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说到筹划本书时,有两组关键的推荐人给予了重要帮助,之所以称之为“组”,是因为他们的推荐面向比较一致,或多或少有一些联合的意味,由这两组衍生出来的推荐人、手作人、手作项目大概可以占到一半。顾青女士和谢品华先生就是其中的一组。
顾青现在的身份是独立策展人、高岭KAOLIN陶艺平台联合创始人。我们认识的时候,她正担任城中热刊《创诣Grand Design》的主编。记得她有一次征求对《创诣》的看法,当时的我也不太能体恤纸媒生存之不易,反正就是乱七八糟说了一大堆意见。然后顾主编就说,张老师,你来写个专栏吧。我说,好啊。话音未落,《创诣》就停刊了。2014年后,顾青又担任了《私家CIRCA》的主编,令这本期刊的内容编辑和美术水准有了长足进步,但最终还是没熬过新媒体的冲击。现在回头想想,她所为之努力过的这两本杂志在“立足本土,推介新人”这一点上取得了很多成绩。五六年前,愿意发表本土新人作品和观点的公众平台还是很少,这事需要担当和情怀,也有一定风险。关于这一点,曾担任《创诣》和《私家》美术编辑的韩杰在书里会有更真切的回忆。
顾青之所以愿意秉持这种价值观,我想和她出道于《青年视觉》有一定关系。陈逸飞时代的《青年视觉》给过很多年轻人机会,主导权易手后,当年的骨干们有一支汇合于《新视线》,还有一支去了《家居廊》,顾青就是后者。由于钟情陶瓷,她和应健、区汝明在2012年又携手创办了高岭KAOLIN陶艺平台。作为一名资深文艺青年,顾青还有个特别爱好是诗词创作,一开始我还以为她是随便写着玩的,结果有一次遇到沪上诗词名家王铁麟老师,他听说我认识顾青,就对她在学习过程中所展露出来的天赋一通猛夸。我后来又读了一些她的发表作品,才知道王老师所言不虚也。
要不是她太忙了,顾青可能比我更适合担任本书的作者,我也是通过她认识谢品华先生的。谢总在设计商业和文艺策展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新岱(中国)是最早涉足国际设计产品代理的中国机构之一,具有寻访和代理上百个国际民艺与设计品牌的经验积淀,大家在商场和集合店里见到的国外民艺作品和设计产品很多都是由新岱代理的。谢总是台湾人,公司在苏州,在大陆耕耘多年,很熟悉上海的设计师群体和手作发展状况,也致力于代理国内设计商品进入海外渠道。在朋友圈里,他是最有文化的生意人,经常三更半夜分享累牍连篇的读书笔记和深刻的现象思考,关心社会,一丝不苟。
他们是一组充分理解本书选例标准的推荐人,准确而高效。顾青推荐的是代岛法子女士,一位旅居上海多年,在日常生活中贯彻实践手作精神的日本老太太。谢品华推荐的是戴娣女士,一位在家居布艺领域“一意孤行”的设计师,也是我的前辈校友。她们的共同特点是热爱生活,注重家居用品的精神表达,产品和人格高度统一,那份独特的产品性格令人过目难忘,在这座城市里甚至都很难找到相似和接近的样本。本书中,可由顾青女士和谢品华先生串联起来的其他人还包括:刘铭译、刘菘迈(i.c.ology/c'est si BON)、韩杰(HAN pure handmade)、龚斌(若谷手作)、童维成(顽童锔)、王臻(推荐人)、汤白(推荐人)、杜俊(推荐人)、牛安(推荐人)。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