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无葬身之地 短评

热门 最新
  • 74 奔跑的狐一步步 2019-03-02 13:30:02

    和《墙》对比,同是面对死亡。 那篇是描述人在绝境下心理如何变得疯魔。 这篇则是探讨人存在的意义或是无意义。俘虏们非得努力为自己找个有意义的死亡理由才使他们甘愿赴死,尊严和生命,肉体的折磨和良心的痛苦,竟是如此令人难以抉择。他们努力让自己死得高贵,却被生的渴望所煎熬,然而一切都不被自己左右,他们终究只是群待宰的羔羊,那些无人看见地倔强挣扎与坚守,终是无力而潦草地倒在了地上。

  • 37 yinier 2019-01-14 23:15:12

    在读到审判吕茜的时候,情绪也跟随剧情至达到最高点…心中有双眼睛在流泪…一个人在拥有一定的权利以至于可以去掌控另一个人的命运时,任何借口,任何芥蒂,都可以成为谋杀的证词和理由…而弱者对生的欲念,多么的质朴简单

  • 41 1éa 2019-05-09 20:38:21

    隔离审判:他人即地狱; 死无葬身之地:在模糊未来和自我感受之间,当下的感受才是决定性的

  • 38 鳜膛弃 2020-02-26 21:03:19

    最恐惧的不是地狱,也不是他人,而是永远

  • 20 陆上言 2020-01-03 21:51:37

    2019年,22岁开始读萨特,还不算太晚,毕竟萨特28岁才开始读海明威。萨特的戏剧和达里奥福的戏剧又是两种风格,目前从《死无葬身之地》和《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对比来看,萨特或许更合我意,胜在他的哲学框架,写作于他或许是很简单的事,可能在下笔之前,他已经想好了最深处的内核。这本小册子里只有两个短剧和他的生平年表,给我的体验却和二十多万字的作品无异。哲学始终还是让人动容,即便披着文学的外衣,读者能明白自己是被什么打动了。

  • 6 lωh 2020-04-12 22:05:06

    第一篇是某“名句”他人即地狱 的出处,但这句的前提仍然是建立在黑格尔/科耶夫的主奴辩证法上的,一个意识需要另一个意识的承认(欲望欲求着他者的欲望) 在萨特那里他者总是起着否定性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主体的自由呢?这便导向了收录的第二篇的主题——置入一个极端的环境(临死前),这时行动(与之伴随的承担责任)才能带来自由。萨特似乎想表明 行动与自由在极端境况下才能得以 表现/验证,但实际的结果是,极端环境最终成了 此种自由的必须的构成要件。 比起存在主义的理念,只用对话(戏剧的形式)以及极少的场景描写,却能详尽地表现人物错综变化的心理 这是作品更优秀的地方。

  • 15 冰冷脆脆鲨 2019-09-12 11:48:53

    您的沉默灌满了我的耳朵。

  • 5 怀柔 2020-04-04 20:17:56

    他人即地狱这事儿没什么可震撼的,谁都感受过,谁也说不清楚,萨特的意思是,这事儿生来就是注定的,别抱希望,自个儿好好活。

  • 2 🧡勞小姐🧡 2022-09-26 23:32:49 美国

    -_-如果説《色戒》中的王佳芝是為了所謂的理想和主義主動獻身於革命,那麼《死無葬身之地》中的呂茜則是被迫走上祭台獻祭自己的生命。前者是集體的共同選擇,後者只是歷史的偶然。戰爭讓世界失序,讓人的存在和死亡變得毫無意義。王佳芝和呂茜就像是戰爭中的炮灰,她們的付出和犧牲隨著她們的死亡煙滅在別人狂熱的革命熱情和口號裏。她們受到的折磨是真的,可得到的承諾是假的。我們不禁要問:如果當初她們拒絕組織的安排,會有不一樣的結局嗎?我們還要問集體真的能替個人做決定嗎?一個人貪生怕死可以嗎?不做英雄可以嗎?難道人人為此而生,我便要為此而生?難道人人要我為此而死,我便要不假思索地為此送死?「人人有責」到底是「人人負責」,還是「人人免責」?而那些隱藏在集體中的個人,真的能在危難時確保自己不被別人推出去送死擋災嗎?

