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副标题: 自学艺术和本真性文化
原作名: Everyday Genius: Self-Taught Art and the Culture of Authenticity
译者: 卢文超 / 王夏歌
出版年: 2018-3
页数: 370
定价: 68.00
装帧: 平装
丛书: 凤凰文库·艺术与社会系列
ISBN: 9787544771788
内容简介 · · · · · ·
从亨利•达格尔的精致绘画到霍华德•芬斯特的神圣绘画,局外人艺术家的作品已经在艺术界中获得了独特的地位。尽管局外人艺术家以缺乏正式训练和位于社会边缘著称,但现如今,他们也参与进了传统的价值、地位和金钱的网络。数年来一直沉浸在自学艺术家世界的盖瑞•阿兰•法恩向我们呈现的这部《日常天才》,是对这个网络及其如何赋予艺术品价值的卓越洞见。
法恩考虑了民间艺术、局外人艺术和自学艺术之间的区别,然后探究了这个独特市场的经济学。法恩采访了策展人、批评家,并且深入到自学艺术家的家中,描绘了对这个系统而言,“本真性”是如何关键——在这个系统中,艺术家经常是那些贫穷、年老或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他们具有无拘无束的表现形式,且备受尊崇。法恩揭示了这个世界的内部运作机制,在其中,金钱、个性和价值深深地交织在一起。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位于艺术界边缘的非主流艺术类型,这种艺术甚至连其命...
从亨利•达格尔的精致绘画到霍华德•芬斯特的神圣绘画,局外人艺术家的作品已经在艺术界中获得了独特的地位。尽管局外人艺术家以缺乏正式训练和位于社会边缘著称,但现如今,他们也参与进了传统的价值、地位和金钱的网络。数年来一直沉浸在自学艺术家世界的盖瑞•阿兰•法恩向我们呈现的这部《日常天才》,是对这个网络及其如何赋予艺术品价值的卓越洞见。
法恩考虑了民间艺术、局外人艺术和自学艺术之间的区别,然后探究了这个独特市场的经济学。法恩采访了策展人、批评家,并且深入到自学艺术家的家中,描绘了对这个系统而言,“本真性”是如何关键——在这个系统中,艺术家经常是那些贫穷、年老或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他们具有无拘无束的表现形式,且备受尊崇。法恩揭示了这个世界的内部运作机制,在其中,金钱、个性和价值深深地交织在一起。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位于艺术界边缘的非主流艺术类型,这种艺术甚至连其命名都无法统一,有人称其为“民间艺术”,也有人称其为“局外人艺术”,而作者更倾向于用“自学艺术”来形容这个类型。这是一个由本真性所主导的领域,它有其独特的市场经济规律,以及完整的社会运作机制。
作者简介 · · · · · ·
盖瑞•阿兰•法恩是一位美国的社会学家和民族志学者,现任西北大学社会学教授。他著述颇丰,包括《麻烦的名声:对邪恶、无能和争议的集体记忆》、《和男孩们一起:小社团棒球和青少年文化》、《共享的幻想:作为社会界的角色扮演游戏》等。
目录 · · · · · ·
中文版前言
前言
导言
第一章 创造边界
第二章 创造生平
第三章 创造艺术家
第四章 创造收藏
第五章 创造社群
第六章 创造市场
第七章 创造组织
第八章 创造艺术界
索引
译后记
· · · · · · (收起)
"日常天才"试读 · · · · · ·
中文版前言 十年前,我出版了一本关于局外人和民间艺术世界的社会学民族志《日常天才:自学艺术和本真性文化》。正如我在这本书中所写的,人们对于这个艺术领域的命名存在争议,从很多方面来说,依然如此。创作者被视为社会的局外人么?他们反映了一个民间团体么?他们是“合法的”艺术家么?我意识到,这些艺术家有些人已经受过艺术院校的训练,而一些缺乏正式教育的艺术家很容易...
