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的原文摘录

  • 于是,佛陀这样说道: “如果面对辱骂回以辱骂,面对愤怒回以愤怒,面对争执回以争执的话,就相当于接受并吃下了对方所提供的食物可是我并不接受你提供的食物,所以你的话语终究还是你自己的话语。请你将自己的话语带回家。 (查看原文)
    夜礼服兔君 2赞 2020-10-11 11:39:17
    —— 引自章节:不放纵情感,也不压抑情感
  • 世人的心中都充满了迷惘,这样的迷惘是由五种障碍造成的,它们分别是①追求快感的心;②愤怒;③无精打采;④浮躁;⑤怀疑。 如果内心充满这样的迷惘,便会失去正确的判断能力,而苦恼也会接踵而至。 (查看原文)
    Tatsu 2018-09-22 22:54:17
    —— 引自第229页
  • 41页 只需要把正在做的事用语言如实秒数即可。渐渐地我们就能养成将内心状态和身体动作如实地用语言来进行确认的好习惯。 (查看原文)
    晴空 2019-11-16 13:43:11
    —— 引自章节:正确审视内心的状态,超越“三大烦恼”
  • 46页 我们应当正视自己的内心状态。如果感到自己有愤怒,那就首先理解“愤怒的存在”,然后将这些愤怒“冲刷干净”,渐渐地心灵便能恢复平静。 (查看原文)
    晴空 2019-11-16 13:51:59
    —— 引自章节:特别篇 “消除”妄想的好方法
  • 38页 人们应该正确理解苦恼的真相。应当斩断苦恼的根源。应当前往没有苦恼的境地。应当找到相应的方法并不断实践。我坚信,只要做到这几点,便能脱离苦海。 ——选自《佛陀最初的说法•大品》 (查看原文)
    晴空 2019-11-16 14:00:46
    —— 引自章节:特别篇 “苦恼”转变为“希望”的那一天
  • 54页 “正确理解”并不是“自己觉得正确”,并不是“按照自己的看法或思考方法进行理解”,而是将自己的思考、判断、解释和对事物的看法彻底抛弃,承认“存在”的事物确实“存在”,以客观的、中立的眼光来理解和分析事物。 (查看原文)
    晴空 2019-11-16 14:08:16
    —— 引自章节:特别篇 “消除”妄想的好方法
  • 56页 觉醒的人,不会被他人的见解、意见、知识、决定左右。他们不会妄断善恶,不会因为判断而蒙蔽心灵。 —选自《经集•关于内心的清净》 (查看原文)
    晴空 2019-11-16 14:20:28
    —— 引自章节:特别篇 “消除”妄想的好方法
  • 61页 觉醒的人,不会被他人的见解、意见、知识、决定左右。他们不会妄断善恶,不会因为判断而蒙蔽心灵。也不会种下蒙蔽心灵的祸根。佛陀只指引正确的道路,如此才能摆脱“我觉得”的自我意识。 —选自《经集•关于内心的清净》 (查看原文)
    晴空 2019-11-16 14:26:55
    —— 引自章节:“不必要的判断”带来痛苦
  • 74页 活在当下的人,就如同举着火把走 入暗室,唯有光明能驱散人生的阴暗。 活在当下,是因为他获得了智慧之光——正确的理解方式和思考方法。 ——选自《四十二章经》 (查看原文)
    晴空 2019-11-16 14:39:17
    —— 引自章节:特别篇 有时候“判断”是一种“剧毒”
  • 76页 既不随意判断自己,也不随意判断他人,这才是最理想的状态。我们应该将内心的注意力放在别的喜悦和满足之上,这样才能成就坦诚和解脱的自我。 “觉得自己如何”“觉得他人如何”之类的想法,就如同“扎入内心的箭”,但是人们却未曾注意其存在。有正见者,皆无重复苦痛的偏执。 —选自《忧陀那聚•观》 (查看原文)
    晴空 2019-11-16 14:43:24
    —— 引自章节:“慢”是一种心理疾病
  • 82页 能够正确理解的人,内心没有“觉得自己是正确的”之类的想法(慢),因此这样的人永远不会落入产生痛苦的“执着的洞窟”(偏执)之中。 ——选自《经集·和某位婆罗门的对话》 (查看原文)
    晴空 2019-11-16 14:50:47
    —— 引自章节:“慢”是一种心理疾病
  • 85页 人们无法整理自己的内心,对周围的一切妄加判断,失去了自己的心。 眼睛追随着周围的一切,究竟有什么益处呢? 抑制自己的偏执,停止对他人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看清内心。 ——选自《马普达长老的修行之友的真言·小部》 (查看原文)
    晴空 2019-11-16 14:52:57
    —— 引自章节:“慢”是一种心理疾病
