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开篇引用齐努亚·阿契贝《国家与流放》就定了后殖民文化研究的基调了,没想到香港和上海在大中原的心态下也成了流亡群体,遭到重庆方面和殖民方面的双重边缘化。于是我却对文化研究产生了一种暧昧的态度。
虽是电影史的学术著作,但立意新颖语言生动,本书不仅仅叙述了三四十年代上海与香港两地电影错综复杂的互涉互影,也不仅仅让人们从不同于<中国电影发展史>的角度重新思考张善琨和川喜多,更重要的是跳脱出二元思维的研究方法。孤岛时期的娱乐片正是通过"有意地非政治化具备了重要的政治意义"。1.抗战和叛变的二元论概念隶属于本质主义的范畴,将某一特定历史下所有人类经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质化为一套简单的模式。选择不是来自妥协和懦弱的让步,而是来自对生命多样性的认可。2.中心中有边缘,边缘中亦有中心。3.本土身份是相对于他者的自我意识,是主体相对于客体时产生的,即通过和他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定义了"自我"的概念。
作者严词驳斥了“香港文化沙漠说”,的确啊,用鼻子想一想都知道,香港怎么可能会是文化沙漠呢?要是没有香港这块“文化沙漠“,估计这四十年长大的一大半年轻人会崩溃。另,沦陷双城的电影从业者两头不是人的窘境也是需要正视的。二元对立的划分方式极其粗暴,并且是思维僵化的表征。本书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大中原心态”,前一段去新疆的时候我也鲜明感受到跳出这种心态的可能性,维持这种心态本身就不健康。
“失语者”,边缘城市,战时电影
一个是大中原心态视野中的文化沙漠,一个是民族主义话语中失节的他者,前者陷落于英国殖民政府与内地文化精英的双重边缘化处境,后者则困于日本与大后方的政治审判中,双城之间的联结真正成就了“东方好莱坞”的建构-转移-重建,唯有钩沉单一线性历史中所掩埋、所潜抑的部分,以复线的历史观捕捉时代话语下的散失,才或可迫近所谓历史真相。PS:张善琨在中影史书写中也不可避免地被边缘化,但在这里终于可以一窥“电影大王”的宏图。
后殖民主义的视角。上海之于重庆大后方成为他者,香港有之于上海成为他者。描述“大中原心态”的善恶二元化分话语统治下,被掩埋的上海殖民时期与香港电影,以及电影作为文化产品在公共空间中同政治的暧昧关系。感触很深的一点是,和当下的电影境况相比,70年了我们真的没走多远......唉......
起碼對我來講囖,呢本書俾到嘅最大啟迪就係,無論係想要了解自己呢座城市,定係隔岸文學嘅沿革同今日嘅處境的話,或者首先都不得不回轉頭去關註翻一個問題:應該如何理解當年嘅淪陷區。
“大中原心态”、《木兰从军》焚烧的解读,张善琨的双重敌化都很有启发。全书观点一句话概括:不能以善恶二分的简单判断去处理沦陷区及其电影创作,也不能以娱乐来苛责,相反,非政治化的娱乐可能正是某种不认同的政治诉求
p145,应是黄曼梨;p160,应是冼玉仪;p231,把袁美云误植为袁梅云,北大社的校对形同虚设…… p206,惊现朱西宁的名字,却没读过那篇文章
史料运用和文本分析都很好,果然下力气。
分章节的内容上有些重叠
我就想说为什么搜不到条目 找它的时间都够我再读一本了 最后在银幕艳史相关读物里找到的
今天看其实很多观点已经不言自明了,但在这本书出版的时候还是很有创建性的,看了下出版时间,2008年,香港回归十周年,那时候大陆和hk还真是蜜月期啊。话说回来,书里以电影行业的变迁对于香港和上海之间的关系给出了说明,如何去看待沦陷区的娱乐片,其实仔细想想,过去的一板子打死和如今一些人的极力反拨都算不上公正,因为这很容易忽视掉商业逻辑在其中的作用,首先是娱乐片——而娱乐本身算不算对于日帝的抵抗,这就见仁见智了,不过在我而言是算的,明确这一点再去看《万世流芳》这些电影会稍微清晰一些。而书中的“大中原心态”怎么去理解,其实这点不单在hk有,在东北也是有的,中原指的应该是以左翼为代表的一些五四继承者,而绝非地理意义上的,这点也应该厘清。傅葆石的这本书,恰恰就是把hk和大陆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从香港、上海双城纽带关系出发,跳脱二元化的非此即彼理念,关注边缘化的孤岛电影和大中原心态下的香港电影。解构电影史上的陈旧看法,严谨客观的再现了“他者”在夹缝间的艺术创作。