丛书信息
喜欢读"日常天才"的人也喜欢 · · · · · ·
日常天才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日常天才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 更多书评 1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chloe16 (追猫少女)
日常天才——自学艺术和本真性文化 [美]盖瑞·阿兰·法恩 【一本祛魅的书,对象是艺术。理论“破坏”了美感。但我仍相信内心对美的直接感受。】 一、导言 l 艺术界既是一个社会群体也是一个市场系统,市场系统是嵌入性的(社会关系),生产价值、打造名声以卖出作品 l 艺术家包括:艺术家、收藏者、商人、策展人 l 自学艺术一词的选择原因和界定:较少政治性 l 自学艺术与主流艺术的区别:艺术家不直接参与市场、在艺术界身份低...2019-10-16 17:21
日常天才——自学艺术和本真性文化 [美]盖瑞·阿兰·法恩
【一本祛魅的书,对象是艺术。理论“破坏”了美感。但我仍相信内心对美的直接感受。】
一、导言
l 艺术界既是一个社会群体也是一个市场系统,市场系统是嵌入性的(社会关系),生产价值、打造名声以卖出作品
l 艺术家包括:艺术家、收藏者、商人、策展人
l 自学艺术一词的选择原因和界定:较少政治性
l 自学艺术与主流艺术的区别:艺术家不直接参与市场、在艺术界身份低,其地位依赖于商人拍卖行和收藏家的选择、作品的部分意义与本真性有关(纯净的眼光)
l 美国自学艺术的历史:对美国南方的想象与建构、民间艺术展推动自学艺术的发展
l 方法论
l 书本计划:根据进程如何在社会和市场中发生分析作品如何获得价值以及创造者如何获得名声。在社会学的建构主义和互动主义传统中写作,关注意义的集体创造。
l 第一章:创造边界。边界对于一个群体兴趣领域的重要作用、标签对这个领域的道德秩序意义、界定由群体共同作出、边界的维护者是充满激情的学者和批判家
l 第二章:创造生平。作品的语境:作者的生平故事如何被创造、艺术家的生平建立了作品的本真性、赋予作品价值。
l 第三章:创造艺术家。艺术工作意味着什么?艺术家投身自我呈现的策略。身份艺术:一个人的身份是作品的一部分。种族、阶层和性别对艺术生产的影响。其中所暗示的他者性。
l 第四章:创造收藏。作品作为商品如何被重新组织和估价?人们为什么将作品挂在墙上?受教育的美国人为何会选择未受教育的邻居作为收藏?收藏与文化资本相连,收藏家既利用作品也利用艺术家来建立自己的美学和社会身份。
l 第五章:创造社群。中间商作为连接其他角色的网络节点在艺术界运作中尤其关键。但其角色并不完全纯粹,个体承担了几个角色,自身利益包含其中影响其行为实践。
l 第六章:创造市场。市场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通过嵌入的有社会意义的关系而创造的。探索其创造过程。
第七章:创造组织。探究政府和博物馆在许可这些作品及其创造者进入集体记忆中的作用。国家在艺术界的投入反映了国家官员在维护他们合法统治上的利益。博物馆通过展出宣称什么是公民应该记住和崇拜的。博物馆馆长在一个政治世界中运作。商人和收藏家系统试图通过赞助将更多的民间艺术带入博物馆。
第八章:创造艺术界。将边界、生平、艺术、收藏、社群、市场和组织机构等主题聚在一起,关注对本真性和身份(审美意趣、对他者的想象等很虚的东西)的要求是如何塑造这个艺术界的。(如何塑造一个特殊的实在的系统)
【作者没有明确界定关键词概念:自学艺术、本真性。写作非常中规中矩。问题澄清得不错。整个理论框架和论说结构有点平凡无聊。(想看现象学的人来写)】
第八章 创造艺术界
l 自学艺术依赖一种社群和一个市场。自学艺术领域是社会系统的一个缩影。
l 全书主要三个关注点:嵌入关系、多重角色、本真性政治。
l 嵌入性:市场嵌入在社会关系中,人们之间的日常交往造就了经济交易。物品的价值与公共评价联系在一起,它们建立在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与reputation相联系,包含了信任、道德和尊敬。艺术品的表现型特征,通过艺术品来展现身份的欲望,以及艺术家、收藏家、商人、策展人和批评家之间的交叉创造了一个市场,有时并不稳定。
l 多重角色:不同的角色产生不同的关系,同一时间不同角色的出现影响行为实践。
l 本真性:本真性政治对这个艺术领域极为重要。在其他生产和分配的市场中,她也很明显,如民族参观、蓝调俱乐部、发霉的古董商店或者过时的衣服商店。这是解释遗产和解释灵魂的东西。物品的本真性为购买者增光添彩,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社会中:它珍视多样性,珍视通过品味的商品标志所表现的宏大宽容。(就算连本真性也是被构建出来的,但想想现象学…哼!)
