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编辑推荐
罗常培(1899—1958) 早期中国语言学界的“三巨头”之一,中国语言学界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内容简介
《语言与文化》是一位开拓型的语言学大师罗常培先生撰写的一本探索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小书,被认为是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开山之作。罗常培,字莘田(心恬),号恬庵,满族。他没有家学渊源的门第优势,全凭“玩儿命的苦干”,而成为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
语言与文化的创作者
· · · · · ·
-
罗常培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罗常培(1899—1958),字莘田,北京市人,满族。著名语言学家。曾任西北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所长。1949年后,筹建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并任第一任所长,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著有《厦门音系》《临川音系》《唐五代西北方音》《汉语音韵学导论》《语言与文化》等。
目录 · · · · · ·
一版序言
一版自序
再版序言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从语词的语源和变迁看过去文化的遗迹
第三章 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
第四章 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
第五章 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
第六章 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
第七章 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
第八章 总结
附录一 论藏缅族的父子连名制
附录二 茶山歌
附录三 从客家迁徙的踪迹论客赣方言的关系
附录四 语言学在云南
· · · · · · (收起)
一版自序
再版序言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从语词的语源和变迁看过去文化的遗迹
第三章 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
第四章 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
第五章 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
第六章 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
第七章 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
第八章 总结
附录一 论藏缅族的父子连名制
附录二 茶山歌
附录三 从客家迁徙的踪迹论客赣方言的关系
附录四 语言学在云南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大家小书(共384册),
这套丛书还有
《南宋词境浅说》《史学要论》《西洋戏剧简史》《译余偶拾》《古典诗文述略》
等
。
喜欢读"语言与文化"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古代汉语常识 8.5
-
- 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研究 9.6
-
- 现代语言学流派 (增订本) 9.0
-
-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五版) 9.5
-
- 语音学 9.0
-
- 语言 9.1
-
- 历史语言学 8.7
-
- 语言学纲要 7.9
-
- 语言学概论 9.8
-
- 说文解字注 9.6
语言与文化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 条 )

语言中蕴含的文化价值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三年前,当我踏入校门,第一次听老师讲起五十年代民族身份识别时学者如何利用语言学知识将分布与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的彝族(持不同方言)判定为同一民族,我便深感语言之伟大。 文字可以跟着宗教、政治走从而变来变去,诸如新疆地区前后使用的焉耆龟兹文、回鹘文、察合台文等... (展开)
《语言与文化》阅读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语言与文化 罗常培 22/09/2021 1、 从语词的语源和演变看过去文化的遗迹 e.g. “贝”——钱财/古代货币制度 2、 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 1)“初民社会里对于自然界的现象,因为超过他们知识所能解答的范围以外,往往容易发生许多神异的揣测。” e.g. 虹——黄马吃水;日食... (展开)
多抓鱼淘?️二手书|语言与文化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大家写给大家看的书 这是一本探索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小书,被认为是中国文化语言的开山之作。 这是一本涉及20+不同国家及地方的语言。 这是一本需要多本字典才能完全读明白的书。 ————————————————————— 从语言的语源和变迁,看到过去文化的遗迹。当代的语... (展开)
> 更多书评 10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北京出版社 (2004)8.3分 514人读过
-
北京出版社 (2011)8.5分 126人读过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8.6分 105人读过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8.1分 58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大家小书·语言文化 (猫娘)
- 拥有的书 (纵向往来)
- 中大中文系 (Taugenichts)
- 土拨鼠书店 (莽原)
- 语言学_交叉_文化语言学 (东君)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6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语言与文化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妥元大非鸡 2018-06-24 17:11:46
忘标了,上学期看的……
0 有用 董小长 2023-04-25 14:05:55 北京
2023年4月24日读完。有几篇非常有趣,有几篇翻翻而过。
0 有用 420 2023-06-07 21:02:48 浙江
老师讲的跟这个一点不搭边,太讨厌,还是闭卷考
0 有用 167474035 2022-10-30 21:15:06 北京
读不懂啊😖
0 有用 ZERO 2023-10-29 12:32:17 湖南
语言本身就是从交流中产生,作者也因此让语言回归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各种不同语言字词的起源来解说现今词汇或者进行词义演变的剖析再得以回溯历史与文化现象。整体是好读的,因为主要内容几乎都是在举例子,但难免会让人觉得有堆砌的嫌疑,当然也得是作者了解的东西足够多才能堆砌如此多的例子。加上作者也并没有想写成专业的学术研究,所以算是科普类,也就能理解。 有点遗憾的就是作者借了很多外语以及方言什么的来举例... 语言本身就是从交流中产生,作者也因此让语言回归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各种不同语言字词的起源来解说现今词汇或者进行词义演变的剖析再得以回溯历史与文化现象。整体是好读的,因为主要内容几乎都是在举例子,但难免会让人觉得有堆砌的嫌疑,当然也得是作者了解的东西足够多才能堆砌如此多的例子。加上作者也并没有想写成专业的学术研究,所以算是科普类,也就能理解。 有点遗憾的就是作者借了很多外语以及方言什么的来举例并且部分表明了国际音标,但我学识浅薄,不懂发音,也就很难看出各种语言交流借鉴、适应变化的发音区别。然后第七章的《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和附录看得很马虎,前者是亲属关系我属实是理不清,后者是太多古书引用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