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兔子有所思》的原文摘录

  • 五六十岁的人会记得,过去我们找一本书多么困难。如果读到一本好书,常常会忘记一切,沉浸到书中,唯恐把它读完。那种阅读带给我们的后果完全不一样。现在可读的东西太多了,无法回避,想挡在视觉之外都很困难,带来的危险磨平我们闵穗的感知力,割伤我们深刻的思维力,这才是可怕的 。 (查看原文)
    长江新世纪 2赞 2018-03-22 15:14:13
    —— 引自第184页
  • 在各种欲望都被撩拨起来的当下,有的人也许并不需要一起参与,因为这时候恰恰不是“贵在参与”,而是个人的持守。数字时代,时间比想象的还要快上十倍,于是像陶渊明那样珍惜时间、对时间那样敏感,或许才是最重要的。这时候的人生大事,当然不再是精明的博取。我们用来阅读和劳动的时间、安静和安顿自己的时间,都已经很少很少了。 (查看原文)
    长江新世纪 1赞 2018-03-22 15:27:51
    —— 引自第91页
  • 我不太看重时新的流行文字,不太注重时代潮流。语言在每个时期都是有自己的“时代语调”的,这种语调作家应该躲开。这对我来说一般不是问题,因为我是一个自言自语、自给自足的写作者,无论语言好还是不好,大致还是自己的说话方式。 (查看原文)
    长江新世纪 2018-03-20 09:23:35
    —— 引自第61页
  • 一度被很多人追随的肤浅文字要褪色是很快的,虽然不能简单地说它们吸引的全是乌合之众,但这一部分人真的没有记忆和诠释能力,他们无法将自己喜欢的文字转达和扩大,更不能创造性地转化和想象。他们驾驭不了这个过程。所以只是很短的时间,那些作品的“轰动”就消散了。杰出的作家只面对细微而敏慧的读者,他们自己就像一架词语的粉碎机。 (查看原文)
    长江新世纪 2018-03-20 09:35:29
    —— 引自第194页
  • 经典的反面是庸俗和粗野的欲望的呻吟,它们依附于物质主义,服从于商业主义,灵魂无经纬,头顶五星空,心底失律令。哲学家所说的“生本能”和“死本能”,二者对创造和毁坏的左右,其实是有道理的。毁坏确实需要垂死的心理,这是一种本能。疯狂的破坏,得过且过,这是它。而所有美好的创造都是生的希望和欢乐,是最大的仁善和馈赠。“死本能”是一种现实存在,它时而占据上风,牵引我们的世界,让人一起滑向没有希望的绝望。 (查看原文)
    长江新世纪 2018-03-27 13:33:09
    —— 引自第221页
  • 纯粹的爱深不见底,它可以将烦人的俗腻、渺小的私利和机会主义一扫而空。纯粹是一种美,一种品质,令人回味不已。 (查看原文)
    豆友201649572 2021-03-08 16:48:16
    —— 引自章节:林子深处的声音
  • 怎么对待贫穷,怎么忍受折磨,怎么面对权贵,怎么处理最难以处理的“自尊”。 (查看原文)
    豆友201649572 2021-03-08 16:48:16
    —— 引自章节:写作者的源路
  • 最高的轻蔑是无言,甚至连眼珠都不转过去。——鲁迅 (查看原文)
    豆友201649572 2021-03-08 16:48:16
    —— 引自章节:文字的河流
  • 万松浦开坛十ー年了,基本上达到了原来的设想。当年觉得中国的大批量常规教育之外,还需要书院这样的个性化教育。面对少数人施行的特殊教育,在这个时代是有意义的。教育和其他事物一样,许多时候也有个多元并存的生态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书院不是搞一点建筑,花一点钱请人讲讲学,存些书,取一个名字,挂上一块牌子,更不是将过去废弃的书院从外形上恢复起来,这都不是书院。书院的三个要素(独立的院产、主持人、独有的理念)中,最重要的还是主持人。这个人必须稳定持久地与书院结成一体,有知识学问资格,更重要的是还要有自己的学术理想与人文情怀,有自己的世界观。有了这样一个人,其他都好办。钱穆的新亚书院当年在香港困难极了,门面毫不堂皇,租了几间房子,学生躺在楼道上睡,照样对中国文化做出了极大贡献,培养出了一些重要的人物。 现在建书院的实在不少,其实几乎有什么真正的书院。风雅下取这样的名字,为这个雅兴花一点钱,这个太容易了。这反而是有害的。万松浦的院长如我也不合格,但我知道书院是什么。 (查看原文)
