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使节》讲述的是主人公斯特瑞塞作为“使节”被纽瑟姆太太从美国派出,到欧洲去带她的儿子查德·纽瑟姆回来继承家业。母亲认为儿子是被坏女人牵绊,但斯特瑞塞与这位叫作维奥内夫人的“坏女人”接触后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小说以此为主线,情节颇多回转。“使节”在欧洲的游历使他重新思考一切,最终反而劝查德留在欧洲。查德最终是否回到美国?与维奥内夫人的关系又将如何发展?
编辑推荐
1.亨利·詹姆斯是西方现代心理分析小说开创者,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2.詹姆斯是继霍桑、麦尔维尔之后最伟大的美国小说家,备受海明威、博尔赫斯、格雷厄姆·格林等人推崇。
3.《使节》在兰登书屋评选的20世纪百佳英文小说中名列第27位。
4.《使节》是亨利·詹姆斯晚年最为成熟的写作期的峰巅之作,詹姆斯最满意的作品。
名人推荐
他(亨利·詹姆斯)在小说史上的地位,就和莎士比亚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一样稳...
《使节》讲述的是主人公斯特瑞塞作为“使节”被纽瑟姆太太从美国派出,到欧洲去带她的儿子查德·纽瑟姆回来继承家业。母亲认为儿子是被坏女人牵绊,但斯特瑞塞与这位叫作维奥内夫人的“坏女人”接触后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小说以此为主线,情节颇多回转。“使节”在欧洲的游历使他重新思考一切,最终反而劝查德留在欧洲。查德最终是否回到美国?与维奥内夫人的关系又将如何发展?
编辑推荐
1.亨利·詹姆斯是西方现代心理分析小说开创者,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2.詹姆斯是继霍桑、麦尔维尔之后最伟大的美国小说家,备受海明威、博尔赫斯、格雷厄姆·格林等人推崇。
3.《使节》在兰登书屋评选的20世纪百佳英文小说中名列第27位。
4.《使节》是亨利·詹姆斯晚年最为成熟的写作期的峰巅之作,詹姆斯最满意的作品。
名人推荐
他(亨利·詹姆斯)在小说史上的地位,就和莎士比亚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一样稳固。
——格雷厄姆·格林
我试图像亨利·詹姆斯那样保持冷静……他是一位伟大的作家。
——海明威
东西方的文学我考察过一些,编过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幻想文学选集,译过麦尔维尔、卡夫卡、布洛瓦等人的作品,但至今仍未发现较亨利·詹姆斯更为神奇的……他写戏剧不是很成功,但写小说却极为拿手,善于创造模棱两可的情节,使读者费脑筋,但也因此其作品可被永无休止地读下去。他的那些丰富的作品,写出来就是为了要人慢慢回味、细细分析的。
——博尔赫斯
作者简介 · · · · · ·
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1916),美国小说家、评论家。其父为著名神学家老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Sr.),兄弟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这样的背景大概只有德国的曼(Mann)家族可与之相匹。詹姆斯从小受到良好教育,接受其父的“世界公民”概念,常到欧洲游历,后定居伦敦。詹姆斯于1864年开始写作生涯,他以国际间人与人的关系为主要题材。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一个美国人》《一位女士的画像》《卡萨玛西玛公主》等。他的写作在晚年进入一个高峰期,陆续发表了以美国人在欧洲为题材的三部杰作:《鸽翼》《使节》《金碗》。詹姆斯丰富的创作奠定了20世纪现代文学的基石,影响了乔伊斯、伍尔芙等现代派大师,是当之无愧的现代文学先驱。
译者
袁德成,任四川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别于 1...