l 界限:组织和个人的系统要被看做一个社会界,就必须贴上一个标签。边界界定是一种社会现象,经常与创作者或赞助人的身份相联系,就像他与关于这个物品本身的任何事情相联系一样。领域的边界并无客观标志物。本真的自学艺术是一个局外人的领域,它表明:如果你宣称自己是一个局外人(比如,如果你认出了边界)你就已经不是了。一个社会界需要一个认知组织以及一个社会组织,来允许参与者选择行动路线。因此边界提供了解构,将内在和外在分开,创造了价值的垂直等级,将一种类型的产品与另一种类型的产品区分开来。不仅是在美学领域中,边界运作着分离和组织,在国民性、种族或阶级中也是如此。范畴体系提供了心智的明晰。(边界与“他者 ”的角度)
l 生平:我们寻找真实,但真实有许多被构建和决定的策略,这是由具有不同数量和类型的资源的人之间的权力关系早就了这样的论证。(这个作者强调资源和权力,而没有关注外部性因素。也可吧,反正是一个角度。)身份艺术因其本真性得到提升也因缺少专业性被贬低。
l 艺术:到底什么是艺术,或许对于自学艺术的研究可以回答这一问题。一系列由与艺术上握有权力和资源者建构出来的意识形态和象征相关联的物品,而对于等级的渴求驱动人们去接受和学习什么是艺术品。(受资本主义力量驱动?)对于艺术的竞争,当下多元主义的鉴赏体系将注意力吸引到了创造性产品的华丽装饰上——如作者的名声,而作者的名声又有许多判断标准。但因为自学艺术并不取决于它制作者的稳评证书,它需要不同的策略来建立价值,注入对到的纯净性或者精神需要的主张。这些不同的价值使这个艺术领域可以站在其他艺术领域旁边。(总:艺术就是大佬们创造价值,普通人为了彰显品位学习价值。本无所谓有艺术品,说它是艺术品的人多了自然就有了艺术品。)
l 收藏:当收藏品被社会的一部分视为具有价值时——它们是“流动”的,可以经常交换其他事物——一个市场就发展起来,经常围绕着一个社群。收藏的本质不仅仅是人们收集“物品”,而是在收集物品过程中,人们还获得了记忆和故事。收藏建立在交谈的基础上,它们是叙述的对象而不仅仅是眼光。收藏是一个地位游戏。在一个看重商品的社会,物品经常提供了一把进入公共身份和自我私人意识的钥匙,收藏便体现了这个过程。在身份一书中,身份不仅指创造者,也指那些展示这些作品的人。
l 社群:像所有的社会世界,这也是一个经济世界。即便社群的观念很重要,但参与是有界限的,并没有包括任何参与者的整个人生。参与者角色转换的能力会导致投资的增加或减少。
l 市场:艺术是一种独特的市场。关键是市场对嵌入的交易关系依赖到了何种程度。
l 日常天才:或许我们的美学反应直接来自于作品,但社交上的努力也让美学力量成为现实。作为一个正式的美学领域,自学艺术并没有强有力的一致认可的理论允许观察者区分品质的层次。收藏家对自己的品味不确信,这迫使他们寻找品质保证人。使这成为一个作品被认可的领域(一个可以收藏和出售的领域)的是艺术家的身份,而不是他们的作品。如果自学艺术家缺乏艺术市场中的正式文凭,那么他们并不缺乏天赋视野和智慧,这些人获得了“日常天才”这份礼物。
【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作者的问题,一些句子的意思莫名其妙,读着脑壳疼。每个章节中有很多小节,是有趣的田野资料来佐证论点,没什么弯弯绕绕,逻辑轻松简单。虽然理论框架是很平淡的理论框架,但研究对象是较有特色的民间艺术,所以也许有一些很棒的insights出现吧。等以后有兴趣了再细读。】
回应 2019-10-16 17:21
-
chloe16 (追猫少女)
日常天才——自学艺术和本真性文化 [美]盖瑞·阿兰·法恩 【一本祛魅的书,对象是艺术。理论“破坏”了美感。但我仍相信内心对美的直接感受。】 一、导言 l 艺术界既是一个社会群体也是一个市场系统,市场系统是嵌入性的(社会关系),生产价值、打造名声以卖出作品 l 艺术家包括:艺术家、收藏者、商人、策展人 l 自学艺术一词的选择原因和界定:较少政治性 l 自学艺术与主流艺术的区别:艺术家不直接参与市场、在艺术界身份低...2019-10-16 17:21