  • 103页 沉溺于过往——以过去发生的事为理由而否定现在——的人只会被内心的烦恼、邪念和杂念所占据。人生永远无法避免错误和失败,重点在于该如何应对错误和失败。不要沮丧,不要气馁,不要自责,不要回忆,不要悲观,将视线集中在当下,集中在这一瞬间,做出正确的理解,明确“今后自己能做些什么”。当然,如果自己的行为给他人添了麻烦,也需要正确地理解事态,坦率地向人道歉。 (查看原文)
    晴空 2019-11-16 15:14:36
    —— 引自章节:任何时候都不否定自己
  • 165页—166页 世界是永远存在的吗,还是会迎来毁灭的一天?世界是有限的存在,还是无限的存在?灵魂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吗?死后的世界里有没有天堂?我认为,这些都是无法确认的事情。 因为即使确认了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于清心寡欲、超越欲望所带来的一切苦恼的修行本身来说,这些答案也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我认为能够实现上述这些目的,或者能帮助我们实现这些目的的事物才是切实存在的。 那就是:①人生始终和苦难相伴;②苦难都有根源;③苦难都能解脱;④存在解脱的道路。此即四圣谛。 ——选自《对弟子玛伦普塔的教诲·中部》 (查看原文)
    晴空 2019-11-16 16:16:43
    —— 引自章节: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中摆脱出来
  • 在“反应”之前,首先要“理解”。 ・烦恼的原因是“心灵的反应”。 ・“心灵的反应”的根源在于“索求之心”和“七大欲望”(特别是承认欲)。 ・正视自己的内心状态:①用语言确认;②意识到身体的感觉;③贪欲、愤怒和妄想的分类。 通过这样的理解过程,我们就能消除产生苦恼的“不必要的反应”了。 (查看原文)
    Tatsu 2018-08-30 18:26:05
    —— 引自第52页
  • 人们因为三种执着而痛苦: ①想要得到某种事物的执着——但是却无法实现。 ②希望能够永远拥有已经得到的事物——但是过不了多久就会失去。 ③希望抛弃让人苦痛的事物——但却常常事与愿违。 那么,当这些痛苦都停止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呢?那是一种对“痛苦根源的执着”彻底停止的状态,并不是痛苦的现实本身停止了。 (查看原文)
    Tatsu 2018-08-31 22:34:43
    —— 引自第67页
  • 人类永远只能看到世界的一部分,原本我们站的位置、看到的内容都是完全不同的,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坚持“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 (查看原文)
    Tatsu 2018-09-01 23:27:15
    —— 引自第80页
  • 你应当这样思考和自律: 有的人可能语言粗鄙,但是我竭尽全力避免使用任何这样粗鄙的语言。 有的人可能被自己的想法所束缚,但是我竭尽全力避免被自己的想法所束缚。 有的人可能无法放手自己的错误理解和想法,但是我竭尽全力去正确地理解和思考。 有的人可能重视外表和自尊,但是我竭尽全力从对外表和自尊的偏执中解脱。 有的人可能希望在他人羡慕的眼光中生活,但是我竭尽全力活出自我。 (查看原文)
    Tatsu 2018-09-03 22:06:34
    —— 引自第87页
  • 当出现“自我否定”时,可以马上出门走走。散散步,一个小时也好,两个小时也罢,彻底迈开脚步,走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让意识集中在“身体的感觉”上。佛教认为产生感觉的器官分别是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和肌肤,你需要将所有的意识都彻底集中于这“五感”。 (查看原文)
    Tatsu 2018-09-09 20:12:26
    —— 引自第95页
  • 如果面对辱骂回以辱骂,面对愤怒回以愤怒,面对争执回以争执的话,就相当于接受并吃下了对方所提供的食物。可是我并不接受你提供的食物,所以你的话语终究还是你自己的话语。请你将自己的话语带回家。 (查看原文)
    Tatsu 2018-09-09 20:53:35
    —— 引自第122页
<前页 1 2 3 4 5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