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页)1980-1981年版)的评论,请参考张玉法《辛交革命史论》,第1-48页。附带指出,就革命与改良二元对立的问题,黄克武也明确指出,辛亥革命是革命党与立宪派
同酿成的共和大业。黄克武:「清末から見た辛亥革命」(青山治世译),辛亥革命百周年纪念论集编辑委员会编:『総合研究辛亥革命」,东京岩波书店2012年版,第92页
2011年,武汉、北京等地举行了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研讨会,在一本从数百篇汉语论文中
挑选出来翻译的英文论文集的序章中,周锡瑞( Joseph W。 Esherick)的《导论》概述了两
岸尤其大陆近年的辛亥革命研究史,该导论可以说是辛亥革命研究史、解释史的最新总
yi2-(Joseph W。 Esherick, "Introduction, in Joseph W。 Esherick and C X。George Wei
〈魏楚雄〉eds。, China: How the Empire Fell,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14pp。1-16)。周锡瑞指出,近年辛亥革命研究新动向的特点之一是将关注点从革命派向改良派转移,以相对化孙文中心和革命派中心的晚清史观,并且将注意力转向所有当事方之间以及社会、经济与政治发展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周氏尤其强调近年研究的特点之一是对晚清政权的重新评价(p。9-10)。该文集的头三篇论文都可视为质疑改良与革命二元对立叙述框架的论文。其中戴鞍钢的《改良派的尴尬》通过同时代史料解读显示了新政如何反而推动了革命,革命如何在新政带来的新环境中酿成(p。19-35)李振武的《督抚与省咨议局》则描述了清廷、督抚和从地方绅士中抽选的省咨议局之年(尤其督抚与咨议局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展示了督抚与咨议局对宪政理解的不同以及由此引发的冲突,因为督抚在成立咨议局上作用重大... (查看原文)
称“一省之力”)。亦即各省独立,正拜成熟至可以独立的“一省之力”
所赐。沟口认为,16、17世纪明末清初的“乡里空间”乃是“地方公
论”展开的空间,其规模由明末县一级扩充至清末省的范。“一省
之カ”成熟的轨迹,亦是地方力量扩大、充实的过程。沟口视之为明
清乡村材自治(乡治)结构长期演变的结果。然而,在沟口看来,这一传
统的轨迹却被现代化史观或革命史观所遮蔽,因此隐而不见。沟口
雄三谨慎地区分传统的“乡治”与清末从日本流入的西方“地方自治”
概念。他认为中国传统的“多治”指的是善堂、团练、保甲、行会、宗族
活动等,“乡治”循“地方的公事、活动由地方为之”的原则。在这
篇沟口晚年的论文中,他强调辛亥革命乃是省级层面之“乡治”的成
熟状态
与沟口观点有些类似的辛亥革命解释,来自美国的中国史研究
者周锡瑞 loseph W。 Esherick),其解释远早于沟口。类似观点亦见于执
教于北美的同一时期的汪荣祖的论文。①周锡瑞以两湖为例指出,辛
亥革命由一个西方文化的、城市的、改良派的上流阶层所领导,这阶层的“新政改革”非但未能避免革命,反而带来了革命,而革命之火
且被点燃,为了追求社会安定,继续推行新政,这一阶层又不得不更靠近革命,“新政”在此意义上对中国现代史进程有着根本作用周锡瑞指出,城市改良派上流阶层所领导的1898年的湖南改良活动、全国范围的“百日维新”、1900年以汉口为中心的天折的自立军起
O Joseph W Esherick, Reform and Rewolution in China: The 1911 Reolution inHunan and Hubei,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6... (查看原文)
①置晚清革命于全球史脉络中此一新的研究动向之成果,近年有如下的论文2012年出版于日本的论文集『総合研究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百周年纪念论集编辑委员会编,东京岩波书店2012年版)中收录的论文,如村田雄二郎「序章グローバルヒストリの中の辛交革命」(《序章全球史中的辛交革命》)、狭间直树「東アジアにおける“共和”思想の形成」(《东亚之共和思想的形成》)、裴京汉( Bae Kyoung-han)「東アジア史上における辛亥革命」(青山治世译,《东亚史中的辛亥革命》、马敏「中・日・米実業団体間の交流」(吉田建一郎译,《中日美实业团体的交流》),等等。又比如2013年出版于日本的论文集『辛亥革命とアジア」(《辛亥革命与亚洲》,大里浩秋、李廷江编,东京御茶之水书房2013年版)所收录的论文中,同样也反映了这一研究动向。