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歌:论文明的消极美学气质 短评

热门
  • 6 尾崎放哉 2021-03-05 18:34:27

    最后一章是神来之笔,喜欢这样一种视角:世人皆是无常荒漠里的草木,时间则是第四维度的观测方式,将死亡视为不可避免的线性终点,生命便是场悲剧性的破灭;将死亡视为侘寂、归隐,生命便是存续的、积累着的、厚重的时间向度,有被作者引的这句“朝朝花迁落,岁岁人移改。今日扬尘处,昔时为大海”打动,若我真想创造些什么,那就是尘土,让观者透着扬尘看到存在过的大海,是我的理想乡。文明的消极美学气质根源就在于,文明,认识自我与世界的这一场自我说服本身就是如何面对死亡的自我和解,作者说他有幸以优雅而无后顾之忧的生活方式面对自我的灵性生命,而我想说的是,精致与优雅是种生命存在方式,你信了你是了,世界就会成全你,让你无后顾之忧,会笃信时间的力量,时间会给你答案。

  • 5 Lichtung 2020-02-05 11:23:36

    快心之作,虽失于小心求证之严谨,却无碍酣畅漫谈之灵光,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无需深究亦有颇多灼见。闲暇阅读之好文章!

  • 1 树穆朗玛峰 2024-05-05 02:40:22 美国

    两年后再读梁超,我的阅读量大幅增长后还是有许多知识盲区,希望若干年后重读能有更深的理解;回到本书,梁超对“死亡”的解读大幅超过常人。梁超说死亡是人类的终极悲哀,但此悲哀乃文明之母,没有一个ddl,一个限定的促销时间甚至上升到死亡的年限,人类将没有驱动力;梁超还提到了“死床”的概念,是作为“本源”、“死床”和“物哀”中的一个关键概念,剖析了其中的悲剧观念和悲剧思维。具体来说,“死床”可能象征着死亡的场所或状态,与人类对死亡的理解和态度有关,进而反映了文明的消极美学气质;回到最后,我认为梁超乃至大众读者过于解读并追捧了卡夫卡的《城堡》,这与“四面楚歌的社会”,“父亲和秩序”毫无相关。我认为,大众不应将一文学作家封神化,就算他们的笔下写下来几百年来的共鸣,他们也都是凡人。

  • 6 江疑 2020-02-27 18:33:52

    论文写得像散文,举重若轻。很多地方心有戚戚焉。 “死亡是悲哀之母,而悲哀则是诗性文明之母。”

  • 4 嘎玛点点 2019-05-26 00:40:00

    -良宽曾经说过,他最不喜欢的是“书法家的字、厨师的菜和诗人的诗。”

  • 0 球球滚啊滚🌸 2020-09-23 14:21:53

    像是在看故事!完全不枯燥!比较受用的部分有:从悲剧的母题意义出发,谈论死亡意象的唯一性(“死亡”是被“固化”在生存之中的)以及其对文明的作用;哀悼的礼仪:对死者的歌功颂德(知晓—不朽)以及生者(精神或肉体)的自亏;人类的道德史:限制的历史,面对牢固的价值体系的大厦时,我们拥有的仅仅是自由的“皮相”,因此唯有死亡才可称之为一种彻底的自由;解读等同于再创造,引用文本的可读特性和可写特性/语言和言语/故事表达的能指所指;死床局面:四种冲突(伦理、自由、性别、层次);全书都暗戳戳地指引着一份可爱的“兔兔学”,老师私心真的很可爱,诚心赞美这些柔软而美好的生命!

  • 0 有何龟泔 2022-02-03 20:07:31

    🆘上学期的睡前读物

  • 0 缺氧 2022-11-21 09:34:50 江苏

    这其实是本消极文学作品入坑指南吧!

  • 0 凹凸 2023-12-31 21:31:56 浙江

    贡式素材癖

  • 0 bcbxnc 2024-04-19 11:17:39 重庆

    作者真是坨臭狗屎,你这辈子只能写点垃圾赚钱

  • 0 禄贞德 2023-05-17 21:42:59 贵州

    挺有意思

  • 0 哥德堡 2023-07-31 17:15:37 北京

    一本不错的书,里面引用了很多元书,所谓的经典,引用的很好

  • 0 mortal 2023-02-10 12:28:58 上海

    封面是作者养的兔子。处处可见那种知识分子矜持地卖弄,然而我却不觉厌烦,说到底都是一样地卖弄。

  • 0 胖子 2020-01-07 18:50:28

    显然哀歌的美学境界是高高高于我的认知的 好在早就信奉死亡是唯一必然可靠的存在 对柏拉图的哲思也一直有草根的理解。 比如理念是可以完美且不灭的 如木心说的 我爱你 与你何关 这就是纯粹的存在。整篇文章的逻辑非我辈能明晓 但死亡确是人类的终极悲哀 而这种悲哀乃是文明之母 这让我想起野外合作社的那句歌词 “如果一年都是闲暇的假期 那么努力也就没有了意义” 所以如果有永生 那么一切都将是无意义的 要坚信只有死神才可以重生 如果没有死亡 地球上很难出现诗作。有死 有文明。意犹未尽 大多数意象于我而言像高等数学一样 但还是很多审视自己的地方 比如释放悲哀的极端行为 比如不惧死亡的痛苦 却有些死亡的遗憾 比如某种死亡的五个阶段 比如尼采的愤怒去思考该本我些不

  • 0 黑璐圆 2019-05-13 20:48:04

    梁超老师学识渊博,系统地解读了悲剧与文明的关系。每一章都能带来极大的收获和感触。因为不够睿智,现在还会突然产生怕死的念头,读完到也能体会到因老态龙钟而死的幸福感了。文中对博尔赫斯和金斯伯格的“扒光”式分析,博翁寂寞优雅,金斯伯格寂寞的愤怒,着实令人爱不释手。

  • 0 曦航 2021-02-01 00:41:08

    作者旁征博引,论述过程中联想奇特。

  • 0 吴焚舟 2019-11-25 13:14:43

    还不错,喜欢最后一节。但是对这种阐释为主的,尤其是用别人(弗洛伊德)理论阐释的,真的不太感冒

  • 0 绛来 2020-08-31 13:52:09

    好看好喜欢这本,完全没有读理论书的感觉,像是在看故事

  • 0 𝑾𝒂𝒍𝒅𝒆𝒊𝒏𝒔𝒂𝒎𝒌𝒆𝒊𝒕 2021-07-09 16:48:42

    被题目骗进来,结果只是一锅大杂烩,至多是高级版的典故选萃。或曰最后一章颇有灵光,但实在不及大西克礼的《物哀·幽玄·寂》深刻。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