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大清的金銮宝殿,辛亥的硝烟,民国的纷纷攘攘,日寇的铁蹄,政权的更迭,斯文的远离,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中的所学所思所作所言,所忧所喜所惧所获伴随着一个王朝,一个国家,一个族群走过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未尽方向。风汉关赓麟,高院院长沈钧儒,桀骜不驯的徐谦, 学部局长袁嘉谷,光绪东华录主编朱寿朋,行政院院长谭延闿,科举述录探花商衍鎏,大人副委员长陈叔通,考试院次长贾景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陈焕章,众议院议长汤化龙,兴业银行叶景葵……在李林的笔下轮廓线清晰可见,一如作者本人世代黔西牧野,出入于历史与现实之间,进阶沪上名校教席,体味尤深。
作者勾勒了癸卯甲辰科进士的来路与去处。如果将本书与韩策书相比,韩著更重视背后的政治角力,而本书则对进士馆等的来龙去脉、前后因果勾勒的更为详细。对于日本游学、进士交际圈等作者也有更丰富的描述。就我个人来讲,进士群体在殖民地香港的文化努力那一部分很有收获,觉得作者的结语也写的挺好。(作者和韩策几乎同时进行这一工作,前后年出版,可以说“撞题”了,但是韩著出来后作者在出版前拿韩著逐一校正自己的错误,还找到韩策交流,这些行为和过程还挺可爱的)
以竭泽而渔的态度写下的进士馆研究。在当时,入进士馆是中国官员拥抱西学的第一次机会,可是对身处其中的大多数人而言,进士馆又都是他们本该顺风顺水的官场晋升路上的一次大波折。难怪早期京师学堂里充斥着作威作福的官老爷们,也难怪蔡元培要以革新这所大学为使命。之后的日本法政速成科学子,垄断中国法政当局数十年,一直到民国都不怎么受鼎革之变的影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国教育部就经历了一次大换血。这当中或许能见到一些很有趣的况味。
翻到该书目录之时就觉得作者肯定不简单,读毕最后一字,方佩服于作者的坚持和韧劲,贵州大山里走出的人身上有股韧劲,希望能看到他更多的优秀作品。从最后录取的科举之士到科举停废,个人命运随着时代起伏。科举改革的阻力与国家面临的挑战之间矛盾的交织,有人随势,有人抗势,但大势来临之际谁也不能幸免,个人操守与家国大义相较之下,更能看出南下某G之派所谓的独善其身其实更可视为逃避责任。危亡之际计较忠于皇室还是国家,个案中透视现下某G之人于当下作风,可见一斑。享受了了诸多教育、社会资源的同时是不是更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取士与取势,一面是国家的行为,一面是个体的行为。良可慨也!
此书以「人」为核心展开,材料很充沛,论述的触角也伸到了与议题相关的许多角落,行文流畅,读来感觉还不错。清亡太速,不然游学进士与本土派的互动,也会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观察,
经典。
翔实的史料,出色的制度史研究,不失人文关怀,充满生命史的温度
聚焦于癸卯甲辰这最后两科进士,以及专为他们准备的产物——进士馆的流变。此二科进士本就接受了近代科举改制的调整,又加上新式翰林培养,公派速成留学,再加上其作为千三百年来选官制度的终结意义。因而,该群体的沉浮极其值得关注。本书从制度梳理上可称完备,是不可多得的制度研究良作。作者的视野也很广大,将这些人或事放在新政、辛亥鼎革与遗民背景下看,更显水准。 作者所谓现实世界与意义世界的解读,对于民初遗民心态来说很有意思。身逢如此大变局中,那种文化情感破裂所产生的巨大落差,才是他们苦痛的最根本来源。这批进士本身就是新旧之间的产物,他们也注定会变成时代除旧趋新的牺牲品。
最特殊的一群人在时代黄昏与下一个时代的日出中何去何从
洪纤互见,制度史中见生命史
先评为敬!没有晚清,何来民国?
专题的研究,很全面,厚度就可以。
本书以晚清进士馆及所涉进士群体为切入点,尝试将制度研究与人物研究进行结合。制度研究方面,先辨析晚清革废科举、改试西学的制度设计与运作得失,以为铺垫,而后厘清进士馆筹设、过...
