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经济 短评

热门
  • 1 诸葛丸子 2020-10-24 20:56:46

    读过了无痕,直观感受就是费孝通的立场很中立客观,就事论事,全文都没有让人感觉到他觉得农村文化习俗很落后愚昧,打算配合乡土中国在认真理解下…

  • 0 金色月光 ☪ 2023-08-24 23:03:59 北京

    上个月去开弦弓村前草草读了,但脑子里几乎没留下什么。在村里住了十天(住的当年费先生养伤的周家),白天和村民聊天,晚上开会听张浩和肖瑛老师点评大家的观察与感悟,回来再看,竟像是了解自己或一位朋友的家史那样“读进去了”。所以光闷着头读书是没用的,得身临其境,得把书中事当做自家事,培养研究生就得拿真金白银(调研经费)砸啊,此处拉踩我那抠门导师。

  • 0 yuaaang 2023-07-26 11:35:01 北京

    重看,附录“亲属称谓”已晕

  • 0 guiqpm 2023-09-14 09:04:36 广东

    工业下乡的理论过时了

  • 0 山上有黉 2023-01-15 15:04:27 福建

    这一定是本月因为各种原因耽搁而读得最久的一本书...开弦弓村只是中国农村数以万计村庄中的一个,可是在这个村庄里我们可以看到旧中国的农村面孔。再以小见大看到整个旧中国的困境。作者的调查无孔不入,从婚姻、农业经济、自然环境、亲属关系等等等等,甚至细致入微到调查研究了家庭称谓的使用,为我们展示了旧中国农民的生活方式。印象最深的是,终于知道了为什么以前的父母们喜欢给孩子取名“狗蛋”“狗娃”……

  • 0 Rough Rib 2020-11-17 14:38:20

    和当年读《金翼》的感觉不太一样,《江村经济》写得更为系统但是也更为碎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农村原有的经济结构和生活生活面貌被讲述得清晰且深入,而这一结构性的影响也延续至今,让人能够很好地理清经济变革、政策制度、社会文化与个人生活之间的联系。其实很多部分还是能够进行的在深入一点,但也足够给后人无穷的启发了。

  • 1 樂正昶 2020-02-03 00:51:07

    此版本的附录部分和正文一样经典!值得推荐阅读、收藏。

  • 0 娜娜子姐姐 2019-11-19 17:48:45

    “重访江村”“三访江村”在这本书里的重要性不能忽视,最后的附录很受启发。真真字字透露着诚恳,老学者的研究态度太让人敬佩了。

  • 0 immni 2021-05-07 00:05:50

    费老真的功力深厚…两个月的江村调研把江村写的这么清楚明白有条理,而且可读性很强,太牛了

  • 0 艾莲娜Elena 2025-04-06 23:49:51 北京

    学术类的作品~真实感受到了大西北的落后,因为术中描述的农村场景,我小时候的记忆里还有,明明不是一个时代。是隔了好多年,家长才慢慢好起来!书中尽显学者风范,严谨真实;这种长期的社会学观察应该多读!继续读费教授的其他书

  • 0 齐悠 2025-07-22 15:35:39 河北

    一本写于建国前的书,虽然现实情况已经和过去大相径庭,但是书中所描述的调查方法在现在仍能够广为使用,对于外国人来说是一本可以帮助了解中国传统农村状况的书,就像书中序里所写的,本国人能够不带有任何偏见,平视一切简单叙述,是最重要的

  • 1 筱诗 2020-04-29 23:53:07

    对学科发展的价值大于内容本身

  • 0 松鼠 2025-04-25 00:46:30 陕西

    《江村经济》 透过一个小的村子,在一个特殊的年代,即1936年,用社会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方法,去展现特殊背景下的中国式传统乡村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物与地,地与财,财与职业,职业与生活,生活与生活等等各方面之间如何运作。 里面涉及到很多思考方式和思考角度很值得学习[抱拳]

  • 0 CC 2023-06-16 12:27:17 广东

    诚意满满的一本书,每个村子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影子。新中国当时关于农村政策的制定或许对这本书有点借鉴。

  • 0 木雅 2021-06-14 17:48:31

    久闻《江村经济》大名,却一直没下决心去读,每当再一次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时,不免暗自思考:这是一本写什么的书呢,为何被如此推崇?这次总算下定决心去图书馆借来好好看一看。一路看下来,竟是很顺畅(这是一本社会学学术著作,书本身竟是一篇八十多年前博士论文,是根据费老当时对太湖边的开弦弓村实地考察而来)。实话实说,因个人才疏学浅,正文部分看完我没有领悟到比较深刻意义,自己还是要多学习多提升哈。但看完最后附录重读《江村经济·序》时,终明白这本书其实是费老一生追求将所学来探究自己的国家当下处境并尝试去寻求更好发展思路的开端。上下求索,学以致用。

  • 0 苏柏亚荷 2019-03-17 10:42:56

    不愧为经典之作。资料搜集、论点选材、编排布局都值得学习。不太能接受后面再访江村时的几篇小文章,这对我来说有种“桃花源”破灭的打击与恐慌。

  • 0 书书 2021-01-27 00:34:53

    变革往往从某个小地方开始。

  • 0 LiousH 2020-04-12 08:02:14

    土地之于中国人而言,是信仰也是枷锁,是千百年来的根及归宿。1936年的中国,社会形态可谓承前启后,可以看出作者于其中的期待。 另,第十四章关于贸易航船的文字让我想起了如今的代购……试想以本书在人类社会学中的一席之地,如果不是特殊年代下的造化,费先生是否会根据其师的纲领进一步完善呢?最后援引序中的一句话“本书让我们注意的并不是一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部落,而是一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

  • 0 睽望亭曈 2025-08-05 00:02:52 湖南

    久仰大名,读完感受到了一种人类学与社会学的魅力,作为学术作品和乡土中国完全是两个风格,非常全面有见解的报告。有这样一本书被世界看见,还影响了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发展,作者实在是幸运的。

  • 0 故_城 2019-10-23 21:17:38

    费老作为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人实在是功力深厚。跨度进半百的江村经济研究,有翔实的资料支撑,又有田野调查的深度、广度,对于社会学的学生和学者有着非常好的启示作用。个人其实更喜欢再访江村和三访江村的两篇文章,和最初的田野论文有种前后呼应的完整感,尤其是三访中的很多结论印证了费老前两次超前的预测,实在是叫人佩服。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