日常天才——自学艺术和本真性文化 [美]盖瑞·阿兰·法恩
【一本祛魅的书,对象是艺术。理论“破坏”了美感。但我仍相信内心对美的直接感受。】
一、导言
l 艺术界既是一个社会群体也是一个市场系统,市场系统是嵌入性的(社会关系),生产价值、打造名声以卖出作品
l 艺术家包括:艺术家、收藏者、商人、策展人
l 自学艺术一词的选择原因和界定:较少政治性
l 自学艺术与主流艺术的区别:艺术家不直接参与市场、在艺术界身份低,其地位依赖于商人拍卖行和收藏家的选择、作品的部分意义与本真性有关(纯净的眼光)
l 美国自学艺术的历史:对美国南方的想象与建构、民间艺术展推动自学艺术的发展
l 方法论
l 书本计划:根据进程如何在社会和市场中发生分析作品如何获得价值以及创造者如何获得名声。在社会学的建构主义和互动主义传统中写作,关注意义的集体创造。
l 第一章:创造边界。边界对于一个群体兴趣领域的重要作用、标签对这个领域的道德秩序意义、界定由群体共同作出、边界的维护者是充满激情的学者和批判家
l 第二章:创造生平。作品的语境:作者的生平故事如何被创造、艺术家的生平建立了作品的本真性、赋予作品价值。
l 第三章:创造艺术家。艺术工作意味着什么?艺术家投身自我呈现的策略。身份艺术:一个人的身份是作品的一部分。种族、阶层和性别对艺术生产的影响。其中所暗示的他者性。
l 第四章:创造收藏。作品作为商品如何被重新组织和估价?人们为什么将作品挂在墙上?受教育的美国人为何会选择未受教育的邻居作为收藏?收藏与文化资本相连,收藏家既利用作品也利用艺术家来建立自己的美学和社会身份。
l 第五章:创造社群。中间商作为连接其他角色的网络节点在艺术界运作中尤其关键。但其角色并不完全纯粹,个体承担了几个角色,自身利益包含其中影响其行为实践。
l 第六章:创造市场。市场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通过嵌入的有社会意义的关系而创造的。探索其创造过程。
第七章:创造组织。探究政府和博物馆在许可这些作品及其创造者进入集体记忆中的作用。国家在艺术界的投入反映了国家官员在维护他们合法统治上的利益。博物馆通过展出宣称什么是公民应该记住和崇拜的。博物馆馆长在一个政治世界中运作。商人和收藏家系统试图通过赞助将更多的民间艺术带入博物馆。
第八章:创造艺术界。将边界、生平、艺术、收藏、社群、市场和组织机构等主题聚在一起,关注对本真性和身份(审美意趣、对他者的想象等很虚的东西)的要求是如何塑造这个艺术界的。(如何塑造一个特殊的实在的系统)
【作者没有明确界定关键词概念:自学艺术、本真性。写作非常中规中矩。问题澄清得不错。整个理论框架和论说结构有点平凡无聊。(想看现象学的人来写)】
第八章 创造艺术界
l 自学艺术依赖一种社群和一个市场。自学艺术领域是社会系统的一个缩影。
l 全书主要三个关注点:嵌入关系、多重角色、本真性政治。
l 嵌入性:市场嵌入在社会关系中,人们之间的日常交往造就了经济交易。物品的价值与公共评价联系在一起,它们建立在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与reputation相联系,包含了信任、道德和尊敬。艺术品的表现型特征,通过艺术品来展现身份的欲望,以及艺术家、收藏家、商人、策展人和批评家之间的交叉创造了一个市场,有时并不稳定。
l 多重角色:不同的角色产生不同的关系,同一时间不同角色的出现影响行为实践。
l 本真性:本真性政治对这个艺术领域极为重要。在其他生产和分配的市场中,她也很明显,如民族参观、蓝调俱乐部、发霉的古董商店或者过时的衣服商店。这是解释遗产和解释灵魂的东西。物品的本真性为购买者增光添彩,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社会中:它珍视多样性,珍视通过品味的商品标志所表现的宏大宽容。(就算连本真性也是被构建出来的,但想想现象学…哼!)
