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 短评

热门 最新
  • 58 苏斯洛夫 2018-12-18 22:01:09

    前两章属于纪实,作者对苏联对体制对斯大林的厌恶扑面而来,当然他所提供的种种事实也验证了它们确实可恶,而作者对乌克兰的种种希冀用事实来看纯属一厢情愿;最后一章是总结也是展望,如今看来大部分都是对的,只有一点错了,还错的离谱,就是“西方会不计前嫌的帮助俄罗斯”,感谢苏联的垮台,让我们认识到西方的承诺是多么扯淡,西方的虚情假意都是为了最终整垮你!

  • 49 司水 2019-02-07 21:04:42

    苏联大厦之倾,非一日之祸也。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 30 HH 2018-11-20 21:25:36

    像忍受漫长的荒野一样忍受这个残酷的帝国。

  • 7 小簟轻衾 2019-07-03 17:00:35

    在上海的地铁里读卡普钦斯基,感觉像在北京到莫斯科的西伯利亚铁路上,又饿又冷。

  • 11 妖刀 2020-02-03 18:35:35

    所有为乌托邦政治理想和工业化开脱的那些人都是王八蛋,死去的可是成千上百万活生生的人啊。

  • 2 马大象 2020-01-31 21:28:44

    【藏书阁打卡】一位波兰记者亲历的俄罗斯(苏俄)五十年,能在国内出版,已经不易。作者去过俄国不少地方,尤其是所谓的“帝国边缘”地带,比如高加索地区、西伯利亚地区等,展现出了帝国丰富多元的一面,在苏俄时期被刻意压制和改造的社会问题在苏维埃下台后彻底爆发,我们能从书中作者和当地人民的交流中,理解这个巨大而又奇怪的帝国复杂的一面。而这由于我们自身所处的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读到很多地方发现和我们的历史如出一辙),遗憾的是,这种同质化并不是美好的一面。书里提到的关于俄罗斯民族精神,特别是老陀作品表达出来的强烈气质,的确很值得作为一种视角去观察苏俄历史。

  • 2 虚构 2020-03-03 21:11:50

    2020年第27本

  • 2 生铁老爷 2019-03-14 22:35:51

    这个人该得诺贝尔奖。

  • 3 黄色大门 2020-10-12 09:26:15

    前两章是作者对帝国的游记式的走访,以一种“历史的角落”的角度去观察、剖析复杂、犹如庞大怪物般的苏联帝国。第三章也就是最后一章,是对帝国过去历史的一种总结,以及对未来走向的一种憧憬,带着迷惘。而回过头来看,帝国的结局已然早有启示。

  • 4 吴蔽余 2018-12-21 01:26:24

    没有一种征服不伴随着苦难,没有一种伟大不伴随着卑微,没有一种光荣不伴随着罪恶。我们考虑帝国时,除了看到伦敦,也要看到德里;除了看到莫斯科,也要看到西伯利亚;除了看到北京,也要看到南疆。惜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同时忧君和忧民者,翻遍历史也没有见过。

  • 1 XFC 2020-01-31 22:08:28

    俄国太苦了,太难了…

  • 0 笑望江湖 2019-04-01 09:21:13

    类似《看欧洲》的历史游记大散文,卡普钦斯基的文笔真是精湛,他此前的《皇帝》就深得我心,其历史视野和人性洞察力即使在历史学家中都顶尖的。但有些章节比较陌生,内容枯燥

  • 1 优游卒岁 2019-04-20 14:39:18

    算是作者的旅行笔记,但卡普钦斯基所选择的三个时期很有性,且深入到苏维埃帝国偏僻角落之中,有着相当广泛的见闻,文字也相当有趣,从某些方面来说,是一部粗略的苏维埃帝国史,且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 2 黑加白是灰灰 2020-06-06 13:16:04

    原本我担心这本类似游记的书会看不下去,但真的还蛮好看。里面讲阿塞拜疆的巴库也好,亚美尼亚的埃里温和在阿塞拜疆的飞地也好,或者哈萨克斯坦的棉花田,科雷马和西伯利亚的铁路,还有那座花了几十年建造的基督救世大教堂,看完都让人觉得特别致郁。那种唏嘘和无力感反正我现在是说不出来的,大概只有看过的才知道。

  • 1 烟斗客甲 2019-02-10 17:33:15

    记忆与行走,分三部分,初遇、鸟瞰和余波荡漾;少先队员的九枚人像徽章;大逮捕的夜间;饥荒和糖果店通宵排队;数米检查和货车运人和无尽的雪山;格鲁吉亚的壁画和白兰地;亚美尼亚大屠杀和音乐文字和人的飘散;阿塞拜疆的石油和宗教;土库曼斯坦的水;乌兹别克斯坦的清真寺。铁丝网供不应求莫斯科的雄心和斯大林再造城市;基督救世主大教堂诞生和毁灭记;帝国的辽阔和严苛决定了不能西方化;阿布哈兹很美巴库有很多高级公寓;沃尔库塔的矿区和冻僵在火中;大教堂里的荒唐展览保护了建筑本身;西伯利亚雅库茨克在春风里摇摇欲坠的道路和房子;科雷马军队霸凌和孤儿的两个走向;克里姆林宫内行走总有人闪出拦道;抓捕贝利亚往事;阿姆河和锡尔河如何干涸;基辅254处建筑消失但还有很多美的建筑;东西乌克兰和大饥荒;拼接碎落的教堂彩色玻璃……

  • 1 狄狄 2020-02-17 19:19:59

    第一节课就开始学习俄语字母,而且要先从“S”学起,斯大林著《研读列宁主义》是学习俄语的唯一一本书,“S”是封面上的第一个字母。夜间的大搜捕,消失的同学和老师,大饥荒,这些是作为亲历者的卡普津斯基告诉我们的。成年后,他作为记者和观察家深入帝国各个领域,看到其漫长的边境线上都拉上了铁丝网,铁丝网由于恶劣的天气经常需要更换。别忘了,那么多的劳动集中营、中转站和监狱,各种军事性质的训练场、仓库等,都需要铁丝网,这就回答了“为什么在斯摩棱斯克或者欧姆斯克的商店里既买不到锄头,也买不到锤子,更别提刀子或者勺子”。维持这样的铁丝网之国,就耗费了这个国家数之不尽的物力和人力,原本这些人力、物力可用于日常生活的建设。卡普津斯基的洞察力和直觉,让我们可以通过非常具体的事物和人去感知极权体制的逻辑。

  • 2 k 2020-02-03 02:48:03

    人民永远都那么苦 太苦了 无论何处

  • 4 大象 2022-03-26 14:01:17

    西欧人对莫斯科贫穷年迈的妇女走出买面包的队列,放弃买面包而是走到街上振臂高呼“我们坚决不归还千岛群岛”这样的现象感到吃惊。——何其相似乃尔,不同的是俄罗斯人至少保留了排队的习惯,而且自觉地让孕妇、老人排在队列的前面,但是他们对于究竟能买到什么,买到多少并不太过关心。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