻人对未来世界不切实际的憧憬和渴望,上世纪60年代美国中产家庭的青年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反抗社会带给他们的无...  (展开)
鯨魚花園 2021-08-16 23:35:21

历史总是重复

作者是何等的运气恰好在爱之夏时去了纽约,为了寻求剧本的灵感去了正值五月风暴的巴黎,为了过平静的生活去了不久就发生了布拉格之春的捷克…… 阴差阳错亲身经历了68年的每一个社会运动,作者用极个人的角度近距离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与现在以左派主导的社会风潮所向往的不同...  (展开)
凱之芬蘭詩 2021-02-21 10:55:40

一場屬於五月的革命浪潮

最近,關於法國“五月風暴”革命的字眼頻頻在我眼前出現,咋看之下還以為哪裡又爆發了大規模革命,後來才知道,原來今年是它爆發風暴五十周年。 請原諒我知識的無知。 關於“五月風暴”其中的內容就不詳說了,在粗略了解了這革命背後的故事以及根源之後,我在想,假如我生活在...  (展开)
Echoberry 2021-02-20 16:35:50

随感

由于懒惰,险些错过了这本好书。虽然由于自己的能力问题,很多话语感觉像是隔着蒙雾的毛玻璃一样,看到了,但是并不清晰。不要紧,仅仅是作者亲历的上世纪60年代三件震惊世界的大事描摹,已经让读者过了瘾。 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巴黎的“五月风暴”,美国的嬉皮士运动。 ...  (展开)
大象 2020-12-05 11:34:27

行乞的乌托邦

虽说每一个日子都仅是一个日子而已,但1968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那么多大事件同时在这一年发生,而且是用完全不同的方式,相对于纽约、巴黎和布拉格,中国大地十几亿人一起卷入的所谓大革命,其实是更大的事件,一个民族同时染上癔病。 我所好奇的是,怎么会在同一个年代,东西...  (展开)
YuandeMan 2020-10-21 23:29:05

Utopia, A Part of Humanities

Utopia, a notion that originates from a pure pursuit for the ideal world and has been attached with many negativities because of extreme politics and religions, maybe nothing but a far-fetched delusion. Yet, the world of humanities needs a man. A long-haire...  (展开)
小跳舞 2020-09-04 13:29:58

有人在唱歌,就有人落泪

我好爱这本书。 “我们青春年少,有车可开,还信仰上帝,多幸福呀!” 对这个年份最早的认知是历史教科书一笔带过的法国五月,然后是因为摇滚去看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之后是[邻人之妻]里断断续续提到的性解放。 真正了解应该也是这本书吧。这本书的角度很微妙,因为作者那时...  (展开)
晨晨晨 2020-08-11 14:50:01

这书,还有那些电影。

法国人让-克劳德·卡里耶尔曾于2015年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作为一个电影人/剧作家,他参与了150多部电影的编剧,与他合作的大都是名导,其中名片无数,《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白日美人》、《铁皮鼓》、《飞越疯人院》、《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种级别的。 他也参与...  (展开)
含笑半步颠 2020-03-26 19:24:54

五月遗产改写下的的祛魅

2022.5.9更新: 最近看了王璞的三篇反思1968的文章才发现一直以来看的五月风暴的相关作品都是建立在对五月风暴命题的改写上的,也就是 “新哲学家”(nouveaux philosophes)开始与过去的自己决裂,转而批判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泛左翼思想和后结构主义,向正在英美崛起的新...  (展开)
半辰 2020-03-15 23:56:20

读后感:乌托邦年代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近来总有一种感觉,自己被逼仄着蜷缩着行走,谨小慎微,四面都是刺。我厌烦/小心/停滞,稍有不慎,就能被关于“民主”“自由”“人权”“人性”“欲望”的尖刺扎破。而头上悬挂一个叫“合理”的东西,背后的非议劫难如洪水猛兽。让人很是疲惫。 读这本书时我好像有些心累,历史...  (展开)
aka 2020-01-27 17:31:29

乌托邦,像个万花筒

从纽约,到巴黎,到布拉格,再到纽约,完美的从现象到概念,从细节到宏观,详细的描述了那个年代,乌托邦的各种形式和发展。字里行间,既有对集权的鞭笞,又有对五月花嬉皮的分析,既有对布拉格之春的同情,又有巴黎的无序和无目的,最终又回到纽约,从五月花到毒品、性、女权...  (展开)
_走 2020-01-05 12:43:08

1968是历史,还是当下?

1968到1969,纽约,巴黎,捷克斯洛伐克,梦幻的年代,迷幻的世界,狂热的思想,或许用狂热概括这一年的文化,音乐,乃至到服饰,建筑等等一切都太过平淡,诚然让-克劳德·卡里耶尔 (Jean-Claude Carrière)是一个冷静的观察者,一个客观的亲历者,但是那种自然流动于笔下的在时...  (展开)
湖畔回忆录 2019-05-14 23:10:55

槛内槛外的乌托邦年代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那里,金钱不会高高在上,爱情会自由自在地在街头徜徉。# 这是剧作家让-克劳德·卡里耶尔1968年-1969年在风暴中心的生活:纽约-美国嬉皮士运动,巴黎-法国五月风暴,布拉格-“布拉格之春”政变。37岁的他对迎面而来的一切都顺应而充满好奇地去经历,较之投身其中的年轻人多...  (展开)
陌白 2019-05-03 14:42:30 商务印书馆2010版

东不成西不就的乌托邦——评《乌托邦的年代》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1960年,加缪死于车祸,这位举世公认的人道主义者,没能继续其在二战期间所担当的反抗精神,就此诀别于这个荒谬的世界。 1962年,古巴危机将冷战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峰,整个人类波澜壮阔的命运交响曲,差一点就永远划上了休止符。 1965年,美国正式参战越南,朝鲜半岛的悲剧或许...  (展开)
兔U+桃心 2018-08-12 00:07:27

乌托邦——映照世界疮痍的镜子

这本书的精髓在于:乌托邦存在的意义在于映照出了这个世界的千疮百孔大势所趋,并叫醒了那些几近睡着了的人。 《乌托邦年代》的时代背景是1968至1969年间,叙述线主要有两条,一是作为剧作家,让-克劳德·卡里耶尔参与《银河》、《越战毛发》、《起飞》等三部电影的酝酿、开拍...  (展开)
Negar🌰 2011-11-16 11:25:29 商务印书馆2010版

盘桓不散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结尾作者描绘了一个场景:留着长胡子长头发背着吉他的年轻人,目光缅邈地坐在人行道上弹琴。他的眼睛,歌喉和手指上投射着六八年人的影子。他可能弹给身边的姑娘,给身边的一条狗,或者只是为自己弹着。街上嘈杂声一片,几乎淹没了他的琴声。 缩在冰冷的宿舍里,读到书的结尾,...  (展开)
<前页 1 2 后页> (共40条)

订阅乌托邦年代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