补充空白历史
大中原心态,被玷污的他者,双重敌化,无关政治的娱乐通过有意地非政治化具备了重要的政治意义(apolitical entertainment that was deliberately depoliticized became significantly political)。重述香港上海早期电影史。来不及做笔记了,下次再借。
我适合看历史书
很好。
太难得看到一本不一样的关于上海和香港电影的书了。方法统一,焦点明确,联系对照,产业,意识形态,身份,都是国内学者爱谈还谈不清的东西。没有史料照搬堆砌,看着非常舒适且有收获。
喜欢华人学者的客观、中立
> 双城故事
9 有用 Manchild 2012-04-18 13:51:08
开篇引用齐努亚·阿契贝《国家与流放》就定了后殖民文化研究的基调了,没想到香港和上海在大中原的心态下也成了流亡群体,遭到重庆方面和殖民方面的双重边缘化。于是我却对文化研究产生了一种暧昧的态度。
8 有用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2012-04-14 12:20:20
虽是电影史的学术著作,但立意新颖语言生动,本书不仅仅叙述了三四十年代上海与香港两地电影错综复杂的互涉互影,也不仅仅让人们从不同于<中国电影发展史>的角度重新思考张善琨和川喜多,更重要的是跳脱出二元思维的研究方法。孤岛时期的娱乐片正是通过"有意地非政治化具备了重要的政治意义"。1.抗战和叛变的二元论概念隶属于本质主义的范畴,将某一特定历史下所有人类经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质化为一套简单的模式。选择不是来自妥协和懦弱的让步,而是来自对生命多样性的认可。2.中心中有边缘,边缘中亦有中心。3.本土身份是相对于他者的自我意识,是主体相对于客体时产生的,即通过和他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定义了"自我"的概念。
4 有用 海阔天空祝沽笙 2019-12-01 08:45:50
作者严词驳斥了“香港文化沙漠说”,的确啊,用鼻子想一想都知道,香港怎么可能会是文化沙漠呢?要是没有香港这块“文化沙漠“,估计这四十年长大的一大半年轻人会崩溃。另,沦陷双城的电影从业者两头不是人的窘境也是需要正视的。二元对立的划分方式极其粗暴,并且是思维僵化的表征。本书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大中原心态”,前一段去新疆的时候我也鲜明感受到跳出这种心态的可能性,维持这种心态本身就不健康。
2 有用 谋杀游戏机 2012-07-22 16:57:26
“失语者”,边缘城市,战时电影
2 有用 簌簌从 2024-01-22 17:34:39 四川
一个是大中原心态视野中的文化沙漠,一个是民族主义话语中失节的他者,前者陷落于英国殖民政府与内地文化精英的双重边缘化处境,后者则困于日本与大后方的政治审判中,双城之间的联结真正成就了“东方好莱坞”的建构-转移-重建,唯有钩沉单一线性历史中所掩埋、所潜抑的部分,以复线的历史观捕捉时代话语下的散失,才或可迫近所谓历史真相。PS:张善琨在中影史书写中也不可避免地被边缘化,但在这里终于可以一窥“电影大王”的宏图。
3 有用 A。 2013-03-24 13:36:51
后殖民主义的视角。上海之于重庆大后方成为他者,香港有之于上海成为他者。描述“大中原心态”的善恶二元化分话语统治下,被掩埋的上海殖民时期与香港电影,以及电影作为文化产品在公共空间中同政治的暧昧关系。感触很深的一点是,和当下的电影境况相比,70年了我们真的没走多远......唉......
