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这是一本讲述艺术、欣赏、美与日常生活的书。
在作者眼中,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仅仅意味着科技的发展、物质的丰富,“美的欣赏才是当务之急”,是我们真正需要提高的地方。
如何欣赏美呢?作者从自己最熟悉的传统艺术入手,讲古画、讲书法、讲陶瓷,讲石头……他不仅讲这些艺术品美在何处,如何体会、认知这些艺术品的美感,更把这种美的欣赏扩展开来。美不仅存在于艺术作品,更存在于鸟兽鱼虫、林木花草,乃至人间万事万物,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学会欣赏。
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制作一副“欣赏”的眼镜。让我们戴上这副眼镜后,能在万事万物、日常生活之中,得到美的享受。
艺术是文化之宝,欣赏乃启门之钥,人生遂因之而有了充实之美。
——李霖灿
------
四十年台北“故宫”研究、二十年台湾大学授课,台北“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讲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欣赏艺术,得到美的享受
一...
这是一本讲述艺术、欣赏、美与日常生活的书。
在作者眼中,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仅仅意味着科技的发展、物质的丰富,“美的欣赏才是当务之急”,是我们真正需要提高的地方。
如何欣赏美呢?作者从自己最熟悉的传统艺术入手,讲古画、讲书法、讲陶瓷,讲石头……他不仅讲这些艺术品美在何处,如何体会、认知这些艺术品的美感,更把这种美的欣赏扩展开来。美不仅存在于艺术作品,更存在于鸟兽鱼虫、林木花草,乃至人间万事万物,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学会欣赏。
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制作一副“欣赏”的眼镜。让我们戴上这副眼镜后,能在万事万物、日常生活之中,得到美的享受。
艺术是文化之宝,欣赏乃启门之钥,人生遂因之而有了充实之美。
——李霖灿
------
四十年台北“故宫”研究、二十年台湾大学授课,台北“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讲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欣赏艺术,得到美的享受
一个人,两件事
作者李霖灿常对人讲,他此生只做了两件事,一是玉龙看雪,二是故宫看画。前者指他玉龙大雪山下研究纳西族文化,成为知名的纳西学学者,被称为“么些先生”;后者指他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工作四十余年,终身从事传统艺术尤其是绘画研究。
一个专栏一堂课
在作者看来,在科技迅猛发展的现代,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仅仅在于物质的丰富,“美的欣赏才是当务之急”。《雄狮美术》的创办人李贤文听后深有同感,提出为作者在杂志上开一个艺术欣赏的专栏。作者当时正在台湾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史”,从中激发了许多新观点,开始在《雄狮美术》发表图文并茂的文章,整理结集,就成了这本书。
一副欣赏的“眼镜”
作者说,人间万事万物,不论其为鸟兽虫鱼,也不论其为林木花草,都可欣赏。且一经欣赏,便能化腐朽为神奇,点黑铁成黄金。我们所缺的,只是欣赏的眼光。而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做一副“欣赏”的眼镜。读者通过这幅眼镜,不但欣赏中国艺术,也欣赏中国文化历史,更欣赏我们的日常生活。让我们在每天的日常之中,得到美的享受。
一本美丽的艺术书
作者终身从事传统艺术研究,对书中涉及的各项要素均领会深透,且善讲故事,语言风趣,非艺术专业的人也能自然领会,在台大授课便人满为患。书中更有许多珍贵的台北“故宫”照片,给人以直观感受,作成这本美丽的艺术欣赏书籍。
一些喜爱者的评价
陈葆真:李先生阅历宽广,历览海内外名迹并勤于为文介绍。他的文笔清新,偏好以小品文方式叙述作品特色和来龙去脉,而不作严肃的学术论辩。正因为如此,他能有效地引导初学者入门。他轻松愉快地将艺术欣赏融合在日常生活当中,形成了艺术生活化的典范。
杨福泉:先生的这本《艺术欣赏与人生》,将人生与艺术之间那种美丽而又神秘的万般况味,如话家常般娓娓道来,犹如两三好友冬夜围炉夜话,或于清风朗月之下绵绵对语,亲切而又隽永。读此书如饮一杯余味无穷的醇香清茶,使人身心舒泰而情感升华。
李贤文:好书值得一读再读,李老师的这本经典著作,更不在话下。细心的读者当会发现它们不只是美术文化的最佳引导书,篇篇也如散文般清淡幽奥,更是结合李老师生活哲理的现代人的案头良伴。美术与文学的相得益彰,也是文学与哲思的美妙结合,三者合而为一,李老师透过著作为世人留下了可贵的人文典范。