l 界限:组织和个人的系统要被看做一个社会界,就必须贴上一个标签。边界界定是一种社会现象,经常与创作者或赞助人的身份相联系,就像他与关于这个物品本身的任何事情相联系一样。领域的边界并无客观标志物。本真的自学艺术是一个局外人的领域,它表明:如果你宣称自己是一个局外人(比如,如果你认出了边界)你就已经不是了。一个社会界需要一个认知组织以及一个社会组织,来允许参与者选择行动路线。因此边界提供了解构,将内在和外在分开,创造了价值的垂直等级,将一种类型的产品与另一种类型的产品区分开来。不仅是在美学领域中,边界运作着分离和组织,在国民性、种族或阶级中也是如此。范畴体系提供了心智的明晰。(边界与“他者 ”的角度)
l 生平:我们寻找真实,但真实有许多被构建和决定的策略,这是由具有不同数量和类型的资源的人之间的权力关系早就了这样的论证。(这个作者强调资源和权力,而没有关注外部性因素。也可吧,反正是一个角度。)身份艺术因其本真性得到提升也因缺少专业性被贬低。
l 艺术:到底什么是艺术,或许对于自学艺术的研究可以回答这一问题。一系列由与艺术上握有权力和资源者建构出来的意识形态和象征相关联的物品,而对于等级的渴求驱动人们去接受和学习什么是艺术品。(受资本主义力量驱动?)对于艺术的竞争,当下多元主义的鉴赏体系将注意力吸引到了创造性产品的华丽装饰上——如作者的名声,而作者的名声又有许多判断标准。但因为自学艺术并不取决于它制作者的稳评证书,它需要不同的策略来建立价值,注入对到的纯净性或者精神需要的主张。这些不同的价值使这个艺术领域可以站在其他艺术领域旁边。(总:艺术就是大佬们创造价值,普通人为了彰显品位学习价值。本无所谓有艺术品,说它是艺术品的人多了自然就有了艺术品。)
l 收藏:当收藏品被社会的一部分视为具有价值时——它们是“流动”的,可以经常交换其他事物——一个市场就发展起来,经常围绕着一个社群。收藏的本质不仅仅是人们收集“物品”,而是在收集物品过程中,人们还获得了记忆和故事。收藏建立在交谈的基础上,它们是叙述的对象而不仅仅是眼光。收藏是一个地位游戏。在一个看重商品的社会,物品经常提供了一把进入公共身份和自我私人意识的钥匙,收藏便体现了这个过程。在身份一书中,身份不仅指创造者,也指那些展示这些作品的人。
l 社群:像所有的社会世界,这也是一个经济世界。即便社群的观念很重要,但参与是有界限的,并没有包括任何参与者的整个人生。参与者角色转换的能力会导致投资的增加或减少。
l 市场:艺术是一种独特的市场。关键是市场对嵌入的交易关系依赖到了何种程度。
l 日常天才:或许我们的美学反应直接来自于作品,但社交上的努力也让美学力量成为现实。作为一个正式的美学领域,自学艺术并没有强有力的一致认可的理论允许观察者区分品质的层次。收藏家对自己的品味不确信,这迫使他们寻找品质保证人。使这成为一个作品被认可的领域(一个可以收藏和出售的领域)的是艺术家的身份,而不是他们的作品。如果自学艺术家缺乏艺术市场中的正式文凭,那么他们并不缺乏天赋视野和智慧,这些人获得了“日常天才”这份礼物。
【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作者的问题,一些句子的意思莫名其妙,读着脑壳疼。每个章节中有很多小节,是有趣的田野资料来佐证论点,没什么弯弯绕绕,逻辑轻松简单。虽然理论框架是很平淡的理论框架,但研究对象是较有特色的民间艺术,所以也许有一些很棒的insights出现吧。等以后有兴趣了再细读。】
回应 2019-10-16 17:21
-
chloe16 (追猫少女)
日常天才——自学艺术和本真性文化 [美]盖瑞·阿兰·法恩 【一本祛魅的书,对象是艺术。理论“破坏”了美感。但我仍相信内心对美的直接感受。】 一、导言 l 艺术界既是一个社会群体也是一个市场系统,市场系统是嵌入性的(社会关系),生产价值、打造名声以卖出作品 l 艺术家包括:艺术家、收藏者、商人、策展人 l 自学艺术一词的选择原因和界定:较少政治性 l 自学艺术与主流艺术的区别:艺术家不直接参与市场、在艺术界身份低...2019-10-16 17:21
