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革以文》的原文摘录

  • 本书欲置章太炎这一时期的思想于全球史的视野之中。“全球 史”之第一层意思是,将20世纪第一个十年章太炎的思想及政治置 于国际政治格局之中。比如,章太炎思想及实践与英国、印度政治的 关系,尤其印度的问题一直为章太炎研究中一个不太被留意的问 题。の本书也旨在探讨20世纪第一个十年章太炎思想的复杂性。 方面章太炎主流的叙述表现出他超越狭隘民族主义的思想特质,另 方面,章太炎也在个别文章中高调鼓吹“排满”甚至不无汉族中心 的民族主义的一面。②当然后者也是时代要求和时代局限所致。这 也展示了章太炎种族革命话语中对西方种族话语的吸收甚至利用。这也与他对现实政治的考量与需要有关。但是,章太炎在东京时期 的文章主调有着浓郁的超越国家、民族的色彩。本书无意回避章太 の留意到章太炎思想中“印度”的作用的,是坂元弘子的论文「章炳麟における伝統の創造」。坂元论文主要留意到章太炎的佛教思想重构中的“印度”因素。坂元弘子 「連鎖する中国近代の“知”』所收,东京研文出版2009年版,第106-115页。而本书主要关注的是章太炎所认知的现实中的印度。 ②章太炎这方面的叙述甚为个别,主要集中在其论文《中华民国解》(《民报》第十五号,1907年7月5日)。这方面的批判,见上面坂元弘子论文,坂元弘子連鎖する中国近代の“知”所收,第115-119页;以及氏著『中国民族主義の神話」,东京岩波书店2004年版,第76-82页。以及佐藤「清末における民族問題の一側面」,『愛知教育大学研究報告人文・社会科学四十五号(名古屋爱知教育大学,1996年)。另一方面,张志强从章太炎“历史民族”“政治民族”与“无生主义”出发,试图证明章太炎的汉民族主义经由“排满”的环节而最终超越“排满”的狭隘性,汉民族主义只是其“物各付物,不齐而齐”的... (查看原文)
    ZZZZZ 2赞 2020-03-10 15:15:53
    —— 引自章节:二、 “文”与复数的清季革命
  • 而试图挑战这一教科书常识的解释的,比如有日本的中国史学家沟口雄三教授(19322010)。①他在《辛亥革命的历史个性》一文中认为,实现革命的主要势力并非传统型的叛军或异族军队,而是蓄积于民间的“各省之力”(简 ①沟口雄三:「辛亥革命の歴史的個性」,思想」2006年9号(总第989期)。增订中译版见沟口雄三撰,拙译《辛亥革命新论》,收入《中国的历史脉动》(沟口雄三著作集)(乔志航、龚颖等译,三联书店2014年版)。值得留意的是,汉语论文是对日文版反复改写后的版本(见中文版译者按,第296页)。 (查看原文)
    ZZZZZ 1赞 2020-03-09 17:18:38
    —— 引自章节:二、 “文”与复数的清季革命
  • (接上页)1980-1981年版)的评论,请参考张玉法《辛交革命史论》,第1-48页。附带指出,就革命与改良二元对立的问题,黄克武也明确指出,辛亥革命是革命党与立宪派 同酿成的共和大业。黄克武:「清末から見た辛亥革命」(青山治世译),辛亥革命百周年纪念论集编辑委员会编:『総合研究辛亥革命」,东京岩波书店2012年版,第92页 2011年,武汉、北京等地举行了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研讨会,在一本从数百篇汉语论文中 挑选出来翻译的英文论文集的序章中,周锡瑞( Joseph W。 Esherick)的《导论》概述了两 岸尤其大陆近年的辛亥革命研究史,该导论可以说是辛亥革命研究史、解释史的最新总 yi2-(Joseph W。 Esherick, "Introduction, in Joseph W。 Esherick and C X。George Wei 〈魏楚雄〉eds。, China: How the Empire Fell,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14pp。1-16)。周锡瑞指出,近年辛亥革命研究新动向的特点之一是将关注点从革命派向改良派转移,以相对化孙文中心和革命派中心的晚清史观,并且将注意力转向所有当事方之间以及社会、经济与政治发展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周氏尤其强调近年研究的特点之一是对晚清政权的重新评价(p。9-10)。该文集的头三篇论文都可视为质疑改良与革命二元对立叙述框架的论文。其中戴鞍钢的《改良派的尴尬》通过同时代史料解读显示了新政如何反而推动了革命,革命如何在新政带来的新环境中酿成(p。19-35)李振武的《督抚与省咨议局》则描述了清廷、督抚和从地方绅士中抽选的省咨议局之年(尤其督抚与咨议局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展示了督抚与咨议局对宪政理解的不同以及由此引发的冲突,因为督抚在成立咨议局上作用重大... (查看原文)
