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请教各位如何看待斯多亚主义和道家倡导的内在生活的类似之处
在【导论】第8~10页,作者阐述了希腊化时期的主要学派关心人类生活的必要条件,在实践中更包容,更少精英意识,但他们落实这一点的方式不在于改善社会制度、物质财富,并不准备把好东西带给每个人,而是更关注信念和欲望的变化,并要求他们的学生更少追求、依赖世俗的善事物,甚至不去揭示消除不义,反而要求学生对自己遭遇的不公不义无动于衷
比如你也很少听到斯多亚主义者关于如何改善政治现实的建议,他们倡导学会在内心深处实现真正的自由
哪怕一个人身为奴隶,他们也很少关注消除贫穷、苦难的策略,反而强调身体上的善在一种明智的生活中如何不重要,甚至大张旗鼓说到明智的人对世间的区别无动于衷
由此得到的结论是【获得一个人的充分人性只要求内在变化】,这与我接触的佛家、道家的经论所倡导做人的方式基本一致。
作者显然对此提出了疑问,在导论的结尾,作者致力于研究内在世界及其与社会条件之间的关系。
我还没有看完整本书,还是想先在这里提个问题请教路过的朋友:【如何看待内心生活与外在世界的关系】。
我想等看完整本书,再重新思考。
恰巧无意间听到陈嘉映老师在一席的讲座,关于《美德与幸福》,恰巧也提到斯多亚主义与庄子的类似之处,陈老师的主张是:
美德本身追求回报吗?
如果硬要说美德有所企图,那么美德自身就是它的回报
如斯多亚主义的一位哲学家是奴隶,名叫爱比克泰德,当他被暴君打入监牢时说:
美德就是幸福,任何人都无法剥夺我内心的那种幸福感。
是有很多相似性,比如对于nature的尊敬,对于轻欲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