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队女孩 短评

热门 最新
  • 44 那希索斯 2018-08-29 06:38:06

    贫穷不止一次被提起。坦诚的文字,写婚姻危机都写了几章,可能不够酷,但这也挺酷的。有关柯本的段落很动人。

  • 50 2018-08-10 03:00:20

    摇滚女孩的生活好像一点也不酷,但也许这才是真的酷:

  • 39 SonicCarsick 2018-09-06 14:16:58

    前几天被问到自己最喜欢的贝斯手是谁,下意识答 Joy Division 的 Peter Hook(还可耻地忘了他的名字)。如果当时不是满脑子那首 Sound of Music,Kim Gordon 应该是个更自然的答案吧。经历朋克、no wave、grunge等几波浪潮,Sonic Youth 的不被定义、不受包装的自我特别珍贵。这本回忆录也是一样的不加矫饰,讲自己从小到大的思想和心理历程,有的精彩、有的乏味,但都坦诚得让我这个读者都有点不好意思。相比 Patti Smith 那本著名的自传,这本更像包含群像的资料库,可以找到很多有趣的小细节,比如尼尔·杨长期合作的吉他手每场演出后都会给他做饭、碎南瓜的 Billy Corgan 因为自我感觉太好而不受其他音乐人待见等,特别好笑。

  • 21 大洁 2019-05-17 04:03:38

    sonic youth真的太优秀了 可是真的觉得kim gordon活得太窄了(可能我太狭隘了)前三分之二的文风都是 要么强调自己的白人资产阶级身份(不管她自己感觉是褒是贬) 评价别人的时候无论是夸是骂 最后行文总给人一种骂人的感觉。。。也许也可以说这种直白和真挚是艺术家必不可少的吧 作为音乐人对她的文笔本来就没什么期待 不过叙事真的欠缺考究 只能说最后面稍微好了点 我还是去听歌吧

  • 7 家用电器 2018-10-21 07:45:41

    音速青年是第一支我真正喜欢的国外摇滚乐队,很庆幸此后我漫长的摇滚乐之路是由他们开始,是由stones 开始。两个搞艺术的人中年家庭危机,多像理查德 耶茨的小说。在书里我看到了Kim Gordon 如何遇到Thurston Moore ,他们如何组建乐队,那些我反复聆听的专辑如何被创作出来。其中还穿插着一些和其他乐队的趣事。读到最后我第一次对音速青年的解散有了痛感,一切都结束了。

  • 9 恶鸟 2019-01-31 22:04:00

    和帕蒂·史密斯只是孩子没法比,一般记叙文,主要音速乐队太牛逼了,戈登有几个角度和春树蛮像

  • 4 七瞳 2018-09-22 22:19:12

    schizophrenia 灵感来源是PKD!🙀

  • 9 P O O 2018-09-21 17:49:31

    喜欢sy所以本来很有好感,看完的感觉是只能直呼她本人是三流艺术家,误玩摇滚且一路运气好的普通中产阶级女的。写的也很乱,根本不会写书。不要和patti比了,不是一个水平的人。大家可以都买来看看,看完就对她本人祛魅了

  • 4 Kidulty 2018-10-02 23:52:33

    够真实。大家好像也都熟音速青年,“圈子”里拿来当头像、口号自榜的不少。家庭溯源,性别认知,创作观念,Maskenfreiheit,情感八卦;又是位长大了才发现,小时候以为酷炫的“摇滚明星”,私下又总是晦涩神秘、敏感冷漠的谜团,就像自己哈哈。姐们还是得多读书,哪一行活着,文化修养高点才是硬道理。

  • 5 坦克手贝吉塔 2018-08-28 09:25:21

    “我一生从来不做轻松的事,从来不做人们期待我做的事。”很吃惊,完全不同的kim gordon。

  • 6 momo 2019-01-24 23:29:24

    想象一下你儿时的朋友或者伙伴后来成了爵士乐手,诗人,音乐家,你打工的老板后来成了牛逼的商人,你认识的人出现在尼尔杨的歌里,你身边的一切都光芒四射,那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人生。(不得不承认人以类聚这句话,从目前的友邻情况看我的一生估计要注定平庸了……)

  • 4 糖罐子 2018-08-21 15:28:19

    可能是受父亲社会学背景的影响以及中产阶级学术家庭出身,很有田野调查的样子。作为一个摇滚女主唱同时还是母亲,写角色期待角色认同角色冲突写的极好,通过写自己、卡朋特、麦当娜、柯特妮反思女性与父权、与消费主义等的关系,很有思辨性,甚至让我产生了一种女主唱不自戕就要多读书用理论武装自己的想法。回忆柯本那一段,有点要流眼泪的感觉。

  • 4 摇滚明星 2021-03-07 08:31:45

    sonic youth这种中产艺术生团本身就没有working class团有意思,再加上这个书里人设太正面了,看完反而不会喜欢她。

  • 2 YVE 2019-01-31 22:15:14

    太好看了。而且后面越写越好 越伤感

  • 3 美洲象 2019-06-02 16:22:13

    二十一世纪的新一代,人们的逻辑是花钱做音乐人的爸爸,买正版球衣当球员的赡养人,买一个girl power的tag为女孩儿力量呐喊摇旗。Kim Gordon 在结尾处花了一章讲了这事儿从何而起,音乐与艺术将向何处,说得真好。好在,不假修饰也不耽溺于任何身份幻境地展示自己的退却;退却,自省,重拳出击,不是像一个摇滚女乐手,而是kim gordon本登。我喜欢有时候,尤其是讲到那枚被thurston丢弃的订书器时她流露出的那一点怨戚。这是我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自己应当掐灭的负面情绪,但妳坦坦荡荡说了。 sonic youth 解体,一个漫长故事随之结束。内些哀嚎着爱情与摇滚双双梦碎的人,别他妈把你虚弱的人生和摇滚幻梦寄托在音速青年上,起码别指望Kim Gordon,她想保护的人只有卡伦.卡朋特!

  • 2 cee 2022-03-07 12:26:58

    乐队女孩和摇滚妈妈不过和其他任何的职业与身份放在一起的线性组合一样。叙事上的确有些弱,结构上也不清晰,结尾部分流畅了许多。但因为Kim加一星。“明星地位意味着成人期的暂缓到来吗?它是超越善恶的吗?明星是一个需要你去信仰的人吗——他天不怕地不怕,生来喜欢冒险,行走在边缘也不怕失足堕落?”这段发问和对Kurt的回忆我都觉得好动人。里面写到讨厌livehouse和音乐节的厕所也太真实了!

  • 1 苏格拉无底 2020-02-05 23:03:22

    边读乐队女孩边把 Sonic Youth 再听一遍,感觉可好了 ^_^

  • 5 搖滾學人 2019-04-21 01:57:52

    怎么说呢,这本书其实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戈登和瑟斯顿过期了的爱情。

  • 2 骆驼古克 2019-11-06 11:20:55

    前半部分乏味,却没想到这世界上真的有西摩大哥式人物的存在,后面讲的纽约艺术圈有意思,至于描述自己是如何经过旁门左道进入这个摇滚世界,对身份的挣扎和对乐队成员关系太过坦诚的叙述让我有点头皮发麻………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