    ZZZZZ 2020-03-02 16:31:53
    —— 引自章节:总论
  • ②比如,日本哲学家柄谷行人将庸俗的马克思解释称为“马克思主义”,以区分马克思本人的思想,他尤其强调后者的“共产主义”非目的论色彩。柄谷行人:『トランスクリティーク:カントとマルクス』之「序文」,岩波现代文库2015年版(首刊2000年)赵京华译:《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查看原文)
    ZZZZZ 2020-03-04 19:22:33
    —— 引自章节:总论
  • 关于语言与意识形态形构之间的关系,请参考于治中(意识形态的幽灵)。这是汉语圈不多见的关于德法俄思想家意识形态理论的系统而有深度的论著 (查看原文)
    ZZZZZ 2020-03-07 00:52:43
    —— 引自章节:二、 “文”与复数的清季革命
  • 称“一省之力”)。亦即各省独立,正拜成熟至可以独立的“一省之力” 所赐。沟口认为,16、17世纪明末清初的“乡里空间”乃是“地方公 论”展开的空间,其规模由明末县一级扩充至清末省的范。“一省 之カ”成熟的轨迹,亦是地方力量扩大、充实的过程。沟口视之为明 清乡村材自治(乡治)结构长期演变的结果。然而,在沟口看来,这一传 统的轨迹却被现代化史观或革命史观所遮蔽,因此隐而不见。沟口 雄三谨慎地区分传统的“乡治”与清末从日本流入的西方“地方自治” 概念。他认为中国传统的“多治”指的是善堂、团练、保甲、行会、宗族 活动等,“乡治”循“地方的公事、活动由地方为之”的原则。在这 篇沟口晚年的论文中,他强调辛亥革命乃是省级层面之“乡治”的成 熟状态 与沟口观点有些类似的辛亥革命解释,来自美国的中国史研究 者周锡瑞 loseph W。 Esherick),其解释远早于沟口。类似观点亦见于执 教于北美的同一时期的汪荣祖的论文。①周锡瑞以两湖为例指出,辛 亥革命由一个西方文化的、城市的、改良派的上流阶层所领导,这阶层的“新政改革”非但未能避免革命,反而带来了革命,而革命之火 且被点燃,为了追求社会安定,继续推行新政,这一阶层又不得不更靠近革命,“新政”在此意义上对中国现代史进程有着根本作用周锡瑞指出,城市改良派上流阶层所领导的1898年的湖南改良活动、全国范围的“百日维新”、1900年以汉口为中心的天折的自立军起 O Joseph W Esherick, Reform and Rewolution in China: The 1911 Reolution inHunan and Hubei,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6... (查看原文)
    ZZZZZ 2020-03-09 17:26:05
    —— 引自章节:二、 “文”与复数的清季革命
  • ④如改良派知识分子裘廷梁在1898年的文章《论白话为维新之本》(原载无锡白话报,见《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梁启超的《论幼学》(1897年1月3日)(《饮冰室合集》第一卷,中华书局2006年版),等。 (查看原文)
    ZZZZZ 2020-03-09 23:05:33
    —— 引自章节:二、 “文”与复数的清季革命
  • 关于晚清白话文运动与走向人民的关系,李孝悌的(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67,199年5月:又河北教育出版社20年版)是目前笔者读到过的不多见的这方面的系统研究。 ②李孝悌:《胡适与白话文运动的再评价:从清末白话文的发展谈起》,载《胡适与近代中国》,台湾时报文化出版社1991年版。又见于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第5页 ③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第5-6页。 (查看原文)
