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熟时代》的原文摘录

  • 成熟有两种,一种是掌握了现实世界的规则后的老练,一种是人性在自己身上的一种圆满。 (查看原文)
    洳洳 2020-03-28 17:31:02
    —— 引自章节:辑一 晚熟时代来临了
  • 而犹豫这类的心理状态之所以涌现,往往是当事人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他们内心深处有一种想象,以为有一种近乎完美的状态(虽然大部分人不承认自己是要求完美的,但他们确实害怕任何的准备不足),才可以投入这个十倍速的水流里。 (查看原文)
    洳洳 2020-03-28 18:09:51
    —— 引自章节:辑一 晚熟时代来临了
  • 有时候,迟疑许久的年轻人想跳下水试一试,惊慌的父母却想出理由来阻止他们。然而当年轻人留在家庭这块甲板太久了,父母却又嫌他们是赖家王老五,是父母想退体了,却还要背负的十分无奈的负担。于是,这一代的年轻人被自,也被这时代耽搁了。 (查看原文)
    洳洳 2020-03-28 18:14:36
    —— 引自章节:辑一 晚熟时代来临了
  • 原来过去担任父母的亲职工作的,其实不是父母自己,而是家族或社群的集体力量,是有一种姑且称之为“父母集合体”( the ParentingCollective)在抚育小孩,父母只是中间的媒介。 (查看原文)
    洳洳 2020-03-28 18:16:40
    —— 引自章节:辑一 晚熟时代来临了
  • 花儿都哪里去了? 时光飞逝 花儿都哪里去了? 很久很久以前 花儿都哪里去了? 少女们将它们一一摘下 人们几时オ会明白? 人们九时才会明白? ——彼特.席格,美国民歌之父 (查看原文)
    洳洳 2020-03-28 18:32:44
    —— 引自章节:辑一 晚熟时代来临了
  • 三角化关系是家族治疗先驱莫瑞・包文( Murray Bowen, 1913-1990)提出的,指的就是上述的情形:夫妻没办法处理彼此的关系,两人(或其中一人)不自觉地会转向另一人(可能是小孩,可能是家族中的其他人,也可能是家族外的人);通过这三人的关系,形成三角形,夫妻关系在里面才能找到平衡。在三角化关系中,如果另一角被抓住的是小孩子,一方面我们会说小孩成了代罪羔羊( scapegoating);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说,这小孩将成为小大人( adult child)或亲职化小孩parental child)。代罪羔羊通常是指小孩以外显行为或身体症状呈现的问题,小大人则是指心理状态被固着在某个阶段。 (查看原文)
    洳洳 2020-03-28 19:59:50
    —— 引自章节:辑一 晚熟时代来临了
  • 亚奈特认为,处于成年前的涌现期的青年,是指那些它经离开了儿童和青少年阶段的依赖”,却还没办法承受成年期应有的责任感的人,因而在爱情关系、工作和世界观上,发展出许多可能的样态。 (查看原文)
    洳洳 2020-03-28 20:09:55
    —— 引自章节:辑一 晚熟时代来临了
  • 在一般的社会学教科书里,关于“成年”的定义里,有五个标准是最常被提到的:完成大专大学教育、空间上离开原生家庭、结婚、有小孩、经济上的独立。 (查看原文)
    洳洳 2020-03-28 20:13:12
    —— 引自章节:辑一 晚熟时代来临了
  • 自杀背后潜伏着巨大的社会、教育问题 自杀率下降了,自杀不再是十大死因之一了,但自杀的人数还是相当多。 从中年男人自杀案例的增加,我们就应该知道:这社会需要能促进经济繁荣的政策。 老年自杀增加,我们也应该知道:这社会的老人赡养出问题了。 单亲妈妈的悲剧频频出现,我们就应该理解:性别政策还是不够好,性别差异对待还是这社会的严重问题。 然而,年轻人自杀了,为了爱情自杀了,我们应该体会到什么呢?我们的教育,不只是学校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出问题了。 自杀,真的不只是临床医疗问题而已。 高姓女孩离世的第十五天,我写着这篇文章,忽然觉得这些急性压力的范围有一股熟悉感。我默默思索着,就学、老人、婚姻、教育…忽然想起来了,原来这熟悉感是来自从小学校要求背诵的课文,《礼记》中的《礼运·大同篇》:“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这段古老的文字,十分简单,却涵盖了所有当初社会的问题。 而在《礼运·大同篇》这段话之前,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一句话的精神,不也就是临床医疗之外的“小区路线”这一类吗? (查看原文)
    异次元玫瑰rosé 2022-05-19 22:59:31
    —— 引自章节:一位女资优生自杀之后
  • 这世界的性格愈来愈外向了 外向变成主流,但内向的那些美德, 包括持续力或执行力,包括凡事有足够思考的习惯等,包括意志力和毅力,会不会愈来愈被忽略了? (查看原文)