    豆友201649572 2021-03-08 16:48:16
    —— 引自章节:文字的河流
  • 选择陶渊明来解读,不是为了倡导现代的“逃离”和“疏离”,正好相反,是为了强调人要有直面生活的勇气,强调人的真实。 (查看原文)
    豆友201649572 2021-03-08 16:48:16
    —— 引自章节:记得住的日子
  • 写作是快乐的,是尽兴尽情的事情。把真性情掩藏起来的写作定是痛苦和艰涩的。如果有一天写得艰涩了,就一定是顾忌太多了,是掩去了真性情,是做着极不快乐的工作,那也就没有希望了。 (查看原文)
    豆友201649572 2021-03-08 16:48:16
    —— 引自章节:记得住的日子
  • 一颗诗心跳动着,世界就会生机盎然。 (查看原文)
    豆友201649572 2021-03-08 16:48:16
    —— 引自章节:记得住的日子
  • 不能停止写诗,因为诗才是文学的核心。 (查看原文)
    豆友201649572 2021-03-08 16:48:16
    —— 引自章节:记得住的日子
  • 诗通向心灵深处。离开了诗的写作,就会枯槁。 (查看原文)
    豆友201649572 2021-03-08 16:48:16
    —— 引自章节:记得住的日子
  •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安静和悟想实在是太重要了。 (查看原文)
    豆友201649572 2021-03-08 16:48:16
    —— 引自章节:“发海”的声音
  • 杰出的作品应该是一片文字的海洋,它也会“发海”,但那声音不是来自某一朵具体的浪花,也不是突然的暴发,而是一种藏于深处的、很内在的某种力量。 (查看原文)
    豆友201649572 2021-03-08 16:48:16
    —— 引自章节:“发海”的声音
  • 通俗而不庸俗,平凡而不平易。 (查看原文)
    豆友201649572 2021-03-08 16:48:16
    —— 引自章节:“发海”的声音
  • 写作和修行的关系倒是存在的,任何工作都会有这样的一种关系存在,只要足够投入,专一地做下去,对人的身体和精神就会发生好的作用。当然工作当中会遇到矛盾、劳累,遇到个坎儿过不去,会磨损生命。但总的来讲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尽可能纯粹地从事自己的专业,总是好的。世界上还没有比纯粹专一的工作更有利于生命的了。无所事事对于生命的保存并没有好处,就像过劳对身体没有好处一样。用心地工作、愉快地工作、纯粹地工作,肯定对生命是有帮助的。为什么反复强调“纯粹”二字?因为无论做什么,只要是纯粹的,世俗物欲对人的磨损オ会少ー点。那些大音乐家、大文学家、大画家,凡是纯粹地做一项工作的,抵抗磨损的能力就更强。个芜杂的人,一个机会主义者,一个满脑子都是功名利禄的人,并不会幸福和健康。 (查看原文)
    豆友201649572 2021-03-08 16:48:16
    —— 引自章节:“发海”的声音
  • 佛教是无神论,好多人却以为信佛就是信神。 (查看原文)
    豆友201649572 2021-03-08 16:48:16
    —— 引自章节:“发海”的声音
  • 一个民族的希望还在于阅读,在于教育。一个民族不阅读,真的没有未来,也很难谈得上坚定的信仰。貌似有信仰的人,实际上也会很愚昧,因为没有基本的文化素质。用读书来改造一个民族太困难太遥远,但是唯有这个办法还可靠一点。我们发动一场社会革命,像“文革那样迅速地改变社会和文化,结果产生了多少野蛮、血腥和荒诞。中国的希望在于全民阅读,每个人都读书,这是最了不起的事业。这样贯彻几十年上百年,一定会看到一个面目一新的民族。不停地发动革命,远不如持久地号召阅读。 (查看原文)
    豆友201649572 2021-03-08 16:48:16
    —— 引自章节:“发海”的声音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