    ZZZZZ 2020-03-09 23:12:09
    —— 引自章节:二、 “文”与复数的清季革命
  • 在女性平等意识、妇女解放问题、作为两性关系的恋受问 题上,“五四”新文化运动较之晚清也在程度、规模上蔚为大观。除此 以外,“五四”新文化运动也在如下问题上显出与晚清思想运动的巨 区别,比如儿童问题、对传统的全面否定、十月革命影响下的马克 思主义传播、与之相关的经济角度的阶级社会分析意识以及政治角 度的阶级解放意识、劳工神圣论、(排他性)白话文的国策化、基于西方翻译概念的“文学”亦即白话文新文学的确立及实践、白话文学术的确立、人民文学概念的弘扬、革命与农民的关系等等,皆与晚清文化运动有着重大区别。尤其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晚清占据主流的复古的新文化运动主张,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变为旁流,中国的传统渐渐成为整个中国危机万劫不复的罪人。“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清季思想文化运动的区别,恰恰是建立在与清季思想文化运动的关联、发展之上的,因为晚清准备了“五四”,而“五四”与晚清的不同是一系列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环境急剧变化的结果,尤其是共和之梦破碎的结果。在此意义上“五四”新文化运动也是自太平天国以武力为主的革命以及西力东扩以来漫长的清季革命的构成部分。 总之,强调晚清的文化革命,也是为了复原被压抑的晚清以来革命的多元性。在清季革命中,章太炎占据了中心位置,而他的革命更是思想的、“文”的革命。这是本书的基本立场。 (查看原文)
    ZZZZZ 2020-03-09 23:30:04
    —— 引自章节:二、 “文”与复数的清季革命
  • ①置晚清革命于全球史脉络中此一新的研究动向之成果,近年有如下的论文2012年出版于日本的论文集『総合研究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百周年纪念论集编辑委员会编,东京岩波书店2012年版)中收录的论文,如村田雄二郎「序章グローバルヒストリの中の辛交革命」(《序章全球史中的辛交革命》)、狭间直树「東アジアにおける“共和”思想の形成」(《东亚之共和思想的形成》)、裴京汉( Bae Kyoung-han)「東アジア史上における辛亥革命」(青山治世译,《东亚史中的辛亥革命》、马敏「中・日・米実業団体間の交流」(吉田建一郎译,《中日美实业团体的交流》),等等。又比如2013年出版于日本的论文集『辛亥革命とアジア」(《辛亥革命与亚洲》,大里浩秋、李廷江编,东京御茶之水书房2013年版)所收录的论文中,同样也反映了这一研究动向。如入江昭的演讲現代世界史の中の辛亥革命」(《现代世界史中的辛亥革命》)、金凤珍( Kim Bong-jin)「辛亥革命と韓国独立運動」(《辛亥革命与韩国独立运动》)、下斗米伸夫「辛亥革命とロシア・ソ連」(《辛亥革命与俄国/苏联》、崔志海「米国政府と辛亥革命」(《美国政府与辛亥革命》)、王晓秋「辛亥革命の世界的意義」(《辛亥革命的世界性意义》),等等。李盈慧的论文《清末革命与东南亚各国独立运动》「清末革命と東南アジア各国の独立運動」,仲井阳平译,孙文纪念会编『辛亥革命の多元構造」所收,东京汲古书院2003年版)也反映了晚清革命与东南亚独立运动的关联,是全球史语境中的革命。前面提及的DonC. Price的著作《俄国与中国革命的根源:1896-1911》( Russia and Roots of the ChineseRevolution,1896~1911)处理的是俄国民粹派革命对晚清革命的影响、晚清革命的俄国因素,这无疑也证明了晚清革命的全球史语境。此外,王柯编、樱井良树等执... (查看原文)
    ZZZZZ 2020-03-10 12:26:20
    —— 引自章节:二、 “文”与复数的清季革命