作者简介 · · · · · ·
李霖灿,1912年生于河南辉县,1941年进入中央博物院,从事传统艺术尤其是绘画的研究工作,直至1984年,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上退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任职四十余年,同时在台湾大学等校任教,教授“中国美术史”等课程二十余年,有《中国美术史》《中国名画研究》《中国画史研究论集》等著作出版,也为台湾著名杂志《雄狮美术》等撰写艺术欣赏专栏。
目录 · · · · · ·
李霖灿先生与中国美术史教育 陈葆真 2
海天远隔的高山流水之情 杨福泉 5
天雨流芳 李在中 8
引言 10
第一讲 忙迫与从容 14
第二讲 中国艺术中的幽默感 22
第三讲 苏东坡的美丽谎言 32
第四讲 骏马的灵感 44
第五讲 顾恺之和维摩诘像 58
第六讲 中西艺术思想异同 66
由罗丹沉思者像和北魏思维像谈起
第七讲 诗情·画意·哲思 74
第八讲 艺术·史情·史识 96
第九讲 花鸟与人生 126
第十讲 胸有成竹·目无全牛 138
第十一讲 书法的欣赏和启示 148
第十二讲 观万物生意 162
第十三讲 西风里的话 170
秋色欣赏的层次
第十四讲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176
第十五讲 林木之美的欣赏与体会 186
孟夏草木长, 绕屋树扶疏
第十六讲 石不能言最可人 196
顽石的欣赏与启发
第十七讲 黄粱一梦,陶艺千秋 206
磁州窑枕的无限启发
第十八讲 混沌里放出光明 214
墨韵的欣赏
第十九讲 线条的爽朗和雄辩 226
第二十讲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236
超凡入圣的崇高摄取
第二十一讲 边疆民族的智慧 246
么些民族的生死观
第二十二讲 触景生情,点铁成金 260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碑是坟墓前的事物,已经使人有荒凉悲怆的感觉,再加上寒林纠缪烟雾不开,似乎是平常时光,人迹不至,树木任意盘折,成奇百怪之形,若能言语,每一棵灌木老枝,都能为你说一套洪荒太古的神话故事那怎怪每一位赏的人士 ,一见寒林晚烟,马上心情就苍茫沉凝,李太白不是有“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的歌咏吗? 寒林是山水画中的一格,其实感之所由来是因为河朔平原之上,每 当黄叶落尽只剩枝条在寒风中挣扎摇曳之时,一经落日晚霞照耀,紫色凉照人,而且枝梢末端充满了极强的生长意识,我们分明见得到,冬日一过,白雪消融,每一条树枝,都会抽条发芽,宇宙又一片热闹。 寒林的主旨就在于表达烟林萧疏之诗意和枝条末梢充满了汁水春来立即发芽的生意。郭熙的有名蟹爪树枝法之来源亦在于此,回锋顿挫,无往不复,这“生意”二字就是中华文化的精粹要旨。“观万物生意”是宋儒常说的话,天地之大日生,引申下去就是万物各得其所的宇宙观也。 台北故官博物院有一张人物画,题签是宋人《柳荫高图》(图10),画一位高土袒胸箕踞在垂柳下饮酒,醉眼蒙昽,意兴豪迈,其舀酒之勺,和梅原末治教授在乐浪所发现者一模一样,汉晋相去不远,器册规模犹存,于此画可证。最有趣的是乾隆皇帝于画之正中题诗一首: 柳荫高士若为高, 放浪形骸意自豪。 设问伊人何姓氏, 于唐为李晋为陶。 清代这位皇帝的意思,他不清楚画的主角是哪一位,不过他臆测:若是一位唐朝的高士的话,那是李太白;若是晋朝的高土呢,那就是陶渊明了 我对清高宗的这首打油诗有两句评语,第一是您在一个问题上有两个答案,依照“托福”考例,给予零分;其次是答案的线索就在眼前,只是没有灵感疏略可哂,只需一读《五柳先生传》,您就知道画中的主人翁是哪一个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七讲 诗情·画意·哲思 74 -
《闲忙图》,马和之,南宋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从容与忙迫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李霖灿读画四十年"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李霖灿读画四十年"的人也喜欢 · · · · · ·
李霖灿读画四十年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5 条 )

从故事里学画,也是个不错的体验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画要用眼睛看,也要用心“读”。可是要怎么读? “前半生玉龙观雪,后半后故宫读画”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教你“读”画。 没有高深的理论,更不是历史课本,而是一本初学者都能读得下去,也看得明白的“读”画入门“教程”。 从故事里学画,也是个不错的体验! 第一次尝试... (展开)> 更多书评 25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港台引进★ (皮特4)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37°暖书单(二) (37°暖)
