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队女孩 短评

热门 最新
  • 1 杯欢 2020-01-17 13:25:23

    “如今,对前互联网时代生活的怀旧非常普遍。那个时代是什么样?在无边无际的无知状态中漫游,寻觅些许信息的片段吗?我们现在做一场演出和那个时候有什么不一样吗?不,还是一样的东西,依然是对超越的渴求,抑或只是一种短暂的逃离,逃离生命在厌烦、痛苦与孤独之间晃动的钟摆,就像在海边待一天,就像到山里去旅行。或许演出的全部本质其实就是如此。一个永不结束的吻——当我们花钱去看一场演出时,我们想要的就只是这个。”

  • 0 胖不动 2020-05-21 12:41:23

    贫穷困苦的日子也在发光

  • 1 去皮红薯 2020-12-06 22:02:59

    所有成功的女艺术家都要思考一个问题,怎么在男性的世界突出重围,又要如何去面对自己的身份。一个女艺术家,要在保有纯真和创作力的同时,足够或狡黠或冷静,审慎地选择利用或者不利用自己的身份,Kim Gordon 和Courtney love可谓是一体两面。如果我是一个拉拉我肯定会爱前者,如果我要成为其中一个那我肯定选后者。而柯本那样的天真放到一个女人身上都够死八百回了,根本不会有人愿意去听一个长不大的女人犯精神病。耶稣可以癫狂可以流血,玛丽亚难道只能默默地流泪吗?另外可以看出Kim非常排斥自己的中产出身,她可以切实体会到中产知识分子家庭给自己的局限,比如自己的本能无法倾泻而出,比如总是要考虑能不能满足他人期待,但中年生活却完全是中产知识分子的,离婚那段真是像伍迪艾伦的电影。

  • 1 洋葱 2018-11-09 04:53:44

    认识一下Kim Gordon,一个低沉、平稳、富有能量的独立女性,一位艺术家(不是朋克,不是嬉皮士)和青春常驻的普通母亲,没有写很多的情感生活,即使是对那个时代的叙述也相当的克制。所有隐约的对刺激掌故和花边新闻的无聊期待,在这种女性特有的温柔的胸怀面前,都会自觉猥琐吧。对同时代的各路巨星的评价温和而诚恳,对当时NY或LA的描绘也很独特。ps.她一直都在保持独立的创造,但还是不得不提这个KG一生中疮疤一样的存在。好编辑被人绿,坏编辑绿别人。可以列入婚恋劝退书目了:反正谁先不要脸谁先不仁不义谁赢呗,如Kim般的强韧独立也只能用来承受痛苦。要么彻底放弃道德观,要么承受忠诚善良的原罪。希望我下一次准备恋爱的时候再把它拿出来看一下,确定一下背叛或受难自己准备好了哪一个。

  • 0 永客他乡 2019-02-21 17:36:55

    对于乐迷来说,这书非常好看。gordon下笔很节制。

  • 0 影山茂夫 2018-11-22 05:31:57

    好多梗。。。m gira果然是个混蛋。

  • 0 尧煽颠 2018-10-23 22:55:54

    谁有“那个女人”的照片?发给我瞅瞅。

  • 0 Umonkeymonkey 2018-08-15 02:05:34

    戈登六十年代成长在洛杉矶的图景很迷人。首尾都毫不避讳地倾吐对瑟斯顿的厌恶,确实没必要在充满怨怼的时候佯装理性和高贵。对愤怒保持忠诚,里外里都是。

  • 0 陈皮剥削车间 2020-10-13 09:45:07

    微信读书里有个恶评我觉得说得还蛮有道理

  • 0 巍巍北洋 2020-03-28 19:48:24

    我很喜欢这种口语化的写作,读完后金戈登的形象仿佛已经跃然纸上了。从小就确定了要搞艺术,虽然创作本身的故事写得不多,但摇滚圈里的八卦倒是不少,也算满足了我的好奇心了。可惜如此伟大的乐队竟然因为瑟斯顿的出轨而解散,这事本身就够讽刺了。惋惜!关于翻译,前半部分里把一些乐队和歌名都译成中文了,都反应不过来是讲谁的,不如直接写原名,反而更熟悉

  • 0 小肥猬 2021-04-01 22:20:45

    太真实,太好

  • 0 fulmina 2021-04-04 18:31:03

    虽然Kim写得真的没以为的那么酷,但是sonic youth就已经是酷到没边的存在了不是吗 以及最后两个人的收束实在是…唉

  • 0 char 2019-07-12 23:45:08

    乐队女贝斯手的历程,朋克,无浪潮,柯特科本

  • 0 子青木禾 2022-04-05 19:41:33

    读过好多好多音乐人的传记,都没有《只是孩子》那种想要反复阅读的冲动

  • 0 小野绿子 2022-03-20 12:29:55

    如果书里的照片有备注就更好了

  • 0 miki 2022-02-11 11:44:27

    感觉写很多事都是浅尝为止,流于表面。中后部分提到其他乐队女孩以为要点题或升华,可是给的篇幅很短。写自己经历的时候给我种想写很多但不知从何下手的感觉,断断续续,比如写哥哥和家人对自己的影响,比如写柯本和自己的联系,自己抛出问题但是给的答案却很简单。观感没有just kids那么流畅和愉快。如果先看这本再看just kids可能会好些。

  • 0 啦啦啦我 2022-02-24 20:38:26

    “回忆过去,甚至是思考当下,我还是不明白,我真的被赋权了吗?如果你不得不掩饰自己极度敏感的天性,你还是一个真正的“强大的女人”吗?有时候,另一个声音会回响在我的脑海里,低声言说着这些念头。这个声音告诉我,只有当我既容许自己脆弱,同时又推动自己离开熟悉的舒适区时,演出才会真正精彩。我把这种感觉比喻为一个激烈而又无比真实的梦境:仿佛从悬崖上一跃而下,但并不会摔死。”

  • 1 龟城摧塔客 2022-03-03 11:59:23

    读起来明显感觉是一本(经纪人/经济)催出来的书,对离婚风波的解释,痛骂第三者的发泄,传记(毫不真诚),创作日志和灵感来源,对粉丝们的回应,充满了各种功能性的文字,读完却还是对作者本人一无所知。