  • 同时,清末以“文”为手段的革命,也多少得益于近代由印刷技术的发达而带来的出版业的发展,因为它形构了“大众”的主体。这正是语言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日本的东京地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某种意义上说,主张改良的海外言论基地主要在紧邻东京的横滨。康有为本人的改革思想与明治日本的关系,早有多种专著论及,此处不赘。①早在1889年3月18日,广东籍的康有为便借助以广东华侨为主的华侨力量在横滨创立横滨大同学校。1901年至1904年间,偏于改良的五份杂志中的两种(《清议报》《新民丛报》)在横滨出版,其余在上海出版;而同一时期的革命派杂志与书籍,如《国民报》《游学译编》《大陆X新湖南X湖北学生界《浙江潮X童子世界》《江苏》等,除《大陆X童子世界》外,都在日本出版。1907年中国人在日本创刊的杂志为二十一种,较该年在中国出版的杂志为多。S在东京的出版册数 ①汉语论著比如朱忆天:《康有为的改革思想与明治日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年版);日文著述甚夥,如坂出祥伸:『康有為一一ユートピアの開花」(东京集英社,195年版),村田雄二郎:『康有為と東学」(孔祥吉、村田雄二郎:「清末中国と日本」所收,研文出版2011年版)等。 ②《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三卷,张相、王忍之编,第6、9页。 ③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94页。 亦十分可观,其中革命派杂志《浙江潮》第一(1903年阴历一月)至第四期(1903年阴历四月)三版共五千册,第五(1903年阴历五月)至六期再版为五千册,第七期(1903年阴历七月)亦为五千册。①以省为单位的留学生群体所创办的冠以省名的革命杂志成为主力之一。鲁迅曾发表系列重要论文的《河南》(1907年12月至1908年12月,共九期)即为例。其他发行于东京的革命杂志,以1905年至1907年为例,... (查看原文)
    ZZZZZ 2020-03-10 12:46:52
    —— 引自章节:二、 “文”与复数的清季革命
  • 出,如叶文心教授所留意的那样,章开沅、严昌洪两教授所主编的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纪念文集《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显示出如下新的动向:首先,作为历史变化的推动力量,思想的觉醒取代了阶级的利益(这符合笔者视晚清革命同时为思想文化运动的立场);其次,革命的遗产并非在于昭示革命是如何发生的,而在于因之而导入的共和思想及共和制度;最后,之前认为武装起义及宣言是二个预告新时代到来的划时代的大事件,而现在则转而认为更早之前的重要变化才是促使传统的帝国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化的要因(这与本书视晚清革命同时也是为以“文”为手段的革命,以及强调这场革命与之前的太平天国起义等与帝制崩之间的连续性的立场,也有一定的相通之处。)②日 (查看原文)
    ZZZZZ 2020-03-10 12:52:35
    —— 引自章节:二、 “文”与复数的清季革命
  • ②の叶文心(Wen- Hsin Yeh):「辛亥革命史の歴史叙述と中間層」(岩间一弘译),辛亥革命百周年纪念论集编辑委员会编:『総合研究辛亥革命」,第573页。 (查看原文)
    ZZZZZ 2020-03-10 12:52:35
    —— 引自章节:二、 “文”与复数的清季革命
  • 与地方精英合作,以 间地方精英的权力反而得到更大的扩大。孔飞力关于乡绅(地方精 英)的研究当然也是在上述研究的发展线上的(他关于绅士[ gentry]或 精英[ elite。,或译为名流]的定义比张仲礼的“钟士”为广,主要指的是在各种各 样的社会组织拥有一定权力与名望的精英层,其中又分为国家精英[ national eie]与地方精英[ provincial elite],因此其定义是一种功能性定义②)。韩国中国史家闵斗基在1973年出版的研究虽然在绅士与太平天国的关系上涉及有限,但是在绅士(生监)的政治层面上着墨甚多,也是一本出色的强调绅士与晚清革命关联的著述。上述研究与同时代日本关于乡绅研究的结果都高度吻合,凸显了地方自治传统与晚清革命的密切关联,表明地方精英的成长对晚清的革命有着实质的意义。