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诗艺术与辨体 短评

热门
  • 15 默语生 2018-10-28 19:49:28

    干货太满,断断续续细读半年,也难说能吸收融会几分。当年说自己野路子学诗,字句篇章多数瓣香老杜而成,读完葛老师此书,才知道当初那点零碎心得实在是流于皮毛,差得太远了。本书用功之深实在令人敬仰。杜诗浑涵万状,偶得一鳞半爪,又岂足自高自大。

  • 15 陆钓雪de飘飘 2019-06-10 00:03:21

    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这个唐代大抵也可以去掉。他的诗歌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如地负海涵、包罗万汇,形成了宏博精深、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诗圣”的杜甫,为中国的人文精神树立了忧国忧民的百世楷模,为中国的诗歌艺术建立了沉雄博大的最高典范。但是从宋代到明清诗论中,批评杜诗艺术的声音夹杂在对杜诗的赞美中,一直不绝于耳。这与中国诗学批评中的门户之见以及崇尚“天分”与“学力”这两种审美标准的争议有关,也与许多论者对杜甫各体诗歌开拓创新的意义认识不足有关。葛老师通过研究杜甫的五古、长篇七古、短篇五七古、五律、七律、五排、五绝、七绝这几类体式,从各种视角进入了杜诗的即今即古、极通极变、 挚爱深情——“文章千古事,得失存心知”。虞集说三百篇经而杜史也,然风雅绝响,唯杜公得之,史而能经,无往不在

  • 11 Dududu自己玩 2018-07-20 22:32:37

    辨体研究,尤其是对杜诗七古歌行、七律、五律风格特点的阐发,非常精彩。对风格源头的上溯和与盛唐诗风的对照颇见功力。吹毛求疵地说,杜诗向下对宋诗的影响在书中呼之欲出,却完全放过未予讨论,略遗憾。

  • 9 事有難言齋主人 2020-01-22 15:55:54

    精微深细,偶或觉得少几分喝破诗心的快意。葛老师剖判诗体,藉节奏与原理切入,另辟蹊径,能自树立,可谓分开两片天灵盖,浇下一盆冰雪水,极得沉潜耐性。

  • 8 穿匈国 2019-06-30 10:52:31

    杜甫是「尽得古人之体势」,葛老师对杜甫的体式研究也「集大成」,是在充分考查先秦以来各体诗歌表现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范式曾直接启发我写出硕论。写诗不像冻冰块,形状大小各随模子;选择某种体式,也就选择了某种情感结构、表达方式,杜甫显然深明谙此道。

  • 3 牧人乃夢_ 2020-04-14 16:45:15

    规规矩矩,莫若称作“杜诗辨体赏析与集评”。从辨体的角度而言,溯源性的分析并不深刻,横向的体裁对比也略显模糊。尤其是面对杜诗这种千汇万状的样本,连篇累牍的赏析性文字反显得虚弱无力。

  • 1 风萧萧 2019-09-01 12:43:58

    杜甫在活着的时候,他诗歌的光芒被群星璀璨的大唐诗人遮住。杜诗的流传与后世韩愈、元稹、白居易有关。可见能载入文学史,除了自身艺术魅力。也与后世的审美取向有关。而审美导向又多是由既身居高位又文采斐然的文人把控。所以(* ̄m ̄)

  • 6 芸暖書薌 2020-06-15 11:02:39

    每次读完葛晓音先生的书/论文都很振奋,且能真切感受到我们这个学科存在的合理性。

  • 1 Joseph 2024-08-20 16:31:30 江苏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 1 云谁之思 2024-04-28 10:59:17 广东

    基于诗体本身的研究鉴赏,尤为难得。第一章“杜诗艺术的历史评价和争议焦点”真是绝好的文献综述。

  • 1 虫兑 2024-03-17 14:50:02 浙江

    读毕此书,愈觉体式研究方为研究正道。

  • 1 扶风 2024-01-10 01:00:53 黑龙江

    把辨体精神落实到具体的作家身上,可以说是模范之作,层层叠叠揭露出杜甫溯源挺立、开拓新变的诗学史地位,点一字而通万句,对表现功能的探寻已臻化境,自见功力。无论作为读者还是写作者都大有启发。模式看起来简单,但做起来自然不简单,对文本的细读和深入分析也令人击节,承自陈怡焮先生的地方很明显,我尤其喜欢解《登楼》《阁夜》二诗。一定要挑剔的话,全书基本分体写成,偶有平淡重复处,当不同体裁用于同一功能或展现出近似风貌时往往不再加以辨析,或者有些诗作特点不与体裁关联紧密,显得有些泛泛之论。

  • 1 朝徹见独 2023-12-24 16:30:32 广东

    细且深,辨体的功夫源于对诗歌演变的透彻认识和对杜诗文本非常贴合的理解。是我非常值得学习的一种学术规范。

  • 1 White Egrets 2023-10-24 20:54:47 山西

    回答了“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和“子美集开新世界”两句话。各个辩体太精彩,借此明白老杜诗体究竟独造在了什么地方。而五七律的一些解读更是拍案,可以反复琢磨的经典。

  • 1 momo 2023-10-09 19:10:44 江苏

    梳理的很清晰。

  • 1 勉之 2023-09-04 11:33:36 新加坡

    重读(这本我有纸质!(。>∀<。)

  • 1 凝碧 2023-08-30 08:50:44 黑龙江

    写出了一种转动传统的力量感,“独造”、“变体”、“创调”,这是诗人行动的身姿。

  • 1 王敬轩 2023-06-27 00:06:15 江苏

    胜义纷披,美不胜收

  • 2 籀门 2020-11-18 23:01:23

    唉,每首诗都分析地这么好……

  • 1 发条banana 2024-07-06 11:09:53 辽宁

    失意困顿的遭际、缺乏同道的寂寞、对理想和操守的坚持、对世俗的洞彻和鄙视,是他们产生孤独感的共同原因。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