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 短评

热门 最新
  • 8 村夫 2018-07-17 17:02:24

    只能读懂大概前面四分之三的部分。关于基本概念的梳理以及自由论的导论性分析,方向主旨和问题意识的澄清——特别是康德和德国理念论的基本立场的同与异,承接和启新,以及绝对者的根本含义等,特别有帮助!

  • 4 嗤嗤 2021-04-26 09:15:22

    貌似有人给译者刷一星,就和另一本谢林一样。

  • 6 abitobssesed 2019-02-14 14:23:40

    在谢林那个时代,绝对精神与自由问题是夹缠不清的问题(或者说决定论与自由的二元)。其实宗教中也无法回避自由问题。谢林一直尽量避免二元,但还是在此书技穷了。说实话我分不清费希特与谢林关于自由与必然性关系的阐述。费希特认为自由是有限的,它根基于必然性中,晚年时转向放弃自我(信仰上帝)的绝对自由。而谢林一开始就认为有限者自由,而必然性也导致自由,可以说顺从必然性也是自由。对于人来说,净化灵魂导向自由,那么顺应必然性导向恶?

  • 5 予秋 2019-02-20 22:57:47

    207恶的内在可能性

  • 1 乱眉先生 2019-01-30 20:25:39

    比薛华的译本好太多了

  • 1 🕤 2020-07-22 11:42:34

    到后面不是很清晰,但也算是有所把握,对有些观念更深入地理解,受益不少。与同时在读的观念论哲学、美学交织在一起理解,还有浪漫主义的批判,这一时期的阅读有质的变化。有几点。1.恶之必然性与神的不单纯性,2.体系之为自由的必然。泛神论的阐释也非常开拓视野,打开一种新的理解,具体来说,是否定了纯然的同一,从中也引出一种不相同的同一性,3.自由者之为自由,自身已然抽象地规定了他者,也间接着规定着自我,从而引向一种对自由的否定,观念上的。……这些还是在不够明晰的理解下的收获,还值得再精微地把握思想中的用劲之处,问题意识,谢林思想的把握等等问题……说的很混乱,还要回头再总结

  • 0 驴之羽 2020-01-27 23:12:57

    极好,需再读一遍

  • 2 苍生 2022-03-29 18:55:21

    海后来的每一部讲座作品,都保持着一种发问的试探性姿态,但这种发问无疑已经超越了问之所问者本身。讲座的魅力就在于,听众和海一同被移入那个情调空间之中,移入到历史之风的吹拂之中。谢林不仅在德国观念论的谱系中是一个独异的存在,在海的所有解读系列也无疑占据了一个重要的位置。这次的阐释无疑是海最贴近文本本身的一次,这也证明了谢林的自由论题那深邃的力道,以至于海自己的思路大部分时间都在跟随谢林那神秘漂浮的话语。阐释无疑给同时期写作的《哲学论稿》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在与谢林的对话中,海的转向之路无疑被一种光所照亮;第二开端的可能性就坐落在此在之中,在此在与存有的重新关联之中,而谢林对神-人关系、根据意志与爱意志的对反运动无疑被海看作第一开端的极限顶峰。好了,我还是需要先明白谢林在说什么,然后再来读一遍..

  • 0 AlexDao 2022-03-27 14:15:55

    从泛神论这个角度切入探讨自由的本质,又从上帝和人本身的“依据”探讨自由的开端,令人耳目一新。

  • 0 顧希韋 2022-03-19 17:10:48

    匆匆翻过。不同于某国内方家的判断,我觉得此书还是相当忠实的,甚至有些不厌其烦地做文本梳理工作。在海德格尔看来,德国理念论的最终失败集中体现在谢林自由论文中,即求体系的意志无法真正涵盖大全一体,总有根据或潜能溢出—这与舒尔茨对谢林晚期哲学转向的原因判断是一致的。但在恶的问题上海德格尔似乎更多强调其必然性,而谢林似乎还强调其在神获得其本质的建构性作用,但记不清了。很多细节没下工夫读,还得重新思考。

  • 0 IT 2022-11-13 11:20:04 北京

    思考哲学,就是思考摄影/光的书写(the writing of light)。

  • 1 Shayne 2022-11-30 15:40:24 北京

    单看文本,甚至察觉不到那是1936年。海在此格外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为了讲明白在一个艰难文本核心那并不艰难的道理,展开了特别多的辅助性讨论,并融入了自己有关存在的有限化、此之在、意志和决断的主题。后两者构成了海从康德向尼采的过渡。海的谢林解释的核心是自由与体系的关系问题,以及自由最终如何撑破体系。体系所代表的不仅是自然,更是存在神学的必然性。在谢林那里,它关乎绝对者为何要在内部分裂为根据与实存才能在永恒的生成中存在,关乎这种分裂为何始终在爱的统一中,又为何要靠在人身上的私己意志来营造爱所需的距离。在人的自由中,恶蠢蠢欲动,它是在自然中便已潜藏的主动原则,尽管它的强度总是相应于善的强度。绝对者对恶几乎是虚位以待,以给善提供踏板。善和恶的拉扯超出了道德的范畴,成了要人来决断的“急迫”的必然性。

  • 0 醉舟 2022-10-05 16:08:01 广东

    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爱——不同东西的共属一体性,而非无生气的同一性。

  • 1 🐸道德蛙蛙人🐸 2022-04-19 20:48:41

    有谁不曾为海德格谜狂呢?书中史的部分气象森严,观念论史整体,近代哲学整体,从中世纪追溯到柏拉图的整体……谢林的转折性思考被安放回不同的道路中经受崎岖,这些道路也如江海灌注到谢林之中。然而,史的追溯的“合理性”,在微妙流转着。体系是合理的,整体是合理的,本源是合理的;但是差异是歧出的,裂隙是肤浅的,不够本源的本源是懦弱的。如果说,第二部分对“恶”之分际的匡正是全书论理的内核,那么这一内核恰好宣告了此前对体系性的追求终是“体系性”地失败。无论是对诠释者,还是对本文。

  • 0 洛竹 2022-12-16 11:29:58 四川

    如果说不读论稿就不懂海,那不读这本也无法懂论稿

  • 2 非虛構 2022-06-24 00:05:37

    #購於三聯韜奮# 人變成了一種工具或可以被他人使用的器具,或僅僅成為一種客體或物。「匿名者」進入日常生活的習慣、習俗、傳統之中。他屈從於海德格爾稱之為存在的日常生活性,他不加思考地接受機械的習慣、頒布的慣例和公眾接受的日常生活傳統。匿名者又可以進而定義成平均者。在這種定義中,平均成了人的潛力的量度和創造性的最終標準。他依照一種虛假的中庸之道生活,按這種中庸之道,社會舉止是以社會地聯繫起來的平均律估價的。這就導致一種測量過程。在這種測量過程中,所有出類拔萃之處全被拉平,所有的獨創性都被弄得瑣碎平凡。公眾性是匿名者的另一種存在性質。他使自己向公眾開放,他遵從公眾的意見和要求,接受公眾的標準,因而放棄了個人的責任和應有的決定權。中性人這個詞標明被拉平的降低的自我,他按照公眾的方式思想、感覺和行動。

  • 0 Lumen44 2023-11-21 12:22:27 浙江

    but not the case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