在此意义上,完全可以说,太平天国革命与晚清革命是密切关联的。 最后,太平天国革命与晩清革命的连续性更表现在晚清各当事方都不同程度地共享了以太平天国之乱为鉴,对可能出现的大规模的暴力破杯尽力回避、克服的意图。晚清襄助段棋瑞兴办北洋陆军 O Philip A Kuhn, Rebellion and Its Enemes in Late Im berial China: Militariz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1796-1864,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ress, 1980 ②Ibid。,p。3-4。 ③闵斗基:「中國近代史研究:紳士層의思想과行動」,首尔一潮阁1973年版。该书收人六篇论文。除(清代社会的生员监生层(生监)(第21-50页)外,另外三篇直接涉及晚清革命:《清代的政治封建论》(第89-136页)、《晚... (查看原文)
    ZZZZZ 2020-03-10 14:05:47
    —— 引自章节:二、 “文”与复数的清季革命
  • 20世纪80年代对青年学子影响至巨的著名思想家李泽厚先生与著名文艺批评家刘再复先生于1995年出版的对谈录《告别革命》,在反思革命的暴力性上有其意义。①但是,该书首先并没有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多元性或复数性,其所指的“革命”只是武装的、暴力的革命(这一中国革命认识为一般人所共有,因此这一不足也可视为笔者的苛黄),而且该书的思想前提基本是在“革命”与“改良”的二元对立中高扬改①李泽厚、刘再复:《告别革命:回望二十世纪中国》,香港天地图书公司1995年版。 良(必须承认,即使在当今,这一立场亦为相当多中国知识分子所认同,甚至 类似立场便见于冯友兰[1895-1990]《中国现代哲学史》L1990]一书。因此, 笔者这一评述亦可视为苛责)。事实上李泽厚先生与刘再复先生的对谈 集延续了晚清“革命”与“改良”的二元对立框架。在这一框架下李泽 厚先生的立场在许多场合似乎更倾向于康有为(康有为研究者千春松也许是第一个留意到康有为与李泽厚的关联的一一他指出康有为是李泽厚 最为持续重视和发生兴趣的思想史人物①)。另一方面也必须认识到,革命之所以可以将暴力加以美化、合理化,是因为革命具有巨大的伦理性,可以因此赋予暴力以道德的外貌一一这正是反革命也喜欢自诩为革命的原因之一。在此意义上,甚至可以悖论性地说,革命的20世纪也是伦理以暴力方式展露自身、实践自身的世纪。缘此也可以反过来说,“告别革命”固然告别了革命所蕴含的暴力性,但同时也带有告别革命的伦理性的危险。告别伦理,当然不可能是李泽厚先生刘再复先生的本意。但是,悖论的是,在革命话语及其植根的意识形态被告别的同时也就意味着革命的伦理性也将被告别。正是在此意义上,非暴力的以“文”为手段的革命便成为我们观察“告别革命”话语以及革命本身的另一有效视角。 无独有偶,我们在民国时代的鲁迅那里,也看到了拒绝“告别革命”的一面(译见本书第四编)。... (查看原文)
    ZZZZZ 2020-03-10 14:13:58
    —— 引自章节:二、 “文”与复数的清季革命
  • の小林武指出,章太炎《五朝法律索隐》的要旨之一,在于批判唐律赋予官僚法定特权,同时因儒教的长幼尊卑而有不同的法律运用,因而章太炎主张抑制富人。②章太炎对中国法制史的态度,也体现了他作为复古的新文化运动者在法律思想方面的复古以求新的志向。这也说明他的复古并非是意识形态导向或偏执狂式的唯古是复,章太炎的“复古”立足于对古典学术、思想批判性理解之上,以及对现实的文化、政治、伦理的判断之上,是批判“古代”的“复古”。同时,这一植根于利民、平等思想的观点,也与其法律典章现代化的意图直接相关。 二、“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史重构与“复古”的新文化运动 在学术思想上章太炎也体现了以复古为革命的清季思想革命特 ①这方面论述,請参考小林武:『章炳麟五朝法律索隱」の歷史的位置」,『中国研究集刊总第五十六号,2013年5月,第146-166页。 ②小林武:『章炳麟五朝法律索隱の歴史的位置」第148页。 (查看原文)
    ZZZZZ 2020-03-12 20:21:39