  • 1 🌕🌖🌗✨ 2023-01-11 10:12:10 中国香港

    存在主义是严谨而深刻的关于自由的选择。萨特哲学的智慧和张力十足的戏剧才能使得这两部作品熠熠生辉。比肩我心中最棒的剧本:莎士比亚的凯撒大帝与薇依的拯救威尼斯。 推陈出新的文学作品我看到了哲学的秩序。 昨天关于萨特的存在主义现象学第一课,我记住了教授的一句话: 如果只有物质,我们何以有文明?

  • 1 非虛構 2023-04-28 22:28:57 北京

    意志决不能成为自由的条件,它只不过是自由的精神现象。意志预先假定原初自由为它的基础,是为了能够构成作为意志的它自身。意志是由反思的决心派生或假定的。它是在动机的复杂情结和已经被自为假定了的结果的范围内产生的一种精神现象。严格地说,并不是意志是自由的,而是人是自由的。意志只不过是人的原初自由的一个表现。与事实性相联系的自由使境遇得以产生。 境遇是模棱两可的现象,在这种现象中,不可能清楚地区分什么是自由的贡献,什么是残酷环境的决定因素。这就是自由自相矛盾的原因。自由只存在于境遇之中,只有通过自由才有境遇。由于自由总是与事实 性相互渗透的,所以人对于他自己负有完全的责任。 除了我的责任与这一事实外,我对一切事情都负有责任。我是自由的,但我没有完全消除我的自由的自由。我被判定为自由。

  • 5 狄狄 2020-05-31 17:53:54

    萨特的戏剧带有很强的理念性,以致像“他人就是地狱”这样的观念比创造了这句话的那出戏剧本身还要出名。他喜欢把人物置于一种极端的环境里,诸如地狱、监狱这样呈封闭状且压力会持续累积的场所,从而逼出那个人们无法摆脱的处境,照亮这个处境:他人的在场甚至是想象中的在场,都会形成一种难以消除的干扰力,从而使人失去本真和自由,无法保持自在。透视人们在特殊环境中做选择时的心理动机,其精彩之处在于人类不同冲动的交叠、转换纤毫可见,而且,人们还会用一种冲动去掩饰另一种,然后在动机的表面覆盖上能构建意义的说辞。戏剧传统意义上的人物性格、情节之类的东西,对萨特来说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 3 抹茶拿铁 2021-09-11 18:18:01

    存在先于本质,所以首先要存在。萨特再次证明了存在主义是一种乐观主义哲学。他们在苦熬,却始终无法摆脱对生的渴望。

  • 1 周虎 2024-05-07 18:24:19 中国香港

    萨特初体验 老中be like:就因为这么一点事就蚌埠住啦?那你们的地狱还真廉价

  • 1 K.K. 2021-01-05 11:11:46

    用不着铁条,地狱,就是他人。

  • 0 劈头士》睁木 2020-01-07 22:49:15

    已购。四星半。他人即地狱,原来出自《隔离审讯》这部剧,里面还有一句:“咱们之中,每一个人对其他两个人就是刽子手。”一个意思。但《隔离》这部写得有点刻意,不如《死无葬身之地》,《死无》和萨特早期的短篇《墙》可以对看,有发展,有深入,有变化,从明显的荒谬感变得更“沉默”了。。。《死无》里埋藏的哲学我已经没兴趣了,我更在意其中对刑讯拷打的双方心理的描绘~可参考~

  • 2 zw 2020-10-04 23:12:17

    我不會愛上你:我對你太了解了。 那你要我嗎? 要。 這就行了。 人總是死得太早——或者死得太晚。然而,結束了的一生在那兒擺著,像賬單一樣,已經記到頭,得結賬了。你的一生就是你的為人,除此之外,你什麼也不是。 啊!真是天大的笑話!用不著鐵條,地獄,就是他人。 希望會使人難受的。 我哭出的是他的眼淚。 現在誰也不能再給我下命令了,因為沒有任何東西來證明我是對的。 我溜出了這個世界,可它依然是滿滿的,滿得很。應當承認我不是不可缺少的人。 正是為你受罪才好哩,否則就白受罪了。 我,就是你。你活著,等於我活著。 她的痛苦使我們接近了。你以前給予她的快樂曾使我們疏遠。今天我卻比你更接近她。 要是你招供,這將意味著他們倒是確確實實強姦了我。 我生活在期待之中;在期待中我愛過你。

  • 0 怪盜 2021-02-05 11:12:17

    他人即地狱。

  • 0 长风🔥 2020-10-17 00:29:16

    人真是很难禁得住考验啊,残酷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