日常天才——自学艺术和本真性文化 [美]盖瑞·阿兰·法恩
【一本祛魅的书,对象是艺术。理论“破坏”了美感。但我仍相信内心对美的直接感受。】
一、导言
l 艺术界既是一个社会群体也是一个市场系统,市场系统是嵌入性的(社会关系),生产价值、打造名声以卖出作品
l 艺术家包括:艺术家、收藏者、商人、策展人
l 自学艺术一词的选择原因和界定:较少政治性
l 自学艺术与主流艺术的区别:艺术家不直接参与市场、在艺术界身份低,其地位依赖于商人拍卖行和收藏家的选择、作品的部分意义与本真性有关(纯净的眼光)
l 美国自学艺术的历史:对美国南方的想象与建构、民间艺术展推动自学艺术的发展
l 方法论
l 书本计划:根据进程如何在社会和市场中发生分析作品如何获得价值以及创造者如何获得名声。在社会学的建构主义和互动主义传统中写作,关注意义的集体创造。
l 第一章:创造边界。边界对于一个群体兴趣领域的重要作用、标签对这个领域的道德秩序意义、界定由群体共同作出、边界的维护者是充满激情的学者和批判家
l 第二章:创造生平。作品的语境:作者的生平故事如何被创造、艺术家的生平建立了作品的本真性、赋予作品价值。
l 第三章:创造艺术家。艺术工作意味着什么?艺术家投身自我呈现的策略。身份艺术:一个人的身份是作品的一部分。种族、阶层和性别对艺术生产的影响。其中所暗示的他者性。
l 第四章:创造收藏。作品作为商品如何被重新组织和估价?人们为什么将作品挂在墙上?受教育的美国人为何会选择未受教育的邻居作为收藏?收藏与文化资本相连,收藏家既利用作品也利用艺术家来建立自己的美学和社会身份。
l 第五章:创造社群。中间商作为连接其他角色的网络节点在艺术界运作中尤其关键。但其角色并不完全纯粹,个体承担了几个角色,自身利益包含其中影响其行为实践。
l 第六章:创造市场。市场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通过嵌入的有社会意义的关系而创造的。探索其创造过程。
第七章:创造组织。探究政府和博物馆在许可这些作品及其创造者进入集体记忆中的作用。国家在艺术界的投入反映了国家官员在维护他们合法统治上的利益。博物馆通过展出宣称什么是公民应该记住和崇拜的。博物馆馆长在一个政治世界中运作。商人和收藏家系统试图通过赞助将更多的民间艺术带入博物馆。
第八章:创造艺术界。将边界、生平、艺术、收藏、社群、市场和组织机构等主题聚在一起,关注对本真性和身份(审美意趣、对他者的想象等很虚的东西)的要求是如何塑造这个艺术界的。(如何塑造一个特殊的实在的系统)
【作者没有明确界定关键词概念:自学艺术、本真性。写作非常中规中矩。问题澄清得不错。整个理论框架和论说结构有点平凡无聊。(想看现象学的人来写)】
第八章 创造艺术界
l 自学艺术依赖一种社群和一个市场。自学艺术领域是社会系统的一个缩影。
l 全书主要三个关注点:嵌入关系、多重角色、本真性政治。
l 嵌入性:市场嵌入在社会关系中,人们之间的日常交往造就了经济交易。物品的价值与公共评价联系在一起,它们建立在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与reputation相联系,包含了信任、道德和尊敬。艺术品的表现型特征,通过艺术品来展现身份的欲望,以及艺术家、收藏家、商人、策展人和批评家之间的交叉创造了一个市场,有时并不稳定。
l 多重角色:不同的角色产生不同的关系,同一时间不同角色的出现影响行为实践。
l 本真性:本真性政治对这个艺术领域极为重要。在其他生产和分配的市场中,她也很明显,如民族参观、蓝调俱乐部、发霉的古董商店或者过时的衣服商店。这是解释遗产和解释灵魂的东西。物品的本真性为购买者增光添彩,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社会中:它珍视多样性,珍视通过品味的商品标志所表现的宏大宽容。(就算连本真性也是被构建出来的,但想想现象学…哼!)
