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常江博士这部《中国电视史:1958—2008》的问世,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这是因为距离第一部对中国电视业发展演进的历史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学术著作,即郭镇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中国人民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付梓出版以来,我国已有近30年无人从事中国电视史的总体性研究。在这30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电视业也早已一改最初平实、朴素的面貌,而成为拥有巨大财富的文化产...
果然是从瀚如烟海的史料中钩沉改革的线索,与当年郭镇之的方法却是两个极端。在惊叹于资料详实的同时,也不由得羡慕其优渥的研究环境。另,期待常江老师能再版此书,并压缩提炼出更富岁月洗磨的作品。
真的将制度史的变迁与文化研究还有批判思想都融在一起,真的可读性跟启示性很高,虽然有点厚,但是真的很好看。感恩!
分阶段编年体的电视历史。纪实、审美、规训的话语,三性统一的变形?市场的隐形。
一直很敬佩做历史研究的人,能沉下心在卷帙浩繁的史料中梳理逻辑,撰写成文。如常老师所说,现在做历史研究,难点不在于缺乏材料,而在于材料太多…我想互联网史的研究者也会感同身受。这本书又不不同于传统的新闻史研究(缺乏理论视角),而是以福柯的话语分析为取经,勾勒出中国电视纪实、审美、规训三者交织的历史。触摸那些过往的碎片,还是有不少启示的。不过,中国电视史这一过于宽泛的主题,也让书写的逻辑时常淹没在材料中... 一直很敬佩做历史研究的人,能沉下心在卷帙浩繁的史料中梳理逻辑,撰写成文。如常老师所说,现在做历史研究,难点不在于缺乏材料,而在于材料太多…我想互联网史的研究者也会感同身受。这本书又不不同于传统的新闻史研究(缺乏理论视角),而是以福柯的话语分析为取经,勾勒出中国电视纪实、审美、规训三者交织的历史。触摸那些过往的碎片,还是有不少启示的。不过,中国电视史这一过于宽泛的主题,也让书写的逻辑时常淹没在材料中,至于常老师后记中提到的“更大的理论野心”,我认为是尚未能实现的。 (展开)
常江老师,卡密萨马😢
> 24人在读
> 166人读过
> 290人想读
订阅关于中国电视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买驴子 2019-05-06 20:39:50
果然是从瀚如烟海的史料中钩沉改革的线索,与当年郭镇之的方法却是两个极端。在惊叹于资料详实的同时,也不由得羡慕其优渥的研究环境。另,期待常江老师能再版此书,并压缩提炼出更富岁月洗磨的作品。
0 有用 呜呜呜呜 2023-09-20 16:57:54 广东
真的将制度史的变迁与文化研究还有批判思想都融在一起,真的可读性跟启示性很高,虽然有点厚,但是真的很好看。感恩!
0 有用 Mr. Curiosity 2018-08-10 09:49:52
分阶段编年体的电视历史。纪实、审美、规训的话语,三性统一的变形?市场的隐形。
1 有用 白垩纪 2022-03-29 12:39:25
一直很敬佩做历史研究的人,能沉下心在卷帙浩繁的史料中梳理逻辑,撰写成文。如常老师所说,现在做历史研究,难点不在于缺乏材料,而在于材料太多…我想互联网史的研究者也会感同身受。这本书又不不同于传统的新闻史研究(缺乏理论视角),而是以福柯的话语分析为取经,勾勒出中国电视纪实、审美、规训三者交织的历史。触摸那些过往的碎片,还是有不少启示的。不过,中国电视史这一过于宽泛的主题,也让书写的逻辑时常淹没在材料中... 一直很敬佩做历史研究的人,能沉下心在卷帙浩繁的史料中梳理逻辑,撰写成文。如常老师所说,现在做历史研究,难点不在于缺乏材料,而在于材料太多…我想互联网史的研究者也会感同身受。这本书又不不同于传统的新闻史研究(缺乏理论视角),而是以福柯的话语分析为取经,勾勒出中国电视纪实、审美、规训三者交织的历史。触摸那些过往的碎片,还是有不少启示的。不过,中国电视史这一过于宽泛的主题,也让书写的逻辑时常淹没在材料中,至于常老师后记中提到的“更大的理论野心”,我认为是尚未能实现的。 (展开)
0 有用 春風的異邦人 2021-08-23 12:30:09
常江老师,卡密萨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