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1916),美国小说家、评论家。其父为著名神学家老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Sr.),兄弟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这样的背景大概只有德国的曼(Mann)家族可与之相匹。詹姆斯从小受到良好教育,接受其父的“世界公民”概念,常到欧洲游历,后定居伦敦。詹姆斯于1864年开始写作生涯,他以国际间人与人的关系为主要题材。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一个美国人》《一位女士的画像》《卡萨玛西玛公主》等。他的写作在晚年进入一个高峰期,陆续发表了以美国人在欧洲为题材的三部杰作:《鸽翼》《使节》《金碗》。詹姆斯丰富的创作奠定了20世纪现代文学的基石,影响了乔伊斯、伍尔芙等现代派大师,是当之无愧的现代文学先驱。
译者
袁德成,任四川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别于 1987-1988 、 1996-1997 、 2005-2006 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堪萨斯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约克大学等校的英文系做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现代主义文学和当代西方文学理论。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一切是绝对纯洁无暇的。在巴黎这样的场所,在狂欢的时刻,在她面前摆上价值连城的佳肴美酒,而两个人却几乎连刀叉都不去碰一下——这一切都是那位可爱的绅士特有得追求浪漫的方式,一种在金钱和情感两方面都十分大方的方式,这两样他都不缺少。还有饭后到马戏团看表演——这要便宜一些,但他也会想办法弄得它尽可能地多花钱——那同样是他追求完美的方式。那的确也会让他达到目的。他会帮她渡过这一切的,他们顶多谈论一下你和我,不会有再坏的话题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06页 -
The affair--I mean the affair of life--couldn's, no doubt, have been different for me; for it's at the best a tin mould, either fluted and embossed, with oranmental excrescences, or else smooth and dreadfully plain, into which, a helplessly jelly, one's consciousness is poured--so that one 'takes' the form, as the great cook says, and i more or less compactly held by it: one lives in fine as one can. Still, one has the illusion of freedom; therefore don't be, like me, withotu the memory of that illusion.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76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使节"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使节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使节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 条 )

每个微表情背后都是看不懂的滔滔不绝《使节》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尽管作者本人用非常细致的长篇说明,来解释自己为什么会写下这样的一部小说,但是依旧没有充分的帮助我这样的一个读者,去领会他大段大段纤毫毕现的描述背后,所希望让读者接收到的弦外之音。尤其搭配亨利·詹姆斯美国现代文学先驱的“神圣地位”,一种类似于自觉浅薄的卑微感... (展开)
一个美国富二代的欧洲艳史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作家亨利·詹姆斯开创了心理分析小说的先河,他的笔下,出现了仿佛是迷宫般的普通人的内心世界。文学的魅力就在细节里,而当思想的细节真实到难辨真假的地步时,作品无疑是成功的。 《使节》便是现代文学大师亨利·詹姆斯成熟写作期的艺术巅峰之作,是在历史上第一部得到欧洲评... (展开)
The Ambassadors(奉使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奉使记(The Ambassadors)简介: The second of James's three late masterpieces, was, in its author's opinion, "the best, all round, of my productions". Lambert Strether, a mild middle-aged American of no particular achievements, is dispatched to Paris from th... (展开)> 更多书评 8篇
论坛 · · · · · ·
未加修订的旧版重版吗? | 来自古玉 | 2018-11-24 |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购买二手书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6 )
-
W. W. Norton & Company (1994)9.8分 19人读过
-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8.2分 83人读过
-
暂时无货, 26天前曾上架
-
-
漓江出版社 (2018)7.7分 28人读过
-
每满100-50
-
Penguin Classics (1987)暂无评分 8人读过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附录——经典书目 (民主时代) (迎风追)
- 37°暖书单(二) (37°暖)
- 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弓刀)
- ▓攒▓书▓如▓山▓倒▓ (不流ᝰ雾岛夜随)
- kindle 2 (甜賽)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使节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叽咕 2018-06-24
文 笔
0 有用 luminary clock 2020-06-24
詹姆斯功力毋庸置疑,不过中译本感觉读起来不是很顺(这本书似乎确实也不太好翻),还是得读读原著。
4 有用 Yehnnig 2019-03-16
《使节》这本小说,用亨利·詹姆斯自己的话评价,也许最恰如其分:“一种空洞的把戏,一种漂亮的自欺欺人的手腕,一个夸夸其谈的记者,一个掌握了从字眼里榨出意思来的了不起的新学问的大师,因为他已经养成习惯,不耐烦将自己写好的东西读一遍,像与时间赛跑一般写作,充其量只能算是黑夜里吹口哨,他靠这个办法给自己壮胆:吹得再响些,活泼些,起劲地、长长地吹,一吹再吹,卖力地吹……”
0 有用 脏兮兮早就 2018-11-15
1 有用 灵魂对谈 2018-06-14
读詹姆斯的小说,你不会感到任何道德上的教谕,但他的故事以及将要展开的情节,却给你展现了一个人逐渐领悟道理的过程。好奇妙的阅读体验!