    —— 引自章节:一、 制度典章现代化与“复古”的新文化运动
  • 总论75点。在中国学术史、中国思想史上,章太炎批判汉代董仲舒以来儒学 中心的中国学术思想传统叙述架构,而高扬更为古老的先秦诸子学并认为儒家虽尤为重要,但也只是诸子学中重要的一员,而非唯一,由此为被压抑千年的诸子学之复兴而振臂一呼。诸子学的复兴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汉学演化的内在逻辑,尤其源于17世纪与18世纪儒学对宋明理学经典阐释的批判①(正因为如此,子热在江户日本出现,正是批判幕府官方儒学之宋学的结果,而且,江户日本的简子热远早于乾隆嘉庆年间的荀学热②)。对于偏向汉学的章太炎来说,振兴诸子学,也是甚为自然的。下( 章太炎复古的新文化运动,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先秦诸子学的资源,尤其是葡子、庄子的哲学资源、也是作为诸子之一的儒学走向现代过程中的重要人物。有关这一点,章太炎以及刊行于上海的《国粹学报》,正是晚清诸子学运动最为重要的存在。晚清诸子学的重构正与中国士人对西学的融会贯通直接相关。这一性质,一如《国粹学报》第一年乙已第九号《社说X(光结三十一年D905年)所言:“诸子之书,其所含义理,于西人心理、伦理学社会、历史、政法、一切声光化电之学,无所不包,任举一端,皆有冥合之处,互观参考,而所得良多。故治西学者,无不兼治诸子之学。”章太炎亦尝言:“原来我国底诸子学,就是西洋底所谓哲学。”①章 ①张源:《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寻求秩序与意义》,第13页 ②笔者曾经从汉字圈学术史角度,整理、比较过清朝与江户日本的荀学热。见拙著“文”与日本学术思想:汉字圈1700-1900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第58-91页。 ③《国粹学报》第一年乙已第九号《社说》,光绪三+-(1905)年。邓实、黄节主编《国榨学报,广陵书社200年影印本第三卷,第11-11页 ④章太炎:《在四川演讲之九:研究中国文学的途径》(夏丐尊记录,《宗圣学报》第三卷二册... (查看原文)
    ZZZZZ 2020-03-13 15:26:24
    —— 引自章节:二、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史重构与“复古”的新文化运
  • 民国建立以后,就柳亚子与新文学的关系而言,新文学方面的 胡适在1916年《白话文言之优劣比较》中曾揶揄南社的“名土诗”, 认为杨杏佛的白话诗远胜之。①旅美期间的胡适对南社多有攻 。②柳亚子也在1917年4月25日所刊之《与杨杏佛论文学书》中 直言胡适“所作白话诗,直是笑话”。③但是,有史料显示,柳亚子事 实上至少在1924年以后在文学上便转向赞同新文学,一反他以 前对白话文的批判。比如1924年6月16日致昌天民信中便对 新南社成员、后来任国民党政府立法委员的文友吕天民(吕志伊,字旭初)攻讦新诗表示不以为然,信中也对时任国民党中央监察院 委员的友人张继(年来)反对自话文颇有做辞,这一态度在 1930年代变得更为明显。如1935年12月“上海中文拉丁化研究会”所发起的《我们对于排行新文字的意见》中,柳亚子与蔡元 培、孙科(1891-1973)、鲁迅、郭沫若(1892-1978)、陈望道(1891197)等一起为开头的几个签名者。所谓“新文字”,就是拉丁化 的汉字(汉字音)。虽然此举大概与其时救亡运动的氛围不无关系,也与近现代的声音中心主义不无关系,但柳亚子毕竟曾是国学保存会成员。也许这也是顺理成章的变化,因为早期南社人虽然认同复社、幾社的明末传统,但又同时又渴望参与以西方为代 ①胡适:《胡适留学日记》(四),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46-47页。 ②林香伶:《南社文学总论》,第561页。 ③收于中国革命博物馆、上海人民出版社编:《柳亚子文集・磨剑室文录》上册,第451页。 ④《柳亚子文集・书信集录》,第51-52页。 ⑤倪海曙:《中国拼音文字运动史简编》,时代书报出版社1948年版,第139141页 (查看原文)
    ZZZZZ 2020-04-19 05:22:53
