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不无见地,质疑了“革命”与“改良”的二元框架,突出了现在革命叙事框架下常常被埋没的晚清民初这一章太炎为首的“复古的新文化运动”。不过作者对中国文化中“文”的概念理解总觉还不够深入,有些地方也不免为传主申辩,仍然陷入二元框架,把“文”等同于“不激进”,忽略了章太炎身上激进的一面——他甚至可说是近代激进化谱系中鼻祖一般的人物。
在这本书里,“文”究竟还是一个含糊的概念,它无所不包,既是语文、文章,也是文化、宗教、道德、伦理。章太炎的“文”固然是一种复古的大“文学”,但是不是应该讲清楚文的各种层次之间的关系呢?是否可能据此建立起一种另类的语言哲学呢?读了德勒兹的斯宾诺莎和阿甘本的保罗,再来读章太炎,不免心有戚戚。
林老师海外研究背景,让人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海外特别是日本研究状况的过程,受益良多。这种视野构成了此书新颖的一个方面,其实一些资料国内也曾出现,就是看如何引入章氏的研究中去。例如第三章,作者大力引用了竹内善朔《明治末期日中革命运动の交流》,中国研究所编《中国研究》。在1981年便有国内的译本,收录进《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2辑,题为《本世纪初日中两国革命运动的交流》。 并不是说林老师这个选题多么新颖,而是他的思想史视野让其独树一帜,站稳脚跟。
很有启发性的章太炎研究著作。不得不感慨一句,鲁迅研究的影响实在太大,其阴影不仅完全覆盖了周作人,甚至“影响”了章太炎研究…同样受章太炎亲炙的周作人,是否亦可视为“清季革命青年”,并由此进入“狂狷”的思想谱系?我们的文史研究,对于五四前的周作人,是否缺少有效的叙述?
作者总结“章学”在中文系是鲁迅研究的衍生,在历史系是康梁的衍生,在哲学系是边缘,并且怀疑台湾“章学”不兴是因为国民党和新儒家,非常有趣。(但是作者也没离开鲁迅啊)
透过章太炎在清季革命中的思想、实践而展开的近代中国思想史论。太炎先生以复古解构守古,高呼排满同时也支持亚洲反帝革命联合,抨击世界主义“玉厄无当”同时也否定国家主义,以为“个体为真,团体为幻”,主张“不齐而齐”,他的面貌本当是复杂的,然治小学者取“章黄学派”、文学者取鲁迅之章太炎、史学家取改良-革命思潮之章氏、毛泽东取“批孔”之法家太炎,遂令太炎先生思想前后冲突、真面目隐而不彰。作者将之立于清季“文”的革命框架内,将章太炎视为一场“复古”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他关注“亡天下”的文化问题而非仅是“亡国”的政治问题,因而利用重构学术史、文学复古和建立宗教的方式建批判均质、同一性的现代性弊端和文化帝国主义危害,但时事变迁,革命狂潮早已在他的晚年席卷中国,令他不得不沦为“国学大师”,殊为可惜。
收获和预期差不多,以前觉得章太炎太难见了就绕道走,这回倒是能耐下心读下去。总论用心用力,做出了概念和方向的诸多界定,力求严谨甚至近于啰嗦。除南社展开的南北之争外,论述亚洲共同体之“印度”想象部分也颇有启发。扣一星给几处碍眼的硬伤,应该是编辑分锅。
陆续读过一些,开会也点评过作为报告的部分内容,现正看全书清样。
优点明显,缺点也明显,最大的问题其实是作者也是从鲁迅出发去理解章太炎的吧
这种写法极为糟糕,简单的用黑格尔和庄子作类比,仿佛他们没有各自的时代背景似的,那些黑屁黑格尔的话都可以丢给马克思。
凡是研究章太炎的著作,一律给四星
“他(章)所主张的‘以教卫民’,指的是以孔子立教卫民,这又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康有为对他的影响”。(p29)对吗?