    异次元玫瑰rosé 2022-05-19 23:00:29
    —— 引自章节:这世界的性格愈来愈外向了
  • 上大学那一年,妈妈觉得女儿该长大了,不再飞来陪伴;球球自己也觉得再央求妈妈来,若被未来的同学看见,也太丢脸了。只是,当一个人留下来开始生活时,特别是雪落以后,漫天盖地的一片雪白,她忽然感觉到自己的渺小,以及渺小到随时可能消失的一股强烈不安。 在这辽阔的大学小城,生活本来就是很单调的。学校的设施十分丰富,甚至拥有两座十八洞的高尔夫球场。但对不打球的人来说,这样的广阔空间,只是徒然增添寂寥感受,而忧郁,也就不知不觉地袭来了。 (查看原文)
    异次元玫瑰rosé 2022-05-19 23:18:08
    —— 引自章节:流浪在新世界的异乡人
  • 前一阵子有个机会去帮云加舞集舞蹈教室的老师们,上一堂关于青少年心理的课。云门舞集舞蹈教室创办十多年,当年的小朋友如今已是青少年了。我问老师们的心得,有位老师的分享让我印象十分深刻:“家长原本只觉得小孩喜欢来就继续上下去,有一天去了学校教室,才发觉自己已经上初中的小孩,站在同学里,就是跟人家不一样。” 家长说不清楚哪里不一样,老师也形容不出来,但他们都暗中欢喜。我想,那就是因为对自己身体的熟悉,整个人都自在多了。有“身体”的青少年,自然也就容易察觉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情绪。没“身体”的青少年却是连自己的情绪都困住了,甚至到他们成为别人的父母时还是如此。 所以,我才想大声地喊:“大家来跳舞!”特别对眼前这个即将爆发的紧张家庭喊:“站起来,大家一起动一动吧!” (查看原文)
    异次元玫瑰rosé 2022-05-19 23:14:25
    —— 引自章节:这世界的性格愈来愈外向了
  • 年纪愈大,身体愈别扭 有时候,我不禁想着,也许应该好好呼吁:“大家来跳舞!”包括父母,还有小孩,都应该起来动一动。大家应该站起身子,双手举高,大摇大摆地动一动。 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们四处跑动,学电视里的歌星扭腰,都可以获得大人们的赞赏。然而青少年以后,身体因为青春期的缘故,忽然拉拔长高。在这同时,身体也不知不觉不被鼓励有任何自发性的摆动,每个人对自己的身体也就没有保持继续熟悉的管道。于是,在身体变化最大的时候,青少年都忽然有一种集体的默契,全都进入一个忘记自己身体而呈现“没有身体”的状态。 如果有机会,我们到任何一间小学高年级或初中的教室去走一趟,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感觉到,在那样的空间里,聚集了一堆全世界最别扭的身体。 (查看原文)
    异次元玫瑰rosé 2022-05-19 23:12:56
    —— 引自章节:这世界的性格愈来愈外向了
  • 我们喜欢一个人,应该会喜欢他未来的任何成长、任何改变。这也就是弗洛姆提出恋生欲(biophilia bi0是生命的、活生生的意思。前些年才去世的哲学家、文学家孟祥森(1937一2009)将弗洛姆这个词译为“爱生哲学”。 真正活着的人是不可能不改变的。我们的想法不只是随着生命而改变,甚至是随着社会变迁而改变。如果泰坦尼克号不沉,如果杰克和萝丝走下船而开始走进生活,在萝丝的上流世界中,杰克会不会变得很笨拙,让萝丝难堪?如果萝丝来到杰克生活的世界,是不是会变得很拘谨,让杰克觉得做作? 弗洛姆认为,爱不只是一种感情,它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创造能力,是“照顾、责任、尊重和认识”。他在《作为人》(On Being Human,1977) 里这么说着:“我相信选择进步的人们,通过他发展出来的所有人性的力量,可以找到一种新的结合。这些力量是从三个方向产生的,他们可以分开,也可以放在一起:恋生欲,对人性和自然的喜爱,独立与自由。” (查看原文)
    异次元玫瑰rosé 2022-05-29 20:48:01
    —— 引自章节:父母共同的噩梦:孩子如何成功?
  • 生跑道的下一棒,是我们的延伸,不能自己选择跑道? 无条件的爱是十分不容易的。 人与人的亲密关系,是十分复杂的交错关系,充满了双方之间各自成长经验所相互投射出来的错觉。即便是人性中被公认为最无私的母爱,也很难不带有些许的自私欲望。即使是最纯粹的爱,也是经常发自内疚和害怕。 我们在这样的爱中长大,也不自觉地用同样的心态去爱别人。因为如此,我们的爱,常常不容易没有条件。弗洛姆指出,我们所歌颂的爱情是隐藏着恋尸癖的欲望,就是要指出我们往往以爱为名,其实是出于自己的恐惧而想将对方牢牢掌控。因此,唯有我们对自己是充足照顾的,是让自己的恐惧或不安都不会发生,我们对他人的爱才会真的无所求了。 爱应该是不会勒索,不必讨价还价,也不因恐惧而勉强。然而,能给予无条件的爱,必然是无条件地爱自 己。 (查看原文)
    异次元玫瑰rosé 2022-05-29 20:48:28
    —— 引自章节:父母共同的噩梦:孩子如何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