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注疏校议的笔记(19)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 子服氏

    文章写敦煌本P3015号残卷及传世各本均讹作“據衆” 但是我查了下P3015(即是上图),写的可是衆據吧。

    2018-09-23 23:06:47   5人喜欢

  • NADPH

    又,從“此”到“礼”,再到“禮”,可見訛誤之跡,若以礼、禮為異體,不出校記,則訛誤之跡全滅矣。余與門生校《尚書注疏》,以礼、禮每多互用,不勝其繁,列入異體字表。即此例觀之,亦有其害也。

    2018-06-14 15:04:50   1人喜欢

  • NADPH

    學者習慣於訂正毛本的錯誤,因而產生了對毛本的否定之論。如孫從添《藏書紀要》云:“毛氏汲古閣《十三经》、《十七史》,校對草率,錯誤甚多。”葉德輝《書林清話》云:汲古閣“刻書不據所藏宋元舊本,校勘亦不甚精,數百年來,傳本雖多,不免貽佞宋者之口實”。黄永年《古籍版本學》云:“平心而論,(汲古閣)《十三經注疏》只據北監本重刻,自多脱誤。”之所以有這樣的評價,大抵因局學者常用的本子只有毛本,正如近數十年間學者習慣...

    2018-06-14 14:58:16   1人喜欢

  • 卿云

    2019-06-16 07:26:40

  • NADPH

    日本古寫本這三個字疑為日本人旁添而混入正文的衍文。

    2018-06-14 15:49:08

  • NADPH

    夫十行本為注疏本之近祖,唯脱誤颇甚,李元陽本、監本、毛本、殿本均有補正,而亦均有沿讹。其订正之功,監大於閩,毛大於监,殿又大於毛也。其訂補每與宋本合。阮以十行為底本,於文字之規範用功最大,至於脱誤,则附校記討論之,故為後人所重。唯其校勘記未能多見宋本,又不重殿本,故不無遺憾耳。

    2018-06-14 15:41:39

  • NADPH

    俞樾謂阮元《校記》“使人讀一本如遍讀諸本”,此則不然也。今日中華書局等出版古籍點校本,有通例云“底本不誤校本誤者,不出校記”,殆阮元南昌本校勘記即如是,而所謂是與非是,盡在一人之判斷,或顛倒之,實難避免,余謂仍以出校記為宜也。

    2018-06-14 15:35:50

  • NADPH

    “古書義奧,文句與後世多殊,闕疑猶愈於妄改也。”(《四庫提要·太平御覽》)

    2018-06-14 15:21:56

  • NADPH

    夫經疏引《史記》、《漢書》而文有出入者多矣,豈可盡依《史記》、《漢書》改之?孔穎達所見《史記》、《漢書》乃唐初寫本,今日所見至早亦不過宋本耳,各尊所聞,適為得宜。……盧文弨、阮元皆從之,黃懷信先生點校本、北大出版社本遂皆删“臣”字,舊本面目遂不得見矣。

    2018-06-14 14:41:37

  • NADPH

    萬曆北監本之謹嚴,於文字規範、避諱不苟可見其氣象,而於文字校讎,改正舊本之訛誤,亦不乏佳例。前人論北監本《十三經》、《二十一史》多加貶斥。如顧炎武《日知錄》云“秦火未亡,亡於監刻”。王欣夫《文獻學講義》云北監《十三經》、《二十一史》“只據南監本重刻,不過整齊了行款,没有據其它善本校勘,故論其内容,反不如南雍本遠甚”。黄永年《古籍版本學》云“其中有的的確未經很好校勘,如北監本的《十三經注疏》、《二...

    2018-06-14 14:24:26

<前页 1 2 后页>

笔记是你写在书页留白边上的内容;是你阅读中的批注、摘抄及随感。

笔记必须是自己所写,不欢迎转载。摘抄原文的部分应该进行特殊标明。

尚书注疏校议

>尚书注疏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