对于章太炎本人的思想和清末民初的思潮转圜,作者有一些很好的见地。但是读下来总觉得,套在题目所称的「革命与『复古』的新文化运动」中,反而需要往复奔走,把议论的展开和文气的连贯冲坏了不少。
一方面五星給最喜歡的老師,另一方面這兩天反覆翻了好多遍,有些部分值得我一讀再讀,透過老師的文字看到了百年前的風骨與狂狷。
接续张灏的“东方秩序危机”,也即罗志田的“重心”问题,在阿伦特、沟口雄三、周锡瑞的革命解释外,以顾炎武的“亡国”与“亡天下”之分,提出章太炎的以“文”为手段的革命质疑“革命与改良”的二元对立问题;同时也呼应王德威的“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以“晚清复古的新文化运动”对应“反复古的新文化运动”。勾画了章太炎—《国故论衡》—南社这条“南方”线,重构了1908年前东京作为海外革命重心的现场,狂狷儒学和鲁迅两部分一般,可能我相对熟悉。整本书有很多的文献综述和旁逸斜出之文,特别是引用大量日本研究,有收获;虽然也有把西方哲学的特殊性归入“亡国”层面、斯宾诺莎、德勒兹的单独性归入“亡天下”层面这样的操作,令人莞尔。
章太炎的革命是以“文”为手段的革命,是复古的新文化运动者~
意识形态之革命最为重要!破除后五四时代语境下的章太炎研究,将章太炎放置于晚清文艺复兴下的视野当中,章太炎的研究有更多能展开的研究。
好久前读过
围棋棋手常用“我的棋”形容自身风格与他人之别。不无冒失地讲,林少阳教授的思想史风格就是我希望有朝一日能达到的思想史风格。虽然那种汲汲于一字一句的思想史也是一局棋,但毕竟不是我的棋。
去年暑假读了王汎森的《章太炎的思想》,读完印象不深。今年重新捡起太炎,既是为了赶作业,也是为了在焦虑的年代找寻一些前人先声。何谓鼎革以文?文是学术(所谓“复古”、小学),也是道德(所谓“建立宗教”)。在帝国主义时代提倡“文”,同时也会走向现代性批判。林少阳把章太炎嵌入“鼎革”的历史过程中,一方面丰满了章氏的形象,另一方面又补充了清季革命的历史叙事。
> 鼎革以文
11 有用 维舟 2018-08-01 10:11:57
不无见地,质疑了“革命”与“改良”的二元框架,突出了现在革命叙事框架下常常被埋没的晚清民初这一章太炎为首的“复古的新文化运动”。不过作者对中国文化中“文”的概念理解总觉还不够深入,有些地方也不免为传主申辩,仍然陷入二元框架,把“文”等同于“不激进”,忽略了章太炎身上激进的一面——他甚至可说是近代激进化谱系中鼻祖一般的人物。
8 有用 张茶客 2018-08-17 16:42:39
在这本书里,“文”究竟还是一个含糊的概念,它无所不包,既是语文、文章,也是文化、宗教、道德、伦理。章太炎的“文”固然是一种复古的大“文学”,但是不是应该讲清楚文的各种层次之间的关系呢?是否可能据此建立起一种另类的语言哲学呢?读了德勒兹的斯宾诺莎和阿甘本的保罗,再来读章太炎,不免心有戚戚。
7 有用 出走前的娜拉 2019-03-24 14:57:24
林老师海外研究背景,让人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海外特别是日本研究状况的过程,受益良多。这种视野构成了此书新颖的一个方面,其实一些资料国内也曾出现,就是看如何引入章氏的研究中去。例如第三章,作者大力引用了竹内善朔《明治末期日中革命运动の交流》,中国研究所编《中国研究》。在1981年便有国内的译本,收录进《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2辑,题为《本世纪初日中两国革命运动的交流》。 并不是说林老师这个选题多么新颖,而是他的思想史视野让其独树一帜,站稳脚跟。
8 有用 卢墨 2019-03-04 17:07:09
很有启发性的章太炎研究著作。不得不感慨一句,鲁迅研究的影响实在太大,其阴影不仅完全覆盖了周作人,甚至“影响”了章太炎研究…同样受章太炎亲炙的周作人,是否亦可视为“清季革命青年”,并由此进入“狂狷”的思想谱系?我们的文史研究,对于五四前的周作人,是否缺少有效的叙述?