如入江昭的演讲現代世界史の中の辛亥革命」(《现代世界史中的辛亥革命》)、金凤珍( Kim Bong-jin)「辛亥革命と韓国独立運動」(《辛亥革命与韩国独立运动》)、下斗米伸夫「辛亥革命とロシア・ソ連」(《辛亥革命与俄国/苏联》、崔志海「米国政府と辛亥革命」(《美国政府与辛亥革命》)、王晓秋「辛亥革命の世界的意義」(《辛亥革命的世界性意义》),等等。李盈慧的论文《清末革命与东南亚各国独立运动》「清末革命と東南アジア各国の独立運動」,仲井阳平译,孙文纪念会编『辛亥革命の多元構造」所收,东京汲古书院2003年版)也反映了晚清革命与东南亚独立运动的关联,是全球史语境中的革命。前面提及的DonC. Price的著作《俄国与中国革命的根源:1896-1911》( Russia and Roots of the ChineseRevolution,1896~1911)处理的是俄国民粹派革命对晚清革命的影响、晚清革命的俄国因素,这无疑也证明了晚清革命的全球史语境。此外,王柯编、樱井良树等执... (查看原文)
与地方精英合作,以
间地方精英的权力反而得到更大的扩大。孔飞力关于乡绅(地方精
英)的研究当然也是在上述研究的发展线上的(他关于绅士[ gentry]或
精英[ elite。,或译为名流]的定义比张仲礼的“钟士”为广,主要指的是在各种各
样的社会组织拥有一定权力与名望的精英层,其中又分为国家精英[ national
eie]与地方精英[ provincial elite],因此其定义是一种功能性定义②)。韩国中国史家闵斗基在1973年出版的研究虽然在绅士与太平天国的关系上涉及有限,但是在绅士(生监)的政治层面上着墨甚多,也是一本出色的强调绅士与晚清革命关联的著述。上述研究与同时代日本关于乡绅研究的结果都高度吻合,凸显了地方自治传统与晚清革命的密切关联,表明地方精英的成长对晚清的革命有着实质的意义。在此意义上,完全可以说,太平天国革命与晚清革命是密切关联的。
最后,太平天国革命与晩清革命的连续性更表现在晚清各当事方都不同程度地共享了以太平天国之乱为鉴,对可能出现的大规模的暴力破杯尽力回避、克服的意图。晚清襄助段棋瑞兴办北洋陆军
O Philip A Kuhn, Rebellion and Its Enemes in Late Im berial China: Militariz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1796-1864,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ress, 1980
②Ibid。,p。3-4。
③闵斗基:「中國近代史研究:紳士層의思想과行動」,首尔一潮阁1973年版。该书收人六篇论文。除(清代社会的生员监生层(生监)(第21-50页)外,另外三篇直接涉及晚清革命:《清代的政治封建论》(第89-136页)、《晚... (查看原文)
耐革
以文
表的“世界”,①而这一“世界”的主流是由拉丁、罗马字母构成的。
亚子等许多早期南社人主张“复古”,其实更多是政治层面的
“复明”而已。他们的“南方性”是在这一层面上的。由此亦可癞y
东即
太炎以及邓实、黄节与早期南社人之间的重大差别或断裂(を
方面颇有建树的朝扑安应是一个例外)。
列诗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知识分子带来的重大影响之一,就是为
谋求某种国际化,而建构某种新的国家认同。②一如徐国琦所出
“民族主义的国际主义”( nationalist internationalism)或“国际主义的民
族主义”( ( internationalist nationali)成为谋求国际化的中国民族主义
的新的认同。③在新的时代氛围中,“国粹”“复古”势必成为边缘,从中
不难想象章太炎、国学保存会的命运:国学、复古,不再成为年轻读书人
的身份认同的内容,取而代之的,是更易于“翻译”或“接轨”西方的新文
学的白话文,甚至拉丁化、罗马化文字,被认为更容易与“现代”“世界”
文明"等新的价值相连。这些新的价值成为年轻一代追求新的身份认同的重要构成。章太炎、南社一代的民族主义中尚可见的夷夏之防意识,此时已经荡然无存,也算是与时俱进。口语、西化文体等,意味着中国进一步既是被迫又是主动地自我纳入这一西方军事和文化所主导的
①关于这一点, Rebecca Karl的著作标题清楚地说明了世纪之交包括南社在内的中国民族主义是如何处于全球化语境中世界的相互联系性之中。前引 Rebecca Karl
the World
m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becca Karl著作的题目,并非别出心裁。陈... (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