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至12月,我召集并主持了四场以“都市民艺”为主题的设计文化讲堂,取得了不错的反响。所以2016年初的时候,友人张翠女士就介绍故事会文化传媒副总编辑杨婷女士约我见面,并咨询关于民艺出版选题的一些事宜。当时,故事会文化传媒正致力于重点出版项目《中华民族文化大系丛书》的编撰工作,之前也曾出版过许多台湾汉声作品。她们想在此基础上再做一些针对当下,尤其是年轻群体的民艺出版物。经过相互几番探讨,我们最后决定把方兴未艾的“手作”确定为选题方向。本书大约就缘起于此。
手作,或称手工、手造、手艺,既来源于人类原始的造物经验,也是近年来重获新生的文创概念。作为思想智慧、制作工艺和设计语言,手作在传统文化复兴和现代设计创新中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今在文化政策和商业资源的合力推动下,除了以此为业的手作匠人,还有许多设计师、艺术家、创意人和爱好者投身其间并积累了不少实践成果。历史上的手工艺在诞生之初大都与日常生活需求有着紧密的联系,工业化生产兴起以后,新的制造手段、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对手工艺传统形成了严峻的挑战。无论是以美为目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还是以实用为宗旨的日本民艺运动,都是对这种挑战的有力回应。而国内在50年代以后,传统手工艺被以“工艺美术”或“特种工艺”的名义限制在某种特定的语境内解读,逐渐变为了材珍艺绝的观赏品和收藏品,也就脱离了广泛和基本的生活需求。目前,各级政府都在花大力气发掘和振兴“非遗”项目,希望通过抢救、保护、传承、再造的种种举措,能够让这些沉淀了中华民族精神气质和文化基因的超凡技艺重新回归到现代生活之中。与这种自上而下的宏大视角不同的是,本书更关注那些自下而上的乃至隐匿于日常生活中的微小作为。我们更愿意将这些个人化的、自发性的手作形态看作是一颗颗坚韧的种子,以此来勾勒出一张以新兴民艺精神为导向的城市生活网络。所以本书的22个选例并不将历史价值和技艺水准作为唯一准绳,而是从更具都市特征的生活基本面入手,通过具有创新自觉和生活态度的品类和项目展现出真正鲜活的手作文化。
本书的编撰体例不同于一般的访谈记录。我们是在每个精选案例的多次采写过程基础之上,以第一人称的视角重新撰稿,并经访谈对象确认后才刊布于众。希望这样的做法能为读者提供一种更为凝练、流畅和准确的阅读感受。本书的编撰过程得到了许多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尤其是担任推荐人的各位设计师、策展人、媒体人、艺术家和学者,他们为本书提供了关键性的采访线索和极有见地的观点。当然,最应该衷心感谢的是故事会文化传媒的编辑团队。在富有书香的绍兴路上,与杨婷、汪冬梅和王睿等编辑朋友们一边午餐,一边讨论书稿的时光令人感到非常愉悦。可以说,没有她们的诚意、远见和耐心,就不会有这本书的问世。
———————————————————— 本书收录的手作工作室、手作项目和手作人共计22个(位): xiaoxiao小小工作室 OSHADAI哦纱玳 GUOXU郭许 i.c.ology/c'est si BON 马良工作室 Wo&World艺术空间 YINGSTAR工作室 印物所 再造衣银行Reclothing Bank 不华 手羊毛工作室 顽童锔 KKtP/KIROIC/Kinkleworkshop 若谷手作 Dewpearl 作物 HAN pure handmade JOYDIVISION Kreuzzz 澄怀格物 Lunéville Fete workshop&store
———————————————————————— 排序依据是什么?你们猜猜看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