3 有用 Caelum 2019-10-26 23:50:45
作者总结“章学”在中文系是鲁迅研究的衍生,在历史系是康梁的衍生,在哲学系是边缘,并且怀疑台湾“章学”不兴是因为国民党和新儒家,非常有趣。(但是作者也没离开鲁迅啊)
6 有用 木下天一郎 2019-09-20 09:52:49
透过章太炎在清季革命中的思想、实践而展开的近代中国思想史论。太炎先生以复古解构守古,高呼排满同时也支持亚洲反帝革命联合,抨击世界主义“玉厄无当”同时也否定国家主义,以为“个体为真,团体为幻”,主张“不齐而齐”,他的面貌本当是复杂的,然治小学者取“章黄学派”、文学者取鲁迅之章太炎、史学家取改良-革命思潮之章氏、毛泽东取“批孔”之法家太炎,遂令太炎先生思想前后冲突、真面目隐而不彰。作者将之立于清季“文”的革命框架内,将章太炎视为一场“复古”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他关注“亡天下”的文化问题而非仅是“亡国”的政治问题,因而利用重构学术史、文学复古和建立宗教的方式建批判均质、同一性的现代性弊端和文化帝国主义危害,但时事变迁,革命狂潮早已在他的晚年席卷中国,令他不得不沦为“国学大师”,殊为可惜。
1 有用 老神在在随身听 2018-06-17 22:59:43
收获和预期差不多,以前觉得章太炎太难见了就绕道走,这回倒是能耐下心读下去。总论用心用力,做出了概念和方向的诸多界定,力求严谨甚至近于啰嗦。除南社展开的南北之争外,论述亚洲共同体之“印度”想象部分也颇有启发。扣一星给几处碍眼的硬伤,应该是编辑分锅。
1 有用 格鲁米 2022-06-15 15:22:49
陆续读过一些,开会也点评过作为报告的部分内容,现正看全书清样。
1 有用 玛利亚保佑 2022-04-10 23:03:56
优点明显,缺点也明显,最大的问题其实是作者也是从鲁迅出发去理解章太炎的吧
1 有用 梅林 2024-06-15 21:17:09 江西
这种写法极为糟糕,简单的用黑格尔和庄子作类比,仿佛他们没有各自的时代背景似的,那些黑屁黑格尔的话都可以丢给马克思。
1 有用 瞿鹊子 2018-09-25 15:09:08
凡是研究章太炎的著作,一律给四星
0 有用 六平斋旧主人 2019-01-06 23:35:50
“他(章)所主张的‘以教卫民’,指的是以孔子立教卫民,这又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康有为对他的影响”。(p29)对吗?
1 有用 朱颐钊 2022-03-22 11:24:52
对于章太炎本人的思想和清末民初的思潮转圜,作者有一些很好的见地。但是读下来总觉得,套在题目所称的「革命与『复古』的新文化运动」中,反而需要往复奔走,把议论的展开和文气的连贯冲坏了不少。
0 有用 右手如歌 2021-10-29 10:48:20
一方面五星給最喜歡的老師,另一方面這兩天反覆翻了好多遍,有些部分值得我一讀再讀,透過老師的文字看到了百年前的風骨與狂狷。
1 有用 aspirin 2021-11-16 17:45:00
接续张灏的“东方秩序危机”,也即罗志田的“重心”问题,在阿伦特、沟口雄三、周锡瑞的革命解释外,以顾炎武的“亡国”与“亡天下”之分,提出章太炎的以“文”为手段的革命质疑“革命与改良”的二元对立问题;同时也呼应王德威的“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以“晚清复古的新文化运动”对应“反复古的新文化运动”。勾画了章太炎—《国故论衡》—南社这条“南方”线,重构了1908年前东京作为海外革命重心的现场,狂狷儒学和鲁迅两部分一般,可能我相对熟悉。整本书有很多的文献综述和旁逸斜出之文,特别是引用大量日本研究,有收获;虽然也有把西方哲学的特殊性归入“亡国”层面、斯宾诺莎、德勒兹的单独性归入“亡天下”层面这样的操作,令人莞尔。
0 有用 侍井 2021-12-02 19:55:33
章太炎的革命是以“文”为手段的革命,是复古的新文化运动者~
1 有用 源枕 2024-02-10 13:18:29 陕西
意识形态之革命最为重要!破除后五四时代语境下的章太炎研究,将章太炎放置于晚清文艺复兴下的视野当中,章太炎的研究有更多能展开的研究。
0 有用 百带克洛普 2023-08-27 00:56:08 北京
好久前读过
0 有用 不知道了 2023-05-18 06:26:51 北京
围棋棋手常用“我的棋”形容自身风格与他人之别。不无冒失地讲,林少阳教授的思想史风格就是我希望有朝一日能达到的思想史风格。虽然那种汲汲于一字一句的思想史也是一局棋,但毕竟不是我的棋。
0 有用 寂勝vāyasānana 2022-08-20 21:31:13 北京
去年暑假读了王汎森的《章太炎的思想》,读完印象不深。今年重新捡起太炎,既是为了赶作业,也是为了在焦虑的年代找寻一些前人先声。何谓鼎革以文?文是学术(所谓“复古”、小学),也是道德(所谓“建立宗教”)。在帝国主义时代提倡“文”,同时也会走向现代性批判。林少阳把章太炎嵌入“鼎革”的历史过程中,一方面丰满了章氏的形象,另一方面又补充了清季革命的历史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