0 有用 vintageeeeeer 2020-11-15
让我想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最初应该是看到李欧梵在某本书上提起它,一直记着也没看。算是被作者自序吸引到,“我写这部小说只是为了让他站在花园里对他说出那段话”云云,所以读了一会儿。但看着看着就疲惫起来。法国就那么好吗(有讽刺到我自己)?哎,果然有的小说就最好只做一个可供解读的文本。
0 有用 KubFelIng 2020-10-28
意识流雏形,独特的风格奠定了亨詹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隐晦内敛的处理确实打破了我对美国文学的过往印象,但本书对欧洲的向往和人物内心的刻画让我都很难体会,亨詹把对国家文化的个人单向判断微妙地注入到一群人物当中后,人物本身就失去了吸引力,读者阅读起来就费老劲了,也许原版的文字有过人之处吧,反正从译本来看,个人认为本书地位虚高
0 有用 妙吉祥虚空藏 2020-09-26
有关意识流的专著无一例外会反复提到詹姆斯,不少人认为其为意识流的出现开辟了可能,这本经常被拿来当例子说。但读后觉得詹姆斯的确有意限制了视角,但其心里描述主要是用的心理分析psycho narration 写法,"他想“,“他觉得”这样的标签很多,心理描写手法依然比较传统。詹姆斯的心理现实主义描写的主要是上层阶级的活动,个人读起来觉得缺少共鸣,但不可否认心理呈现非常细腻,道德考量多,有点托尔斯坦的风... 有关意识流的专著无一例外会反复提到詹姆斯,不少人认为其为意识流的出现开辟了可能,这本经常被拿来当例子说。但读后觉得詹姆斯的确有意限制了视角,但其心里描述主要是用的心理分析psycho narration 写法,"他想“,“他觉得”这样的标签很多,心理描写手法依然比较传统。詹姆斯的心理现实主义描写的主要是上层阶级的活动,个人读起来觉得缺少共鸣,但不可否认心理呈现非常细腻,道德考量多,有点托尔斯坦的风格(这种人物内省和道德考量的倾向可能是导致詹姆斯被看成意识流先驱的另一主要原因)。 (展开)
0 有用 寒星渔火 2020-08-13
第二次进入,大师的自序再次让我产生反复的畏难情绪,读懂一点然后混沌再懂一点继而迷失再懂一点重又败阵但还是不想放弃…大概知道是在阐释具体而幽微的创作过程、构思步骤及个中细末,但为何如此迷蒙,有纯文学的高蹈与自说自话式的激情,放在正文前真的很有障碍感,可同时却偏偏又暗觉定要先过一遍;权且抱持着对整个小说就停留在能懂多少算多少的程度吧。可能由于整理了一下心态又或者就是捱过那个节点了序的后十来页顺利多了,... 第二次进入,大师的自序再次让我产生反复的畏难情绪,读懂一点然后混沌再懂一点继而迷失再懂一点重又败阵但还是不想放弃…大概知道是在阐释具体而幽微的创作过程、构思步骤及个中细末,但为何如此迷蒙,有纯文学的高蹈与自说自话式的激情,放在正文前真的很有障碍感,可同时却偏偏又暗觉定要先过一遍;权且抱持着对整个小说就停留在能懂多少算多少的程度吧。可能由于整理了一下心态又或者就是捱过那个节点了序的后十来页顺利多了,正文也从第四章起稍微流畅些,但往后的章节仍不时需读两遍才略显明白且伴随更多的是诸多为什么尤其是关于叙事方式上的,以及懂与混沌数度交替并存。但自十二章又较明快并渐入佳境,直至十五章才大感明朗,之后便全然沉浸字句皆享受如同漫步欣赏其美且开始生出舍不得读那么快之心,而到二十章结束已只能以惊呼来膜拜大师了。 (展开)
0 有用 赵章彻 2020-07-11
五分之三,接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