l 界限:组织和个人的系统要被看做一个社会界,就必须贴上一个标签。边界界定是一种社会现象,经常与创作者或赞助人的身份相联系,就像他与关于这个物品本身的任何事情相联系一样。领域的边界并无客观标志物。本真的自学艺术是一个局外人的领域,它表明:如果你宣称自己是一个局外人(比如,如果你认出了边界)你就已经不是了。一个社会界需要一个认知组织以及一个社会组织,来允许参与者选择行动路线。因此边界提供了解构,将内在和外在分开,创造了价值的垂直等级,将一种类型的产品与另一种类型的产品区分开来。不仅是在美学领域中,边界运作着分离和组织,在国民性、种族或阶级中也是如此。范畴体系提供了心智的明晰。(边界与“他者 ”的角度)
l 生平:我们寻找真实,但真实有许多被构建和决定的策略,这是由具有不同数量和类型的资源的人之间的权力关系早就了这样的论证。(这个作者强调资源和权力,而没有关注外部性因素。也可吧,反正是一个角度。)身份艺术因其本真性得到提升也因缺少专业性被贬低。
l 艺术:到底什么是艺术,或许对于自学艺术的研究可以回答这一问题。一系列由与艺术上握有权力和资源者建构出来的意识形态和象征相关联的物品,而对于等级的渴求驱动人们去接受和学习什么是艺术品。(受资本主义力量驱动?)对于艺术的竞争,当下多元主义的鉴赏体系将注意力吸引到了创造性产品的华丽装饰上——如作者的名声,而作者的名声又有许多判断标准。但因为自学艺术并不取决于它制作者的稳评证书,它需要不同的策略来建立价值,注入对到的纯净性或者精神需要的主张。这些不同的价值使这个艺术领域可以站在其他艺术领域旁边。(总:艺术就是大佬们创造价值,普通人为了彰显品位学习价值。本无所谓有艺术品,说它是艺术品的人多了自然就有了艺术品。)
l 收藏:当收藏品被社会的一部分视为具有价值时——它们是“流动”的,可以经常交换其他事物——一个市场就发展起来,经常围绕着一个社群。收藏的本质不仅仅是人们收集“物品”,而是在收集物品过程中,人们还获得了记忆和故事。收藏建立在交谈的基础上,它们是叙述的对象而不仅仅是眼光。收藏是一个地位游戏。在一个看重商品的社会,物品经常提供了一把进入公共身份和自我私人意识的钥匙,收藏便体现了这个过程。在身份一书中,身份不仅指创造者,也指那些展示这些作品的人。
l 社群:像所有的社会世界,这也是一个经济世界。即便社群的观念很重要,但参与是有界限的,并没有包括任何参与者的整个人生。参与者角色转换的能力会导致投资的增加或减少。
l 市场:艺术是一种独特的市场。关键是市场对嵌入的交易关系依赖到了何种程度。
l 日常天才:或许我们的美学反应直接来自于作品,但社交上的努力也让美学力量成为现实。作为一个正式的美学领域,自学艺术并没有强有力的一致认可的理论允许观察者区分品质的层次。收藏家对自己的品味不确信,这迫使他们寻找品质保证人。使这成为一个作品被认可的领域(一个可以收藏和出售的领域)的是艺术家的身份,而不是他们的作品。如果自学艺术家缺乏艺术市场中的正式文凭,那么他们并不缺乏天赋视野和智慧,这些人获得了“日常天才”这份礼物。
【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作者的问题,一些句子的意思莫名其妙,读着脑壳疼。每个章节中有很多小节,是有趣的田野资料来佐证论点,没什么弯弯绕绕,逻辑轻松简单。虽然理论框架是很平淡的理论框架,但研究对象是较有特色的民间艺术,所以也许有一些很棒的insights出现吧。等以后有兴趣了再细读。】
回应 2019-10-16 17:21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全场一本包邮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Univ of Chicago Press (2004)暂无评分 5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日常天才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小鲨骨头 2018-09-20