    —— 引自章节:二、 章太炎与柳亚子——清季革命青年导师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 耐革 以文 表的“世界”,①而这一“世界”的主流是由拉丁、罗马字母构成的。 亚子等许多早期南社人主张“复古”,其实更多是政治层面的 “复明”而已。他们的“南方性”是在这一层面上的。由此亦可癞y 东即 太炎以及邓实、黄节与早期南社人之间的重大差别或断裂(を 方面颇有建树的朝扑安应是一个例外)。 列诗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知识分子带来的重大影响之一,就是为 谋求某种国际化,而建构某种新的国家认同。②一如徐国琦所出 “民族主义的国际主义”( nationalist internationalism)或“国际主义的民 族主义”( ( internationalist nationali)成为谋求国际化的中国民族主义 的新的认同。③在新的时代氛围中,“国粹”“复古”势必成为边缘,从中 不难想象章太炎、国学保存会的命运:国学、复古,不再成为年轻读书人 的身份认同的内容,取而代之的,是更易于“翻译”或“接轨”西方的新文 学的白话文,甚至拉丁化、罗马化文字,被认为更容易与“现代”“世界” 文明"等新的价值相连。这些新的价值成为年轻一代追求新的身份认同的重要构成。章太炎、南社一代的民族主义中尚可见的夷夏之防意识,此时已经荡然无存,也算是与时俱进。口语、西化文体等,意味着中国进一步既是被迫又是主动地自我纳入这一西方军事和文化所主导的 ①关于这一点, Rebecca Karl的著作标题清楚地说明了世纪之交包括南社在内的中国民族主义是如何处于全球化语境中世界的相互联系性之中。前引 Rebecca Karl the World m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becca Karl著作的题目,并非别出心裁。陈... (查看原文)
    ZZZZZ 2020-04-19 05:23:10
    —— 引自章节:二、 章太炎与柳亚子——清季革命青年导师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 第一编章太炎与中国国内的清季革命青年159 世界体系。于是,现代性与文化的自我殖民之间也就有了不易清洗的 复杂关联。“南方”以及其面对的“北方”,这些关键词越来越不足以说 明世界。迨至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章太炎弟子如鲁迅、钱玄同 (1887-1939)等纷纷出走,这也即是从传统出走。也有如周作人者,努力快别这一传統却又不得不与之若即面若离,柳亚子等清季革命青年 已经慢敬章太炎而远之,又更何说”五四”背年?三、作为中国史结构的南方”及其再生产 作为“方法”的“南方 总而言之,清末的”“南方”话语,首先当然是一个空间概念。从国内的层面看,是一个区别“北方”对抗北廷的话语装置其次,清末 的“南方”又是一个时间概念。它有着“南明”历史”“传统”“造民”等 意涵。此外,这一“南方”话语也是在全球空间(gule中的空间配置实践。这一全球空间当然也是19世纪第一次全球化资本主义、殖民主义语境中的空间。晩清“南方”这一空间配置实践所表现出来的,也是文化上学术上与“西方”的差异性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这 南方”空间,也是国族空间( national space)的隐喻。假如说“南方也与体现了辛亥革命之动力之一的地方之力相呼应的话,①清末的“南方”话语其实在有着国族色彩的意义上又是有着一定人工性、建构性的“地方”话语。②这一国族空间直接见于清末的国学话语,也直 ①前引沟口雄三论文《辛亥革命新论》,《中国历史的脉动》所收。 ②类似的地方性,也见于清末民初如“广东文化话语”之类的“地方”话语的虚拟性,因为这一地方话语无非又是以国族话语为前提的。关于清末民初的“广东文化”话语的建构,见程美宝:《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三联书店2006年版。 (查看原文)
    ZZZZZ 2020-04-19 05:23:31
    —— 引自章节:二、 章太炎与柳亚子——清季革命青年导师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