爪
最后部分写的非常动人。
@中关村村花 李老师的书是由硕士论文改编而成,2011年答辩;韩老师的书是由博士论文改编而成,2015年答辩。
> 最后的天子门生
18 有用 发型又乱了 2019-06-26 13:37:18
大清的金銮宝殿,辛亥的硝烟,民国的纷纷攘攘,日寇的铁蹄,政权的更迭,斯文的远离,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中的所学所思所作所言,所忧所喜所惧所获伴随着一个王朝,一个国家,一个族群走过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未尽方向。风汉关赓麟,高院院长沈钧儒,桀骜不驯的徐谦, 学部局长袁嘉谷,光绪东华录主编朱寿朋,行政院院长谭延闿,科举述录探花商衍鎏,大人副委员长陈叔通,考试院次长贾景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陈焕章,众议院议长汤化龙,兴业银行叶景葵……在李林的笔下轮廓线清晰可见,一如作者本人世代黔西牧野,出入于历史与现实之间,进阶沪上名校教席,体味尤深。
7 有用 . 2018-11-12 09:48:10
作者勾勒了癸卯甲辰科进士的来路与去处。如果将本书与韩策书相比,韩著更重视背后的政治角力,而本书则对进士馆等的来龙去脉、前后因果勾勒的更为详细。对于日本游学、进士交际圈等作者也有更丰富的描述。就我个人来讲,进士群体在殖民地香港的文化努力那一部分很有收获,觉得作者的结语也写的挺好。(作者和韩策几乎同时进行这一工作,前后年出版,可以说“撞题”了,但是韩著出来后作者在出版前拿韩著逐一校正自己的错误,还找到韩策交流,这些行为和过程还挺可爱的)
6 有用 大甜甜~~ 2019-10-27 18:12:20
以竭泽而渔的态度写下的进士馆研究。在当时,入进士馆是中国官员拥抱西学的第一次机会,可是对身处其中的大多数人而言,进士馆又都是他们本该顺风顺水的官场晋升路上的一次大波折。难怪早期京师学堂里充斥着作威作福的官老爷们,也难怪蔡元培要以革新这所大学为使命。之后的日本法政速成科学子,垄断中国法政当局数十年,一直到民国都不怎么受鼎革之变的影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国教育部就经历了一次大换血。这当中或许能见到一些很有趣的况味。
6 有用 张山 2019-12-07 14:50:13
翻到该书目录之时就觉得作者肯定不简单,读毕最后一字,方佩服于作者的坚持和韧劲,贵州大山里走出的人身上有股韧劲,希望能看到他更多的优秀作品。从最后录取的科举之士到科举停废,个人命运随着时代起伏。科举改革的阻力与国家面临的挑战之间矛盾的交织,有人随势,有人抗势,但大势来临之际谁也不能幸免,个人操守与家国大义相较之下,更能看出南下某G之派所谓的独善其身其实更可视为逃避责任。危亡之际计较忠于皇室还是国家,个案中透视现下某G之人于当下作风,可见一斑。享受了了诸多教育、社会资源的同时是不是更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取士与取势,一面是国家的行为,一面是个体的行为。良可慨也!
1 有用 朱颐钊 2022-06-21 09:57:40
此书以「人」为核心展开,材料很充沛,论述的触角也伸到了与议题相关的许多角落,行文流畅,读来感觉还不错。清亡太速,不然游学进士与本土派的互动,也会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观察,
1 有用 文孟先生 2023-02-14 15:27:10 湖北
经典。
0 有用 如虎添毅 2023-12-04 21:23:26 广东
翔实的史料,出色的制度史研究,不失人文关怀,充满生命史的温度
0 有用 左大将实朝大监 2023-11-05 10:44:55 云南
聚焦于癸卯甲辰这最后两科进士,以及专为他们准备的产物——进士馆的流变。此二科进士本就接受了近代科举改制的调整,又加上新式翰林培养,公派速成留学,再加上其作为千三百年来选官制度的终结意义。因而,该群体的沉浮极其值得关注。本书从制度梳理上可称完备,是不可多得的制度研究良作。作者的视野也很广大,将这些人或事放在新政、辛亥鼎革与遗民背景下看,更显水准。 作者所谓现实世界与意义世界的解读,对于民初遗民心态来说很有意思。身逢如此大变局中,那种文化情感破裂所产生的巨大落差,才是他们苦痛的最根本来源。这批进士本身就是新旧之间的产物,他们也注定会变成时代除旧趋新的牺牲品。
1 有用 iphyer 2020-06-06 04:49:29
最特殊的一群人在时代黄昏与下一个时代的日出中何去何从
2 有用 竹圃 2019-08-09 13:21:42
洪纤互见,制度史中见生命史
1 有用 浮云能避日 2021-05-14 16:47:34
先评为敬!没有晚清,何来民国?
1 有用 , 2020-11-27 17:18:23
专题的研究,很全面,厚度就可以。
0 有用 嘿嘿 2024-11-13 00:40:29 广东
本书以晚清进士馆及所涉进士群体为切入点,尝试将制度研究与人物研究进行结合。制度研究方面,先辨析晚清革废科举、改试西学的制度设计与运作得失,以为铺垫,而后厘清进士馆筹设、过...
0 有用 徒手格虎 2024-12-09 14:45:36 江苏
爪
1 有用 清嘉 2019-12-01 18:57:39
最后部分写的非常动人。
1 有用 乱翻书 2022-04-18 23:14:27
@中关村村花 李老师的书是由硕士论文改编而成,2011年答辩;韩老师的书是由博士论文改编而成,2015年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