2 有用 零羊 2011-06-08 11:22:41
起碼對我來講囖,呢本書俾到嘅最大啟迪就係,無論係想要了解自己呢座城市,定係隔岸文學嘅沿革同今日嘅處境的話,或者首先都不得不回轉頭去關註翻一個問題:應該如何理解當年嘅淪陷區。
3 有用 叉 2017-11-28 08:50:36
“大中原心态”、《木兰从军》焚烧的解读,张善琨的双重敌化都很有启发。全书观点一句话概括:不能以善恶二分的简单判断去处理沦陷区及其电影创作,也不能以娱乐来苛责,相反,非政治化的娱乐可能正是某种不认同的政治诉求
1 有用 Bon 2023-12-10 22:11:41 北京
p145,应是黄曼梨;p160,应是冼玉仪;p231,把袁美云误植为袁梅云,北大社的校对形同虚设…… p206,惊现朱西宁的名字,却没读过那篇文章
2 有用 猫栗子二 2013-05-05 20:23:23
史料运用和文本分析都很好,果然下力气。
0 有用 七七|烂柯人bot 2011-03-14 14:45:25
分章节的内容上有些重叠
1 有用 MONOTONOUS 2021-04-26 14:43:10
我就想说为什么搜不到条目 找它的时间都够我再读一本了 最后在银幕艳史相关读物里找到的
3 有用 兰陵 2021-06-18 14:47:47
今天看其实很多观点已经不言自明了,但在这本书出版的时候还是很有创建性的,看了下出版时间,2008年,香港回归十周年,那时候大陆和hk还真是蜜月期啊。话说回来,书里以电影行业的变迁对于香港和上海之间的关系给出了说明,如何去看待沦陷区的娱乐片,其实仔细想想,过去的一板子打死和如今一些人的极力反拨都算不上公正,因为这很容易忽视掉商业逻辑在其中的作用,首先是娱乐片——而娱乐本身算不算对于日帝的抵抗,这就见仁见智了,不过在我而言是算的,明确这一点再去看《万世流芳》这些电影会稍微清晰一些。而书中的“大中原心态”怎么去理解,其实这点不单在hk有,在东北也是有的,中原指的应该是以左翼为代表的一些五四继承者,而绝非地理意义上的,这点也应该厘清。傅葆石的这本书,恰恰就是把hk和大陆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1 有用 大马猴 2019-09-03 17:18:13
从香港、上海双城纽带关系出发,跳脱二元化的非此即彼理念,关注边缘化的孤岛电影和大中原心态下的香港电影。解构电影史上的陈旧看法,严谨客观的再现了“他者”在夹缝间的艺术创作。
0 有用 樱桃瘦丸子 2011-09-13 22:01:59
补充空白历史
0 有用 李子鲤|Lilith 2009-12-01 22:37:03
大中原心态,被玷污的他者,双重敌化,无关政治的娱乐通过有意地非政治化具备了重要的政治意义(apolitical entertainment that was deliberately depoliticized became significantly political)。重述香港上海早期电影史。来不及做笔记了,下次再借。
0 有用 马西嘿嘿嘿 2011-07-13 21:48:34
我适合看历史书
0 有用 Mango 2008-08-18 11:00:15
很好。
1 有用 可听可读 2022-02-19 11:50:54
太难得看到一本不一样的关于上海和香港电影的书了。方法统一,焦点明确,联系对照,产业,意识形态,身份,都是国内学者爱谈还谈不清的东西。没有史料照搬堆砌,看着非常舒适且有收获。
1 有用 懒球 2021-11-08 14:31:37
喜欢华人学者的客观、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