知道二十世纪初杜尚对主流艺术干的那些事儿以后,再看二十世纪末这些编外人艺术的生态圈真的很有意思。就像看喜剧。本作其实跟艺术的关系并不直接,是一种间接关系,说到底还是在聊“圈子”,聊社会组织,聊高度发达后的资本主义社会生态缩影,一个标本展示。但因为艺术,这个标本显得格外动人有趣罢了。局外人艺术的“本真性”在我看来是个伪命题,编内艺术家难道一定缺乏本真性吗?只是缺乏诠释甄别的目光而已,伯乐难有。编外艺... 知道二十世纪初杜尚对主流艺术干的那些事儿以后,再看二十世纪末这些编外人艺术的生态圈真的很有意思。就像看喜剧。本作其实跟艺术的关系并不直接,是一种间接关系,说到底还是在聊“圈子”,聊社会组织,聊高度发达后的资本主义社会生态缩影,一个标本展示。但因为艺术,这个标本显得格外动人有趣罢了。局外人艺术的“本真性”在我看来是个伪命题,编内艺术家难道一定缺乏本真性吗?只是缺乏诠释甄别的目光而已,伯乐难有。编外艺术的廉价暨经济性倒是真相了。边界模糊、参与者众的圈子最容易形成有意思的生态链,但也需要整个社会美学修养的土壤啊~国内这方面想形成成熟的生态圈(收藏家、艺术家、画廊、博物馆的有机互动)还早半个世纪呢🤔三代后再看吧~翻译减分,可以更上点心的╮(╯_╰)╭ (展开)
3 有用 观止 2018-03-09
在贝克尔艺术界的基础上,以民族志方式对美国自学艺术(又称局外艺术,素人艺术)进行了精彩研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和思考,可谓细致入微,精彩纷呈!
0 有用 陈小憨˙Ꙫ˙ 2019-01-18
艺术家的名声是由具备正式体制力量的策展人、学者和批评家塑造的,艺术是这样一个世界,在其中,地位依赖于商人、拍卖行和收藏家的选择。
0 有用 晓 2018-04-22
很精彩的一本书
0 有用 象倌 2020-01-08
书本身不赖,但对“艺术”这个词的使用真是倒人胃口(还有比“艺术”偏见更深的吗?)发发牢骚:谈论艺术的本真性是个伪命题。除非,我们连同“本真性”这个词一道怀疑。
0 有用 西多士 2020-10-17
拓展了贝克的艺术界。(我也想有五年时间做田野
0 有用 了了 2020-02-27
作者花了1/10的篇幅写了序言。每一小章里引用了各种名人话语。在加上奇怪的译本…真的是熬着读完的。觉得没有什么实质的东西。
0 有用 makzhou 2020-02-01
谜题:「在大部分行业,在一个人的只是(文化或社会资本)和对他的能力评估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训练越多,证书越多,能力越强。」而自学艺术则倒置了这个关系,「缺少正规训练」被作为本真性的核心部分。这不是基于类型或风格的艺术,而是基于身份的艺术。Fine的观点就是要理解这一身份的建构——由外部的因素塑造——以及它如何嵌入到艺术市场里去的。坦白说这很难。通过回溯,案例难免有幸存者偏差。而艺术品估值(特别是自... 谜题:「在大部分行业,在一个人的只是(文化或社会资本)和对他的能力评估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训练越多,证书越多,能力越强。」而自学艺术则倒置了这个关系,「缺少正规训练」被作为本真性的核心部分。这不是基于类型或风格的艺术,而是基于身份的艺术。Fine的观点就是要理解这一身份的建构——由外部的因素塑造——以及它如何嵌入到艺术市场里去的。坦白说这很难。通过回溯,案例难免有幸存者偏差。而艺术品估值(特别是自学艺术)有非常大的时间波动,为什么自学艺术的市场兴起又[如作者所说]消亡了呢?艺术品/媒体市场对于本真性偏好的变化又是为什么?最后,翻译的译者另一本作品要毛糙,没有书后文献,也没人名中英文对照。 (展开)
0 有用 译林出版社 2020-01-17
#艺术与社会#系列,又出了新一种!
0 有用 象倌 2020-01-08
书本身不赖,但对“艺术”这个词的使用真是倒人胃口(还有比“艺术”偏见更深的吗?)发发牢骚:谈论艺术的本真性是个伪命题。除非,我们连同“本真性”这个词一道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