- 购书单 (波豆豆)
- 2018待购新书 (看闲书)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38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李霖灿读画四十年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轩辕十四 2021-10-07 16:38:58
本书是李霖灿先生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心得:讲忙与闲,讲幽默感,讲苏东坡,;讲骏马,讲顾恺之,讲中西方艺术的异同,讲中国文人精神,讲考据,讲花鸟画,讲墨竹,讲书法,讲万物生意,讲欣赏境界,讲山水,讲林木讲石头,讲陶瓷,讲墨色,讲道释,讲生死,讲移情入景……林林总总,蔚为大观,中国传统的文人精神,赏的是身外之景,修的是内心境界,无论外界是如何百转千回,内心总是有着百折不挠的生意,有着求同存异的豁达,有... 本书是李霖灿先生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心得:讲忙与闲,讲幽默感,讲苏东坡,;讲骏马,讲顾恺之,讲中西方艺术的异同,讲中国文人精神,讲考据,讲花鸟画,讲墨竹,讲书法,讲万物生意,讲欣赏境界,讲山水,讲林木讲石头,讲陶瓷,讲墨色,讲道释,讲生死,讲移情入景……林林总总,蔚为大观,中国传统的文人精神,赏的是身外之景,修的是内心境界,无论外界是如何百转千回,内心总是有着百折不挠的生意,有着求同存异的豁达,有着忙里偷闲的从容,有着透在骨子里的小幽默,如此,万事皆得圆满,万物皆可入画,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千姿百态的艺术品,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化,到了中国人心里,都变成了道法自然的通透,这就是中国传统审美的内核:人生哲学。 (展开)
0 有用 单单 2018-11-25 15:48:38
可惜插图质量一般
0 有用 琸洳 2018-12-22 12:22:34
既有意象(花木,山水),又有技法(皴法,线条,墨色),也有意境(东坡,审美,幽默)…是一本很好的中国美术通识读物。最喜欢的还是东坡的忙与闲,以及卷尾的纳西民歌。
0 有用 小朴的时光机 2020-02-24 16:46:04
是我想要的介绍中国美术史的书,由不同主题构成,分为22个章节,是一本教我欣赏美术作品的书
0 有用 東寫西讀 2018-11-09 11:47:58
人生境遇有亿万,能够在兵荒马乱、鼎革变迁之际与故宫文物相伴,播迁至台弦歌不辍,得遇中国文明之精粹,赏之鉴之,溶于笔端,虽千万年,亦不朽矣!
0 有用 麻什麽 2023-05-16 16:10:43 北京
山高水深,难窥其一二。慢慢接触吧
0 有用 J几米 2023-04-23 21:24:47 上海
零零散散不成体系,美学欣赏宜慢不宜快,宜精不宜多,守着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个大宝库,又有诸多海外交流的经验,竟只如一个博物馆的深度游爱好者般絮叨。试问,既然第四讲说中国绘画理论的核心是站立在唯心和唯物的中庸大道上,既不太真实,也不太抽象,那怎么到了第九讲宋画写实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了呢?宋代绘画到底是好与不好呢?
0 有用 coffee树树 2023-02-14 17:38:14 江苏
读以前国画的美是朦胧的,读之后对于国画意境的感悟会更深一层。将中国古代哲学、书画、人文相融合的解读方式令人感动甚至醍醐灌顶。引用的一些中西方艺术作品比较也是让读者很轻松领略到了高下立判的滋味。
0 有用 秋笋 2023-01-29 20:08:24 北京
笋悦读♥︎2023-22 真的非常好的一本艺术鉴赏入门书籍。为了补上缺失的艺术课,这几年一直没放过写给门外汉的艺术鉴赏作品,这一本可以排在前三了。甚至是同样的中国画鉴赏,李先生的解读也有不同的地方。真希望这些老先生们能够开课,留下珍贵的影像。唯一可惜的是里面的图画不够清楚,习惯了看电子版,总忍不住用手指在图片上放大。
0 有用 冬冬小玉 2022-10-26 23:12:35 四川
看了一半,不太受得了温柔缱绻的文风。毕竟古人画画,不都是为了修身宁神,也有为混口饭吃或作伪赚钱、向上呈现的意思。 书中有一处我记忆特深,是在开头些,说到人活着,你觉得快乐了,山水与天地皆美,你觉得不快乐,那就是什么办法也没有。 哎呀,我自己感觉的有道理。那时九月,就想着让自己天天快乐些,别烦心和忧愁。这位霖灿先生给了我几句箴言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